抵达日本的第二天,考验我们这些北方人的时刻真正到来,阴沉脸的天,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下,时而大时而小,要不要撑开伞还真是一件挺难决定的事儿。不过,总算没白带伞,其中的一把是五年前在京都买的,虽然L君说他车上有好几把伞,我们还是决定带伞回趟娘家,其实这把塑料伞是中国造的,带着它是因为出行有车不用自己拿着。在首都机场为了两把伞,值机的小姐让我们去自费打包,花了15元,又让自行送到异形小件的窗口,而在羽田机场,值机小姐直接收下说由她处理,到北京取行李,也是两把扎在一起,中国航空给比下去了。
头晚住在大矶,东返镰仓路不算近,车上聊天又错过了路口,跑了小半个小时的冤枉路,我看日本的路是太复杂,L君只要上车就开导航,而导航到一个复杂之处,还是让人迷糊,不过L君坚持相信它,仔细去辨认,最后常常是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找到突破口,然后L君必赞叹他的爱车所带之导航。当然有时也需要辅以手机上的google地图,最后又问题赞扬车之导航优越于google,除了个人习惯外,或者日本车的日本导航真的比“负责”整个地球的google要细致?
报国寺
登车去镰仓,向L君建议:我们先去报国寺,然后八幡宫,再去圆觉寺……这是照着地图来的,目前看来百度的日本地图也够用的,大约日本字可以看得明白,特别是旅游景点。L君表示赞同:没问题。看来从实操的行车线路看,也没有什么更方便快捷的方案了。
抵达报国寺,已经十点多了,除开绕了点路,也不能不吐槽同伴的现代人习惯——早上起得晚,如果我和妈出游早上六点就去赶公交车了。不过这次出行每天早上都有酒店的早餐,这也让我们受制于现代人的习惯。
报国寺
报国寺的山门,和所有寺院一样,都从大路边(其实,从北京人的眼光看,镰仓的路哪一条都算不得大路,甚至只能算是小路,两车相会勉强错过,L君每到此时都会夸一个他的车:坐着里面挺宽绰吧,但正好走日本的小路!)向里退一段距离,可能这就是佛教的出世象征吧。
路边的短篱花木、路尽头的山门都非常中规中矩,进去才发现仍是日式的,也就是没有中国寺庙那么方正,讲究顺应地势、环境,不肯为传教或修行塑造自圆其说的建筑体系,所以这里进得山门根本找不到中轴线,更不用说沿中轴线而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等了,真正谓进得山门直入山林。
报国寺
在寺中盘桓了半个多小时,除了岩洞里、树木下的几尊石佛像,好像就没有看到坐在“庙堂”之上的正儿八经的佛,甚至都想不起看到过“庙堂”,满眼是各色的树、花、果,尤其在这么阴冷的天气里看到高大的棕榈,着实让人吃惊,而且还有和红叶相配,真是难以给此地归类了。
报国寺
南天竺,我记得都长得跟树似的,但这次在各个寺里,都整得矮矮的却结籽甚多,不知道左边的绿籽是不是右边的红籽的早期。
报国寺
通往墓地的柴扉顶上满是青苔,在日本我就总疑惑是有意为之。
报国寺
墓园里红红火火的茶花正开着。
报国寺
因为有段山路要爬,报国寺最著名的竹林,我们没有深入,站在入口处向里望,与京都嵯峨野常寂光寺附近那片有名的竹林颇为相似,只是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广大。因为畏难止步,自然也就和竹林里的茶舍无缘一面。作为临济宗的寺院,就我的体会其禅意,更多来自那片简之又简的枯山水,去京都时学过,水纹+蓬莱三岛,忽然想为啥是蓬莱呢,八仙过海那不是道教的吗故事吗?行文至此,隐约想起这片枯山水前是一幢建筑,也许就是大殿吧?
报国寺
准确地说这不能算枯山水,白砂间有青苔,那株松简直是才从盆景里移过去的。
报国寺
这个枯山水比较典型
圆觉寺
与报国寺一样,圆觉寺也属于临济宗,中国现在的寺院这么讲究宗派的已经很少了,倒不是说人家自己不讲究,而是所有“逛寺”的人无所谓,在旅游宣传上也很少像日本寺庙一样把这当成开宗明义第一句。
好像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是日莲宗,从天台宗脱胎就是在镰仓时代,但镰仓著名的几个寺院没有一个属于日莲宗,可能与日莲上人有生之年一直在辩论、流放的动荡中有关吧。占据镰仓的寺庙中不少就是日莲攻击的净土宗的,这个宗派在日本也很有影响力,另一些寺是禅宗的,这个宗派在中国很热闹,恨不能感觉佛教就是禅宗似的。
圆觉寺在日文里也写成“円覚寺”,就是日币上那“円”,尽管处处遇到这种同音就替代的现象,但看到把钱上的円放在寺庙的名字上还是挺震惊的。百度上说该寺是北条时宗为了追悼祭拜在蒙古侵略日本时期死去的蒙古人英灵建造的一所寺庙,而且从蒙古请来无学祖元大师主持开山。听着哪儿不对啊!后来豆瓣上看到有人写:圆觉寺开山祖师是南宋灭亡后东渡日本的无学祖元(我想这大概是禅宗在镰仓幕府发扬光大的开始),他曾鼓励日本人抵抗元军的入侵(老和尚代入感真强啊),但为了超度双方阵亡者的灵魂,“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建立了圆觉寺。哎,这么着解释就合理多了。
圆觉寺
大门下了高台阶就是公路(人行、汽车行、电车行,还都是双向的),一点周旋的余地也没有。
电车的双车道正在圆觉寺的门前,这景色比较不普通,成为很多人拍摄圆觉寺的第一幅。上一段高台阶,很小的门,进去又是自然山林,就在山林之间,四六不靠的出现一个高出地面一点点的平台,上面是巨大的山门,这是旧构吧,过去人不是有钱盖大的,而是愿意拿出所有来建设。
圆觉寺
山门的外观
据介绍这是十八世纪末期纪念开山祖师圆寂五百周年建的,但为何里面的木头那么新呢?
圆觉寺
山门的内构
不远处的正殿中规中矩,只是前方所立木柱在中国的寺庙里没见过,正殿的匾额“大光明宝殿”字写得胖胖的,据说是某位天皇所赐。
圆觉寺
圆觉寺的正殿
走啊走,像京都那些大片大片的寺庙群,隔不远就是一个寺,实在是不能理解这些各有名字的小庙与圆觉寺是平等还是上下级的关系。有条坡坡的上山路,路边不断有路标似的小石柱“佛牙舍利塔”,觉得一定是重要的建筑所在,便咬定攀登上去。
圆觉寺
妙香池
忽然左侧开阔,出现一个小湖,对岸坡上散落着高低大小不同的建筑,一看就是仿古的,挺新,此岸的芦花,彼岸的红叶,倒也诗情画意。后来才知叫作妙香池,是寺庙的放生池,近年根据旧画复原出江户时代的风格。
《临济录》提唱,这是日本话:宣读《临济录》这本书,所以我想应该就是“提倡”二字吧。
终于到达佛牙舍利塔,一个简陋的院门,禁止入内,一条笔直的路通向一座佛殿一样的建筑,塔呢?如同一路而来的路标似的石柱,在门前高大起来,杵在寺门边,上面虽然没长苔,但看上去很老旧。背向寺门的一侧就是“佛牙舍利塔”,顺时针转一侧为“从大唐国能仁寺拜请”,再转面向寺门更为模糊“*宽政四年壬子十月十*”(上下似有漫漶了的文字)。大唐国能仁寺是哪里?宽政四年查为1792年正好是壬子年,这与山门建造是同时期的。大约恭请佛牙早至中国的唐代,而供奉它的殿堂几经毁建,最终保留下来的宽政时代的。
圆觉寺
从院门向里望,是一座殿,舍利塔不至于长这样吧?
舍利塔再往后应该还有一些塔头,但逗留时间有点久,后面还有若干寺呢,我们决定不再往山上去,横向转转便返回了。一转来到“方丈”,我们习惯称寺中住持或者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为“方丈”,其实来源于对他们的居所窄小简朴的崇拜,这里用到其本意了。方丈的院子现在算是个小型的石刻馆吧,日本的寺院好像都有这功能,就是把各种遗构都归总起来,排布得好好的,“格外珍惜”大约是这个特产不甚丰富的岛国的性格。
圆觉寺
方丈院里整齐排列的旧构
“方丈”最值得注意的是一座唐门,叫作“勅使门”,勅即敕,大约是天皇对这个寺庙有特别的关照吧,有敕使来送过文件,通过这道门。说明牌牌上写的英文不懂,日文包括:方丈的正门,唐门,天保十年(1839)的建立。看来比山门、舍利塔的院子还要晚些;唐门,特点就是所谓那个“唐破风”,这是我一直不明白的地方:在大唐的地界,我们并没有见过这种前面有弧度的卷棚,日本人偏偏将之称为唐门,也许唐代真的有那个样式吧,只是没有在中土遗存。
圆觉寺
看这两侧的木支撑,这门也应该叫“药医门”,跟东京大学的“赤门”一样,不过屋顶形制不同。
圆觉寺
带花饰的包榫头之金属件
圆觉寺
唐门门楣上的雕龙
圆觉寺
唐门的檐下装饰
圆觉寺
唐门上的飞龙
圆觉寺
唐门上的飞龙
勅使门很华丽,除了包金之耀目外,还有门楣上的龙狮花鸟木雕,最特别的是两扇门的门心(我不知道这个在建筑学上怎么称呼),位置在门的上半部分(下面是简单的几位纹样),有两块应该是镶上去的木雕,雕得很复杂,在说明牌牌上有写:扉,龙云波涛。奇怪的是这两块也与整个门的颜色不统一,显着新,为啥?跟山门的内部一样,最近又修了?
东庆寺
一个小庙,吸引我的是它曾经是一座尼姑庵,据说旧时代想离婚的女性在这里住上三年,便可以“缘切寺法”达到目的。不过现在这里已经变味了,明治38年,被临济宗的圆觉寺派接管,入门购票时领到的小册子上称接管者宗演为“中兴开山”,一小段介绍中读到“铃木大拙”的名字,这是现代禅学大师啊,把宗教当哲学,让现代人重燃对禅宗的热情,不仅娶美国老婆,最后还死在基督教医院,在日本接待过胡适,在上海拜访过鲁迅……
东庆寺
进山门(也是要上一段高台阶,但明显比圆觉寺要窄小)几乎是一条直道通到底,两侧是各种建筑,都朝向主道,再次印证日本佛寺建筑格式的随意性。书院、本堂等重要建筑都在右手边,本堂前再有一小院门,进门右手不仅有一石塔,还有一个高于院门的木柱,很是醒目,上面有墨字:法灯炳耀到今传,甘露无边化众缘。皎皎松冈山顶月,灵光终古照人天。
东庆寺
本堂匾额为“波罗密”,当是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蜜”或“密”,中国人都不讲究了,日本人再转一手何必认真),“波罗”汉译“彼岸”,“蜜”译“到”,在这座从前的护佑受欺辱女性的尼姑庵,实在又多了另一重意义。
东庆寺
介绍折页用了整个一面展示东庆寺春夏秋冬的花卉,有趣的是春天从4月起,而冬季是1、2、3月,每一种花的花期,除了以小字描述,还用两头带着圆点的金色横线表示,简直就是工作流程图嘛,日本管理之严格有点可怕。对照一下:红叶,写的是11月下旬~12月下旬,果然看到;红梅,写的是1月中旬~3月初旬,我看到的是花骨朵。可是标志的12月下旬~1月下旬的蜡(用的是古字“蝋”)梅,我没看到,也许没有直到寺的更深处?东庆寺果然重视花花草草,这么冷的天工人们还在地里忙乎。
东庆寺
午餐:土手长
东庆庵出来,开车向镰仓南而去,那里还有一堆寺院,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两年,一直含着的雨,这会儿越下越大,大家商量先找餐厅,让身体内外都暖和一点。路边的“土手长”便是最近的选择。太太太小了,雨伞放在大门外的一块向里凹的空间,进门除了一条通后厨的窄缝,其余的地方塞着四套桌椅,最多最多16个人用餐。可能过了饭点,只有我们一拨客人,所以还能把大衣放在旁边的椅子上,让自己松快一下。
土手长(不知道读chang,还是zhang)的一碗素面
靠近后墙处,勉强叫收款台吧,就是进后厨的半堵墙,上面还排满了各色小玩意,真是佩服日本人和窄小周旋的耐心和本事。唯一大色块吸引我的是后墙上的紫色布帘,上面的字也有意思:一斗、二升、五合。L君马上手机搜索:一斗等于十升,就是两倍的五升,五升日语发音是“御商脉”。二升就是升+升,升升日语谐音“益益”。五合等于半升,半升日语发音与“繁荣”同。原来是恭贺所有来客事事如意年年发的意思。
进洗水间的布帘还要融入那么多民俗文化
关于升斗这样的容积单位,现在用得很少了,与Y君讨论能上到富士山几合目时,多问了一句“合目”是什么意思,他含混地说:日本人说酒时用,比如一瓶酒有多少毫升,也会说几合目,大概是用多少粮食做出那么多酒?我问:那么登富士山从一合目起越高合目数越大,是怎么回事?Y君还是靠猜:日本人也说不明白,大约是一堆粮食,上一点多增加一些,容积越来越大呗。我觉得有道理,就去查这个“合”(“目”除了眼睛,还有条、项等意,合目之目当是这个意思),发现一直读错音了,“合”在容积单位时读gě,于是问Y君,日语里怎么读,他说大约是“够”,果然更像是“葛”。看来传统的容积单位,在日本的遗存比在中国多。
高德院
净土宗寺院,其实哪里有寺院呢,进门空荡,只有高台上的一尊铜坐佛,已然布满绿绣,也算是多灾多难吧,先是木佛被风吹毁,再铸金属佛,吹不动了,但海浪把殿堂卷走了,从此变露天。正面看大佛微微颔首,但背面则有点出人意料,几乎看不到头,肩背上还开了两窗,侧面有个洞,可以进入佛体。
镰仓大佛
大佛后背开两扇窗户,我有点接受不了。
镰仓大佛
钻佛肚子的口尽量小一点,多少不那么碍眼,可是游客真得费点事儿,提着精神走,也免不了磕碰吧。
讨论行程时,Y君说不能保证客人行程,举例子就是这高德院,他说有个客人对着大佛照相四个小时。我们用时连十分钟都不到,一来除了大佛周边连个殿都没有,只有廊,屋子就是卖纪念品(有点唐突啊),二来实在是冷,虽然才吃了饭,雨也停了,但将近4点,冬至前的这个时候,夜的寒气已经渐渐升起来。
长谷寺(附极乐寺)
下午4点到长谷寺,天极阴,地上是湿的,车外寒气逼人,山门离开大路(其实也很窄的)有一段路,L罗把我们送到门口才去停车。凄清的环境中,一座不大的山门,紧挨着门的是一株歪脖子老松,配合着门中央低矮挂着的红灯笼,是凡瞅见镰仓照片之处都必有的,完全固化了我的思维,以至于看着拦在灯笼下的木栅栏,我都想不起怎么进去的。
长谷寺
最精典的长谷寺打卡处。古老寺院很有现代人文关怀精神——大门边上修了残障人士坡道。
买票时发现马上就要关门,抱着幸运的心态冲进去,人少得更透着冷清,台阶湿滑,好在有楼梯,却是冰凉的金属,戴上手套,等攀上去已经能够拧得下水来了,L君说雨中游镰仓是最好的,我想应该是期待清凉的夏天的雨吧?
长谷寺
长谷寺很大,所以庙堂建得很宽绰,赶时间,没有去看最著名的十一面观音,好像听说也不是日日开放,边上的“除厄阿弥陀如来”已经挺辉煌的了。也许是在山上吧,曲曲折折,景致常常变化,颇有中式园林的意趣。
长谷寺
一处万字池比较别致,卍是佛教的符号,中国民间解读为“万字”,装饰图案的“万字不到头”便是不间断的连在一起的“卍卍卍卐卍”,过去常常与纳粹党的卐相混,现在想想除了开口朝向(所谓右旋右旋)不同,纳粹的徽好像从来不横平竖直地端正用。
长谷寺
中间的草帘子包着是根铁管,可是嫌它太现代了,日本人确实有“强迫症”。
许多游记中写到拍到的能望到海的见晴台没去,为了赶去下一个寺院——极乐寺,但是终于没有赶在关门之前,就算是没关门,此时进庙也需要勇气,阴气那么重的地方,最好还是响晴天,日头高照为妙。不过我好像还真的没有到过一处紧闭山门的庙,也算极乐寺给了不一样的体验,可惜这是律宗的寺院,想进去看看跟常见的禅宗寺院有什么不同呢。
极乐寺
12月份阴雨天的傍晚,余晖中的极乐寺大门。
雨又开始下,极乐寺山门面向一条小河,河边的路极窄,还放着两块石头架起来的竹竿作为私家区域的界线,L君夸赞的他的“宝马”实在转不出去,只好跳下车,冲进雨中,把竹竿移开,调过车头后,再下去复原:日本可在意了,不能随便。其实私人领地哪里都在乎的,香港也总是能看到提示,日本好像不用A4打出来再塑封,喜欢用竹竿,这可能跟他们的神社用注连绳标志人神分界有关吧,不用重兵把守,一线一竿足矣。
东庆寺
路尽头的“谢绝参观”
报国寺
山坡石磴上的“谢绝参观”
在报国寺的一个角落看到了“关守石”,用蕨绳在石头上打上十字形结,作为此路不可通的标记。
报国寺
大殿门口的“谢绝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