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文化博大精深,艺术百花齐放,特别是一些民间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工艺更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在扬州旅游期间,我们在当地一个叫486的非遗文化聚集园区就看到很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民间艺术仅我们印象深刻,比如说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通草花便是其中之一。
古代扬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乡仕女均喜装饰,以戴花为美。宋人王观《芍药谱》云:“扬人无贵贱皆戴花。”民间节日和寺庙里也常以各种工艺花为装饰。因此,扬州制花业在民间植根尤深,发展迅猛,成为全国工艺花的制作中心和集散地之一。
通草花是工艺花的一种,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是中国人工制作花类最早的工艺之一。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通草花在清乾隆时就声名鹊起,后民国时日渐衰落。直到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首创了通草菊花盆景,开拓了通草花创作生产的新领域,后来更发展到有牡丹、杜鹃、梅花、腊梅等数十种,成为人们喜用的室内装饰陈列品,并开始出口国外。
翻开历史尘封的旧卷,早在唐宋时期便有出现,而且深得人们的喜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他的《四花相似说》便有相关记载:“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而《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则说:“只见两个妇女,喫得面红颊赤。上手的提着一瓶酒,下手的把着两朵通草花。” 近代的郭沫若也在《反正前后》第二篇中提到:“两边的鬓上各各倒插一朵通草花。”等都对其有所描述。
我们在扬州486非遗园区看到的是五十年代首创通草花盆景的钱宏才之弟——钱宏仁,一位年近八旬的白发老人,据老人介绍,他十几岁就开始接触通草花,那时候家里的父亲与哥哥都是这方面的艺人,后来耳濡目染渐渐也喜欢上了这种民间艺术,从家人的身上拿起了传承的接力棒。
通草花的材料取自云贵高原的名贵药材通草(如上图),做出来的工艺花质地柔和、色调秀雅,可与真花媲美,而且永不凋谢,做为装饰品可以摆很长的时间,古代多作为贡品进入宫庭,有的甚至还将其做为头饰佩戴,前段时间热播的《延禧攻略》中高宗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便倡导节俭,不御珠翠,而以通草绒花为饰。
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复杂,先将通草木的根茎经过特殊的工艺捻成纸一样的薄片子,再根据所做花的需要,剪成相应的形状,用手捻成花瓣,然后串杆子、捻叶子等十二道工序,这些花的根、茎、叶、吐花都是纯手工制作出来的。
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杆子、栽盆、装镜框、整理……这些工艺说起来简单,但是一道一道的做起来却是非常繁锁而枯燥的事,而且还需要很多技巧,比如说做花瓣的时候,通草片需要加湿,才有韧性,才适合将其捏、捻、揉成各种花瓣造型,否则容易碎裂。
即使是看似普通的通草花的叶子,制作起来也并不容易。在操作的过程中,手劲力度大小非常关键,也十分难以把握,需要非常耐心和细心,太小的力,花瓣不容易成形,力度太大,通草片就会辗碎。为了让花叶具有天然叶子脉络分明的特点,传统的扬州通草花叶子都是在砖头上雕出片片树叶,再用通草进行压制,按照道理说,每一种花都要配套不同的叶子专用砖头。为了这些叶子,他们可没少下功夫,在路上走着就把叶子和花都记在心上,回去再用刻刀一笔笔刻印在砖头上,如刻印章一样。最多的时候,家里积攒了上百个砖头叶子样子,无一重复。
钱大师讲,要做好通草花,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最基础的剪纸必须要会,首先得按照需要剪出符合要求的形状,有的看起来简单,但如果没有剪纸功底,剪出来很多都是废纸。再比如说,对于通草花的吸水程度也要有所掌握,这不是一天两天都能够掌握的,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全凭手艺人的经验,差一时半刻都不能成形:吸水不够,通草一捏就脆了;吸水太多,花瓣直接就会被捏扁。捏、捻、搓,是通草花制作的绝技。这套工序看似简单,但要捏搓出形状各异的花瓣和枝叶,全凭艺人心中的感觉和手下的功夫,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依瓢画葫芦就能完成的。
通草花被誉为工艺花中的“阳春白雪”,需要制作者悉心揣摩,求准求精,才能做出形神兼备、活色生香的精品。坐下来稍许尝试一番,复杂技艺需要非常专注,而且坐就是一天,很多人一天下来就会觉得腰酸背疼,没有定力和耐心,是一定做不好。想到这里,我不禁再次对眼前这位坚持这项技艺半个世纪的老人深感敬佩。
如今,全国通草花技艺的传承人仅剩下戴春富和钱宏仁两位八旬老翁,他们也曾尝试过各种方法免费收徒,到老年大学授课,来找他学习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然而走了来,来了走,根本没有人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前几年有一位90后的小姑娘跟着学了四年,去年还是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