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我国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民间传统的“祭月节”。从2018年起,每年的秋分之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就是在这段节气时,地里的庄稼开始喜获丰收。而在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秋分日也是一个“晒秋”的高潮。
篁岭晒秋,是古徽州地区农民的一个习俗,当地人会把从田地里采摘来的谷物、蔬菜、瓜果等,洗净后放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晾晒。一方面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晴天为主,日照充足,便于这些被晾晒的东西脱水;另一方面,从前这些农作物,差不多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晒干后便于储存。
篁岭古村,隶属于江西婺源县的江湾镇,它是一个有着近六百年徽州历史的古山村,古徽州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篁岭古村坐落于500米高的山上,这座山就叫“篁山”,据说从前山上产一种名叫“篁竹”的竹子,远近闻名,所以人们便把这里叫作了“篁岭”。
篁岭古村的大部分村民姓“曹”,一百多栋徽式民宅,鳞次栉比地从山顶依次朝山坡下而建,外界也形容篁岭,是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因为古村里地无三尺平,村民家中没空地建一个院子,所以村民想要晾晒农作物,只能借助于自家的屋檐、窗台。久而久之,一种直接从自家房子里的山墙上用木柱挑出,然而在木柱上摆放竹匾晾晒的习惯,渐渐形成了。
山里人爱吃辣椒,所以晾晒红红的朝天椒,便是很习以为常的事。前几年,有来篁岭写生的画家,爬上了篁岭的山岗,竟然发现在一片老旧的徽式民居里,点缀着零星的红色晒匾,乡愁的氛围十分浓郁,于是篁岭晒秋便开始传播出来。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今的篁岭古村,作为中国晒秋文化最典型地之一,篁岭晒秋已经成为山村的一张名片。晒秋也不再是单一的晒辣椒、晒玉米,而是根据人们对美的追求,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立体晒秋”。从鳞次栉比的屋檐,到村口地头,从房前屋后,到墙上石壁上,都能见到晒秋景观。
许多去过篁岭古村看晒秋的,都会被篁岭晒秋的立体感所震撼。其实篁岭晒秋中最美丽的地方,是晒秋的主人“篁岭大妈”。这些头戴徽州老式红头巾,身着老式土布服装的大妈,原先就是篁岭古村的居民。是她们每天忙碌于村前村后,采摘、清洗、切配、装匾,然后每天清晨把竹匾推到屋檐下晾晒,傍晚时分又把竹匾收回来。大妈劳动的身影,是古村里一道游动的风景。
篁岭大妈的拿手绝活,便是可以在地上,花两三个小时,用各种颜色的农作物拼出一幅巨型的图案来。像每年国庆节里的国旗图案、晒秋节开启时晒秋图案、纪念改革开放的图案等,每一次的精心创作,都能引爆游客的眼球。在游客心目中,篁岭大妈就是大地艺术的创作者,而这些大妈中,竟然有些人大字还认不出一箩筐。
这几年,篁岭晒秋也带红了旅游市场,所以现在好多地方也开始搞晒秋人造景观,没有篁岭高低错落的屋檐,就在平地上摆晒秋竹匾,反正晒秋的原材料便宜,也易于模仿。曾听说在整个婺源市场上,晒秋用的南瓜、玉米、辣椒等原材料,十分抢手。价格上涨了不说,关键有时还买不到。
现在整个婺源,包括邻近的安徽地区,还能山东等地,都在大张旗鼓地搞晒秋场景。当然只要是游客喜欢,摆一下也无所谓。只是要振兴乡村旅游,光有晒秋还远远不够,如何结合本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做文章,篁岭古村是个样板。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