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浙江诸暨西施故里游记。

浙江诸暨西施故里游记。

2019年11月8日,我来到了位于浙江诸暨的西施故里参观游览。所谓西施故里,指的是诸暨西施故里旅游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按功能划分为一轴一心六区。一轴为南北穿越整个旅游区的浣江游览带,一心指已有一定规模的西施殿景区,六片指主入口管理区、鸬鹚湾古渔村景区、古越文化区、美苑休闲娱乐区、三江口湿地生态保护区、休闲度假区。整个旅游区依浣纱江逶迤而行,绵延数里。其中西施殿、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裕昌号民俗馆、郑氏宗祠、三贤馆、古越一条街、古越春秋等景点在此依次排开,与西施相关的典故,如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实物。

 

我首先来到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入口处,其实大门就是一座凉亭,门头悬挂一块匾额,据说是王羲之写的“西施故里”四个字。就在入口处旁边有一座中国历代名媛馆,这是一处具有江南特色的庭院式仿古建筑,占地面积6521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有的以中国历代著名女性为主题的展览馆。展馆以展示女性真、善、美为宗旨,共选择了100多个中国古代女性人物,按人物特征分为四大美女、传说中的神女、青史百家、才情淑女、巾帼英烈、四大民间故事、百美廊七个单元,其中四大美女是整个展馆的核心。此外名媛馆内还设置有《浣纱记》砖雕照壁、十二花神庭院小品等静态景观和编钟乐舞动态展示项目。

 

中国历代名媛馆除了重点介绍家喻户晓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外,这里还有以吕雉、窦太后、慈禧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女性,以卓文君、李清照、鱼玄机等为代表的才情女性,以黄道婆、鲍姑等为代表的民间匠人女性,纵然受中国封建社会以及礼教制度的影响,女性一度沦为男性的附庸品,但这个名媛馆中的女性却凭借着他们过人的能力与才华,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所铭记。

 

中国历代名媛馆属于非博物馆类展馆,雅俗共赏是它的基调,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始终兼顾艺术性和参与性。馆内各单元人物使用不同材质和多种工艺来塑造,许多人物都会在声、光、电技术手段的配合下,在特定的艺术场景中展现她们的故事。如果说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名媛馆的历史氛围更为浓厚,也更具观赏性;那么动静相宜、空间多变、虚实结合、构思巧妙的整体布局则会把相对静止的人物形像引入到活力四溢、意境深远的动态场景之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历史瞬间;而多门类的人物塑造工艺也将会使建成后的名媛馆成为一个美轮美奂的女性艺术形象之集大成者。

 

西施故里位于浣纱溪畔,浣纱溪又名浣江、浣浦、浣渚,是浦阳江流经诸暨市河段的名称。西施浣纱的故事尽人皆知。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间。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红楼梦》中五美吟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 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景区内的风景还是非常怡人的,往前走就到了浣江边上,沿着浣江,可以看到一群浣纱女的雕像。她们仿佛就是千年前那群在江边浣纱嬉戏的少女,西施与郑旦应该也在她们其中,可惜这样愉快的场景却因山河破碎而被无情地打断了。

 

在浣纱女群雕的旁边铺有木栈道,外侧是原生态的芦苇丛。沿着木栈道一直走到浮桥,看到河对面矗着一块古朴苍褐的巨型方石,历经2500年风雨沧桑,昔日风光早已不再,但巨石上镌刻的“浣纱”两个朱红大字还是非常醒目,笔势飞骞,据说这两个字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这块石头就是传说中西施浣纱的地方,也是当年西施与范蠡互赠信物,订下百年之好的地方,故浣纱石又名结发石。据说,凡到过结发石的情侣,他们的爱情分外美满。历代文士对浣纱石多有吟诵。近旁坡上,嵌着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西施浣纱处”镌刻石碑。在浣纱石附近沿阶而上,便见江岸耸立着一座银檐高挑、红柱的六角亭,称为浣纱亭,亦谓西施亭,亭子不大,结构简单,造型也极一般,四周内壁上关于西施“浣纱”“弹琴”“惜别”等古诗、古画,西施亭和浣纱石融成一处完美的景点。

 

与西施亭隔马路相望的就是美仑美奂的西施殿景区了,西施殿坐落在苎箩山麓,浣纱江畔,早在唐代这里就有浣纱庙,是诸暨当地百姓为纪念西施而建,其后虽多次遭遇战乱,但祠庙不废。现在的西施殿景区重修于1986年,经过扩建,总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沉鱼池、郑旦亭、碑廊、苎萝亭、西施长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西施资料陈列室、先贤阁等景点构成,穿插着浣江、红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组成,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展示了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迹,是一处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的人文风景旅游区。

 

据资料介绍,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其中包括木雕桁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石狮、石柱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可以说是民间古老建筑艺术集锦。这些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构件,经过设计者的精心组合搭配,巧妙地利用在修复西施殿中,无疑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殿景点的门楼外观是一座黄色的砖砌牌坊,四根一组的青石圆柱中间是三扇朱红油漆拱形大门,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第一感觉。我走进西施殿景区的大门,与门楼正对的是古越台,依山而筑,“古越台”三字由上海书法家韩天衡所书。进入古越台内,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古越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越王勾践,他的两位重要谋臣文种、范蠡则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再现了君臣励精图治,灭吴雪耻的历史画卷,人物造像高大魁梧,系樟木雕刻。下层是“西施行”故事展馆。古越台前是红粉池,“红粉”即红粉佳人,与西施相联系。据称,这样安排有斥贬越王勾践之意。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着古越台,意示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

 

门楼里面的右边就是作为主体建筑的西施殿,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综合吸取了传统宫殿和民间宗祠的构筑手法,把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桥为主轴,拱桥两侧水池中,活蹦乱跳的两条红色鲤鱼雕塑十分抢眼。东西侧厢房勾檐翘角,起承开合,高低错落,很有层次。西施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在西施故里建造了西施殿,位于诸暨城南的苎萝山下,浣纱江畔。看着西施殿的大门,整个雕刻风格都相较之前的几个殿复杂精美繁复许多,殿内的空间也很大。

 

西施殿初建于何时,已无从详考。最早见于唐开成年间,著名诗人李商隐有“西施寻遗殿,昭君觅故村”诗句,照此推算也有1100多年的历史。此后历代,虽有过“茂草荒台,苎萝枕冷闲愁”的情况,但祠庙屡毁屡建,绵延不断,到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施殿也有过几度毁废,均由民间集资或捐募修缮,曾达到相当规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飞机频炸诸暨城,西施殿祠亦未能幸免。现在的西施殿乃是现代重建的。走进西施殿,殿正中供奉青春少年的西施塑像,高达3.6米,衣着简朴,神态娴雅,端坐在浣石上。塑像上方挂有“荷花神女”和“绝代佳人”金匾,格外引人注目。在西施殿两边的厢房上上悬着“以身许国”、“忍辱负重”匾额。

 

相传西施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姓施,名夷光,春秋末年越国人,约于公元前506年,出生于诸暨苎萝山麓苎萝村,古时候苎萝村施姓有东西两村,夷光家住西村,所以被称为西施。父在苎萝山砍柴卖柴谋生,母在山下的若耶溪浣纱为业,因家境清贫,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战败,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越王勾践获释回越后,卧薪尝胆,刻苦图强,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西施天生丽质,已长成“沉鱼”姿色,约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索美女西施、郑旦,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西施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

 

吴王夫差自得西施后,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西施成为夫差的宠妃,在吴宫17年,成功地间离吳王错杀了国之栋梁伍子胥,诱惑吴王沉溺酒色而不能自拔,不理政事,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为越国休养生息赢得了时间,并把国家的财力、人力都用在了为西施盖楼堂馆所上,至吳国财力耗费殆尽。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在大臣文种、范蠡的辅佐下,整顿吏治,发展生产,越国上下一心,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对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鸟虫篆书写的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 ”称颂西施在兴越灭吴中的功绩。西施的一生,蕴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而民间行关西施的传说,都是那样美好和神奇,长留人们心目中的,是西施为越国的复兴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也是后世歌颂纪念西施的真谛所在。西施殿正是赖于这一民族文化的基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质朴纯洁,实实在在的西施。

 

与西施殿遥遥相对的郑旦亭是为纪念与西施同入吴的美女郑旦而建,为八角重檐,上层为三叠檐圆顶,内置巨钟,撞之訇然。整座亭角精巧别致,昭示着浣纱郑旦女一如既往地默默相伴着西施。在名媛纪念馆里看到了对这位姑娘的记录,如果真如下述的记载,与西施一同入宫,美貌不输西施,但是却因为早逝而未被后人和西施一样被歌颂和纪念,实在令人惋惜。《东周列国志》中有一段西施和郑旦一起浣纱的文章:“其山有东西二村,多施姓者,女在西村,故以西施别之。郑旦亦在西村,与施女毗邻,临江而居,每日相与浣纱于江,红颜花貌,交相应发,不啻如并蒂之芙蓉也。”

 

我经过郑旦亭,沿着台阶,穿过苎萝山山门,向苎萝山的主峰走去,苎萝山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 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来到盘山的西施碑廊,依山势缓步登高,在碑廊中浏览历代墨刻,在廊右侧壁上,展示着有关西施事迹的图片和三十多块诗文、绘画碑刻。有历代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歌咏西施的诗,有历代画家所绘的西施像。诗文由当代书法家书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由越入吴、身赴国难的生平。从画像风格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

 

西施碑廊南面是苎萝山的最高点,山顶有一座精致的高塔,气势巍峨,塔上牌匾为“苎萝亭”,亭为八角三重檐造型,亭内面积不大,白灰墙稍显陈旧斑驳,而四周墙面上环绕镶嵌的精致木窗和门框,又有几分古朴典雅的风格,可以看出其中细腻的雕刻技艺。外观显得尤其精巧,就像一颗镶嵌在青山碧水间的宝石。苎萝亭的内部分为三层,可逐级登临。最早的苎萝亭是建在西施庙门口,东濒浣沙溪,亭与庙一起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现在的苎萝亭是在清代遗址上重建的。我登塔眺望,透过古朴典雅的门户可以远眺诸暨的部分市区,近处有西施殿,远处有浣纱江,自南向北,逶迤曲折,像条白练,把诸暨城分成东西两半,而城中雄伟的大桥又把东西相连。低处的郑旦故居、鸬鹚湾村尽数收入眼帘,向南可极目勾乘山,巍峨入天,周围群山相连,那里曾是越王勾践屯兵扎营处。浣纱江上水波漾漾,江对岸西施故里掩映在一片浓浓绿色中点缀着些许秋色红叶,古越国大地秀丽迷人。

 

过苎萝亭,便是苎萝山的南岙。岙不大,坡平缓,这里原为居民住宅,2000年扩建划人景区范围。现建有西施行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舍、荷花池等景点。从苎萝亭沿石阶而下,就来到西施行长廊,只见长廊门楼上有一块“天下第一美人”的长匾,伟人说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出在这里,看来能让伟人赞叹不已的地方,也一定是人杰地灵,诸暨因西施而得名,西施因诸暨而名留千古。长廊内陈列着西施从出生到去吴国的蜡像群组。蜡像似真人大小,形象逼真生动,有西施出世的故事,勾践卧薪尝胆的画面,范蠡西施相遇的情景,以及西施、郑旦由越人吴所发生的离乡别亲、土城学技、德清赠花、嘉兴尝李、思乡抚琴等场景,集中反映了西施的生平和有关传说。

 

夷光阁,建于西施长廊东面,这是是一座糅以牌坊和楼阁造型的巨大石建筑,因为西施别名夷光,亦称西子。夷光阁的基部有正方形须弥座台基,周围石栏,台座正中,立有十六根石柱,分左右两组,承抬整座阁楼,阁顶用传统重檐造型,中置牌坊连接,整座楼阁,犹如浮在空中,气势十分宏伟。牌坊正中“夷光阁”三字,是辑书圣工羲之书法制作,笔势飘逸洒脱,神彩飞扬。西施曾经是一个因赴国难而被推上政治舞台的普通女子,但自古以来,西施的美名却在吴越大地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五言诗为证:“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吴差国,千秋竟不还。”

 

从夷光阁顺石阶而下,向右便是西施短廊。短廊以大幅绘画灯箱,解说了吴国灭亡后西施归宿的种种说法。关于西施的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传说,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施在越灭吴后,随范蠡,乘扁舟,游五湖,隐逸民间。而西施短廊在分析了各种说法后,根据历史的多方考证,认为最有依据的一种归宿,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践夫人沉到水里活活淹死了。离开西施短廊,只见沿荷花池的西面有一柴门,木牌坊上写有“古苎萝村”四字,是按民国年间的照片复原,书法是当时一个县长的手笔。古苎萝村的位置,是根据《诸暨县志》选定,有两楹草房依坡而建。草房低矮,基部用木架抬起,四周和地面均由木板围铺,上结芦草,是按照那个年代地面建筑复原的,十分古朴。屋内陈列着古时候所用的纺车、农具,还有陶器生活用品及人们穿戴服饰的照片,再现了西施当时的生活环境。进入其内,就像回到了那个生活年代。

 

出了古苎萝村,再向下江边上有新建的香榧馆、珍珠馆,建筑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十分漂亮。一片水池,只见池中荷花映日,池边红叶艳丽,秋色如丹,水叶皆碧。相传西施生活的年代,湖泽中遍生荷花,当时人们已把荷藕作为菜蔬食用,生活中不可或缺,因而西施在民间传说中,被封为六月荷花神。池中的荷花,是从杭州西湖引种,示意西施与荷花、西湖的联系。在荷花池东南角有一座两层楼建筑,两侧马头山墙,粉壁黛瓦,清丽错落,为典型的江南民居造型。门楣上方有一匾额,上书“西施资料陈列室”,是当代名家沈鹏手迹。资料室分五个部分,分别陈列西施史料、西施形象绘画、西施戏曲文化、日本秋田象泻町与西施的关系,以及当代有关西施的书画。参观西施资料陈列,让人再次回顾了西施的生平史迹,进一步加深了映象。

 

我走马观花地游览了西施殿景区,那曲径回廊,亭榭相间,小桥流水,池水环绕,花木掩映,眼前的景致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迹之中,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园林,却又胜于一般的园林设计布局。因其坐落于古苎萝山上,景点高低错落所形成的立体感,显现了自然的本来面目。游人可置身于山水亭阁、参天古木间品位古越文化的韵味。漫步在西施故里,依山临水,古香古色,一派江南水美、人更美的丽景,让人流连忘返。古越台上、红粉池边、沉鱼池边,更有浣纱大桥,苎萝山下的浣纱石,似乎都能看到她美丽的身影,于寂静中,好象还能听到她轻轻的叹息,这穿越了千年的情爱、唯美和守望,已然在我心中印下了深深的记忆。一走进西施故里,似乎感觉这里原始的朴实自然之美,也许眼前遇到的每一座亭子都有寓意,坐在荷香亭内可欣赏池塘里的荷塘月色,尽吸竹林的袅袅清气。坐在越秀亭内可饱享浣江的和风煦煦,浏览铜女浣纱的千姿百态,遥想西施当年的颦眉捧心。浣江岸边的树木似乎还依然保留着秋色浸染的味道,那倒影在浣江的景致也是一幅醉人的油画。

 

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祠内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等相关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正殿左右两侧有长廊,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廊内竖立着31块石碑,碑上刻有范蠡的画像、古人吟咏范蠡的诗词与颂辞、《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法则》、《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戒律》、《范蠡经商十八法》。陈列与范蠡生平业绩相关的诗碑,并以彩绘壁画等形式,生动介绍范蠡卓越的军事、政治和经商才能。其它辅建筑依相应位置而建,错落有致,相关塑像如:比干、赵公明、关公及福、禄、寿三星均以民间传说的形象为依据,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

 

范蠡祠北侧长廊上开有一处偏门。走出偏门,便可见财神殿、魁星阁、三星殿依次排列。财神殿阶沿正间廊柱上的对联十分醒目:“比相忠范相诚忠诚社稷,赵公厚关公义厚义人间。”它启迪人们:要发财,要做好生意,首先要好好做人,做个忠诚、厚义之人。诸暨人向来敬重范蠡,春秋末越灭吴后,诸暨一带曾为范蠡封地。诸暨城西侧之陶朱山,即因范蠡曾筑宅侨居而得名。山东侧,有余脉虎头岩,相传为当年范蠡游吟并与西施定情之处,故又称范蠡岩。古时,距岩半里处建有范蠡庙,今遗迹犹存。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诸暨是范蠡出道的地方,并在此生活12年。中国人有修祠庙、祠堂祭祖宗、祭神灵、祭先贤的习俗。范蠡和诸暨的关系可以用“地灵造就人杰,人杰彰显地灵”这句话来概括。诸暨这块灵光之地,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范蠡这个外来人口,使其治国安邦的潜能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充分施展。范蠡这个人杰的成功人生,彰显了“商圣”的名声。

 

郑氏宗祠当时从浦江县移徙来的郑氏百姓在被誉为风水宝地的浣江东岸金鸡山脚下兴建了这所祠堂,用以祭奠先祖和开会议事。郑氏宗祠修建的富丽堂皇,极其讲究。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宗祠的修建,用于祭祀祖先及商讨族中大事。这座郑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连井三透”结构建筑,内有一座万年台,即戏台。作为美人郑旦的故里,这里民性耿直,素来崇尚“耕读传家”民风淳朴,文化独特。就算只在江边公园和古街老巷里走走,也能体会到不少历史悠久的人文气息。虽然已经是深秋,诸暨是温暖了许多,阳光明媚下,景区里的落叶和几池碧水,和古建筑的倒影构成了无数有趣的画面,残荷零乱慵懒,随意或站或趴在水中,与石阶飞檐相映成趣。显然,也有一些倔强的绿叶,在大自然季节变幻的定律中做着最后挣扎。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于是倒影也随之扭动起来,似乎活过来一般,充满灵性。

 

鸬鹚湾古渔村景区以现存鸬鹚湾村为核心,包含金鸡山全部,以自在生长的古街区、乡村广场、古村落、戏台、茶楼、水塘、古井、宗祠等构成渔村骨架为景观内容,以浏览、参观、捕鱼、越剧表演、品尝特色小吃、购买特色产品等活动为主的游览区。鸬鹚湾村当前还保留了古村落的格局,有大片的荷塘四周,亭台楼阁、小桥流榭,竹林绿树掩映下的蜿蜒小径,错落有致。浣江东岸这片景区,除了环境清幽,还有很浓的文化氛围。在古越文化区则突出了诸暨的历史朝代印迹,有以纪念越王允常为主要内容,以古越文化为主要展示题材,展览古代兵器剑矛、战车、战马,表演古越乐舞等,同时附设诸暨名人文化苑、重大史事雕刻群,系统介绍古越文化。

走在西施故里景区里面,感觉吴越的古文化似乎倒流了时光,民居庭院外,白墙黛瓦在山水间相依,处处流露着简雅与诗意。西施“秀色掩今古”的美貌,经过千年时光的沉淀化作了诸暨山水相融的生态之城,吴越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让诸暨充满了传奇色彩。诸暨的古朴自然之气,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下的产物。两千多年前,西施也曾行走在这样的拱桥和青石板上,也曾在浣纱江畔迎风而行。而今过小桥,穿柳荫,偶尔看到穿着汉服的女孩们步履款款地走过,那一瞬也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吴越。我漫步在浣江上的木质栈道,在栈道上可以饱览浣江碧波荡漾,也可以远视金鸡山层林尽染,村落宛然。浣纱石卧听浣江水声二千五百年,捣衣声似乎并没有远去。诸暨人并没有如外地人或历代文人那样看重西施的美,敬重的是西施那颗舍身报国的拳拳之心。他们尊西施“荷花女神”,把供奉西施的庙叫“西施殿”。吳越相争虽然早已成了千年往事,西施的报国精神,仍然活在今天诸暨人的心中。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