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西之一:从军旗溯瓷都入儒地。

江西之一:从军旗溯瓷都入儒地。

2009年7月24—27日,参加三清山、婺源、景德镇、南昌四日游。

7月24日下午14:55分的航班,飞机滑行一段时间后居然停在跑道上,空中管制,等待起飞的命令,这样又耽误了20多分钟,飞到南昌时已是17点多了。

从机场一路坐车,到了南昌市内,在八一广场停下车,让我们游览20分钟。

这是众所周知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为八一广场标志性建筑,塔为长方体,高53.6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正北面是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铜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他三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塔身两侧各有一牌翼墙,嵌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塔顶由直立的巨型花岗石雕“汉阳造”步枪和用红色花岗石拼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组成。

雄伟的纪念塔让人想起影视剧中八一南昌起义的画面,当年就是在这里,共产党打响了攻打国民党的第一枪。

八一广场对面是江西省展览馆,我找到了一丝熟悉的影子,2000年还是2001年,我曾和同事一起来这里开展销会。现在的展览馆似乎更加凌乱,江西省展览馆的大招牌上方是一个更大的广告牌。

入住当地较好的酒店,里头的设施很简陋,不能和广州相比。

晚餐时,24个团友都不熟悉,好像抢饭吃一样。没有那两个小东西吃的菜,他们吃得很辛苦,我看着他们吃饭的样子也很辛苦。

饭后他们回酒店,我去超市买明天喝的饮料,还买了一个西瓜回来,问总台借刀,总台说刀子被客人借走了,再问是哪个房间的客人,我再跑去那个房间问客人拿回那把刀,吃个西瓜是多么不容易!把一个西瓜的3/4拿过去给那两个小东西,我家儿子有点不高兴了:“我心里不平衡了,自己的儿子那么少,给他们那么多”,趁机教育了几句:“你是哥哥,大的让小的,何况他们从国外回来,回到广州买多点给你吃。”儿子还算懂事,说归说,还是把3/4的西瓜拿过去了,剩下的1/4我只吃了一小块,其它的全给儿子吃了。

晚上,妹妹的两个大学同学来看她,见面后就带着他们三人出去玩,吃完宵夜才回来。儿子很是羡慕,问我南昌有没有同学,我说没有同学但有熟人,儿子就叫我打电话给熟人,他也希望有人来看我,也带他出去吃宵夜,我说:“不打了,我不想打扰别人,因为没有提前预告,突然给人打电话,会让别人为难。”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我一贯的原则。

7月25日,早饭后坐了半个小时的车,就到了景德镇。

游览了瓷器一条街——实际上就是买瓷器的地方。很多档口还没有开门。不过这里的瓷器确实很精致,不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瓷都。

又坐了2个小时的车到了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最后一个香格里拉(注:后一句是导游加的)婺源。参观了两个景点:严田古樟民俗园和理坑。

严田村是李知已的故里,李知已是南宋贞元年(1154年)进士,官至大理寺丞、摄理右侍郎。

严田村是李姓最早由外迁入婺源的居住地,李德鸾为大唐后裔因此也被称为皇室后裔村落。村名由来,《婺源县地名志》说,因李氏“占得从田之签”,且“以严治家”,故名“严田”。村子里家家门头上悬挂镜子,门边挂有家训。“以田为本,从严治家”更是成了全村的古训。

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村烟袅袅,鸡犬相闻。车过甲路乡政府,转眼就在一棵浓荫覆盖的硕大樟树下,展现出一派绮丽的田园风光,整个景区与周边自然田园风光浑然一体。

这古居名曰鱼塘人家,里面还有原住居民。园内有6栋小别墅,它们都有别致的堂名:聚春堂、百福堂、毓秀堂、芳心堂、兆庆堂、鸳鸯堂,都有独立的鱼塘、庭院、堂前。村内有古樟、古桥、茶亭、鱼塘、人家、池塘、小桥流水、民间民俗文化观赏等。只是在我眼里,比江南的古镇差远了。

景区内生长着一棵举世罕见,被村民拜为树神的千古樟王、该樟树历经1500多年沧桑、树胸围近15米、树冠的覆盖面积更是达到了3亩之多,堪称天下第一樟。历经千年依旧生机盎然,枝繁叶茂。严田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小村,古樟就是这里的标志。自古以来,村民将该樟视为“树神”,过去,当地人家怕小孩难养,通常会到树底来烧上几炷香,然后把写有孩童生辰八字的红纸,贴在樟树上,将孩童过继给树神,这样即可保得平安。

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两边有黄泥土坯墙的房子,墙上刷着那个年代的标志性祝福“毛主席万岁”之类的标语口号。里面则陈列了一些农具,有个油坊,有兴趣的可以动手试试这些器具。

再游了深山进士村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理坑与李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崇德堂。这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商宅,门口放置有四座旗杆石墩,可以想见当年旌旗招展的气派。

崇德堂的门楼设计颇花巧思,最上方是一挂浮雕荷叶,荷叶之下有圆形小窗,小窗下就是砖雕的门楣,组合构成一个“商”字,点明这里是一座商宅。

在理坑村边,有一条小溪,每天下午都会有不少妇人在这里洗衣服。河水两侧,可谓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在溪水上方,有一座石桥,名曰“天心桥”,不管何时都有老人在上面对弈、晒太阳。每天清晨,都会有不少妇人在小溪里洗衣服,不时地举起一根二尺余长的粗棒槌,大力敲打衣物。据说经过棒槌敲打的衣物晾晒后,不但干净而且蓬松柔软,这是最古典也最环保的洗衣方式。

著名的理坑标志性建筑——天心桥

远望这幅画面,充满了恬静的气息。其实,比起村中的那些掌故,我更喜欢眼前这个生活化的理坑。

目之所及都是些很破旧的房子,徽派建筑风格。导游说:江西之所以有徽派建筑,是因为婺源一带在蒋介石统治时是划归安徽管辖的,所以就按安徽的建筑风格来建筑了。眼前的建筑全是白墙灰瓦,檐角尖尖,单独看一座房子不太美丽,连成一片煞是好看。据说江某人的第28代子孙仍然住在理坑村的古屋里。虽然条件很简陋,但民风淳朴,家家户户自己种菜养鸡。晚上打开房门睡觉也没人去偷东西——因为没东西给人偷,大家知根知底。

整个村子共有近200栋古宅子,除少数的几处断墙颓垣已是杂草丛生外,大部分老宅子都住人。

直至今天,村中还保留着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广州知府余自怡的“驾睦堂”等古宅子。

老宅子四周连在一起,中间围出一个天井,周边的山墙高出屋顶,上面开如同枪眼一样的小窗户,平日的采光主要靠天井上方的那一片天空。

老宅子里的精美木雕、石雕和砖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让人惊叹不已。

小动物在这里与人和谐生活,蔬菜秧苗长势良好,田园风光尽在眼前。

理坑,这古风十足的儒雅之地,秉承勤学苦读之风,数百年来,人才辈出,出了好些真正的读书人。在历史上,理坑先后走出工部尚书余懋学、吏部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进士16人,同时还有文人学士92人,他们的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这其中,共有5部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这是何等的文风鼎盛啊!理坑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书生之乡,一直以来,当地的人们也都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儒家理想。

理坑,没有过度商业化的痕迹,有的只是青窗黛瓦和斑驳的白墙。妙就妙在没有多少游客前来打扰,可以让你在闲情散淡中,领略最真实的婺源生活,最自然纯朴的婺源风景。

游了这两个景点,感觉与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称号有点名不副实,导游的解释是,南某国旅为了省钱才叫你们游览这两个地方,实际上婺源的景色比这两个地方美的多了去了。

今晚住在婺源,晚上逛了婺源步行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全是徽派风格。可惜灯光有点灰暗,拍下来的照片不好看。

花19元买了双凉鞋(从广州穿来的那双鞋是特意补好了再穿出门的,结果只穿了几小时,在广州机场又掉线了,昨天还没走多少路,一半的鞋面已经分离,明天要爬山,这鞋穿不得的),直接穿上了,烂鞋子丢在店铺了。又买了一些饮料和食物,回酒店了。

(3142)

关于作者: 溪边薰衣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