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路线:中山门——明陵路——前湖——富贵山后半山园——琵琶湖——植物园
行走方式:步行
因为家住东郊,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在这一带转悠。城墙下也是我们常常活动的地方。这次把城墙作为专门的主题来写,于是找了找这些年隔三岔五照的照片整理了一下,重新享受了一下从中山门到太平门城墙段的山林水域风光。
离开中山门紧临城墙一条明陵路由南向北往紫金山中的明孝陵深入。明陵路上两侧的行道树高大挺拔。初春的三月这里的色彩已经渐绿。
明陵路上枝头的浅绿,灌木的深绿,小草的嫩绿,各种的绿在这里彰显。天然氧吧里步行爽心悦目。
斑驳的城墙显现历史的厚重,墙脚下的二月兰令这里生动温馨起来。
五月的明陵路上各种树木已经郁郁葱葱,明艳的阳光将绿叶点的透亮。
仰望高大威武的明城墙。三月里缺少叶的枝干与城墙的气质更匹配。
斑驳的古砖,墙缝中茂盛的野草是那么令人钦佩。
不同角度看城墙。这段城墙上的城砖能清晰的看出哪些是历史的城砖哪些是后期修复的城砖。南京城对历史的保护痕迹在这里能清晰的获知。
六百多年的城墙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城墙下也见证了多少爱的誓言。
行走数百米有一“X”型的路口
路口继续直行往明孝陵,一支顺着城墙往西北方向而行的绿道。这个拐角的城墙柔和而大气。
离开明陵路顺着城墙往左一拐,向西北而行
五月里郁郁葱葱的植被衬托着古老,让南京比其他城市多了一些灵性,也多了一份从容和自在。
城墙的右侧有两条步道,一条青石块的小路,一条红色步道。
另一条红色的塑胶步道带我们走进丛林之路。同样的步道因为月份不同,显出不一样的韵味。
南京人是极其爱树的。他们会为了一棵树的迁移而展开讨论。所以这样的路面设计很好的保留了每一棵树木。
城墙的拐弯处一片清澈的湖面映入眼帘,这就是前湖。远景连绵起伏的山脉就是钟山。画面中起伏的山脉,起伏的绿化带,波光粼粼的湖面,有着动静结合的静美。
湖畔绿树丛中的白色如贝壳般的建筑是中山植物园的花卉暖房。中山植物园在室内种植了各种千姿百态的珍奇热带植物,人工营造出一种热带雨林风光。这两幅画面几乎拍摄的是一个场景,但因为月份的不同,天气的不同整体感觉也相异。
五月的绿亮晶晶的绿
倚在这里看青山,绿湖,那是怎样的一番放逐。我喜欢前湖的雕花石栏杆。
石栏杆上祥云飘荡,它将柔情的前湖水紧紧地拥抱在怀中。祥云下的石栏杆也显出一份浪漫梦幻般的生动。
顽皮昌盛的藤蔓在方砖之间延伸,缠绵。
这里不是景点,这里没有如织的人流,这里只有真正喜欢它的市民。少有的清静令我们能在这里随意的驻足,遐想,凭栏远眺。
这是我最喜欢的可爱的南京市民,他们率直的模样很可爱吧。
因为热爱,所以大自然也毫不吝啬它的所有,这里蓝蓝的天,绿绿的树,还有那泌人心肺的清新的空气。在这里我贪婪地深呼吸,想将这叶的清香久久地留住。
五月的映山红如绸带缠绕在绿带间
这一段城墙很特别,是通过钢架结构将城墙连接在一起的。
前湖这段缺口,是1991年当时南京暴雨,这段明城墙崩塌,形成50多米长的“大口子”。为了保护和还原城墙,这段缺口搭建了钢架连接。
在墙体坍塌形成的缺口处,文物部门意外发现了一段“墙中墙”:原来,城墙肚子里还藏着一段高10米左右的矮城墙。专家发现,这段矮城墙建造于明代早期,高度仅有现今城墙的一半,宽度为2—4米不等,还发现了大量六朝、宋代等前朝的城砖。
为了保护这段“墙中墙”,缺口处架起了一座轻钢结构的双层天桥。上面桥面连接城墙的两端,可供游人通行,另有楼梯通往下层的观景平台,可以欣赏原来藏在墙肚子里的明代“矮城墙”。桥下还搭盖了一间小屋,是不是原来准备售票的?但目前来看这里是不能登上楼梯看城墙的。
有关部门在对城墙豁口墙体进行调查时还发现一座水闸。据碑文介绍:该水闸为明初所建,是通向城内玉带河的重要供水系统。2015年,对这座明代水闸作了保护性修复,取名“半山园水闸”,它的展示给人们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砖石的城墙搭配上钢架的连接墙是一种创意,有着别样的美感。五月大自然的丰富色彩令这坚硬的城墙有了些许柔情与妩媚。
红色的步道在绿意的世界里耀眼而醒目。
城墙到这里一个美丽的弧线由西北方向往正北方向前行。漂亮的弧线,漂亮的墙体角度。这一路经过的两个转角就能看出城墙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
五月的城墙披上了一件绿装。藤蔓悄然攀爬,将古老的城墙注入生命的绿色。
这段城墙依山傍水,沿富贵山,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静静地盘在青山绿水之中,
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一句诗词:“虎踞龙盘今胜昔”。南京就是一块虎踞龙盘之地啊!
南京明城墙建于明朝,它不同于其他的城墙方方正正的,它像一条灵动的龙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恒。随着它的盘旋我能在不同的角度看城墙与山水的融合。
城墙再度往西行,整体看就像一个被拉直的“Z”字型。清静的小道上走着走着,前方多了几分热闹。
原来这里有个小城门——后半山园。城墙的那边是热闹的城区——半山园,富贵山。而这边是独有的宁静。 一道城墙,将繁华的都市和寂静的山林悄然分开,将城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城里,吵杂、喧嚣;城外,宁静、清新;
树荫完全遮盖小青石路,仿佛一下走进了森林。走在绿树覆盖的小道,闻见树的味道,叶的清香,森林的味道以及淡淡的历史味道。
伴着城墙走着,没几步一个山坳中镶嵌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琵琶湖。琵琶湖的面积较前湖略小,它坐落在风光旖旎的钟山脚下,
依偎在威武厚重的城墙之边。
延绵的城墙环抱着琵琶湖的西南侧。清澈的湖水和斑驳的城墙紧紧相连,互为映照,山水的自然风貌与积淀深厚的历史遗迹在此交汇。
城墙、山林与湖水结合的美丽画面。你能感受到湖的婉约,秀丽,幽静,她的柔软中透露的大气。你也能感受到城墙的伟岸,沧桑,厚重,它的厚重中透着包容。
停滞在湖边,美艳的景色,另我惊艳。我索性停留下脚步,坐在木栈道上静静地坐着。如此近地接近,感触城墙,湖水。在这里尽情享受惬意、闲适的时光。在大城市里有这样一处令我放慢脚步,在这里深呼吸,抛弃浮躁,放松心情的地方,让我心生感激。
湖的东边几个小木栈道深入湖中。
水中藏宝啊!
琵琶湖南侧的这段城墙是明城墙中惟一一段亲水城墙。伴着厚重沧桑的明城墙,水草浮萍摇曳的琵琶湖,绿柳如舞动的女子相伴。因为有水的灵动,这里成为全南京市最美的城墙。
更为绝妙的是城墙旁的水面上,一条长长的木栈桥沟通了两岸。南京,地处雨水丰沛的江南,丘岗连绵,河湾如织,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城墙择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软,或平坦如砥。为防止高大的城墙下陷、开裂、倾倒,建造者根据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学处理方式。有的顺山势而建,城垣与山体岩石结成整体;有的深挖基础至原生土,上铺巨石为基。想想一座六百多年的高大城墙身处水中,不要说这设计思想的独特,设计的难度,就是建造过程中,对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要求和能力都是精湛,卓越的。不论是在城墙上行走,还是在城墙边伴行,从一段段与众不同的城墙设计可以看出南京明城墙不论从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还是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都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的大成之作。
湖水直逼城墙根下,沿一栈桥可以通过。远处的翠绿和近处的碧水,一条栈道蜿蜒地沿着湖伸展开去,似乎融入水旁绿林之中,很安逸,很超然,使得你不忍收回目光。在桥上走一走能够零距离接触这段古老的城墙和柔情的湖水。
亲水的小亭
透过层层叠叠五彩的叶,仰望城墙,如此丰富的色彩在一个画面中呈现令我陶醉。五月的新绿真是好看极了,加上五月明亮但不火辣的阳光,令绿叶红枫有了无比的光亮感。
角度的不同也令光感有了不同。
3月的初春我来到这里,5月的初夏我再与它接近。季节的变化带来景致的变化。一路行走在这样的自然中我看到的是满眼的美景,听到的是自然悦耳的声音,呼吸的是无比清新的氧气。我感觉身心无比舒畅,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不论是前湖还是琵琶湖,风景的美丽还是次要的,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一幅幅这样的画面。家人,爱人,在一起垂钓,野餐,相伴步行其间。或者就是什么也不坐,就是静静地相伴。
一组摄影爱好者有模有样的摄取景致中的美好。
从前湖的东岸遥望城墙。这里可以看到钢架连接的全景。经历沧桑的残缺,用现代技术架构起来,让本无法联通的城墙得以通行。这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种别样的美。
这是今年(2021年)四月我来到植物园的南园,隔着前湖遥望城墙的画面。
现代派的植物园的玲珑剔透的玻璃展厅与古老的城墙相互辉映,将南京的过去与现代连接在一起。
我站在玻璃屋的展厅门口的小广场上拍下的画面。近处色彩绚丽的郁金香与鸡爪枫,中景蓝蓝的前湖水,远景高大伟岸的城墙侧影,丰富的色彩,丰富的层次。
这一段城墙不同于以台城为中心的城墙,这里不是常规意义的景点,这里只是本地人的青睐之地。走进这里就避开了都市的喧嚣,仿佛进入了一个了无时间概念的空灵之境。一瞬间,你的心灵就被锁定在历史的幽静,山水城林的美好之中。
南京的城墙依山傍水,城墙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蜿蜒盘桓达三十几公里。南京人对城墙有着莫名的情节。他们喜欢漫步在城墙上看自己所爱的城林风光。他们喜欢漫步在城墙边的绿道上,欣赏着不一样的美景。 南京的城墙还有我没有踏足的段落,我将继续用脚步去丈量,去体会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南京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