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青岛
抱歉,没有 崂山 、没有金沙滩,也没有现代化的五四广场和奥帆中心。
这是一次只属于 青岛 老城的漫游旅途。红瓦碧海,老宅深巷。在这72小时里, 青岛 市南的老城从晴到阴,从雨转晴,我游走在那些古老的石板路上、狭窄的街道小巷里、鳞次栉比的小店旧居间,探寻着一幢老宅、一间咖啡馆、一个书店、一座名人雅居。
这像是时光倒流,这恰似岁月如歌。 青岛 往日的故事随风而起,伴着耳塞里的音乐,那市井集市的喧嚣、海岸远处的船鸣、广场教堂的钟声、半山小巷风吹过叶的沙沙、细雨绵绵敲打屋檐的滴答。一切,构成了 青岛 最动人的城市旋律。
从鱼山路到大学路,由总督府至八 大关 。
漫步在深邃的小巷街道,穿梭于人潮涌动的海滨浴场。
在 浙江 路的天主教堂前看人来人往,
在 青岛 书房的小阁楼上静静读一本书。
去黄县路静谧的老舍故居来一场旧事探寻,
去 广西 路写满岁月的老邮局看一次时代沧桑。
晴天阴天,雨过天晴。
轻阴即雨时步过海边栈桥,日落黄昏里沉醉蔚蓝的太平角。
正午骄阳下游走在鲁迅公园巨大的礁石上,清晨细雨里穿梭于海洋大学沧桑的建筑中。
在人声鼎沸的食街放开肚皮吃一顿清蒸的海鲜大餐,
又或是在午后的青啤一厂来上一杯让人微醺的纯正原浆。
站在小鱼山,或是信号山顶。
晴天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
轻阴,则看尽近山下的一片淡雅小居。
初识老城
青岛 是一座依山傍海、风光秀丽的海滨之城。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异域风情和文艺气息的山海之城。对于同样来自山城 重庆 的我来说, 青岛 的老城有一种熟悉。那是陡峭不平的坡坡坎坎,是错落有致的房屋街道,是没有“东南 西北 ”只有“上上下下”的“不正经”。
不一样的是, 重庆 是江湖气息,自带一种川人的豪放不羁。麻辣鲜香的大街小巷里透着的是码头文化、是巴蜀人乐天的人文情怀。而 青岛 ,则是一番带着文艺浪漫和百年沧桑的欧陆风情。坡坡坎坎上是茂密的 法国 梧桐和雪松,错落有致的街道上有数不清也说不尽的老房子。没有东南 西北 的大街小巷,有的是热闹市井,写满老 青岛 人的故事;走在上上下下的山道街梯上,你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就邂逅一家安静雅致的咖啡馆或私家小店。
青岛 有一千种玩法,老城却是绝对不能拿掉的选项。
我们也是慕名而来,我跟朋友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去看海,该带什么,路线怎么规划啥的都不懂,去哪里坐船也不知道,很多东西都不熟悉,为了省事儿,选择了朋友推荐的 青岛 当地自由行团队小陈薇 芯;185-6141-0368 小陈给我们安排行程省了很多事,他帮我们安排了的酒店(豪华海景房)、门票、用车、用餐、导游等一条龙服务, 青岛 市区/栈桥/ 崂山 / 威海 / 蓬莱 /等必玩景点都玩了,我们还坐游艇出海、钓鱼、吃海鲜去了,很开心的一次旅行,行程安排的有条不紊,时间不赶不催促,我跟朋友都很满意!
于我而言, 青岛 老城是一直不太敢触碰的地方。在这里有我对大海、对文艺、对最灿烂而美好的生活最极致的想象。总感觉这已经超过了它实际的样子,如果去了,就会打破这样一个距离产生的美。想象中的、遥远的 青岛 老城,似乎承载着了我太多的期待。
但终于,我还是在这个秋天来了。与想象中,在一个盛夏的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在一个青啤发酵到极致的夏夜造访不同,我的第一次 青岛 之行献给了秋色。天气有晴有阴,大海也只是副曲。老城成了我的主旋律,舍去了一些所谓的“必打卡”。独自一人,把自己醉在这里。
不用青啤,就醉在这里。
最详细又特别的老城路线
我想会有人和我一样,想要一次不一样的 青岛 老城漫游。没有宏大而紧凑的路线,也没有非在几天内涉猎 崂山 和出海。甚至,没有固定的规划。它属于一种心情,一种自己的节奏。只有大海和老城,是最原始而有故事的 青岛 。舒服地将自己融进这座城市,像一个当地人一样闲逛。走在那些你早已了然于胸的历史中,又或是完全陌生而惊喜地邂逅在计划外的小店子里。
初到老城,也许你会和我一样,被那些时上时下复杂的街道和星罗棋布的景点困扰。要从何开始?大体的游览方向又该如何呢?
不用担心,跟着我的游记,就让那些 青岛 老城最值得一探的老建筑 和美 丽风光——全!部!浮!出!水!面!
有你不得不来的网红景点,也有鲜为人知的小众路线。全程将大多只需徒步衔接,而串起它们的每一条老路也同样充满故事和魅力。在这里,找到你最喜欢的老建筑和故事,然后走在那些山腰街道或是海边小径,找到只属于你和 青岛 最美的浪漫邂逅。
老城虽小,却也丰富多彩。其实光是市南一带,已有大大小小近几十个能让你“不虚此行”的景点。小文艺,大海边,矮墙旁,高山上。爬坡、赶海、哈青啤,听雨、撸猫、品咖啡。
1人,3天,72小时,就让 青岛 老城最美的细节和故事就此为你展开。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晴朗海畔的老城秋叶飘飞,
轻阴即雨的半山小巷幽静而诗意。
好啦,亲们。这一次,
和驿北一起去体验这百年沧桑,山海之城吧!
常州路与德国监狱
13:03,晴
无论如何,没想到我的 青岛 之行是从一座监狱开始的。
从火车站一路坐到人民会堂,接着沿着太平路而行,一路已经能听到大海哗哗的响声音。大海就在左侧,隔着不高的一排房子。此时,看不到蔚蓝,却似乎能听到这种颜色。
▲ 初秋的 常州 路
不久后,向右转入一条狭窄的道路( 常州 路),在这里,你能看到了一座黄色的两层建筑。建筑的四角爬满爬山虎,躲在一人半高的墙后面。继续向前,便是一个大门,穿过年代久远的大门,就像是穿过一段厚重的历史,那古老而精湛的 德国 狱监旧址就这样在蓝天和碧绿的青藤映衬下出现了。
▲ 德国 监狱旧址
位于 常州 路25号的 德国 监狱,始建于1900年,是 中国 近代史上唯一的古堡式建筑监狱。在 青岛 漫长的殖民史和城市开拓史上,百年沧海桑田,它见证了种族隔离,也见证了这种隔离的消亡。
德国 监狱门票:25元(旺季),推荐游览1小时。
那天午后,当我走入 德国 监狱旧址的第一眼,便被古老的“仁”字号监房吸引。这美丽的古堡式建筑,红色砖瓦的墙,高耸的塔,配上午后的蓝天、绿树,让人喜爱。作为一座典型的19世纪 德国 古堡式建筑,它的艺术成就也让不少 德国 专家感叹:哪怕在 德国 本土也很难看到了。但谁又能想到,在这美丽的外表下,它的内部却是如此阴暗而可怕的牢狱。
监狱内除了仁”字号监房,还有伙房、浴室、马房、“义”字监房,以及水井、瞭望台、监狱工厂等。如此完整的一座监狱得以保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 监狱塔楼的旋转楼梯,非常漂亮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监狱内部的旋转阶梯,今天的监狱并没有太多人到访。我沿着阶梯向上而行,再走入每一层的走廊,很多时候,只有三两个人,甚至只有自己在一些区域内游走,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不过说真的,有时候会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
▲ 监狱走廊
进入监狱内部,在阴暗的走廊、厚厚的铁门后,是一间间狭窄、密闭的房间。这些房间让人看到了一种绝望和窒息。哪怕时至今日,这种气息依旧不能被早已敞开的大门所释放。很难想象,当那些囚犯被关押在此时,在失去自由后是怎样一种痛苦。
▲ 监狱刑房
令人绝望的还有刑房里的刑具。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座水牢,人被吊在那里,脚淹没在 水里 ,被浸泡着。
▲ 监狱操场
德国 侵占 青岛 的时间是1897-1914年。后来,这座监狱与 青岛 一起先后被 日本 、 北京 民国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占领,并作为囚禁场或看守所。在这里你可以一探德军、日军、国民党反动派使用这座监狱时所发生的沧桑往事。当然,也或许会和我一样,在不经意间,就沉浸在了对历史、自由和人性的沉思中。
那天离开这座百年监狱,当我再次回到 常州 路,眼前绿树庇荫,耳畔听到广阔自由的大海声。看着不远处的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的太平路正车来人去,突然觉得一种说不出的美好。
有的东西像是空气,或许看不见、摸不到,我们也习惯忽略。
但,却是一刻也不能离开。
太平路与天后宫
13:25,晴转阴
穿过狭窄的 常州 路,向着海的方向,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便是靠近大海的太平路。私以为,这是认识 青岛 老城必不可少的一条街道。
太平路东起人民会堂,西至朝城路、 贵州 路口,全长1919米,是 青岛 市历史上形成最早的道路之一。沿着蜿蜒的海岸线,一侧蔚蓝碧波,一侧是无数座让人深刻的老城建筑。
从与大学路交接的人民会堂开始,沿着太平路会先后经过 德国 监狱旧址、天后宫、德华银行旧址、 青岛 报社、 青岛 市大礼堂旧址、以及游人如织的栈桥及海水浴场...一路风光。
游走在太平路,海岸与老城完美融合,初到 青岛 的你一定会很快融入这座城市。
▲ 太平路上的天后宫
先有天后宫,后有 青岛 城。天后宫位于太平路19号,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 青岛 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宫内古木成荫,绿草茂盛,是典型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穿过天后宫继续向西,太平路就会在这里开始沿着海岸线前行,远处人潮涌动的栈桥已经可以看见。
▲ 初秋,太平路上的树叶已经有了微微的泛黄
在太平路上游走着,让我不时“左顾右盼”,一面害怕错过了海边的自然风光,一面又舍不得另一侧的老房子。在这里 青岛 也从晴天渐渐开始阴沉。一直觉得大海和夏日、蓝天是绝配,但轻阴和初秋,却给了海边老城另一种味道。这是那天午后我难以忘记的感觉。
沂水路,青岛使馆街
13:43 ,轻阴
在 青岛 老城,若是沿着海岸线蜿蜒的太平路向北看,便可看到不断向上的各条山路。从 江苏 路或 青岛 路向上而行,在远离热闹的太平路不久后,大海和人潮的声音就会渐渐消失在静谧的山道上。在这里,你能看到非常多历史建筑,它们淹没在错综复杂的街道小巷和树荫中。 德国 领事馆旧址、黑氏饭店旧址...让人目不暇接,也不知所措。直到你来到 沂水 路,似乎才终于找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也同时触摸到了一段历史轨迹。
▲ 沂水 路
青岛 老城有千千万万条老路,而 沂水 路绝对是最为特别而不容错过的一条。
沂水 路是 青岛 老城一条很短的小马路,全长仅仅只有300多米,却是见证了 青岛 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它西起总督府广场,东到 江苏 路,沿路都是殖民时代留下的美丽建筑。西端11号正对广场的是当年 德国 殖民统治的最高机构——总督府,向东则是 英国和美 国驻 青岛 的总领事馆及一批高级别墅。东端正对着位于高地上的 江苏 路基督教堂。
▲ 英国 领事馆旧址
午后漫步 沂水 路,已经听不见山下的嘈杂声,这让刚离开繁华太平路的我感到一种安静。 沂水 路虽短,却是老 青岛 人心中有名的使馆街,再加上总督府在此,奠定了它的历史政治地位。
初秋闲逛 沂水 路,像是身处 欧洲 小城。这让我感到很安逸。在还没做好准备时, 沂水 路14号的 英国 领事馆旧址就出现在眼前了。 英国 领事馆建于1907年,由花岗岩蘑菇石砌基,淡黄色拉毛灰的墙面,简洁清秀。
▲ 落叶
▲ 一叶知秋
秋天让 青岛 有了韵味,颜色分明。一个人漫步在这样的山海之城,让人觉得惬意。秋天和阴天,给了山道上的 沂水 路一种莫名的时光厚重与舒适。
▲ 胶澳总督府旧址
说起 沂水 路最为著名,乃至整个 青岛 老城也名声赫赫的老建筑,便不得不提胶澳总督府了。这里,见证了百年 青岛 的权利更迭。看着如今威严耸立在此的总督府,似乎还能看到昔日的沧桑历史。 德国 胶澳总督府旧址建于观海 山南 麓的 沂水 路11号。1897 年 德国 侵占 青岛 后,于1903年始建其总督府,其位置正对着进出 胶州 湾的主路航道,背山面海,居高临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 海军营部大楼旧址
沂水 路上另一座吸引人的建筑便是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在向东走到 沂水 路9号时,深深庭院里的营部大楼就这样不经意地出现在爬满青藤的铁门后。
建于1899年的营部大楼与总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算得上 青岛 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海军营部大楼最初是 德国 高官的官邸,到了1912年,正式成为第二海军营部大楼,1923年, 青岛 诊疗所迁至于此。后其又扩建为 青岛 铁路医院,1938年又再次被侵华日军接管...
百年沧海,这座楼也伴随 沂水 路一起见证着 青岛 的巨变。如今, 铁门关 闭,庭院深深,像在述说着什么。我站在门口,走不进那个院子,也走不进那段历史了。
在穿过一片斑驳的矮墙后,接近 江苏 路的地方, 沂水 路戛然而止。
300多米, 沂水 路好短好短。似乎一眼就能从这头望到了那头。但却似乎走了好久。
初秋,穿过茂密的 法国 梧桐,踩在飘落的叶子上,沙沙作响。漫步在此。 青岛 老城最为庄严肃穆的老路,静静诉说着往事苍苍。
观海山,淡雅山间小径
14:10,阴
离开 沂水 路,向着 江苏 路走,在两条路的交汇处便是著名的 江苏 路基督教堂。可惜我去的时候正在维修。带着遗憾也不知去哪,就决定一路向上,去山顶看看。
▲ 崂山 可乐
爬坡上坎,走累了,来上一瓶 青岛 特色的 崂山 可乐。一口气半瓶,舒坦!
沿着楼梯一直向上,两侧是沿山而建的房屋充满市井的味道。当走到接近山顶时,已经依稀感受到山风习习。
观海山顶是一座公园——观海山公园。公园只有少数当地人在那闲聊,登山顶处的一座瞭望台,可以看到大海。此刻,天依旧有些阴沉。大海灰蒙蒙的,浪声微微。山下的栈桥依稀可以看到人潮的热闹。
▲ 观海一路
从观海山公园的另一侧下山,走在近乎无人的老城小道上。青藤爬满了老房子和沿路的绿色管道,花猫在前面引着道路向下蜿蜒,一个拐弯,又是另一番风景。
▲ 安静的小巷,只有我一个人悠闲走着
▲ 湖南 路
沿着观海山一路下行到 湖南 路,终于又回到了车水马龙的热闹。 湖南 路曾叫太子街、久留米町,是一条与 广西 路完全平行的老街。 湖南 路的故事实在太多,26号是建于1903年, 青岛 最早的一座公寓式住宅楼,与 中山 路交汇处坐落的是 青岛 最早的旅馆之一的 胶州 旅馆。 湖南 路见证了 青岛 城建上的许多个第一。
从 湖南 路向北行,沿着老舍公园,我开始走在茂密绿茵的 安徽 路上。在一个十字路口,已经可以看到远处那座壮观的天主教堂了。这让我有点小兴奋起来。不过还是抵不住肚子饿!终于还是先找到一家老 青岛 海鲜饺子馆,一尝当地特色。
▲ 五色的海鲜饺子
那天午后,我坐在老店门口等着饺子,一等就是好长一段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过,店里没有其他食客。好长时间后,老板不急不慢端来热气腾腾的海鲜饺子,我就着醋一边吃一边看着眼前的人走来人往。乌云渐渐厚了起来,眼前流动的景色像是一幅美丽生动的众生相。
老城 青岛 即将迎来一场秋雨了。这座海滨老城,即将展示它的另一面。
浙江路与天主教堂
14:50,阴
当你穿过车水马龙的 中山 路或 湖北 路,游走在时上时下的老城中心各条热闹或幽静的大街小巷,只要向着 浙江 路的高处望去,就一定会看到那座高耸挺拔的圣弥 厄尔 大教堂。
▲ 浙江 路圣弥 厄尔 教堂, 青岛 老城必打卡
圣弥 厄尔 教堂建于1932年,由 德国 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 罗马 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原本拟建的高度其实是百米,但适逢二战爆发, 德国 禁止本土资金外流,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建成现在规模。但即便如此,在建国前它依旧是 山东 省最高的建筑。
▲ 教堂前广场
来到教堂前,就会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四周除了教堂主体外,还有圣心修道院旧址同样是非常好看。广场上人们或拍照或闲逛,也有人坐在对面的大饭店门口的阶梯上,正对着教堂发呆。 比如 ,一个独自来 中国 旅行的外国青年,一个架着三脚架带着黑框眼镜满腹心事的少年,以及一个刚吃完海鲜饺子打着饱嗝的英俊小伙。。(额。。我的自恋无可救药!)
望着教堂主体,56米高的两座塔在阴云的天空背景下,变得清朗和深刻。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旦钟乐鸣奏,声音能传数里之外。
步入教堂内部,一种宏伟的气势和宗教感扑面而来。教堂装饰采用了 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宽敞明亮,顶棚悬了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上穹顶的圣像壁画,庄严美观。教堂可同时容纳教徒千人,是 青岛 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窗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每天早6点平日弥撒,每周周日8点-9点主日弥撒,主日弥撒还会使用管风琴。想要参与的朋友可以选好时间去感受一番。
离开 浙江 路天主教堂后,沿着 浙江 路下行,回头再看向这座高大的建筑。在那天阴云即雨的天空下,它屹立在高处,俯瞰着老城的时代变迁,也见证着这座海滨城市的潮起潮落。
青岛书房,避雨读书
15:23,阴转小雨
当云层逐渐变得厚了起来时,我预感到一场秋雨即将来临。此刻我刚好走出 青岛 著名的圣米 厄尔 教堂,站在 浙江 路上。一座独漂亮的三层老建筑就这么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眼前。
这是位于 浙江 路和 曲阜 路交界口的 青岛 书房,一座典型的巴 洛克 式建筑。 青岛 书房(安娜别墅)建于1901年。建造者和第一任主人是 德国 商人罗伯特·卡普勒,这位砖瓦生产商为了表达对女儿的爱意,将这一新家命名为“安娜别墅”。随着岁月流逝,别墅几经易主,但其雍容华贵的气度一如当年。
如今的安娜别墅便成了 青岛 书房。这个名字或许太大,并不如那些细致典雅的书店名一样,从名字里就能听到故事。但当你走入这座书店,看到古旧的老房搭配着复古的装潢,以及那些并不一定是时下畅销却让人忍不住想读的好书时,你会感受到这家书店的主人的浪漫情怀。
▲ 书店一楼窗户旁的座位
▲ 透过窗户看到老城建筑
透过窗, 青岛 老城已经下起了小雨。在 青岛 书屋避雨的时光里,我一边阅读着令人心醉的文字,一边感受着这里的文化气息,实在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 楼梯
一本《 青岛 旧事》,在这个雨天的书店窗边,静静的为我打开这座城市一段沧桑过往。书皮上的旧照片正是不远处的天主教堂。取经应该是 肥城 路。时光似乎回到过往, 青岛 书房也成了安娜别墅。
值得一提的是, 青岛 书房的三层楼上有两个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 浙江 路、 曲阜 路的人流和教堂附近的老城风景。那天雨逐渐下小后,我就站在那,看了好一阵的风景。红瓦黄墙,配着小雨绵绵,阴雨的 青岛 老城,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电影博物馆,青岛1907
16:00,小雨转阴
在雨完全停下来时,我离开了 青岛 书房,也离开了 浙江 路步入 湖北 路。不久后,开始向 青岛 最著名的商业老街—— 中山 路进发。就在走到 湖北 路和 中山 路的交界时,一栋老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便是 中国 第一部电影诞生的地方,如今的电影博物馆——昔日的 德国 水兵俱乐部旧址。
▲ 德国 水兵俱乐部旧址(电影博物馆)
在遥远的1907年, 青岛 出现了 中国 第一家电影院。那就是 湖北 路17号的水兵俱乐部旧址。 德国 水兵俱乐部于1899年设计、1902年建成,是 青岛 第一个礼堂、电影院,也是 中国 现存最早的电影院。
▲ 2楼的1907电影酒馆
▲ 3楼的电影博物馆
青岛 与电影的渊源由来已久,素来被称作“天然摄影棚”。众多 中国 早期电影都在 青岛 拍摄,可以说 青岛 是整个 中国 早期电影史的见证者。
如今的电影博物馆已鲜有游客到访。那天我清晰的记得,我一个人走上旋转的楼梯,来到3楼的博物馆游览,直到离开只看到不到10人。或许是因为下雨,或许是因为时间不对。但这座老房子,见证了 中国 最早电影诞生的地方,或许已然没落在 青岛 众多高楼中,淹没在不远处 中山 路的喧闹里。
时光也许带走了往事的细节,但那些难忘的光影却被胶卷留下,永远定格在黑白的记忆中,让人看到五彩斑斓的绚烂。
中山路,老城第一商业街
16:26 | 阴
青岛 的 中山 路,是 上海 的 南京 路,是 北京 的王府井。它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商业中心,是 青岛 老城最为热闹的地方。 中山 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 青岛 人的心上流淌百年。
中山 路南接栈桥,北接大窑沟,全长约1500米,可算是 青岛 的一张“名片”,是 青岛 的“母脉”。
闲逛 中山 路,你会被这里众多的历史建筑深深吸引,也会被不远处大海哗哗的声音所感染。
说起 中山 路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897年 德国 占领最初。在世纪之初,那时的 中山 路海仅仅只有一两个小村庄, 德国 强占 青岛 后,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修建起了这一条城市道路,这便是 中山 路前身。到了1914年德日 青岛 之战后, 日本 又取代 德国 对 青岛 进行了8年殖民统治,这条路南段改名为 静冈 町,北段大部分改名为 山东 町,因此 中山 路至今还留下了 日本 商号的一些遗迹。1922年 中国 收回 青岛 ,将堂邑路分出,南北段合并,更名为 山东 路。直到1929年为纪念孙 中山 先生,改名为 中山 路。
▲ 中山 路街边小店
中山 路上有不少店子值得一探。古朴而充满历史感的装潢与对面现代化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彩云落人间。
百年沧海桑田, 中山 路见证了 青岛 老城历史最初的样子,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经历的风霜雪雨。就像这个下午愈发阴沉的天气,这条老路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走在 中山 路,你可以看到许多老商号。春和楼、宏仁堂、 青岛 国货公司...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里, 中山 路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商厦拔地而起,老字号们则风韵犹存。
沿着 中山 路继续一路向南,则能通向大海。一座海上的老桥,一个足以定位 青岛 历史最初故事的地方就此出现。
栈桥与海滨浴场
17:50 | 阴转小雨
要如何描述那天傍晚的栈桥及其附近的海滨浴场呢?明明是 青岛 最为著名,游客人山人海的景点,我却看到了孤独与寂寞。栈桥的海边,黄昏不是日落斜阳,是阴沉细雨,是雾蒙蒙的大海,是喧嚣间迷失在热闹里的不知所措。
穿过喧嚣的 中山 路,在与太平路交汇的最南端,栈桥像是探入那弯月般的 青岛 湾深处的一条长龙。 青岛 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 青岛 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全长440米,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
青岛 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 胶州 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 青岛 湾登陆,武力占领了 青岛 ,栈桥成为德军侵占 青岛 的见证。
▲ 栈桥海滨浴场
傍晚栈桥附近的海滨浴场已略有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游人们在海边嬉戏。沙滩、阴云、远处的现代化 青岛 ,有一种不协调,又似乎很融洽。矛盾。
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原因,我的心情变得低落起来。一个人逛 青岛 这样的城市,似乎不能想太多,否则容易陷进一种奇妙的寂寞里。这种寂寞不舒服,但深刻。不矫情,却张狂。
大海的阴雨天该是如此吧。
在我决定回旅店路上,雨已经开始变大。直到成了大雨袭来, 青岛 湾起了不小的浪。走在太平路沿海的道路上向人民会堂方向返程,栈桥越来越远,逐渐消失在迷雾的海上,像是那些历史消失在漫长的时光里。
那晚的 青岛 ,雨声哗哗。谁又想到,次日的 胶州 湾竟是碧空蓝天。老城 青岛 即将焕然一新,最美的艳阳,最蓝的海,最红的瓦。。。一段阳光下的老城时光就要悄然来临。
小鱼山,晴天老城碧海红瓦
8:45 | 晴
睁开双眼,阳光洒进来,灿灿的样子。我知道, 青岛 迎来了晴空万里。我背上小包离开旅店开启了新的一天 青岛 老城漫游。
▲ 抬头看,天空蔚蓝,阳光照在叶子上,透出金灿灿的亮光。
青岛 清晨的空气湿润而干净,略带着海的味道。老城的晨是安静的,让人觉得 青岛 像是回到旧时光里。街边的早餐摊冒着白烟,豆浆、油条、甜沫、豆腐脑。惹的人直流口水。
昨天从人民会堂向西,今天则向东而行。从与太平路交汇的金台一路向小鱼山顶进发,我想要在这美丽的艳阳下俯瞰这座老城。
▲ 前往小鱼山顶的一路,走在冷清的老街街道上
▲ 鱼山路连接上下两条街道的楼梯
▲ 一只躲在老居民房院子内的猫
▲ 背离大海向上攀登,越来越高。游走在安静的山道小巷里,感受着今天晴朗的天气和大海湿润的气息。一个人的旅途往往更自由舒适。
▲ 小鱼山山道上的居民房矮墙上开着灿烂的花
那天我在小鱼山走了好久,各种安静的街道一路向上,最终终于——找!错!了!方!向!(汗。。)
走到快接近山顶时,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才知道,爬错了山头!于是又赶紧沿着指引的路拐来拐去,千转百回找回了鱼山路。
终于在不久后,我看到了这座塔,也表明找到了小鱼山公园。
小鱼山并不高,海拔60米,但已可俯大半个 青岛 老城。登山俯瞰,自西向东是沿海的栈桥、小 青岛 、鲁迅公园、水族馆、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八 大关 。。
小鱼山公园门票:10元 | 推荐游玩:1小时
▲ 登山小鱼山的塔,站在最高处,大海美景以收眼底
▲ 晴空万里,红瓦配蓝天
▲ 山下滨海的鲁迅公园,在绿树和蔚蓝的大海映衬下令人心动。好想赶紧下去!
▲ 向西一侧可以看到 青岛 湾的栈桥,以及远处 新城 的高高建筑
▲ 远处高楼林立,近处是昨日走的太平路,一侧大海沙滩,一侧红瓦绿树的老城建筑。
▲ 背离大海向北可也看到一大片红瓦建筑,以及老城最高的信号山
▲ 信号山顶的红蘑菇旋转餐厅,山腰的总督府旧址,山下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相得益彰
▲ 当然,最美的还是看向大海,让那蔚蓝与老城完美融合
▲ 一望无际的海,湛蓝的天,远去或归来的船
在小鱼山上,我待了很长时间。这里确实是一处俯瞰老城,了解 青岛 老城结构的好地方。微风吹过来,山顶上带着大海潮潮的味道。一个人看着海或是山下的老房子,让一切烦恼忘却,闭上眼睛,停上一会。微微的风吹过叶,感受这碧空万里的滨海之城的气息。
小鱼山不仅仅是小鱼山公园,还有一大片老房子和名人故居以及一些隐秘的山间咖啡馆。所以,如果你来到 青岛 ,仅仅小鱼山,就够你漫游好长一段时间一整个上午。
▲ 周叔迦故居
在小鱼山公园不远处,沿着福山支路下山,会先后经过周叔迦故居、熊希龄故居、康有为故居、宋春舫故居,直到你来到山底的第一海水浴场。这些老房子沿着山道而建,深深庭院述说着不一样的故事。
▲福山支路上的春风十里咖啡馆
闲逛在福山支路上,我很意外的是并没有其他游客,只有少见的几个当地人在路上走着。在百度地图看不到的一个小支路上,我沿着小斜坡向下走。
这条路非常安静,两侧围墙,一侧有长长的绿色管道,一直伸向山底的第一浴场。沿着山路而下,我也终于离开了美丽的小鱼山,开启了一段海边游览时光。
第一浴场,汇泉湾海边风光
10:17 | 晴
小鱼山下,汇泉湾畔。在古老的传统别墅和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交融的地方,三面环山,一面朝海。这里是曾经 亚洲 最大的海水浴场,也是我今日海边路线的第一站—— 青岛 第一浴场。
青岛 第一海水浴场有长580米,宽40余米的沙滩,附近海湾内水清波小,滩平坡缓,沙质细软,自然条件优越。
汇泉湾海滨浴场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901年。这里是 青岛 海滨风景区的精华所在。浴场建成之初,专供外国人入浴, 中国 人不得入内,每年入浴者仅100人左右。 直至1914年,浴场对国人开放,入浴者才逐渐增多。
▲ 海滨浴场边的风景
来到海边,就让人觉得一切都变得广阔。我也管不得没那么多了,脱掉鞋子,向沙滩奔去,向海奔去。亲近这凉凉的海水。
▲ 海滨浴场平时就非常热闹,加上今天晴朗的天气更是游人如织
从第一海滨浴场向西开始,沿着海岸线前行,沙滩变成了巨大的礁石,鲁迅公园拉开了帷幕。
鲁迅公园,蓝天、礁石、大海
10:32 | 晴
在穿过 青岛 第一海水浴场向西,就会来到海岸线上连绵2公里的鲁迅公园。曾经许多 青岛 旅游纪念品上,都画有它的样子,可见鲁迅公园在 青岛 的地位。
红礁、碧浪、 青松 、幽径,逶迤多姿,山光水色,淡雅清新。沿着常规道路的你如果还不知足,大可一步就跨上礁石上走走看看,一定让你“心旷神怡”!
▲ 大海在阳光下闪着光
鲁迅公园的历史要从1903年建第一海水浴场说起。 德国 侵占 青岛 后,相继在沿海各岬角、坡岸营造海岸防风沙林带,海水浴场成为外国人的乐园,浴场 西北 侧的黑松林带就成为游人蔽日观景之处。1929年 日本 第一次侵占期间,将此地的黑松林带改建为“曙滨公园”。 中国 政府收回 青岛 后改称“海滨公园”。到 青岛 解放后,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公园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内还有1932年1月20日竣工落成的 青岛 水族馆,其是我国第一座 中国 人设计建设的水族馆,是 中国 现代水族馆和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摇篮。
▲ 海边垂钓的当地人
沿着鲁迅公园继续向海岸线前行就会去到小 青岛 。
小 青岛 最显眼的景致一定是那最高处矗立的洁白的锥形 灯塔 ,那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 胶州 湾的重要航标。 灯塔 于1900年由 德国 人建造,1915年启用,每当夜幕低垂,灯影波光形成 青岛 —景——“琴屿飘灯”。小 青岛 这座海中孤屿曾被德人称其为“阿克那岛”,派兵驻守,日占 青岛 后,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 青岛 ”。
可惜在我逐渐靠近小 青岛 就要上岛时,旅店打来电话提醒我中午该退房了。我赶紧回到旅店去收拾了行李,然后打车去了今晚要住宿的位于海洋大学附近山腰上的一家旅店。就这样,错过了小 青岛 。
红岛路与青岛公交
12:30 | 晴
红岛路并不出名,它仅仅是位于山腰上靠近海洋大学 东北 面的一条小路。一侧连接著名的大学路,一侧接着福山路沈从文故居,这条路却充满了市井感,宾馆旅店、麻辣烫、黄焖鸡。但它也并不喧闹,在绿树庇荫下,午后倒也显得宁静。
红岛路是我所住的旅店所在街道,住在这里,因为它靠近大学路和海洋大学。我所住的旅店到红岛路上的海大校门仅仅2分钟路程,为我明早去海大闲逛提供了方便~
在红岛路附近吃完午饭,我在这条路上等了很久的公交车,准备去 青岛 啤酒厂。红岛路仅仅只有一路公交,220。在这里等车,让人觉得 青岛 老城果然是“慢生活”,很久一趟,其他当地人倒也不急不慌。我坐在公交站对面的一家有些老旧的小卖部前,一边喝饮料一边等公交,一边磨着午后时光。
好久后我坐上220,一路沿着红岛路、 齐河 路向啤酒厂前行,时上时下的老街道,绿树庇荫。穿过 延安 一路时,也同时穿过了像是城市森林般的 青岛 动物园。坐在公交车靠窗的位置上,一路看着这条绿树茂密的道路,不知不觉就到青啤厂的附近。窗外也从安静的林荫大道成了一路各种搭配着青啤原浆的烧烤店、小馆。一切又变得热闹起来。
青岛啤酒厂,微醺的醉美午后
13:22 | 晴
说起 青岛 ,除了红瓦碧海的风光,或许最容易想到的就是 青岛 啤酒。哪怕是不爱喝酒的我,看来也逃不过来 青岛 必逛 青岛 啤酒厂( 青岛 啤酒博物馆)的宿命。
▲ 登州路, 青岛 啤酒厂
青岛 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那是泛着啤酒啤泡沫与海鲜、烤肉夹杂着的市井味。一张小木桌、几个小马扎,在登州路一带的街边,不到十平米的小酒馆里,一句“老板,来两个啤酒!”,那纯正新鲜的青啤原浆就哗哗地从银白色的大酒罐子流到一个塑料袋里。一袋袋散装啤酒在这里随处可见,人们提着它,站在大街边、坐在马路旁。青啤厂附近俨然已是啤酒一条街。
▲ 青岛 啤酒厂大门
青岛 啤酒厂位于登州路56号,这里曾是 青岛 鹤兵营旁的旧址。1903年8月15日,来自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 德国 、 英国 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及不断增加的侨民对啤酒的需求,在此合资创办了“日耳曼啤酒公司 青岛 股份有限公司”,这便是青啤厂的前身。
▲ 登州路,啤酒一条街
如今的青啤厂一带早已成了啤酒街。大排档、小酒屋,在登州路及附近街道随处可见。
▲ 青岛 啤酒博物馆
在登州路上,青啤厂的老厂房如今已打造成了 青岛 啤酒博物馆对外开放。
提示: 青岛 博物馆开放到16:30,淡季门票50元,旺季60元。更有多种套餐(含酒)
博物馆设立在 青岛 啤酒百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之内,以 青岛 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浓缩了 中国 啤酒工业及 青岛 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
▲ 青岛 啤酒厂早期建筑
步入博物馆,其实就是进入青啤老厂旧址。在这里,可以看到青啤的发展过程。
▲ 厂房顶部的大罐青啤
▲ 青岛 啤酒厂内
博物馆与如今的青啤厂融二为一,在参观中可看到历史,也能看到现在的生产线。
▲ 青啤厂内部
走在青啤厂内,登上楼梯,游走在巨大的啤酒原料加工、生产线里,看着青啤是如何一步一步生产出来。这还挺有意思的。
吃着青啤厂的啤酒豆,来上一杯刚出来的青啤原浆!味道正正的!午后时光变得有了醉意。
▲ 正在运行的啤酒生产线
▲ 青啤厂工人
在参观结束的地方,有许多有趣的体验区。如倾斜的屋,让你感觉自己“醉了”。海会来到一处充满烤肉和啤酒味的大堂,凭着门票可以在这里领到原浆喝。
▲ 很有食欲的烤肉
想带走青啤厂刚出的新鲜原浆咋办?自然是用袋子装。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当时主要使用烧水壶或暖水瓶带啤酒。不过如今,在附近的各种小酒馆,你都可以用一个塑料袋去装酒,非常方便。 青岛 人还为此专门起了个名字——啤酒袋。下了班,西装革履或是赤着上身的酒客成群结队,拿着啤酒牌,换一口袋青啤提回家,似乎已经成了 青岛 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当透明的啤酒杯碰在一起,欢腾热闹的啤酒厂附近的街道喧嚣热闹。这里成了市井人们的小据点,八卦新闻、国家大事,在啤酒泡沫里家长理短,在夜晚的霓虹中欢快的情绪持续发酵。
青啤,俨然已是 青岛 不可磨灭的城市符号,也流淌在几代 青岛 人的城市记忆中。
八大关与花石楼
15:16 | 晴转多云
离开青啤厂,回到海边。老城 青岛 名片——八 大关 之行也终于拉开帷幕。
我想不用过多介绍,八 大关 已算得上是 青岛 老城最为著名的景区之一。无论你看哪一篇游记,几乎都是必打卡的去处。
▲ 初秋,八 大关
若非八关风景好,此生何必居 青岛 。
八 大关 东起太平角,西至汇泉角,北到 岳阳 路,南至大海边,一直以来都是 青岛 最黄金的宝地。百年间,国内许多政治家、名人到过这里,为八 大关 增添了许多迷人色彩,也留下许多名人轶闻。
▲ 公主楼附近
八 大关 街道纵横,左右交叉,状若棋盘,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近百幢造型迥异的西式别墅及别致精巧的庭院。
▲ 居庸关路
▲ 西班牙 风情楼
八 大关 有个别名——“万国建筑博览会”。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 丹麦 式、 希腊 式、 西班牙 式、 日本 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其中蝴蝶楼、公主楼、 西班牙 风情馆尤为著名,并都对外开放。tips:三处景点均售票,建议购买通票(40元,学生票25)。其中公主楼外形最惹人爱,因此长长大排场龙,要去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安排时间。
但说起八 大关 我最喜欢的一座建筑,却是在海边孤单矗立的那座花 石楼 。当你来到八 大关 ,游览了各种建筑后,像大海附近走去,在那美丽的第二海水浴场,看到一片美丽的蔚蓝的同时,你也会看到海边的那座花 石楼 。
▲ 花 石楼
花 石楼 坐落于八 大关 景点南端的岬角,背靠八 大关 ,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
花 石楼 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 欧洲 古堡式建筑。
▲ 花 石楼 内部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 青岛 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1932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 临海 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这便是花 石楼 。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 红星 白光来 青岛 时也在这里住过。解放后,花 石楼 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
离开花 石楼 时,已渐入黄昏。花 石楼 在朵朵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述说着这座海边 石楼 的过往历史和沧桑故事。
从第二海水浴场离开后,天色已渐渐开始暗了下来。没有目的地的我继续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走着,朝着地图上标注的“太平角公园”方向进发。
那是那晚的大海,没有太大的波浪,没有太耀眼的日落黄昏。浪声、海鸟声,我背着包一个人在海边走着,走了很久很久。太平角远比我想得要远。
▲ 郭沫若书房
沿着海岸前行,一侧大海,一侧山壁。在太平角23号,庭院深处,一栋红瓦的小楼,安静的建在海畔,细数岁月时光。这便是郭沫若书房。
若是此刻你离开海边向上而去,来到车水马龙的太平角一路,还会看到当时 比利时 和 芬兰 的领事馆旧址。不过我并未离开海岸,而是继续沿着大海前行。
黄昏渐渐来临。暖色的夕阳穿过厚厚的云层,在大海上洒下金灿灿的光亮。
青岛 ,即将迎来夜幕。
太平角,黄昏看海
17:27 | 多云
青岛 的海滨可以有许多风景秀丽的海岬,但太平角一定是其中最美也最不可错过的一处。
太平角古称“碌豆岛”,在 中国 收回主权后,念及屡遭列强凌辱的 青岛 ,期盼从此太平,便命名了一批冠以‘太平’的地名,如太平路、太 平山 、太平湾、太平角等,故此岬角得名 。
▲ 夕阳洒在即将暗下的傍晚大海上
太平角沿着大海走上一圈需要很长的路,而中途并没有可以直接向北抄的捷径小道。但也正是如此,走向太平角最深处的人并不多,这里美且安静。
▲ 太平角海边栈道
漫步太平角的黄昏,闲适安逸。晚风就这样从海边吹过来,2.5公里长的沿海道路似乎变得很短。
在这里的海岬衔接处有楔形礁岩,形成一个个海滩,其中更有难得一见的蓝色礁岩。望向海面,可以看正在海作的船只,和更远处不只是远去还是归来的船。望向远方,人的思绪似乎也容易放空,静静地吹一会海风,感受 青岛 迷人的海边傍晚,实在令人惬意。
从太平角走到最南端开始绕行向北,此时已经可以看到东面一片现代化的建筑。不远处海边的五四广场和奥帆公园也近在咫尺了。于我而言,“老城”在这里分界。那一端 新兴 的 青岛 我也并不想打扰。
静静地看着这时代发展,高楼似乎比远处的山还要高了。 青岛 ,正在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发展着。庆幸的是,老城未变。只要为一回过头去,那绿树红瓦,一片老房子继续还在这滨海之城说着动人故事。
半山夜色与网红墙
20:56 | 多云转晴
我想连 青岛 人也不知道,大学路与鱼山路一个普通的路口,是怎么突然就成了如今的网红墙。但如今这个路口确实是人山人海,每天大排场龙,大有将大学路及鱼山路一带的老房子都比下去的气势。
当然,我说的是白天。
当夜幕降临,住在大学路附近却一直没逛过大学路的我才姗姗来到这里。晚风吹在半山的大学路上,我打着饱嗝,刚才吃下的一顿清煮海鲜似乎还未消化。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与鱼山路的路口。惊讶一番——嘿!原来晚上没有人啊!
其实这个路口的晚上也挺美,而且有一种独特的电影质感。大学路一侧是一盏红绿灯,当等由红转绿时,大学路一侧的墙面会从暖色迅速变换为冷绿。与照不到灯光的鱼山路墙面形成一个有趣的冷暖和光影对比,煞是好看。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时候没人和你抢背景!你就是主角,想怎么凹造型就怎么凹造型,想拍多久拍多久!
沿着大学路,我向黄县路方向前行。在我的印象里,黄县路是一条文艺气息浓郁,咖啡馆与酒馆鳞次栉比的地方。要找到一间安静的清吧一定不难。正好可以消磨这个有些迷人的夜。然而,我错了。
一路从大学路到黄县路,尽然没看到人影!走到老舍故居,居然一片黑色!看到了咖啡馆、酒吧,全都关上了大门!好的,真是一个安静的老城啊!
突然就觉得冷清极了,清吧什么的就算再遇到也不想去了。现在,我想就想要个热闹!
于是,我转向大海而去,我清楚的知道,海边的沙滩一定有许多人。果不其然,在回到车水马龙的太平路后,我下到了沙滩,站在那里,远处漆黑的大海,一旁是灯火辉煌的高楼林立。沙滩上有许多人,正在退潮后的礁石上捡着什么东西。我这才发现,相比昨天傍晚看到的沙滩,今夜的沙滩似乎大了好多,看来海水退去了不少。坐在一块礁石上,我背离着城市霓虹,望着大海远处的星星渔火。
青岛 老城,谢谢这个迷人的夜晚。小 青岛 的 灯塔 ,指引的方向像是某一天的然乌湖畔。
无尽的大海深处,迷航的船终将抵达港湾。
海洋大学,晨光柔雨
8:55 阴转小雨、小雨转晴
说起海大,那真是一段苍苍往事。位于如今小鱼山上的 中国 海洋大学校址上,曾经历多少历史波荡,又留下了多少美丽的老建筑和名人轶事。
清晨,清新的空气在小鱼山半山蔓延,我也从不到2分钟距离的旅店走进了海大的校园。初秋的海大校园带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感,让人似乎走在大学里,又似乎走在一段岁月中。
信步海洋大学,清晨的校园道路上人并不多,捧着书本或篮球的学生擦肩而过,一种青春的朝气意图掩盖这里的苍苍往事。但每当我看向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校舍、旧楼时,我清楚的知道,这里曾有过多少故事上演,曾在 青岛 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怎样关键的角色。
▲ 科学馆
▲ 安静的校园街道
海大旧址上的沧桑巨变和命运可谓百转千回。
1897年11月14日, 德国 以“ 巨野 教案”为借口侵占 青岛 , 青岛 自此沦为殖民地。那时 德国 把 青岛 山命名为俾斯麦山,在山下建了俾斯麦兵营。北洋政府收回 青岛 后,于1924年在此兵营上创办了私立 青岛 大学,这便是海大前身。到了1930年4月, 南京 国民政府又这里筹建了国立 青岛 大学,到了1932年,又改名国立 山东 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山大奉命先后迁往 安徽安庆 、 四川 万县,直到1946年春,国立山大才在小鱼山旧址复校。1958年,山大整体迁往 济南 ,留在 青岛 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等成立了 山东 海洋学院,到1988年更名 青岛 海洋大学。最终于2002年更名如今的 中国 海洋大学。
▲ 老房子前的绿意
游走在海大校区内,看着一间间不知是在何时修建的老房子,回想起这片土地上近百年来学府的更替变化,实在觉得岁月苍苍。
▲ 海大一瞥
▲ 足球场
▲ 透过铁网,球场上正在举行着一场球赛,高处是一座美丽的红瓦黄墙建筑,更高处,可以看到小鱼山公园的塔。
▲ 下到足球场,亲近校园的生活里
▲ 在海大看到了信号山腰的总督府旧址,实在是一幢美丽而独具风格的建筑
海大校园可谓是建在山体斜坡之上,道路时上时下,爬坡上坎。碧树参天的鱼山校区,隐秘在校园里的各种建筑让这里变得格外迷人。
在我逛海大的一个多小时里,天气从阴转雨,又从雨转晴。海大清晨的那场细雨让我印象深刻。避雨在树下、校舍楼下,或时根本不顾地走在道路上,看着山雨柔柔,水沿着斜坡或楼梯向下流淌,清脆的雨滴打在石阶上,路上没有行人。
这是难得的一种感觉。似乎海大与雨,本就是一种再恰当不过的搭配。只有这雨声,才能述说清那数不尽的历史过往。
鱼山路与斜坡上的美术馆
9:45 | 多云转阴
从海大校园的正大门出来,恰好就是鱼山路。鱼山路 西北 大学路,东南至于 文登 路,全长仅896米,却是一条颇有韵味、坡度不小的道路。
鱼山路建于 日本 第一次侵占 青岛 时期,沙石路面,为市区通往汇泉湾和 中山 公园的交通便道。梁秋实故居、通敌周故居、红十字会 青岛 分会旧址。。鱼山路一座座美丽的老房子和这斜坡道路构成了动人的图案。
▲ 鱼山路、金口三路路口
▲ 鱼山路的咖啡馆
▲ 鱼山路一侧的红墙上满是青藤
▲ 青岛 市美术馆(世界红十字会 青岛 分会旧址)
红十字会旧址办公楼位于鱼山路37号始建于1937年,1941年竣工,为仿 德国 建筑样式,穹顶钢混4层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采用花岗石勒脚和粗石套窗,显得庄重、厚实。解放后,这里由 青岛 中华救济总会接管,办公楼由 青岛 市图书馆使用,后市图书馆迁到 山东 路,这里并入 青岛 市博物馆,博物馆迁 崂山 区后,成为如今的 青岛 市美术馆。
▲ 恰巧美术馆在举办一次展览。一副小朋友画的 青岛 老城吸引了我的注意。
▲ 鱼山路一居民楼
▲ 铁栏上的绿意
鱼山路不长,很快就在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消失了。鱼山路也不及邻居大学路和黄县路有名气。如今这条斜坡上的老路纵有不少历史建筑,却似乎依然被冷清地遗忘在街角。或许只有想要一睹海大校门的少数游客,才会信步来此。
从海边的太平路一路沿着大学路而上,很在打卡热闹的网红墙后,很少有人向鱼山路偏行。大多数人是继续沿着大学路,然后前往黄县路。
也许鱼山路只留给了属于它的少数知音,在这热闹的的转角里,与他们互述过往。
大学路,时光漫游
9:51 | 阴转晴
在 青岛 ,每一条老路都有一段故事。而大学路的故事,无论是历史还是如今,都是那么灿烂而令人神往。这又是一条如此“慢”而又“浪漫”的道路,南起海畔车水马龙的太平路,北至热闹市井的啤酒街——登州路,但大学路却丝毫没有商业化和市井气息,一副小资而安逸的样子,在两排参天的 大树 下,显得惬意而慵懒。
沿着朱红色的围墙,从鱼山路转向大学路。著名的网红墙在此出现。接着,我与大多数游客一样,开始沿着大学路漫游。身后是山下越来越远的太平路和大海,眼前是看不到尽头的向上山道。
大学路是 青岛 历史上最早的一条现代化街道,也被称为“ 青岛 第一路”。其始建于 德国 侵占 青岛 后,当时沿 青岛 河铺设了一条现代马路,并在今黄县路口建了一座石桥,使马路向北延伸,称奥斯特帕斯街。1924年,附近的俾斯麦兵营上建了私立 青岛 大学,至此,大学前的这条马路就改名为大学路。而后,任学府沧桑巨变,大学路一直叫做大学路,从未改过。
▲ 大学路上的小店
▲ 大学路上的老房子
大学路两旁有着茂密的百年法桐 ,红色砖瓦或黄色墙面的老建筑就藏在那些树荫后。漫步在大学路上,你会被这里的浪漫气息和舒适所感染。
黄县路,青岛文艺解读
10:05 | 晴转阴
在大学路上漫游,若是稍不留神,或许你就会错过那个不起眼的与黄县路交汇的路口。那我会告诉你,你可能也同时错过了 青岛 最文艺的一条街。
▲ 看到路牌赶紧转!
挨着老“山大”、老博物馆、老图书馆以及迎宾馆的黄县路多年来以它独有的地理丰姿而蜚声海内。沿着黄县路而行,在这里你会看到酒馆、咖啡馆、书店、名人故居。短短的一条黄县路,似乎想要把 青岛 的文艺气息一口气述说个干干净净。
▲ 黄县路上的咖啡馆
▲ 一间杂货店
▲ 西洋旧物,有一种惹人想要一探的感觉
说起黄县路的文艺伊始,在歌舞满天飞的那个走穴年月里或许可以追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长达十几年中,一代人在黄县路风风火火闹过街巷。 霹雳 舞高手在街道上旋转狂舞,歌手在街上随心唱歌,藏在庭院里的老建筑似乎也开始热闹。这里渐渐变成了文艺聚集地。
▲ 老舍故居
在黄县路上,不得不提老舍故居。位于黄县路12号的这座黄色老房里,老舍写就了他著名的《骆驼祥子》。1934年到1937年,老舍大部分时间都居住于此。
提示:门票免费,计划来的朋友注意避开周一(闭馆)
▲ 留言簿
▲ 荒岛书店
逛完故居,千万不要错过一旁只有十平米左右的“荒岛”。
在故居一旁,有一个不太显眼的门,那里便是一间颇有特色的书店——荒岛。
荒岛书店在老舍故居一隅,黄灰色的外墙、红褐色的门窗、简易的实木招牌,低调而不乏文艺气质。走进书店,上世纪30年代的实木老家具映入眼帘,老舍、肖红等人的肖像陈列在书架上。
▲ 书店里的一把伞
书店特别小,一眼可看尽。但却有不少让人喜爱的内容。除了书,还有一些文创品也惹人喜欢。
▲ 荒岛书店的灯
▲ 黄县路除了一路小店可探,道路边画在墙上的画也让人瞩目
▲ 黄县路墙画
▲ 吃冰淇淋的小姑娘
▲ 邮箱墙?好看!
▲ 不舍昼夜咖啡馆
另一个值得推荐的小店是,在黄县路与龙江路交汇的地方。一座两层小楼,青藤爬满了墙面。这就是老城赫赫有名的网红咖啡馆——不舍昼夜。
▲ 在不舍昼夜咖啡馆店门前已能感受到扑面的文艺气息,引来不少游客在门前拍照
▲ 咖啡馆内部
不舍昼夜并不大,虽有两层但容纳人数依旧有限。店内装饰古朴,与老房外观相得益彰。飘着咖啡香和书香的小小咖啡馆,绿色为主的复古颜色,搭配暖色调的灯,让人觉得温馨。
▲ 除了网红咖啡馆,黄县路上也有不少一不注意就会错过的店子。17号的北岛就是如此。关闭的大门,你并不知道,庭院里是怎样的一家店。
短短的黄县路,是 青岛 老城对文艺最好的解读。在这里,一杯咖啡或一杯酒,一本书或一扇门,让一段轻阴的时光变得深刻而难忘,让艺术与文化给老城侵染最浪漫的人文气息。
总督府旧址,壮美的古堡建筑
10:37 | 多云
从黄县路转向龙山路,再一直向信号山上进发,很快,就会看到这座在半山上的 德国 总督府旧址。是的,很远很远就能看见!因为,它实在是太蔚为壮观!可以说是 德国 在 中国 建筑的最高代表。
▲ 德国 总督府旧址
虽然早就做好准备,但当我第一眼近距离看到它的外观还是被震撼了。这座“迎宾楼”实在是太好看了,不愧是昔日的总督府。
总督府又名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 德国 式古堡建筑。在1907年一落成,其已绝代风华,深受建筑师、艺术家爱戴。总督府坐落方位近似正南正北,在 青岛 市较罕见,加之建筑本身气势壮观,令人生肃穆庄严之感。
总督府为四层楼房,一、四层是辅助性房间,窗户明显偏小。二、三层为主要办公室,门窗很大,宽敞明亮,向阳面还有类似阳台的长廊。
▲ 浴室
游览总督府是一件有趣的事,走在里面像是看到了昔日在此上映的各种历史故事。简单科普一下这里的历史和作用:
1914年, 日本 取代 德国 在 青岛 的统治地位, 日本 驻 青岛 守备军司令部在此楼办公。
1922年底, 中国 政府收回 青岛 ,这里改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胶澳商埠局的办公处。
1929年4月后,又相继成为 青岛 接收专员公署、 青岛 特别市政府、伪“ 青岛 特别市公署”等机构办公地。
1949年6月2日, 青岛 解放, 青岛 市人民政府在此办公。
1995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总督府周围环境
▲ 离开总督府后开始下山
虽然已在信号山半山腰上,但我还是决定将信号山留到最后。也许正是因为信号山独特的魅力吧,我想在最后才走上它的高处,俯瞰这几天一路走来的老城全貌。
所以在离开总督府后,我开始下山了,也邂逅了非常多不知名却安静、漂亮的 青岛 老街。
▲ 青岛 有许多路口、小街道其实都挺好看的
这些半山老街时上时下,一个路口,几座老宅,几条电线杆杂乱又觉得应该存在。或许这就是老城的魅力,不需要去著名景点,哪里都是岁月写就的美丽。
广西路与邮电博物馆
11:53 | 多云
说起 青岛 的中央商务区,或许你会想起 新城 的CBD,高楼林立。但其实早在 德国 人建老城时,就已经规划了一条商业街。那就是 广西 路。
当我离开信号山山腰后,就回到旅店收拾好了行李寄存在前台。然后下到山下的海边,来到了这条充满历史的 广西 路。
广西 路曾叫亨利王子街、 佐贺 町,是老 青岛 最早的一条沥青马路,长而宽、平坦又绿树如茵。其修建于1899到1901年间,全长1600米,是 青岛 地下排水管道最先修建的地方。
广西 路最早建设时就已经是车行、人行道分隔。 人行道还栽了从 柏林 运来的无刺槐。
如果你从高空俯瞰 广西 路,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与我之前提到的两条非常著名的老街—— 湖南 路、太平路是平行的。 湖南 路在其北(靠山),太平路在其南(近海)。不难看出,当时 德国 人对 青岛 道路规划的细致考虑。到1914年,德占末期时, 广西 路早已高楼林立,汇集了百货公司、报社、邮局、警察局等机构。而今天,我的一大重要行程,就是去当时的老邮局——如今的 青岛 邮电博物馆。
▲ 广西 路与 安徽 路路口的 青岛 邮电博物馆
秋天闲逛 广西 路,路过老邮局,已经被这座老建筑的外观深深吸引。 青岛 邮电博物馆位于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始建于1901年,是 青岛 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
▲ 邮局红红的墙、绿植、熙熙攘攘的 广西 路
▲ 博物馆内部
邮电博物馆现共开放三层:一楼为接待大厅、古董电话墙、胶澳1901慢递、纪念品商店,免费对外开放。二楼是主展厅,需要购票进入;四楼则为塔楼1901厅。
二楼的主展厅展示了许多邮电相关的老物件,以及 青岛 邮电历史。
那天,我一个人走进二楼的主厅,除了一个20来岁的男生没有其它游客。我看着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消磨时光,也似乎走入历史,听着往事苍苍,读着岁月斑驳。
▲ 二楼展厅一瞥,昔日的老邮局布置
要说起 青岛 最早的邮电伊始,可以追述到1893年德占前。当时清政府在胶澳总兵衙门后山的杨家村设立了 青岛 第一个近代通信机构——胶澳电报房, 青岛 邮电也从此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到了1897年 德国 入侵 青岛 后,在 青岛 租借和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了较系统的邮电通信设施和管理机制,1914年, 日本 取代 德国 后,又接管了这些邮电通信机构。之后在1922年、1938年、1945年,随着 青岛 沧桑的历史 和政 权变动,邮电系统先后被当时占领 青岛 的政府掌控,直到1949年新 中国 成立, 青岛 随后的邮电系统也进入大发展时期。
除了老邮局的博物馆外,邮局大楼一楼还有一座咖啡馆,装饰古朴,很值得一探。很喜欢这里。
▲ 咖啡馆内的装饰
▲ 塔楼楼梯
不过,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逛完博物馆的4楼,直通的塔楼上的1901厅。这是 青岛 市目前唯一开放的百年木质塔楼,塔楼1901厅的双塔楼哥特式的构造,展示了120年前的建筑技术。
如今的双塔隔着楼梯,两塔均设置座椅,是一间融合书店、咖啡馆、文创用品于一体的店子,充满了历史韵味。
▲ 在120年前的木质塔楼上,读上一本《 青岛 往事》
在这个木塔之顶的时光里,我似乎回到沧桑百年之初。一旁的老邮局还在说着岁月。它见证了 青岛 邮电百年巨变和发展, 青岛 也见证了它的衰落、兴起和即将到来的未来。
肥城路,教堂旁被忽略的老街
13:34 | 晴
下午, 青岛 再次放晴。我回到了 浙江 路天主教堂。这也是我上信号山前最后一个要去的地方。当然,不是教堂本身,而是附近的一条名为“ 肥城 ”的道路。
▲ 浙江 路 曲阜 路路口
重新遇见安娜别墅,重新邂逅 浙江 路,再次看到教堂时与两天前的阴雨天不同,天空已逐渐晴朗,教堂附近游客如织、人潮涌动。
▲ 晴天教堂,明朗而是一种美
穿过人山人海的教堂前广场,我终于看到那天被我忽略的 肥城 路——这条一路向下的老街。
▲ 肥城 路
在 青岛 最为著名的天主教堂,门牌是 浙江 路,众多游客乃至当地人也称它为 浙江 路天主教堂,但实则实它是在 肥城 路东端。由于 青岛 的马路十分不规则, 浙江 路是一个“ㄣ”字型,这短的一横,便是 肥城 路的开端。
肥城 路是一条坡度较大的老路,是 青岛 这座山城地形造就的道路典型代表。在此向上看教堂,蔚为壮观美丽。
肥城 路初名 不莱梅 街,日占时叫 马关 町。 肥城 路过 中山 路,经原 德国 巡捕房(警察署)之后到铁路。与 中山 路交汇处是两座 德国 老楼,一座是 汉堡 大楼,一座是带有塔楼的二层建筑,相传曾是一家 德国 旅馆。 肥城 路原还是新闻一条街,《平民日报》、《正报》、《 青岛 日报》、《 青岛 广告报》以及 青岛 通讯社、新闻通信社都曾设在此。
走在 肥城 路斑驳的老石头路上,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些历史痕迹
肥城 路两旁的建筑都充满了年代感,加之其美丽的坡度,让这条街无论向上还是向下看都觉得有一种独特的美丽。
或许 肥城 路如今已不再那么知名,或者说一直它都淹没在 中山 路和 浙江 路的光辉下。但这条见在教堂旁延伸而下,证了 青岛 新闻事业发展的老街道,却在这个午后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记。
黄岛路,市井下的老市场味道
13:54 | 晴转多云
在离开 肥城 路后,我经过教堂,开始向信号山方向一路前进,也终于将前往我最后的一个老城景点,去俯瞰这座美丽的老城。
▲ 不知名的老建筑随处可见
就在走到快接近观 象山 一带时,突然一条延伸向下的道路出现。这条道路与相比 肥城 路显得狭窄而市井,却拥有同样迷人的坡度。这便是曾繁荣一时的 黄岛 路。
黄岛 路在殖民时代是国人居住的地区,当时各方面条件较差。老路由斑驳的石板铺成,由于坡度大又狭窄,至今也不怎么通车,只有附近车辆在此暂停。
黄岛 路中阶段的石阶路,在岛城独具特色。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黄岛 路长期是马路市场,市场摊位占了一半宽度,主要卖一些旧铁骑、陶瓷器木器,家禽、海鲜等。充满浓郁的市井味道。直到1957年,合作化运动后,马路市场开始缩水。不过新时期也曾一度兴起,但还是逐渐没落。
▲ 市井下的 黄岛 路
如今的 黄岛 路已经不再热闹,停几辆附近的车,街边水果摊能依稀看到一些人气。往日市井喧嚣的 黄岛 路再不复存在。其实在 青岛 ,还有许多这样的老街小巷,它们都曾繁荣一时,都有各自的辉煌过往和历史,但也都渐渐随着时代发展,没落,也默落。
信号山,俯瞰老城半山半海
14:12 | 多云
离开 黄岛 路后,继续向上而行,山路的每一个转角,每一座老建筑都让人喜爱。真是越来越喜欢 青岛 老城。舍不得离开了。
▲ 山道转角
终于,在不久后我爬上了信号山顶,坐在了红蘑菇旋转厅,360度俯瞰着这老城半山半海,一片红瓦和老房。
▲ 在信号山顶看半山上的总督府旧址
▲ 在信号山顶看太平路及栈桥一带
▲ 俯瞰美丽 青岛
信号山是市区较高的一座山, 青岛 港建成后,山上建有信旗台,专为轮船及帆船入港时传递信号,故得名“信号山”,又称“挂旗山”。它前临大海,背依老城,是观赏前海景区和市区风貌的最佳观景点。
说起信号山的历史,要从1897年11月,德帝国主义侵占 青岛 时强占信号山说起。那时,德军以此作为制高点,把枪口对准清政府的总兵衙门,迫使清军撤离。后来,在山上建立了 青岛 最早的一座无线电台,设立了指挥船舶进出 胶州 湾的信号导向台。
在这里,美丽的 胶州 湾往来船只一览无余,配上半山老城红瓦,美丽的海在老城的远方,让人赏心悦目。
山下的教堂、 新建 的高楼,老房子...那天,我在信号山待了很久很久。一个人看着这美丽的景色, 把脑子放空。
在信号山俯瞰老城,像是要把这几天走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路都数上一遍。老城的脉络也逐渐清晰。那是海畔带着咸味的太平路,是初秋满是 法国 梧桐的使馆街,是天主教堂红色高高的塔尖、是安娜别墅和电影博物馆的沧桑过往、是栈桥边、鲁迅公园畔的蔚蓝海岸。是醉美午后的啤酒味道,是黄昏夕阳的太平角渔船远航。是半山夜色的网红墙,是海洋大学的晨雨柔光。。
美丽的 青岛 老城,在这秋天,与我对大海、对文艺、对最灿烂而美好的生活最极致的想象终于不谋而合。天气虽有晴有阴,却也成就了老城多面而独特的风光。
尾声,听岛城山雨
16:46 | 阴转小雨
老城最后的时光在小鱼山上的一间小小咖啡馆。那天,我拖着行李箱,走上小鱼山,经过大学路与鱼山路。在即将抵达山顶时,山雨以至。
小鱼山上的“八月小馆”像是深藏在秘境里。拐了几个弯,终于找到这间网红咖啡馆。今天并没有太多客人,或许是因为下雨。点了一杯热咖啡,静静的坐在窗边,听着山雨。
▲ 这间咖啡馆最大的特色,就是能一边喝咖啡,一边俯瞰小鱼山下的美景
一杯咖啡,消磨着岛城最后慵懒而舒适的时光。温暖的咖啡馆里,几声猫叫。雨渐渐大了起来,雨声清脆,滴答作响在屋檐,窗边被雨水划出几丝水痕。天色也渐渐暗沉下去,老城即将进入夜色。
看着窗外的雨,一个人等待着夜幕降临。
再见,老城。1人3天72小时,这是最美的岛城记忆。
晴天雨天,雨过天晴。从 德国 监狱到总督府旧址,从八 大关 的花 石楼 到鱼山路上的美术馆。
邂逅文艺的黄县路,漫游在大学路、 中山 路的美丽街道上。或喧嚣,或幽静。
老城的故事或许像这场山雨,声声入耳,带着独特的韵味,敲打着游人的思绪。
这就是 青岛 老城。就让一切细节展开。
当和煦的风吹过来,就站在那个路口吧!
趁着阳光透过郁郁匆匆的树叶缝隙洒下,
每有微风过叶,老石板路上就留下同水波般流动的光晕。
时上时下的阶梯,矮墙花丛里的花猫,一间不具名的老房子爬满青藤。
闭上眼,耳畔就微微有了风和浪的歌声。
是大海么?就在你还来不及想的一个转角,
红瓦绿树的那端,原来早已一片蔚蓝。
2019年秋天。
青岛 小鱼山八月小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