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完美假期“的第二日,我们来到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这是一个集“生产研发销售、非遗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服务、文化创意体验、主题购物休闲”等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示范区域,是扬州重要的文化标志,就如同798之于北京一样,虽然类别有差异,但对于所在的城市而言都意义非凡。
据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非物质文化集聚园之所以取486这个数字为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得从扬州的运河文化说起。她说,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此筑邗城、凿邗沟,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滥觞。
因此,公元前486年不仅是扬州运河文化的开端,也是扬州传统文化诞生的里程碑,对于扬州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所以这个对于扬州城市文化具有特殊意义的园区才以486为名。
486里面,集中展示了扬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草花、扬绣、乱针绣、三把刀、吹糖人、玉雕、竹刻、剪乡……等应有尽有,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扬州的乱针绣。
刺绣是我国的国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诗经》中的《唐风》、《秦风》中有关贵族身穿华丽的绣花衣裳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证。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刺绣形成了四大门派——苏绣、蜀绣、湘绣和京绣。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刺绣工艺大师杨守玉创造了中国刺绣的第五大门派——乱针绣,它根据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法,将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改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搀色的技艺,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可以说,乱针绣是工艺师将“针”做“笔”,利用一种特殊的乱针技法来一针针制作的“针画”。
乱针绣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一问世后便“一鸣惊人”。我们在486见到了是乱针绣的第四代传人刘安兰女士,据她所讲,她从事乱针绣行业已经二十多年,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刘女士讲,乱针绣与一般的刺绣不同,它的表现形式是以多层线条堆积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对作品的理解,一般情况下,第一层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线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第二层做细,按照制作次序将作品中的内容再绣一遍;第三层是精加工,让作品呈现出和谐的光感同色调感。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对于“乱针绣”工艺师们来说,丝毫没有夸张。因为乱针绣对工艺师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不仅要有油画的基础,要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具有熟练的绘画技巧,而且还得掌握绣理和具有熟练的刺绣技巧。所以一般来说,一名独 立操作的绣工,需经过5—10年的专业练习才能“出山”。
乱针绣看起来似乎不如扬绣、苏绣那么精细,但其实乱中有序,形乱而神聚,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其特点是针法缜密,突出物体的质感,所绣画面根据物体的自然规律,绣画针法笔触灵活多变,达到通透流畅、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而另一方面乱针绣又追求绣画意境,既表现出画面本身艺术性,又充分展现刺绣本体的工艺性。
扬州宝应县的鲁垛乡是中国乱针绣之乡,刘安兰就来自那里,当地的乱针绣创作者不但继承了苏绣的传统技法,而且还充分发扬了“扬派刺绣”善于描摩我国书法、国画作品的特长,结合现代喷绘工艺,创造性的将油画用笔、用色原理融于刺绣技法之中,注重作品的整体精神与效果,用针施线或长或短,时粗时细,纵横交错,收放自如;或大处落墨,飘逸潇洒,丰富生动,绚丽多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鲁垛乡绣”风格。
鲁垛乱针绣有严谨的工艺要求,其制作过程分选稿、扫描、喷绘、缝边、装绷、配线、刺绣、检验、装裱、包装十道工序。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现在鲁垛乱针绣已经成立行业协会,协地成员也已从原来民间小作坊已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