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南京人看南京——甘熙宅第。

南京人看南京——甘熙宅第。

行走时间:2021.4

行走方式:地铁一号线三山街

地址:熙南里历史街区

行走路线:评事街——泥马巷——熙南里——甘熙宅第

在升州路上的一家发型店打理了一下头发,剩下的时间很富足就想着去附近的甘熙宅第看看。步行导航,从升州路进评事街穿泥马巷,绫庄巷,南捕厅的熙南里街区找到了甘熙宅第的南门。现在偌大的甘熙宅第只有这个门可以进出,也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吧!

没想到吧,小巷中这个门脸不大的宅院就是清代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甘熙宅第。经过一段标准的防疫流程之后进入这座早有耳闻的大宅。细细端详,门帘不算大,但很别致,白墙黑瓦,檐斗高翘,檐上瓦上绿萝垂挂如瀑布一般。翘角门楼和简单砖雕,镶嵌在粉墙黛瓦的院墙之上,砖雕镌“桐荫”二字。门的形状也很别致,门前的两只石狮诙谐可爱的模样惹人喜爱。一块碑文,白墙衬托着屋檐下的两只红灯笼特别的跳眼。再看身份牌,这座宅院现在还有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身份,一下子感觉信息量很大。

进入园中即是芳草萋萋的草地,蔓延的是养眼的绿,清清绿绿的很舒适。一条石板路蜿蜒环绕。东侧、北侧均围以回廊。

石板路往右是一个挂着红灯笼的小亭为主景的“甘熙宅第”的后花园——小园!远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环抱着大院。

略做停留,选择从左侧开始参观。左侧沿着围墙有一长廊,进口即出口的一侧有两个铁锈红的铁皮柜是储物柜,景点这样的配置真是贴心,我也将包包放进小柜,只带着相机轻装上阵了。

长廊下悬挂着精美的灯笼很有秦淮韵味。

白墙黑瓦马头墙,屋檐有平直的也有如波浪的海浪状,素雅的建筑与郁郁葱葱的绿植搭配很是舒适。

顺势走进这个十七号院,这里介绍了金陵工坊。

一进门,一间不大的中式院落,一层层是极具纵深感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开间不算宽敞,循序渐进,步步引向纵深。

宅院并没有闲置,而是作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已经驻入了南京的各类能工巧匠。里面一个个小包间供南京民间文化传承人,老艺人在里面制作手工艺品。每间宅子都展现了一项金陵工坊里的行当。一项项非遗文化随着我们脚步的移动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左侧的一家绒花坊,有精美绝伦的绒花布艺。

每间展厅的门口都有文字介绍,让我们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绳结,各种各样用绳子编织的中国结。

布贴画展厅处于关闭状态,只能通过文字介绍做了了解。

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一个不小的庭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依托了甘熙宅第中这前后三进及西偏院的宅院建成并对外开放。

宅与宅之间的庭院里有青铜制成的真人大小般的各类人物,有放鞭炮的孩子,

有老南京民间手艺人的雕塑,这些都能勾起我们童年的记忆。

青石水磨砖铺地,雕花的门窗,朴实中透着精致,屋顶悬挂宫廷灯笼。从层层叠叠的门,就可以看出这里是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

仰望高大的院墙,有种深处高宅大院的感觉。

空竹坊,里面有大大小小的空竹

剪纸坊中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剪纸作品。南京剪纸的风格融入北方剪纸的粗狂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剪纸时不用画稿,全凭着手工艺中的构思,一剪在手一气呵成,线条流畅。

各种布艺

宅中除了各种非遗名录的手工艺外还有一家文创商店。

宅院很大,没有路线,随意的见巷子就走。在院子里经常看到这种被保护起来的古井。它们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间里、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门槛边,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起到\"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偶遇了这间质朴的屋子居然是严凤英旧居。小的时候听过她的戏,知道是一个人美嗓甜的皖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但今天才知道她是甘家的人。有文字详细介绍了在南京时,严凤英与甘家甘律之结识,结为伴侣,住在甘家大院。严凤英走进甘家,在甘家的成长与发展,将在甘家学到的京昆戏曲艺术渗透到黄梅调中,使黄梅调这一小小的地方戏曲名扬全国,成为五大剧种之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就是解放初期严凤英在甘家大院学习京剧昆曲时住过的居所。卧室中简单庄重的家具陈设。

美丽的黄梅戏女王

这里有间大开间的宅,现在是关于”南京传统育儿、婚嫁习俗展示”的临时展厅。博物馆以大量的照片、实物、影像等陈列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以及育儿、婚嫁习俗等文化生活与风俗人情。

展厅中一顶大红的花轿

大花布布置的大扁,孩子可以坐在上面玩游戏

围绕大厅一圈分为几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模型介绍了南京民俗文化。

老南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婚嫁民俗在这里以各种实物的形式体现出来。

宅邸之间细长的长廊

15号门厅。

南捕厅15号的第二进是友恭堂,庄重气派,一看就是当年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

友恭堂的内景,太师椅、堂前桌、雕花窗格.......这里曾是族中长辈接待宾客,议事,举行婚丧,节庆,祭祀等活动的地方。

“友恭堂”通过展板上的文字和图片的介绍以及实物布置的以“南邦巨族,江南甲性”为题的“金陵甘氏家族历史陈列”。

陈列中,将其祖先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以及其后的甘宁、甘卓等战功显赫的名将。几百年来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甘熙宅第是甘氏后人、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所建,其精研金石地学,擅长风水勘舆、星相之术,使甘熙宅第成为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

民居以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甘熙宅第就是这样组成了四落五进的大宅院。

穿堂式古建筑群中每组建筑之间由马头墙相隔。

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案,庭院不论空间大小都点缀有山石花木。

庭院内遍种植被,高大的绿植已经与墙同高。

庭院的整体风格,白墙黑瓦,院落分明,既不是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

宅第的东北角是一个小剧场——梨园雅韵,可能是没有演出所以门儿紧闭。既然有剧场这里一定是戏曲爱好者的聚集地。

宅第东侧开阔,有一绿意盎然的院

院中有一两层五开间的津逮楼。

津逮楼是甘家的藏书楼,建于清道光年间,也是清代金陵著名的藏书楼。后来毁于天平天国的战火中,我们现在见到的津逮楼是2007年东南大学的专家根据史料复建的。院中有一碑石”重建津逮楼记“介绍了这个过程。

从津逮楼的北面绕行到南面

这里是甘家宅第的后花园

南捕厅的院落东侧紧邻院墙是一条开放式的长廊

长廊一侧的映山红这个时节是最灿烂的。

从长廊一侧看向花园,水池,假山,各种体量,各种色彩的植被令花园的精致丰富多彩。

花园虽不及苏州园林的博大精深,但是简洁典雅的风格。廊庑亭水诸景齐备,假山花石精心布置,高低植物错落有致,就在这儿静静的看着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长廊一侧看津逮楼

津逮楼的南侧正面照

津逮楼前高大的树木,树干上垂掉下来的是人工鸟窝吗?

在津逮楼前看花园,池中木栈桥蜿蜒紧贴池水而行,池中有红尾鱼儿畅游。

远远看一眼小亭

并没有急着挨近小亭,而是沿着长廊重回宅第院落之中。

这里就是友恭堂的第四进了,依然是“金陵甘氏家族历史陈列”系列中的一环。

从这个照片的透视效果可以感知大宅院的深度。

第四进的主题——《儒风雅爱,传承国粹》。文字图片介绍了国粹守望者甘贡三。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甘贡三是“戏曲世家”的核心人物。感兴趣于梅门弟子、甘家女婿汪剑耘;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民乐人才的民乐宗师甘涛;还有金陵名票甘律之,曾与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相识、相恋并结婚的介绍。

漂亮的窗棱

宅第之间都有小院相隔。

十五号五进

这里专门介绍了”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利于展板文字和图片结合甘家宅第这九十九间半的民居建筑群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南京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

介绍了南京民居建筑装饰,建筑的门窗、梁枋、天花、栏杆、隔断、铺地等处均有木雕或砖雕装饰,装饰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走兽、文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图案精美、寓意吉祥。

除了文字图片还有实物展示

精美的砖雕,内容丰富,栩栩如生

甘熙宅第全景模型

小院门

长长的备弄

带领我们在宅第中穿行,方向感不好的人很快就会迷失。但迷失也是幸福的,因为处处有风景。

乱走乱窜偶遇了寿石轩,小院不大,一侧有一排假山。

假山中有一隐蔽而低矮的山洞可以通行到另一个院落中。

南北向的宅第不是靠弄相连,而是靠一座小宅相连,小宅的功效是书房。所以可以看出宅第在院落组合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院落的南北纵向空间组织较为严谨,而东西横向空间组织便稍显散漫,使得建筑群内空间丰富多变。

一座小小的书房,南北两侧院落中的布景都相异,各个灵巧生动而别致。

书房的内景,其实就是家塾,甘家子弟就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启蒙教育。

一个小院落,甘熙宅第中大大小小的院落已经记不住了,唯有绝不雷同的印象。

窄小的门又引领我们进入一个院落

这里的宅被用作”南京戏剧脸谱展”

院落中一棵广玉兰

兜兜转转又来到了围绕宅第而建的长廊

站在这里俯瞰花园,从这个场景能看出整个宅第是中高周低的。

穿过小池的木栈道来到草坪东面的四角方亭——“小园”。

绕行到花园的南端看藏书楼和一侧纵贯深入的宅第。在这里驻足,回味一下刚刚在院落中穿行的途径。宅第整体为多进穿堂式建筑,由多重院落组成,整个宅第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中轴对称,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宅第之间是由狭长的备弄和无数大小不一的院落串联成整。园子里“一步一景”,每走一步,每次回眸,每一角度,都是浑然天成,绝不雷同的景致。

沿着石板小径回到中轴的大草坪。

入口即出口处檐斗高翘,绿植掩映。这座甘熙宅第静静得卧在这里,安详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在南京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战乱和硝烟,目睹了人世间无数次的悲欢和离合。它承载着这些故事,如今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更为可喜的是这座大宅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遗产“双博馆”包容在一起,成为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在这里除了欣赏甘氏家族几代人智慧的九十九间半的民居建筑群还能领略南京老城文化的缩影,体验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之地。甘熙宅第让我收获满满。

关于作者: huochexia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