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无锡阳山行,无锡杨氏全新的认知,意外收获。

无锡阳山行,无锡杨氏全新的认知,意外收获。

      前几天去阳山脚下办事,这次走的南边的路线,以前没走过。所以,事情忙完顺便溜达一会。沿途的风景也还不错,慢生活的基准完美具备:有山、有水、小桥、花草、丛林、民宿、公园、景点等等,游玩、散心、亲子、自驾都很合适。

      走在桃源南路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安阳山主峰。路边草地上百日菊盛开一大片,这里空气清新景色怡人,一切都是免费的。

       路上有很多的南天竹,果子都已红了。貌似南天竹适应力很强,绿化园林用的比较多。

        一路顺着山脚往西走,路上看到这样一座院落。“憩园”,以前从未听说过,有知道的小伙伴可以来说说,这里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故事?

      从门上斑驳的漆色可以看出这里历史久远。不难看出,在狮子的口中应该是有门环的,用于敲门之用,可惜现在都没有了。门楼高大,有正门有两侧门,看来里面的院子一定不小。从正门高高的门槛来衡量,院内肯定不是泛泛之辈。有这样的高规格门槛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大门紧闭,没能窥见内里样貌,有些许小小的遗憾。有知道阳山这个“憩园”实情的小伙伴欢迎来和大家说说。

         能到此一游全靠这代步工具,辛苦辛苦。

       从憩园黄色的围墙来看,这里难道是什么寺院的一部分?(回来后有网友和我说这就是安息堂,看来以后也不便去里面打搅那些已故的亡灵,生前过多纷扰,死后得以安息。)

      继续向前,误打误撞的来到了阳山清水洞附近。山脚下是清水洞观音寺和杨都堂墓遗址。

      关于清水洞和观音寺放在以后单独做一个主题详细来说,今天不作为重点。

        观音寺后上阳山的步道。

       与杨都堂墓遗址碑文在一起的是\"乐哉斯邱\"石。这块石头是有传说的。乐哉斯邱石的简介碑文是这样描述的:“祖传元季有一显僧,遍觅佳城至此叹赏:此地乃是一块风水宝地,气脉宏远。僧人向原振公进言:公素有隐德,可为公卜一正穴。原振公听从之,拟筑生矿与其上。僧遂以弁尼向空中一掷说:请按此卜筑。次日集民工开筑,忽见山巅一巨石滚落,正挡其穴,重达千钧,攻之不可,去之不能,遂退一石之地而筑。其后五穴为原振公五子之茔。巨石上镌刻:“乐哉斯邱”四个字,篆法苍古。四周围以石矿,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据传说,凡遇历代子孙荣登科第之年,矿石即墳起欲裂,到揭晓完好如初。”

      杨氏在无锡也是举足轻重的一大名门旺族。这里的“杨都堂墓遗址修建记”碑文记载:安阳山西麓都堂墓,我梁溪安阳杨氏之祖茔。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四世祖原振公及其五子(即五大分祖)安寝于斯。成化时,六世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璿公,公忠体国,殉职河南巡抚行台,宪宗震悼,敕命归葬桑梓长腰山;追赠祖原振公、父宗源公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命礼部、工部按制营造两处墓地。都堂墓由是传说。

       世事沧桑,朝代变易,虽历多次天灾人祸,但我杨氏历代子孙谨慎护持祖坟墓地,不敢有失,屡加修葺,长青如故。数百年间,都堂墓遂成阳山一大景观,游览胜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浩劫频仍,昔日有牌坊、神道、翁仲、石马、神道碑、墓志铭、华表、城湾河等建筑的都堂墓次第毁失,【文革】中,彻底湮灭。惜乎哀哉!

       【怀山之水,其必有源;参天之木,其必有根】。今逢太平盛世,政通人和。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好家风、好家规、好风尚,为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略尽我杨氏家族绵薄之力;在阳山镇政府、安阳山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梁溪安阳杨氏第八次续谱修祠委员会遵循【阳山祖坟即是我安阳杨氏通族发祥之地,子孙世代要守护也】之祖训,决定在都堂墓遗址上恢复牌坊、修建纪念墙,为4A级桃花源景区增光添彩,兼以昭示后昆,不忘根本。

        谨为记

                                                         维乙末年皋月公元二零一五年吉日

                                                        梁溪安阳杨氏第八次续谱修祠委员会

       整段碑文陈述了梁溪杨氏祖茔的过往与今生。

      说到无锡梁溪杨氏,不得不追溯一下历史。北宋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福建将乐人,生于1053年,享年83岁。杨时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为传播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作出过巨大贡献,杨时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当今世人所崇敬和学习的楷模。

       杨时的 \"程门立雪\"典故,无锡东林书院,将乐龟山书院已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熠熠生辉。杨时是理学南传的第一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他在无锡创立东林书院,成为传承理学的主要课堂与阵地。杨时在东林书院讲学长达18年。就连“东林书院”之名也来自杨时。只因他游学到过江西庐山东林寺,深爱这个地方,在无锡建讲学场所时,见这里前临清溪,环境清幽,与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便用了“东林”命名。

       无锡安阳山杨家村,自元代立村以来,历经明清六百多年,一直是杨时后裔聚族而居。安阳杨氏是无锡阳山地区乃至锡西最大的望族,子孙耕读传家,书香绵延,代有才人。这支杨时家族在安阳地区创造了一段历史的神奇,在明清两朝,进士及第12人,举人28人,七品以上官员218人,文武秀才343人,杨家村留下这支杨时家族的历史。

      据了解,无锡杨氏共有三支,即鸿山杨氏、锡山杨氏和安阳山杨氏。安阳山杨氏的迁锡始祖名拯。杨拯于元朝末年避难到无锡,定居在安阳山下杨家村。杨拯又是谁的后人?查阅了老的《安阳杨氏族谱》,上面只记载了一世祖杨拯于元代来到阳山,缺乏之前的情况。在锡山杨氏后裔杨坚和杨明秀的协助下,大家在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查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锡山杨氏宗谱》和民国八年(1919年)的《南山桥杨氏宗谱》。经宗亲和学者反复核实,最终确认杨拯为锡山杨氏一世祖杨时(龟山)的九世孙。

       总之,无锡杨氏可以说在锡城地区也算得上是皎皎者,在无锡的几个大家族中排名前茅,不容小觑。

       说到无锡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杨时,不得不说一下程门立雪的典故。所谓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典故也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佳话与美谈。

       钟秀文峰石牌坊中间两柱阴文金字镌刻一联:派启安阳,五分肇兴流泽远;家承清白,四知垂训裕昆长。

       此联上联述史,下联嘱训。“五分”指的是五大分祖(五世祖)。“四知”说的是杨震的故事。话说杨震到东莱郡上任途经昌邑县,而昌邑县县令正是他以前推荐的秀才王密。王密得知恩人杨震来到了昌邑县,哪有不来拜会的道理。于是王密在人迹渐少的夜晚,怀里揣着十多斤重的金子来拜谒杨震,想以此来感谢杨震的荐举之恩。杨震见了返而有些不悦,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搞这些做什么?王密知道杨震为人耿直不爱慕虚荣,所以才选择夜晚偷偷的来,就说:现在是夜里,不会有人知道此事的。杨震氤氲着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寒暄道谢之后惭愧地走了。由此引申出杨家“四知”训理。

       万万没想到,今天的随意走走即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对无锡杨家有了个全新的认知。家族的发展即是社会的缩影,只可惜所有的原物都已被毁,不能很好地全面判断当时的社会结构,可惜啊!

       大家以后来无锡阳山玩不要错过这里,尤其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如果你是杨氏后人更应来此缅怀先古,当然纯玩也是很不错的。

      我怎么发觉我走到哪都能发掘出宝贵的历史线索和动人故事呢?为自己鼓掌!

清水洞、观音寺、杨都堂墓遗址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阳山风景区安阳山路

清水洞、观音寺、杨都堂墓遗址附近的公交站:

安阳路(清水洞)、清水洞、清水洞、丁庄、朝阳洞、丁庄、清水洞、丁庄、朝阳洞。

清水洞、观音寺、杨都堂墓遗址附近的公交车:

633路、611路、608路、627路等。

门票:免费

停车:免费

公众号:aiduo-image

微博:  @爱哆影像

行走江湖的土豆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