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山东旅游:青岛崂山南线行(图)。

山东旅游:青岛崂山南线行(图)。

来青岛的人大多都要到崂山看一看,然而崂山实在太大了,这是记者于第三次崂山南线一游的突出感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末期,记者首次来青岛时就曾到此一游。现在虽然记忆模糊,但仔细想来那次是去的北九水,即崂山的北线风景区。

海上名山第一崂山(摄影:冯赣勇)

2004年记者第二次来崂山时,从青岛顺着路标的指引,不知怎么就来到了南线景区。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记者在“海山名山第一崂山”的石刻前冒雨留了张影就回返了。

崂山留影(摄影:孙明和)

2008年9月18日,记者在青岛朋友李小平的引领下再次驱车前往崂山,经过大约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后,想不到又来到四年前雨中留影处,即依山傍海的“海上名山第一崂山”的石刻前,不同的是,当天终于赶上了一个响晴薄日的好天气。

层林尽染(摄影:冯赣勇)

资料记载: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崂山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公里。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无数海湾、岬角和半岛,海面上还散布着许多岛屿。

远眺茫茫大海(摄影:冯赣勇)

记者进入崂山八水河入口处,开始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登山之旅。崂山的山体大多为不规则的浑圆巨石相连。这是由于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距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

崂山蟠桃峰(摄影:冯赣勇)

崂山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登山小道(摄影:冯赣勇)

崂山登山的石道蜿蜒舒缓而上,坡度特别陡峭的并不太多。由于崂山植被环境不错,山道大多掩映在绿树丛荫之间。这多少减轻了暑天登山劳累又受到阳光暴晒的辛苦。从八水河登山经过梯子石遗迹,就看到了山上的一片水域。山中没有水是不成景的,在山中的这片水域拦有大坝,宽阔的水面映出了山体的倒影,构成了崂山一处湖光山色的小景致。

龙潭瀑水库(摄影:冯赣勇)

原来这就是八水河水系的龙潭瀑水库。八水河发源于上清宫后的天门后、洞西岐和上清宫东山,三支南流之水至龙潭瀑汇流跌而南下,经八水河村东侧流入黄海。北南流向,流程4.5公里,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八水河是季节性河流,水质甘冽。因该河汇流八条涧水,故名八水河。

桥上的平安锁(摄影:冯赣勇)

再往上走就来到了龙潭瀑。这里有一座桥横跨于山间。桥上的两边石栏上系满了拴着红布条的平安锁。站在桥上仰望龙潭瀑的景色尽收眼底。只不过因季节原因,水流较为稀少,虽然没有构成壮观的瀑布景观,但在阳光照耀下飞天飘洒的潺潺溪流却也不失为崂山的一道风景线。

龙潭瀑溪水潺潺(摄影:冯赣勇)

龙潭瀑又称“玉龙瀑”,瀑水源自崂山南麓的八条溪流,这八条溪流汇成八水河。河水自上而下在这里形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形成了瀑布。由于崖高水急,瀑水凌空飞泻,宛如一条白龙从云端腾起,落入潭中,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这道瀑布被称为“龙潭瀑”。瀑水落入的水潭,称“玉龙潭”。

龙潭瀑留影(摄影:李小平)

站在潭边,狂泻而下的瀑水由于落差较大,山谷中风势又急,瀑水在空中被山风撕碎,形成蒙蒙细雨,落下潭中激起满谷水雾,就像置身雨中。这道景观被列入“崂山著名十二景”,称“龙潭喷雨”。从上述记载的文字中不难看出,水盛时的龙潭瀑景观是非常壮观的。

石建烈士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龙潭瀑下面一侧的山体上有一座用岩石立的海军战士石建烈士雕像。石建烈士生前是驻青岛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的一名学员, 在1985年5月4日的山洪暴发中,他与葛茂进等5名战友和其它在场的青年学生奋力抢救遇险游客,最后200多名被困的游客得救了,石建同志却被无情的洪水吞噬了。他用年轻的生命,在龙潭瀑下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军爱民的英雄壮歌。

游客登山眺望(摄影:冯赣勇)

1985年,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来崂山龙潭瀑,听了石建等人奋不顾身抢险救人的英勇事迹后,赋了一首《咏崂山英雄群体》的诗。诗文如下:“西望华岳颂群英,东看崂山又一峰。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这首诗如今就刻于石建烈士的雕像一侧。它也成为崂山南线风景区中的一处独特景观。

上清宫门首(摄影:冯赣勇)

再往上走即可先后到达深山密林中深藏的古宫上清宫及明霞洞,这两处景观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规模,上清宫内有千年银杏、500年黄杨,200年桂花、紫薇,100年丁香、杜鹃等。经明霞洞登天穹顶远眺,山海共生,“南天门”巍然挺立,旭日东起时瀚海碧波荡漾。

八卦图石(摄影:冯赣勇)

崂山南线是以道教名胜和自然山水景观为主要特色的风景区,特别是崂山道士在道教中享有盛名,而上清宫即为道教教场。上清宫俗称“上宫”,创建于宋代初年。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至宋末已废弃。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师李志明,鸠工重修了上清宫。在上清宫门前对面的山石上还刻着一幅八卦图。

“霞朱半天”石刻(摄影:冯赣勇)

从上清宫再登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就会来到明霞洞景区。明霞洞,由巨石迭架而成。进入明霞洞,迎面就会看到石壁上的“霞朱半天”四个字,也有人念作“天半朱霞”;意指朝霞映红了半边天。站在这里看天,只能看到一半天,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五彩云霞映红层峦群峰,景色异常壮美。这一景观被列入“崂山著名十二风景”,称 “明霞散绮”。刻石上的“霞朱半天”四个大字为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所题。

明霞洞玉皇殿(摄影:冯赣勇)

洞左边的道院就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开山祖庭--“明霞洞斗母宫”。为明霞洞最早的一座建筑,明隆庆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三清”、“观音”两座大殿,都是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重修后的大殿称“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两侧分别为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东西两边为四大天王。由于明霞洞位于崂山较高处,所以站在这里向山下眺望,崂山风光美景尽收眼底。

从明霞洞看崂山(摄影:冯赣勇)

从明霞洞往东下行大约十几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索道站。这是1990年修建的单循环拖挂式四人座客箱游览索道。索道分上、下两站,由垭口至明霞洞,全长1200 米,高差200余米,单程运行15分钟,载客200人,最快运行速度每秒5米。乘索道游览较步行上山能节省一个多小时。

上清宫索道站(摄影:冯赣勇)

从这里乘索道下山,在缆车的车厢里居高临下地看崂山,又是一种别样的美感和享受。特别是向崂山东面的大海极目远眺,水天一线的景色,在略有雾气的光照下若隐若现,令人浮想联翩。下了索道便是崂山垭口入口处。至此,记者的崂山南线行到此结束。(图文:冯赣勇)

关于作者: 冯赣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