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桥接河网 屋枕河岸
江南富庶,千百年来,诞生过无数个小镇。浙江桐乡乌镇是其中之一。
把古镇打造为旅游载体,乌镇明显晚于周边的周庄、同里、西塘等。十多年间,我曾三次到过乌镇,感觉景区中一次比一次扩展,功能一次比一次提升,人气一次比一次旺盛。在人们的口碑中,它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翘楚。
京杭大运河从乌镇西北流过,繁多的支河把乌镇分割为东南西北四栅,东、西栅为景区,西栅为主要景区。我的“印象”仅来源于西栅。
江南水多,河网交织,为方便生活和劳作,河上的桥也多。西栅长不过2公里,而其土地上的河流长达五六公里,桥72座。与其他水乡一样,小桥流水是乌镇根本的也是惹眼的景色。
(通安桥)
(迁善桥)
(通济桥)
(如意桥)
(如意桥辅桥)
(华云桥)
(席行桥)
(通顺桥)
(景行桥)
(水上市场的栈桥,顾客可在桥上与船家交易,现在成了观赏鱼塘了)
船,曾是水乡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现在,在乌镇有了新的功能,邀游客水上赏风景。
虽说生在水乡,但对坐船游览兴趣不减。喜欢拍照,在岸上走时,总是脚步匆匆,而坐上船,脚安静了,心也平静了,不过,那平静只是暂时的,随着桨声响起,平复的心海又会泛起涟漪。
那河埠头逐级而下的石阶,那伫立在水中托起楼阁的石柱,那爬在桥身垂下无数支绿枝的藤蔓,那邻船上传来的姑娘们咯咯笑声,那拱桥洞剪出的前方马头墙绿树冠的画影......呵呵,真像展开一幅三维的长画轴,醉人啊!
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其实,何止苏州,江南水乡古镇人家大多枕河而居。乌镇西栅30余万平米清末民初建筑,相当数量面水、临水。面水的,岸植树木花草,石阶入河;临水的,或叠石筑基,或木石作柱。
试想,楼台观舟桥,窗台钓鱼虾,该是多愉快的事啊。
乌镇,河水悠悠流,小船悠悠游,老屋悠悠秀,客人悠悠走,美不?
02 拂去历史的尘封
中国大部分地区几千年间都过着农耕生活,说是“自给自足”,其实,绝对是少不了生活必需品的交换与买卖。7000年前就有先人在乌镇生活,1300多年前建起了镇。我不知道乌镇具体的建镇与发展的历史,但我想,它还是由物品的交换交易形成集市,然后,行业扩多、行业细分、业态变化,有了非农业生产者,有了居民,有了流动人口......这是由生活所需和生活便利缓慢地形成的,经过时间的优胜劣汰,它存活着,在中国农耕文化上留下了一页。
在乌镇,看到的不仅仅是小桥流水的古韵,还看到了拂去历史尘封后的乡土风情,触摸到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朋友说“乌镇,很典雅的江南古镇,总不像与互联网相连的样子”,呵呵,大概是看事项的角度不同吧,正是乌镇的乡村魅力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使其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理由之一的。
古镇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个大课题,本人无力理论,还是跟着我的镜头,来看看乌镇中还连接着现代的、正在弱化的或者已退出舞台的行业和设施,它是遗产,且是活着的。
(染坊晾晒工场。印花蓝布是乌镇的特产之一)
(水上集市)
(鸬鹚捕鱼人)
(饭庄酒肆在古镇是少不了的。夜市将开张了,店小二在脱卸排门板。旧时,大多数店铺用它当墙,营业时脱卸,满足采光和敞开店堂。片中这一段有墙窗,本可不用,因照片外右侧即为大堂,所以也用上了)
(在没有玻璃或玻璃价格昂贵的时代,木制支窗挺实惠的)
(有接待过普京总统荣誉的小饭店老板,舍不得撤去当时的座席)
(滨水茶馆)
(书店)
(张恒兴手工花灯铺)
(用竹篾编织的蚕匾,大得夸张吗?旧时,竹制品在中国农民生活中是缺少不了的,舀水把勺锅抓篱,菜篮畚箕淘米箩,扁担箩筐囤谷席,竹椅竹櫈竹窗帘......)
(亦昌冶坊同治五年纯手工冶铸的大铁锅)
(叙昌酱园的酱缸,制造酱、酱油时发酵黄豆的盛器。照片为酱缸竹编的盖子,防雨防晒且透气)
(恒益堂药店)
(肇庆堂银楼)
(仁寿堂中药房)
(国乐戏院。当天,园内书场演评弹,晚间露天放电影)
(始建于光绪年间的邮局,现在还经营着)
(文昌阁,旁边为古时的书院)
(关帝庙)
(白莲寺)
(昭明书院。南北朝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在其老师沈约陪同下在乌镇筑馆读书,明万历年间在此建立石坊,上题:“六朝遗迹·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此石坊1984年修缮,大部分为原件)
为了让游客了解乌镇现代名人,管理方特在原址复建了明代崇祯初期进士唐沋修建的私园——灵水居,在其内开设了茅盾纪念堂、王会悟纪念馆、孔另境纪念馆和茅盾陵园,他们都是乌镇人哦。
添加图片描
乌镇古时为镇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不少吧,当然,这不是完整的。一是乌镇有东南西北四个栅,有些在其他栅,如衙门、当铺、道观等;二是我们没有走遍角角落落,遗漏不少,如“水龙会”(群众消防队)、将军庙等,看看下面的街名,就可知道还有多少没到的:糖坊弄、油车弄、丝作街、红线弄、茶市街、染店西弄、女红街等。
算是穿越了时空了吗?
03 追忆旧日 缱绻古镇
在乌镇,有时脚步匆匆,怕错失瞬间即逝的美景,有时步履缓缓,沉浸在似曾相识的童年生活环境中......
——那麻石铺就的小巷中恋人的身影,不就是当年弹硌路上走过的芳姐和阿三哥?
——那在朱门白壁前蹒跚着的老太,多像那时扯着嗓门传呼电话的阿桂嫂?
——那坐在老酒甏旁戴眼镜的胖大爷,莫非是隔壁造坊账房先生福生伯的儿子?......
哈哈,人真的老了,偏爱回忆了。
当然,乌镇还有城里厢看不到、只有乡下有的地方,那就是一墙之隔的农田。伊辰光,城里厢,勿讲庄稼,就连见绿都难。一条“梧桐路”,见不到梧桐不说,连棵树也没。
(月洞门外,田野风光)
(呵呵,农田花海)
天,算是有情,临近黄昏,云层比先前薄了不少,慢慢西沉的太阳,为乌镇披上了一层金黄色,虽是淡淡的,却也是一抹亮色。
我们辗转在镇的西头,在桥上河畔,在街头巷尾,捕捉阳光下的亮点。
倦鸟归林了,阳光金黄更浓,它恋着古镇呢。
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啊,亦有同感啊。
04 艺术再现古镇美
夜幕渐渐下垂了。
如果说,乌镇白天是自然给予的美,那么,夜晚则是艺术赋予的美。
乌镇保留的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镇貌。那时的夜晚,居民点的是豆大火粒的油灯,商铺也只是多了几盏而已,门前挂个灯笼标明姓氏、商号已是大户了,后来,有了防风油灯、气灯,才使店堂内明亮些许,哪有能力去表现建筑的外部?
所以,有人说,现在看到的乌镇夜景是不真实的,在旧时是不可能的。我说,能不能改种说法,你所看到的应该是真实的乌镇,它的肌理和布局、建筑的轮廓和构架并没变化,它是用现代科技手段艺术地再现了建筑的点、线、面,即建筑自身的美,只是给它穿上了漂亮的外衣,所以它还是真实的,当然在旧时确是不可能的。
很喜欢乌镇的艺术灯光,它用“面光”突出了中国建筑凹凸变化的特色,明暗分明又自然过渡,立体形象地将建筑凸显在茫茫夜色中,再则有水中亮影的映衬,流光溢彩,分外妖娆。
我们是从乌镇西栅的尽头往东走向出口的,一路上沿着西市河拍了不少照片,舍不得割爱,大部分都放上了。
(前数片均是由西往东拍的,本片及下一片是由东向西拍的,西天落日的余晖还在空中呢)
水乡之美在于水。白天,流水潺潺,过桥洞,漫埠头;夜晚,流光溢彩,映古宅,倒人影。
在白昼与黑夜的过渡中,天空由宝蓝转向深蓝,不久又成黑色了。上面的照片记录了那个过渡,下面来看看黑幕中的乌镇。
西市河,倒映着房舍铺面、绿树石桥,有黑黝黝的夜幕映衬,更显得色彩斑斓。一条小船缓缓驶过,水光灵动起来,画出了七彩的波澜,犹如飘舞着彩绸带,船桨划动着水面,波长变短了,刹时碎成了点点金,闪着光迎面而来......
截取三张照片局部,制作了三幅“版画”,不知您喜欢吗?
哦,江南水乡乌镇的夜,真令人醉了。
05 由乌镇引发的浅思
古镇,接受时间考验,活了下来,不易;古镇,经过保护实现了价值,也不易。但它的主要功能,毕竟不是考古,而是让人们了解某一时段连接至今的乡土人情、文化传统,它是活着的,需要进一步保育,让它活得更好。
在这一点上,乌镇迈出的脚步,相对更快些,更扎实些。
以上这些资源,大概不少古镇都具有,但利用与发展并不平衡。乌镇,没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惰性,而是利用资源,从单一的观光向观光、休闲与度假过渡,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正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契机,努力提高古镇的“文化”层次,他们说,经济年会,世界有个“达沃斯小镇”,文化年会,也望世界有个“乌镇古镇”。
他们想了,说了,也在做。镇内保留和改建、新建了不少文化展演场所,如水剧场、日月剧场、国乐剧院、沈家戏园、秀水廊剧园,蚌湾剧园,木心(本名孙璞,中国名画家)美术馆等,最漂亮的要数乌镇大剧院了,自2013年创办乌镇戏曲节以来,已连续在大剧院举办了六届戏曲节,第七届正紧锣密鼓地在筹备着。
(乌镇大剧院)
(大剧院夜景)
(世界互联网大会徽标)
古镇,要活得更长更好,需要创设一条现代连接古代的宽阔而扎实的纽带。
愿乌镇有朝一日与达沃斯齐名,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