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可遇不可求的遇园。

可遇不可求的遇园。

行走方式:自驾

行走时间:2021.4

行走路线:溧水山凹村遇园——郭兴庄园

遇园

地址:溧水无想山南麓傅家边山凹村

门票:无

来遇园,是因为在携程上偶然看到一个旅拍,很诧异,觉得因为疫情时不时的歇工,自己有时间把南京好好的转一转,就算没去过也应该听过,这个遇园为啥是陌生的。出发,导航遇园,看地图遇园的位置不是溧水的山凹村吗?2017年带着父母一起游无想山时路过这个村庄,开车在村中转了转,也不知道有个遇园啊?带着疑惑来到这里,导航很精确。车都停在路边,我们也就这样停妥车子。从这些围挡中看出这里还在建设与完善之中。

深嵌在无想山深处的山凹村里现在有了一个美丽的遇园。整个园林的中心是一个池塘,围绕池塘建有牌坊、宅邸、商铺、民居、戏台、亭廊、楼阁,桥梁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建筑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建筑被环抱于低山丘陵之中与青山、溪水、人文典故融为一体,展现了山凹村的自然风光与传统建筑艺术。 池塘倒映着绿树山影,粼粼的波光闪动,与池边的白墙黛瓦同框,恰似一幅天然的淡彩水墨画。

湖泊的南侧有一曲桥连接着湖泊南北。

曲桥的东端有一寄梅亭

湖泊的西侧是一条青石铺就的石板路,路一侧是一条商业街,一侧是两条亲水的长廊。

木制的长廊屋檐层叠,雕花造型丰富,木匠工艺的精巧让人惊叹。

亲水长廊的南侧有一水榭,是靠水而憩的佳处。水榭四周的美人靠可以供游客休息赏景。

长廊的北侧有一两角飞檐的亭,一看与亲水长廊就不是一个年代的物件。其实在遇园走了一圈之后,慢慢发现,遇园不是一个古村落,是经过打造的一个园林,但它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造园林。准确的说遇园是一个新旧建筑的载体,也可以说这是建筑的一种新模式吧!建设者从江南各地,主要是安徽收集的有价值的老建筑构建和材料,把它们用在村落新建的仿古建筑中,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创新利用,打造成一座江南“传统古村落”。

粉墙黛瓦,飞檐挑角的徽派民居就好似一副素雅的水墨画

冰清玉洁的白墙,映衬着一颗颗善良质朴的心,诉说着平平淡淡的往事。

两个并排站立的亲水长廊间有一个紧贴水面的宽宽的观景台。观景台上360°皆是风景。沿着池塘而列的徽派民居,山石跌宕,错落有致,小亭览景,树木点缀, 这一切又倒映在水之中,素雅之至。

纵贯遇园南北的一条商业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溪花街。单檐翘角,木刻精细的一排两层木楼的徽派建筑一路向北。石板道路间一溪清流由上而下潺潺,绵绵不断,小石桥一座又一座,东西向横亘其上。哗哗流动的溪水令现在还处在门庭冷落建设中的溪花街显得既古朴而灵动。

这里以无想山的桃花潭为上水口,山凹村的神山湖为下水口,活水贯穿溪花街,呈现“一溪穿村,城郭绕水”式水乡村落布局。

此处一个气派的探花坊牌坊。牌坊始建于1902年,由安徽巡抚聶缉椝所建。通过老构建的保护,平移来到了山凹村。

无想山居采用八字墙牌坊式砖雕门楼,双层八拱,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大象石雕分列大门两旁,寓意富贵吉祥。这个门楼,不论从石材的搭配,造型还是石雕艺术都彰显了徽派门楼的艺术。同一空间中有一个漆色发亮的牌坊,一个威武精美的石质门楼,这两样应该都是异地保护的老建筑。如果真的是这样真是很惊喜的一件事情。以前去黄山市旅游,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建筑移植。建筑者们把偏远山区存活的有价值的,而在当地又难于保护的传统建筑完整地迁建到到城区的一些区域内,加以维修,“易地保护”,进行一种建筑融合,给了这些老建筑新的生命,也给了新建筑一些历史的积淀,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栋建筑现在是一家商店,售卖旅游品和一些甜点,咖啡,饮料之类。

溪花街上马头墙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犹如一串音符。

木雕花窗岁月悠悠,恍惚间有种穿越的感觉。街上的房屋不少,但大多都是闭门状态,在经营中的房屋不多。遇园可能才起步,商业的配套还不着急。在游览其间我们看到很多旅游团,多以老年人为主,三四十人的团队,都有导游带领参观一个个宅邸。看来遇园是溧水乡村旅游的重头戏。因为是一个新的景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也是极好的宣传措施吧!你只要避开这些旅游团,在这里行走还是安静惬意的。

溪花街的中段就有一条绕湖东行的石板路

湖边的小山岗上六角飞檐的小亭占据最高点可以俯瞰遇园。

大小不一、厚薄不等的块块巨石,有心却又无意般堆砌成沿途的风景。亭台楼阁的美影,翘起的飞檐,挺拔的支柱,遍寻亭廊,静坐片刻,感受一片古意禅境。

山石内别有洞天,通过叠石的建林手法造成景中有景的画面。

我来到小亭之上,有一点点俯视的视角拍下遇园的核心景观。这种建园的方式也一如徽派的村庄,徽派村庄大多有一中心的池塘,遇园有,有一个面积更大的中心湖泊。湖泊周边的山石,植被构建了风光景观。一潭碧水四周分布着古戏台、曾家大院、周邦彦纪念馆、寄梅亭、揽月楼等传统建筑。

湖泊西侧木质亲水长廊宁静幽雅,仿如一座水中画舫静泊在湖边。亲水长廊与沿街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整齐的倒映在湖水中,产生层层叠叠的幻影。

湖泊的北侧是一组建筑群,一套大宅院——曾家大院。大院以主宅“诚静堂”为中心,其余建筑从主宅两侧发散。诚静堂正门前立有一座影壁,雕刻了“思诚”“慎独”四字,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概念,估计对曾家也有“家训”教导之意吧!

大影壁

从曾家大院诚静堂的门楼开始,随处可见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

诚静堂建筑体量很大,砖石木混合建筑,整个三进两天井及两中堂,房屋结构完整。整个院落纵向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所有梁柱都为数百年的银杏、柏木、铁力、红心樟木等。

这些建筑构建跟遇园的大多数建筑构件一样,因为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为使之恢复如初,建筑者请了多位相关建筑和文化机构对雕刻构件的年代及内容进行考证,再请各地雕刻技艺传承人前来修复。

曾家家训

诚静堂两侧分别有百子堂、香榧楼和毓秀楼

西侧的百子堂,门脸不大,但门上各种石质构建确也纷繁复杂但精巧的搭配在一起。

别看百子堂的门脸不大,一进入天地豁然开朗。

阳光从天井洒落,给这座大宅带来暖意。

百子堂是家中男子居住的地方,故大多选用上百年的柏木。这里虽是新建,但房屋内外装饰以及很多构造物,都是从皖南的徽派建筑中原物搬运过来,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一株叫不上名的植被有片片红叶仿佛把冰冷清寂的白墙灰瓦也韵暖了。

香榧楼是女性居住的地方,这座宅院大门关闭状态所以没能入内参观。

毓秀楼也是由家中女眷居住。

曾家大院由十九栋不同型制建筑及三十多个庭院组合而成,尽显大宅风范。整个建筑群将官厅式、民居式建筑和苏式庭院相结合,还有部分四合院元素和一栋闽南风格家祠。大院整体气势恢宏,精美雅致,同时显出庭院深深,门第威严,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的宗法礼制规范。

这是水景正对的宅院——周邦彦乐坊的边门。边门狭窄,有一个“秋菊”的好听的名字。

这栋大宅就是周邦彦乐坊。周邦彦为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曾担任溧水县令。这座建筑

最开始是由曾国藩在安徽所建的一处湖南会馆。

宅邸正对的水景山景,满眼的秀色。

踏脚进宅院,再回望,大门就好似一个取景框,框住园中秀色。

这个天井很特别

并不是常见的方形,而是一个多棱形近似于椭圆形的天井。

片片白云,飘过马头墙的一角,阳光洒落在天井,在屋内营造着恍惚穿越时光的意境。

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这么精美

天井中一口布满青苔的水井让院落更有了古远的意境。

宅院为中轴式五进四井三院建筑,用料考究,雕工极为精美。三院落即互相连通,又独立分区。各院皆为二层,房间众多。

每一扇窗的木雕都不相同

二楼依窗而眺,想象一下自己就是宅院的大小姐。

透过这个叫“秋菊”的边门看向曾家大院的宅邸。我很喜欢门前的那两只石狮,表情温和但透着威严。

踏出大门看到的中心水景的画面

湖泊北端我们刚刚走过的曾家大院

四月是映山红的季节

抬头仰望这个建筑外搭建起来的木制门楼,四柱三门,两层六角的飞檐犹如要飞上云霄。

这些雕梁画栋的一个人物,一个故事,诉说着曾今金玉满堂的繁华,也讲述着金戈铁马的豪情。

周邦彦乐坊前的画面,遇园犹如一个江南水乡风情的建筑园林,又好似一个不小心落入江南的徽派古镇。这里依山傍水,花木如林,既有野花可赏,也有山林可望,既有碧波荡漾,也有炊烟袅袅。

再紧走几步,有一个古老的戏台,戏台体量很大,为双面戏台。双面戏台是国内为数稀有的,亦称晴雨台,台上唱戏台前台后两面都可以看,这是临水的一面。

古戏台上黑柱赤梁,饰以彩雕,富丽堂皇。该戏楼为五开间九脊翘脚双面戏楼,晴天可用外台,雨日可用内台。百度了解,该戏台用材讲究,中堂前两根直径达60多厘米的红木立柱为鸡翅木,中堂承柱石墩是名石黟县青雕琢而成,且饰有浮雕精美图案,“整个戏台共有20多万个构件,最老的构件已有700多年历史,由100多名工匠历时3年零8个月才得以完成”。

亲临戏台之上,眼界开阔,心胸畅然,想象着旧时花旦名角,身姿曼妙婀娜,舞台水袖轻舞,出口长腔软调,唱花了多少观众的脸,又唱碎了多少观众的心。

戏台之上,视野开阔,每一处建筑都呈现雕刻等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不同角度观景,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前后戏台通过这样的雕花门窗隔断,从这里一闪身就进入了内戏台。

双面戏台,这是面对院子里的一面。

整个戏台内外穹顶外方内圆,风格独特,梁廊穹顶雕花装饰精美细腻,栩栩如生,

内戏台的建筑构件更加的精美,各种彩绘让戏台显得富丽堂皇的。

看看金碧辉煌下魔幻般的屋顶。

我静静的坐在戏台之上,默默地看着眼前这个大院好一会。

戏台很别致,整个的建筑应该叫戏楼才更为贴切。整个戏楼为三进两天井。戏楼前天井,视野开阔,便于观赏,两面建有两层高的观戏楼及厢房,全为传统木结构建筑,并配以大量雕饰,有人物、有花卉,精美细腻,栩栩如生,古朴奢雅。

与戏台正对的观戏台内一排排观众坐席正襟危坐,好像在等待着名角大腕的登台。

二进是观众赏戏的地方,几根名贵树木制作的大柱很有气势的支起大堂。在这里也能清晰的看到有些柱子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构件,在复建时又在原有房屋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文风貌和现代人们生活、体验等需求进行了改建,既传承和保护古建筑,又有了创新再利用。

戏台里外遍布戏台人物故事百余幅,雕镂精致,装饰豪华,放眼望去,一派富丽堂皇。

挂落、斜撑、雀替、花窗......每一个细节的工艺精巧,整体气势磅礴,美仑美奂。

阳光洒满屋宇,那些仄仄的楼梯,精美的木雕,神秘的天井,你看着它们,就与旧时光来了一次不期而遇。

踩着木楼梯咯吱咯吱的声响来到二楼的廊道上俯瞰戏楼。二层纯木质古屋,木楼轩窗,颜色晦暗,不知道是新建还是老屋舍的“平移”,姑且把它当作有年头的老房子。此时整个戏楼只有我们,一切都是寂静的,古老的戏台,仿佛一场戏刚刚落幕,余音还在山坳里回旋缥缈。恍惚中,想着此时如果自己是一身汉服那一定是穿越到另一个年代。

离开让我恍惚的戏台回到当下。

戏台的南侧有一座宽大的百福照壁,中间一个大大的”福“字,形态各异写法不同的“福”字整齐有序地撰刻在四周。底座一圈狴犴砖雕图,照壁北面为砖雕百鹤图,两侧雕有富贵荣华图。细心找一找,照壁上有喜字,还隐含着:“禄”、“寿”、“财”,意为:福禄寿喜财,为世人祈福祥瑞满门的寓示。

池塘的南侧是那座双檐翘角的寄梅亭。寄梅亭与戏台之间是一座坡度陡升的高平桥。前景的池塘将亭和桥都收入到自己的怀抱中,加上后景的青山和青山上的楼阁,组成了层层叠叠丰富的画面。

就这样,我们以池塘为中心,来了一个360°的景观赏析。遇园不是一个自然的古村落,也不是一个天然的江南园林,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定义它。它淡淡地坐落于溧水无想山南麓,枕山依水之地。通过将各地“平移”过来的牌坊、乐坊、戏台......这些古建筑进行修缮和创新、利用,好似组成了一座江南传统古村落。园子很新,行走其中,那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木雕,石雕能感受到深厚的古韵。但这些有年代的构建与崭新的园子搭配的感觉确实有些怪异。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村落。因为痕迹太明显,它就是一个供人游览的地方。也许遇园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新模式吧!

同行的旅伴对这里很不屑一顾,觉得这里四不像,不值得一来。我就是默默的听着,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心里还是愤愤不平的。为什么有人面对这样的有山有水,有建筑有情怀的地方还会有这么多不满?不论遇园是什么定位,不妨碍这里是一幅美景图画,这里又给南京人周末可以来走走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这里的两三个小时里,前前后后有若干个南京市民的老年旅行团跟着导游来到这里。这就是大家对遇园的一种态度,一种认可。

驾车离开时的场景证实了自己来过这个村落的想法。逐渐找到记忆,凭着印象将车开到山凹村的长塘湫水库。

为了旅游配套吧,水库的一边现在修建了一个市民广场。

返程,虽然景色很美,但因为和同伴的观点不同一次美好的行程又留下了遗憾。其实旅途去哪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旅伴是不是有趣,合拍。

在写这篇游记时我将2017年5月的一次行程《南京人看南京——溧水无想山》翻看了一下。果然这里有清晰的记录,那时:

路上偶遇一村庄,这里是溧水遇园一期项目,一个古村落的保护项目。

路边的古牌坊一下子就吸引我们停下脚步,车子拐进村中。

路口山凹村的村牌坊,村中民居,马头墙,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

写游记真是一个好习惯,能帮我们记录生活,回味生活。原来在2017年的5月,村中就在建设遇园了,那会这个老牌坊就是安徽古民居平移而来的宝贝。原来我也是看着遇园成长的吧!希望遇园能越来越好,也希望它不要收费哦,哈哈!

关于作者: huochexia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