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移动的竹子
作者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于2018年环球旅行,日本是其中一站,热爱探索学习世界文化。
本文文字较多,时间匆忙可以直接跳到【日本看戏指南】,附了各大戏院的网站、演出信息。
前言
“In Japanese aesthetics, especially but not only in Noh, beauty contains the idea of deterioration: beauty must have an air of evanescence, the intimation of its own demise.”
“在日本美学中,美的概念包含着衰落之感:美中蕴含着幻灭的味道,和一种对自身消逝的暗示。这一点在能乐中体现得格外明显,但又不止于能乐。”
能乐Noh是什么?
能乐Noh是日本最传统的戏剧之一,表演者戴着面具,其表演形式受中国傩戏影响很大,而发展到今天,仍然活跃在日本剧院的日本传统戏剧一个是歌舞伎Kabuki,一个是木偶戏Bunraku,三者并称为日本“三大国剧”。现代化流行戏剧则是引无数年轻粉丝竞折腰的宝冢歌剧。如今回忆起2018年1月的这次日本之行,初雪中的剧院仍历历在目,虽然没有遇到初雪情人,但五天中到三个剧院看戏的体验足以让我心动不停。
跨性别的表演
著名的松竹座剧院和国立文乐剧场都在大阪市中心,相隔十分钟的路程,前者以歌舞伎表演著称,后者专门演出净琉璃文乐木偶戏。宝冢歌剧院则在离大阪一小时车程的兵库县宝冢市,由于太受欢迎,一场公演票要提前两到三个月购买。
大阪
大阪松竹座剧场
从传统到现代,三场戏的形式风格各异,但都能从中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美感,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当属“跨性别演出”,因为幕府的封建道德观念,传统戏兴起之时女性是不允许登上舞台的,所以发展到今天,歌舞伎和木偶戏都只有男性演员。正如《M.Butterfly》(《M.蝴蝶君》)中所写道的:“The reason why female roles were always acted by men actors was that only man knows the beauty of a woman, which in Asian culture is the beauty of connotation.” (女性角色总是由男性演员扮演,是因为只有男人懂得一个女人的美,也就是东方文化里的含蓄之美。),男扮女装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把东方女性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反之亦然,反响极大的宝冢歌剧全部采用年轻的女性演员,我在初次接触时就被舞台上那些英姿飒爽、自由潇洒的青年吸引,也难怪会有无数女粉丝在尖叫。
宝冢市
著名的宝冢歌剧院
语言零基础如何看懂日本戏剧?
不会日语怎么看日本戏剧?作为一个日语零基础的观众,我的观感是语言之外的戏剧表达也充满了看点。
【歌舞伎表演】
大阪
歌舞伎的主演通常有两位,一位是经验较丰富的前辈,一位是模仿学习的年轻学生,两人穿着颜色不同以示区分。在我一月份看的特别公演里,学生演员率先登场,跪坐在舞台中央开始“哭腔”式独白,剧院里时不时笑声阵阵,中场休息时听同行的日本向导介绍说这是序幕,主要是新年贺词,以及年轻演员自嘲了一番让大家降低对自己表演效果的期待。接下来的剧情节奏很缓慢,看点在于演员的舞蹈和现场乐师的演奏,可以看出主线是在讲一个女子的衰亡。
主演苍白的妆容、几近无的面目表情是典型的日式传统戏角色特点,处处体现着“归于无”的精神趋向;和服的束缚让肢体动作整体幅度较小,细节上每一关节的运动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配合着乐师给的每一个节奏作出“欲左还右”式的动作,脚部动作带起裙摆处的摇曳显得风姿绰绰,灯光的映衬下,每一个节拍最后都有一个定格动作,舞台上的女性形象实在惊艳。
图源Japan Zone
其实越是含蓄之美再舞台上越难以表露,歌舞伎中有一段炫技表演,即“舞台上变装”——主演在助演的配合下,几秒钟将身上一套复杂的戏服整套褪下,露出另一套颜色迥异的戏服,动作之迅速整洁让观众掌声不断,而戏服颜色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很好地让戏剧有了张力。印象最深的是高潮部分的舞蹈,演员一身素衣在纷纷雪花中不停地旋转直至一点一点倒下,以此来表现死亡,这种“消逝的美感”让整场戏都留有余温。
【人形净琉璃Bunraku】
同样有着简单故事内核,以表演为重心的传统戏是文乐木偶戏,又称“人形净琉璃”——“人形”即木偶,“净琉璃”是一种伴三弦琴演奏的说唱曲。而我对木偶戏的浓厚兴趣也正是始于文乐剧院的这次观剧体验,在随后去到的越南、缅甸等国家,还特地去找当地木偶戏来看作以比较,但自然都没有这场Bunraku让人记忆深刻。
大阪
舞台信息量极大,是我观剧后的直观感受。在接触木偶戏前,我也曾认为木偶戏等同于儿童剧,且有过疑问为什么会有观众愿意去看木偶而不是真人演员,但亲自体会后,才明白从木偶(puppetry)的设计和动作演绎、到操纵者(puppeteer)的技巧和彼此配合程度、现场奏乐者的投入演奏、以及所有舞台元素的融合,每一个环节都是艺术,都促进了最终呈现出的和谐效果。
图源Japan Zone
木偶戏的剧情比歌舞伎更具故事性,选自在日本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片段,分为上、下半场,相互独立,每一场讲两到三个小故事,在入场时可以拿到中文的故事梗概。越是主要的角色,相对应的木偶就越复杂,面部器官从眉毛到嘴巴都可以运动,肢体更是细化到每一根手指,且由三个人共同操控,次要角色则有着典型性格的面容、由一个人操控。木偶操纵者们身穿黑色的衣服,几乎与黑色的背景融为一体,让观众的目光自然聚焦在木偶身上,这也体现了东方精神里的“to be no one”(这话听着熟悉,《权力的游戏》里千面人的塑造就融合了这种精神吧。)
我看的这场戏故事涉及到两代关系,与特定政治、社会背景相结合,一则是讲一个男孩在四岁随母亲劳作时被老鹰叼走,母亲多年寻子不得被人视为疯癫,三十年后母子机缘巧合下重逢却互相不认得,最终地位颇高的儿子意识到真相并母子团圆;另一则是年轻的情侣由于父辈的原因不得不分开。在整场戏的演出给人的信息量极大,三位木偶操纵者要配合得完美才能让木偶的动作流畅,每一位操纵者的表情也在极小的范围内变化着,尽可能人偶合一,为了让达到更好的效果,连操纵者的头发都洒着着跟木偶发色一致的粉末。
此外则是现场配乐者,一般坐着五六个人,奏乐、唱词各有分工,和歌舞伎的师徒制一样,乐者也有新老演员的传承,年轻的唱词演员在老者身边,偶尔配合着唱和,其余时间则在观察学习。作为一个对周围一切都十分好奇的外国观众,我时不时地把目光从主舞台移向侧边去看这些乐者的专注表演,尤其在表现母子离别、爱人离别等情感充沛的高潮部分时,表演情绪靠着乐者的配音来完成,一声声哭嚎痛彻心扉。
舞台艺术
三场戏剧的舞台设计都很有日本特色,传统戏归于朴素,不借助高科技元素,用背景板的颜色渲染环境,浅色系让舞台自带一层滤镜效果;因为不同场景需要的乐师不同,侧舞台会有一些有趣的“机关”,供乐师转场。
宝冢歌剧则是现代化的体验,我看的一场《波族传奇》改编自日漫作品,有关吸血鬼家族新一代为自己的身份选择作出的挣扎,舞台上西装革履的少年角色让人忘记这是一群年轻的女性演员,所有的性别观念都被打破,只剩下美的感受。虽然听不懂台词,但音乐一起再配合着灯光,颇有西式歌舞剧的味道。舞台中间的T台区供演员与观众席拉近距离,主演的每一次走台都会引起相应粉丝的尖叫,氛围热烈。
双重身份带来的旅行快感
此次日本之行是我第二次来日本,六年前第一次去时完全是观光客,把大小寺庙逛了个遍,这一次则抱着学术心态,在戏剧老师的引导下格外关注身边的“Daily Performance”。作为这个国家的外来客,默默观察剧院里的观众也足以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
剧院内小食
跟中国剧院里不让带饮食的规定不同,日本剧场中场有一段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供大家吃饭,我在场外看到穿着正式的观众们拿着自备便当安静地享用,回到场内也有几个观众从包里拿出小酒杯,和朋友小饮几口红酒……散场时身边经过的观众不乏有穿着传统和服的女人,每每走出剧院,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我都有中恍如隔世的感觉。日本观众对传统戏的欣赏程度真的出乎我意料,什么时候我也会走进国家大剧院看一场京剧演出呢?
日本看戏指南 TIPS!!!
大阪松竹座剧场:; 大阪市中心
国立文乐剧院:; 大阪市中心,距松竹座15分钟步行,附近有著名的黑门市场,吃货的圣地。
宝冢歌剧院:;(演出火爆需提前购票)兵库县宝冢市
以上平均时长4小时,可自备食物或在剧场购买当地便当、零食。
舞踏馆:; 京都
后记
喜欢请点赞收藏吧!也期待跟更多喜欢文化旅行的朋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