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梦回篁岭古村落,看我如何征服玻璃桥。

梦回篁岭古村落,看我如何征服玻璃桥。

梦回篁岭古村落,看我如何征服玻璃桥


这儿“晒秋”,晒出了人类从狩猎到农耕的喜悦。如今的大晒场,晒古、晒旧、晒乡愁,而又难免在晒逐利。大“晒”(赛)全域游,必会是真者留千秋,虚晃转头空……


篁岭晒秋,多年前已闻名,11月24日我终于来到她身旁。

从婺源县城到篁岭大约45分钟的车程,经过江某某的故乡江湾后没多久,就到了篁岭。

这是一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落,没有爬山的路,只能坐缆车上山的,小邱表妹(入乡随俗,可以把比自己小的女子都称作表妹,江西老表嘛,)说:“想跟着我游览的就跟着,万一跟丢了,大家11点在梯田索道下去的门口集合,如果你记不住梯田索道,就问玻璃桥……”。

一听到“玻璃桥”三个字,恐高的我立马紧张起来,问邱表妹:“有玻璃桥呀?”

“怎么啦?你恐高?”她问。

“是呀”

“不怕的,那玻璃桥只有50米,而且不透明,旁边有栏杆扶”,表妹安慰我。

同团的罗主任说:“跟住我吧,保证你不怕。”——说这话的主任在我过玻璃桥时不知去向。

篁岭门票上的广告语是“鲜花小镇,晒秋人家”。

坐缆车上去,在一个树木成荫,树上挂着竹竿晒着辣椒,简易房屋写着“篁岭”二字的地方随意拍了几张,就来到了花溪水街。

花溪水街,顾名思义就是沿着潺潺叠水的溪流,以鲜花装扮一条“坡面上的街市”。石梯上下,小径通幽,一条山间溪水流过,叠石造景,水车、小桥流水,鲜花开满小溪岸边,溪水两边装修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各式各样的小吃,特产琳琅满目,既有古村落的古朴,又有现代生活的舒适,情趣盎然。

在一座很有古典韵味的阁楼上眺望远处。(照片来自团友小苹果,致谢)

花溪水街是最受中国大妈们喜欢的一条街,这条街被身着艳丽,披着多彩丝巾的大妈们攻陷,她们摆出花样不翻新的动作,换了一条又一条丝巾,拍了一张又一张美照,你若想拍出唯美图片,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否则,你就要在与大妈们的合影中找出你自己。

你要问篁岭在婺源是怎样的存在,大概就是一句:篁岭,房屋层叠垒摞,悬挂危崖峭壁。中国的秋天有婺源,婺源的秋天有篁岭。

以“晒秋”闻名遐迩的篁岭因“其地多篁竹”得名,岭高500米,建村500多年,这里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振鳙的故里。“地无三尺平”四面环山、周边古木参天、梯田密布的篁岭古村,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成为最美的乡村符号。

篁岭的秋,比起自然的形成,多了点人为的“刻意”。

当地山居,湿气较重,每到秋天,硕果累累,谷粮满仓,为了长久保存,在每一个好天气里都会把谷物放在大大的簸箕里,放在阳台长长伸出的木杆上,在秋天的阳光里褪去潮气水分,变的干燥坚硬,能保留到大雪满山的最后一个冬天里。

辣椒红火、南瓜橙黄、玉米金黄……各种秋收作物点缀着水墨般的篁岭。

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

每到秋天,篁岭梯田遍野的庄稼都呈献出自己的果实,那承载着泥土深情和农民喜悦的辣椒、大豆、玉米、南瓜、稻谷陆续被收获,田里的斑斓渐渐隐去。而另一道风景在晴空下显现,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红、白、蓝、黄、绿等鲜嫩的色块。各种谷实你方晒罢我登场,展示着归仓前最骄人的风采。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绘制出的“晒秋”景观,不仅代表秋天的到来,还寓意着丰收和收获的果实,这便是居民们最质朴的幸福!

晒工坊楼下平台、楼上窗户,楼顶晒台都是观景的好地方。其楼台顶上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不少人挤在这里,不仅要拍晒秋的场景,还要与簸箕箩筐合影,水泄不通,好不热闹。

每一层让人拍照的观景台都围满了人,让我顿失等待的耐心,好不容易在二楼的小观景台远观篁岭特有的”晒秋“农俗特色景观,数十栋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家家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春晒水笋、蕨菜;秋晒红辣椒、稻谷豆……就这样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风情杰作,一年四季延绵有序。

用晒辣椒做成的国旗,丰收的红艳艳体现爱国情怀。

传统的徽派建筑,青山绿水中的古宅粉墙黛瓦,戧角飞檐,房屋上精美的雕刻,处处流淌着时光的印记,岁月的痕迹。

徽派民居里外墙着重采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天际中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她的脸上(照片来自梁维新老师,致谢)

秋天的篁岭五彩斑斓,远近山水粉墙黛瓦,穷尽你对徽派画卷的所有想象。

这里有红、黄、白、黑、绿组成的大自然之色。那些晒秋的大圆竹盘,虽是农产品,但是已经是作画的色彩了,都用于旅游的造景了。

沿着小道走进古村,寻觅古村的那份宁静。青瓦、残墙掩盖不了古村昔日的风华,反而在岁月的洗礼中,历经沧桑更添韵味。

戏台

还有不少我没拍到的景点(光顾着拍晒秋的场景)

老宅用作民俗展览馆。篁岭曹氏明宣德年间从邻村晓鳙迁来,宗祠在村口,原祠建于明嘉靖年间,“上蔡世家”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现在原地重建,占地360平米,三进五开间结构。

竹山书院在曹氏宗祠侧边,原址重建,占地420平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结构。

在竹山书院假模假样读书。

五桂堂占地200平米,原是明万历年间曹家老宅,堂匾由大学士叶向高题写,他在明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首辅大臣。曹氏后裔曹闻埴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巨资翻建后给父亲曹廷启居住。

篁岭曹氏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

五桂堂葫芦窗(鸣谢团友罗主任提供照片)

天街,这里店铺林立。“藕然相遇”、“邂逅你”、“篁岭写作营”等名字都很有特点,拍出来的照片极具韵味(前两张人物图片鸣谢团友小苹果)。

图片中的三个字怎么读,你知道吗?先不要看答案。

答案:这三个字从右往左分别读君、亲、师,为什么呢?因为人主为王,王即是君;见父母而是至亲;先生就是老师,很多人家客厅的香龛上便写有:天地君亲师位,意思是说这里的人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孝顺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他们敬畏天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古法榨油,靠近店面就闻到麻油的香。店门上方刻着“昌裕隆”三个字,左上方刻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右上方写着“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店内面积约70平方米,除了引人注目的榨油器具,还有一张宽大的船木茶桌亦格外令人遐思。船木千疮百孔,在大海或长江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却安谧下来转变为茶桌,让人饮茶的同时,仿佛能饮出岁月的味道。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石盘上写着这俗语,成了店铺的广告词。

天街牌坊,上面刻有“圣旨”字样。看到天街就想起郭沫若那首《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这就是垒心桥,桥全长300米,垂直高度98米,桥上观看景色视野十分开阔。据说电视剧《欢乐颂2》有个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关键是这桥中间还铺设了一段长达50米的玻璃栈道。这是唯一一条通往下山缆车的路,不走过去就无法下山。

未上桥时拍的梯田、红叶等景色,美不美,您说了算。

走上桥有点晃荡,心也跟着紧张,眼睛不敢往下看的,团友梁美女偷拍的背影,看不出我的紧张吧?那就对了。行至玻璃桥路段,手扶着栏杆,晃悠悠走过,倒吸了一空凉气。我这也叫征服吧——挑战了自己,征服了玻璃桥。

照片来自团友梁美女,顺致谢意。

走散了的三个有缘人终于在下山的缆车入口会合,并坐上同一缆车,缆车在半空中运行时,罗主任故意站起身左右摇晃外加大声喧哗(且不说他大喊大叫),还拍照,真是害美人没商量。

坐在缆车上的我们(照片来自团友罗主任,致谢)

在篁岭,风景不需要刻意寻找,一个转角、一条小巷、一扇眺窗、溪边开放的每一朵花都韵味十足。漫步路上,不管你脚踩哪一座石桥,登上哪一个台阶,手抚哪一面斑驳的砖墙,哪怕随便踏入一条小路,你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夹杂着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不用刻意费力。当我登上篁岭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更多姿多彩,虽然看不到春天的油菜花,但其本身的村落,全国独一无二的晒秋场景,比春天的乱花还要迷人眼。

婺源,是慢时光织就的原生态画风,每一朵花、每一束红叶、每一墙爬山虎,都温润恬静,清雅秀丽,行走婺源,时光柔软,岁月斑斓,心情愉悦,流转的韶光里,收获了张弛有道的从容,安宁沉静的闲适,灵魂舞动的优雅。

汪国真在《我喜欢出发》中写道:“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我想说的是,我也喜欢出发,但更喜欢出发后的归家……

(3602,2019/12/022)

关于作者: 溪边薰衣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