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浙江旅游:宁波古老藏书楼天一阁(图)。

浙江旅游:宁波古老藏书楼天一阁(图)。

浙江省宁波市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叫天一阁,然而记者知道这个名字,还源于2006年11月10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北京首都剧场盛演的一部戏《藏书之家》。

《藏书之家》剧照(摄影:冯赣勇)

在那部取材于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数百年风雨沧桑藏书史中的故事,展示了藏书人的心路历程的《藏书之家》,通过以茅威涛领衔主演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运用越剧艺术的独特手段,使观众走进了古代藏书人的心灵世界,其剧情跌宕起伏,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天一阁西南大门(摄影:冯赣勇)

记者也由此记住了天一阁的名字,并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自拜谒一下中国这座古老的藏书楼。万没想到,近日的一次宁波行,竟让记者在一年后就实现了这个愿望。

记者天一阁留影(摄影:孙明和)

2007年12月19日,记者前往宁波采风,在宁波市中心城区月湖西的一个街巷内,终于见到了这座充满传奇色彩,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天一阁。史料载,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为“天一阁”。

天一阁园门(摄影:冯赣勇)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它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这座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则是宁波的一颗“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府故居大门(摄影:冯赣勇)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的天一阁,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现已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范钦的雕像(摄影:冯赣勇)

走进宁波天一街22号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及天一阁主人范钦的雕像,其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

“麒麟”照壁(摄影:冯赣勇)

看完这块照壁,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可以看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它统称为“麒麟”。

记者在影壁前(摄影:孙明和)

站在这座影壁前仔细推敲,细分下来,原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摄影:冯赣勇)

天一阁藏书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随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

天一阁长廊(摄影:冯赣勇)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东园石虎(摄影:冯赣勇)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南园一角(摄影:冯赣勇)

在明代,天一阁藏书,除范氏子孙外无人过问。清康熙初,黄宗羲破例登阁,并撰藏书记,始为学术界所注意,于是徐健庵、万季野、冯南耕、陈广陵等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便接踵而至,争相抄读。然而他们都没有涉及到金石拓本。直至乾隆三年,史学家全祖望再次登阁时,始“请而出之”。

宝书楼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天一阁北部是最早形成的规模之处。这里以宝书楼为中心,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司马弟、宝书楼、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明草堂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处。司马弟为范钦宅弟,范氏故居为其后裔生活之所。司马第和故居都紧贴在宝书楼西面。

尊经阁(摄影:冯赣勇)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而具有建筑特色的天一阁尊经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移建于此。尊经阁三重飞檐,气势磅礴。许多佛教建筑的尊经阁都不比它庄严雄伟。

尊经阁飞檐(摄影:冯赣勇)

天一阁中部东园、南园都是以后加建的。连天一池,共三池泓水。其占地约6000平方米,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众多景点。

天一阁东园(摄影:冯赣勇)

从1959年开始,这里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东园水榭(摄影:冯赣勇)

其中富有特色的百鹅亭是明万历年间的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为平顶石结构方亭,比传统亭子缺了屋顶屋檐。其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百鹅亭(摄影:冯赣勇)

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其马头墙甚精巧宏伟,为天一阁马头墙之最壮观者。

秦氏支祠(摄影:冯赣勇)

天一阁南部为秦氏支祠等建筑。建于1923至1925年。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有殿、看台,金碧辉煌。祠堂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戏台(摄影:冯赣勇)

戏台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盘旋而上。形式与豫园古戏台大同小异,且更精巧细致。

麻将陈列馆(摄影:冯赣勇)

紧靠秦氏支祠西侧的是麻将起源陈列馆。这个院落名叫“陈氏支祠”, 院子里除了随处可见的博弈工具,还有各种和麻将相关的介绍。

秦氏支祠砖雕(摄影:冯赣勇)

一条由麻将牌组成的大道贯穿院子中心。在名为平和堂入门处的下方有三名正在打麻将的铜人像,构成了“三缺一”的意境。游客可以填补其中与三位成博弈状,留下美好的瞬间。

平和堂\"三缺一\"(摄影:冯赣勇)

特别有趣的是平和堂牌匾下三位打麻将的人竟是国籍各异,留辫子的自然是清朝年间的中国人,另外一个穿着木履的是日本人,还有一位大胡子的则是西方人。据记载,麻将的创始人是清朝时的“甬上闻人”陈鱼门,甬是宁波的简称,所以这位陈氏先祖是宁波人。陈氏支祠就是陈家的祠堂,所以才将麻将起源陈列馆建在这里。

博弈工具(摄影:冯赣勇)

如果不走进麻将陈列馆,真不知道麻将这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

西南门水池(摄影:冯赣勇)

这个陈列馆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记者在宁波月湖(摄影:孙明和)

拜谒天一阁真是不虚此行,其浓郁、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使后人震撼,而且无论藏书的规模、建筑的特色、还是其庞大的园林景观,以及数不胜数的文物古籍、古迹等始终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中,久久地挥之不去……(图文:冯赣勇)

关于作者: 冯赣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