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南京人看南京——颐和公馆的记忆。

南京人看南京——颐和公馆的记忆。

作为历史文明之城的南京,它的沧桑历史中民国这一篇章也是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一篇。1912 年孙中山先生在总统府就职,1927 年3 月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这份城市规划文件,其中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颐和路公馆区。1928 年起,民国政府修建了中山大道,贯穿城北、城中、城东,穿过明故宫,直通中山门,这不仅是为了孙中山先生灵柩经过,也永久的奠定了南京城的空间结构。

从那时候起,中山大道和陵园大道,长江路及江苏路沿线两侧栽种行道树数千株。

几十年来树木早已成林,一年四季成为南京人头顶的那片彩色隧道,也成就了南京城绿意盎然的形象。

南京人对树的关爱也从那时开始,每逢市政拆迁,对树木的命运也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早知颐和公馆区是《首都计划》下建造起来的民国时期最大的住宅示范区,自1933年开始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是西方现代设计手法的建筑作品,也是南京近代建筑的集中展示区。当年的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云集在此。早就想来这里走走看看。人就是很奇怪的,会特意去上海,杭州,北京走街串巷寻找那旧日的建筑与痕迹,而守着身边的南京却被一次次的搁浅。也许就是自己的东西反正在那里,不着急。先把别处的精彩看个遍吧!正逢这几日送孩子在南师大这边上课。等待的时间正好在这附近走一走。平常住在南京城的东边,没有什么刻意的事情真是很少来这里。

安顿好孩子就沿着宁海路由南向北直行往颐和路行走。一路上都是奶黄色的围墙,灰色的宽敞院门,围墙内是一栋栋民国建筑。宁海路64号的民国建筑就在这围墙内。

宁海路39号的宁海中学始建于1912年,前身为1890年(光绪16年)的文正书院,悠久历史的学校。

这处小院,宁海路62号的民国建筑,有两栋小楼相伴,一栋青砖红窗棂,两个壁炉烟囱傲然挺立在人字形屋顶之上。另一栋奶黄色建筑,显得质朴平实。

院墙将建筑阻隔,公馆区的多数建筑仍为机关办公所用,不可以随意参观。只能越过围墙看这些
吸纳了西方的,与众不同的建筑。当我沿着宁海路一路向北,看到导航上的东西走向与宁海路交汇的北京西路,还有莫干路,天目路上都是一栋栋的民国建筑。这是我旅途中容易受诱惑的地方,每次自驾出行也是如此,一处发现我就想离开既定的路线去走走看看。同行的朋友常常取笑我这样的习惯,猴年马月才能到目的地啊?今天因为时间固定,我只能沿着宁海路直行直奔目的地颐和公馆,一路上就宁海路沿街建筑走走看看,没能往更多的细枝末节处行走。

这栋奶黄色的建筑有点像奶油蛋糕吧?

除了一看就是豪门大院的民国建筑之外,这里还有一条条百姓小巷也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

沿着窄窄的小巷一直往尽头去寻,门口有一个水泥门楼,上面有残破的字迹。门洞之后一个小院,小院不大,几栋小楼。

小楼已显得有些杂乱,一看就知是民宅,居住着平常百姓人家。

来到宁海路的环岛处,这里是宁海路,莫干路,江苏路,牯岭路的交汇处。放射形分散开来的各条道路上有200多座民国政府要员的宅第公馆,是中国拥有民国公馆最多的地区,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特色景点之一,南京重要的近代建筑群,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

江苏路上黄色围墙内的一栋栋小楼色彩缤纷,形态各异。


江苏路2号

江苏路1号的小楼从围墙处伸出半截身子。

雨水洗刷后的江苏路干净,湿润,而且少有车辆和行人,显得格外宁静。

尽管南京建设发展很快,但这一街区的格局没有变化,街道上粗壮高大的法国梧桐多为民国时期所种。

淡黄色的围墙,冬日萧瑟的梧桐,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漫步在这里好似步入时光的穿梭机。

哦,这里就是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即颐和公馆)。1927年,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在这一带建造起来。云集在此的225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建筑,分别以颐和路为中轴,被\"珞珈\"、\"灵隐\"、\"普陀\"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加以保护。

这里就是颐和路第十二片区,位于宁海路与江苏路相交的三角地带,也是公馆区最东面的地块,面积约为整个公馆区的十分之一。2015年4月,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由始建于1920年至1930年的26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组成。薛岳、陈布雷、黄仁霖、张笃伦、熊斌等民国名人的旧居都位于此。

今天细雨蒙蒙,雨细到正好不用打伞的妙处。这样的天气来颐和公馆真是很应景。石板路宽阔整洁,进入南京颐和公馆,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这些建筑曾为民国重要历史人物的住处与外国使领馆所在地。

漫步这里,民国风情渐起渐浓,一点点的鲜活流曳起来,我仿佛\"穿越\"回了民国年代。

当年的名人住宅基本都是独立建造,因此在色调和外观上没有现代住宅区惯有的统一感。其院落和建筑各有特色,单建筑外墙就有红色、灰色、黄色等多种色调,26栋建筑的格局也不尽相同。一栋栋小楼不论是色彩还是形态都独此一家。

这些名人故居,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任何一处都透着浓浓的历史感,记载下历史的变迁。

左手边这栋端庄大气的江苏路3号就是民国横跨政商两界的邓寿荃旧居。小楼虽紧邻马路,但一堵不高不矮的围墙阻断了尘世的喧嚣。

外墙为粗糙的拉毛花处理。假三层,大坡架屋顶上青瓦覆盖。楼房正中通顶的阳台,白色方柱与米黄色墙面搭配。房子造型立体生动,错落有致,灰色梯形楼顶上开有“老虎窗”。

红色窗棂,窗不大,但数量多,通过窗户宽度的变化,墙面也生动起来。


大门右拐是地下车库,直入别墅下方。坡道一侧青石砖围墙,在围墙的后面一座淡黄色的小楼就是江苏路5号,曾经是原平汉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华臣的旧居。

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苏路5号建筑,西式建筑风格样式。建有砖墙瓦顶、西式楼房1幢,楼高2层。建筑的造型变化丰富,门窗,阳台大小搭配,整体看上去极具韵律感。

这栋奶黄色的主体,红色窗棂,红色的瓦顶,屋顶的老虎窗,二楼的小阳台的江苏路17号,曾是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

江苏路9号的江鹏旧居

一栋气派的欧式风格别墅。青灰色的建筑显得大气。半圆形台阶,半圆形的阳台,形成视觉和美感上的统一。

门廊上的四根立柱精美而气派。

绿树掩映下的这两栋成L型结构的别墅是熊斌旧居。熊斌曾任国民党陆军次长,北平市长等职。

宁海路25号民国建筑

这处简约而又霸气的私宅原为康叔文公馆。

公馆区的建筑都是中西合璧的,但从围墙的设计和植物的栽种,尤其是园区内少有人走动,这一切明显不同于我们在上海或天津所见的租借地。清净淡雅弥漫在整个园区。时隔几十年,这里的建筑经历了几百户人家的杂居,修复后仍然保存着雍容的气度,低调淡定的奢华。

院落中如此硕大的一棵梧桐,想象一下它枝繁叶茂的样子吧!

雨雾中的颐和公馆,鲜嫩欲滴的绿叶,青石墙的欧派建筑,让民国的青色时光更久地驻留。

区域内曲径通幽之处,木栈道带着我从一栋小楼来到另一处更私密的小楼前。

石板路顺势延展,带着我犹如穿越神秘的时光隧道。

当路似乎走不通的时候,一转身,一栋大大的两层阳台的小洋房又出现在眼前。

整个公馆区域显得异常的幽静和私密。这里很静,不像一个旅游景点,行人极少,一栋栋别墅都是大门紧闭。让我对这里充满了好奇,这个公馆区现在为何物?

在不起眼的角落有一排平房,带一个别致的小庭院,算是静中之静了。这里曾经是吴兆棠的旧居。到了这里看了院门前的提醒,我方知原来这里已经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颐和公馆了。它是被保护和再利用的名副其实的公馆了。在梧桐丛落中,灌木丛林中的26栋名人旧居,经过保护性修缮及活化利用,现在是中国最具民国范儿的精品酒店颐和公馆,是罗莱夏朵国际精品酒店联盟在南京的会员。这里已然成为了精致的民国风别墅酒店和餐饮休闲配套。

这一栋栋极具特色的别墅在原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改造,现在都是酒店的一部分。特色的客房设施,并有文化馆、非遗文化体验馆、博物馆、会议中心咖啡厅、米其林西餐厅和民国特色中餐厅等配套功能,是历史与人文情怀的城市精品酒店了。

客房区域藏在树丛深处,曲径通幽,确保私密性。

这里保持着浓郁的民国风情,在这些私密性极佳的私家宅院里漫步不禁让人遥想民国时代的那些往事。当年那些民国政府的官员们在这里完成了哪些重要的决定和部署?那些达官贵人在这里的生活的状态?那些社会名流在这里上演着怎样的社交故事或缠绵爱情?风云轮转,多少往事已远,但故事沉淀在了历史长河里,渗透到这些建筑中。

我好奇的随意溜达,几乎就没遇上什么人,一直在人堆里行走惯了反而不习惯这样的行走,一直纳闷在闹市区怎么会有这样的场景。就算是高端的酒店也会多少有个人影吧!

沿着小楼前的楼梯可以直入门廊。我找地方支撑相机玩自拍,这么清净的地方,可以不受干扰的玩。一个人的旅行想照相时就得这样自拍了。就在这时,门从里面开了,一个身穿民国服饰的女人走出来,看到我她还有些小惊讶,也许是这里出现人烟把她也吓一跳吧!随即就醒悟,赶快离开我的镜头,我们友好的打着招呼,她还为我一个人的行走点赞。颐和公馆采用的是24小时私人管家服务,刚刚看到的就是酒店服务员啦!

漫步在这里,看到的每一栋建筑,都曾经记载下了岁月变迁的几多风云。素粉外墙掩映在法国梧桐下,处处流露出浓郁的民国历史文化气息,优雅如昨。

在追寻民国文化的漫漫古道上,颐和公馆26栋别墅并没有全部用作酒店产业,它特地拿出其中的几栋民国小楼辟为民国建筑和文化的博物馆,进行各类民国精粹的展览,包括民国建筑彩铅绘画展、“国民衣着摩登都会”民国服饰展、民国教育书籍展、梦桐墅民国饮食文化展、薛岳抗战陈列馆、民国昆曲资料展......这些展览的主题很好的重塑了逝去的民国传奇。

这里是民国主题文化展现展的总咨询台,也是售票处,在颐和公馆内随意游荡是不需要门票的,但要参观博物馆是需要买票参观的。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法参观博物馆的,这次只能在园中随意走走,细细看还是要另寻时间了。

这栋小楼是旗袍展示馆。

薛岳的旧居被僻为薛岳抗战陈列馆。

徜徉在这一栋栋别墅间,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梦桐墅、适之楼、愿夏庐、深柳堂、艺风堂、藕舫……每一个名字,似乎都诉说着一段往事,透着老南京的附庸风雅。

半包围的圆润屋角让这栋别墅多了一些柔情。

总体结构上的交错,屋顶层次的交错就是梦桐墅。

梦桐墅现在是民国饮食文化展览厅。

梦桐墅民国饮食文化展展出了一批\"金陵厨王\"胡长龄老先生生前保留的珍贵书籍、照片,记录了其在民国饮食文化传承中做出的卓越功勋。

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有个文艺的名字——艺风堂,曾经的主人正是国民政府的\"特勤总管\"--联勤司令黄仁霖。

这位赴美留学的绅士在1936年购地建造了这幢欧式别墅,主楼为东西向欧式三层楼房,红砖清水外墙,局部米色灰粉,一楼有卷拱门廊,二楼有露天阳台,三楼老虎窗采光,整个小楼典雅而富有韵味。

如今作为南京颐和公馆的文化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

艺风堂前的花园广场上几把阳伞,几张桌椅等待有着怀想情愫的人。

艺风堂广场的另一头是一栋青灰色砖砌筑而成的两层小楼。小楼风格朴实,造型简洁,大气而不张扬。不论是立面墙上的窗,还是屋顶的老虎窗,每扇都是尺寸不一的矩形。

这是江苏路15号陈布雷寓所。

这栋黄色红瓦的小楼,白色的门廊和阳台,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愿夏庐。如今是南京最招牌的中餐馆。

适之楼

这栋黄色拉花外墙的小楼曾经是张笃伦旧居。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西式两层楼房。假三层有老虎窗,红色门窗,青平瓦覆人字坡屋顶。

现在这里叫桐影楼,进行木刻水印展,

青瓦坡顶,红色墙面红色窗棂的立面,冬日的枝丫,还有那两盏质朴的路灯,整个画面有种凄美的调调。

宁海路27号,深柳堂,瓷本中国画展在这里举办。

老建筑赋予了各种文化精粹,徜徉其间,从建筑流连到历史,从饮食上升至艺术,令人仿佛置身于民国的年代当中,感知文化的过去和现在。

在润雨中漫步,别墅区的建筑群在雨中的园林景致,雨润绿,显得绿更新更美。这里的每个脚步都能敲出故人的回声,似水流年里的民国往事。

步行道路被雨水洗刷的亮晶晶的。道路以青砖铺砌,每一块都色彩斑驳、形状不同,沉淀了历史,也带来了民国独有的韵味。

漫步于一条条街巷,街巷不长却交织了半部民国史,青砖灰瓦,旧梦尘埃。

街巷那头就是江苏路。外面车水车水马龙、林立高楼,但这里从不因此受扰,而是自成一派优雅宁静之地。

在公馆区的三号门可以看到基督教江苏路堂

青石围墙外是开元公寓

这里与外面完全是两个世界。

在这般纯粹的民国建筑围合中,怀旧的气息挥之不去。

这些小精灵就这样守护在这里,看尽人间风云变幻,还能嬉笑面对。

看看时间不早要返回南师。围墙外再看一眼杨华臣建筑全貌,有种恍然若是的感觉。青灰围墙内,这故居揽得岁月的惊叹和沉思。如今,浮华落尽,青砖灰瓦之间,颐和路仍旧演绎着南京城的世事沧桑。

返程途中,北京西路21号民国建筑。

北京西路19号法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

所谓\"一窗一楼都历史,一草一木皆文章\"。那些灰白相间的围墙,那些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那些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在这般纯粹的民国建筑围合中,怀旧的气息一直相伴。南京就是一座多滋味的城市。在南京,民国建筑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今天只是小窥一角,以后会找时间,去北京西路,宁海路,莫干路,江苏路,牯岭路静静地寻,去寻找,去想象,去感知南京城那段传奇的历史。

关于作者: huochexia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