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秦淮,跨越600年的桨声灯影|南京文旅攻略。

秦淮,跨越600年的桨声灯影|南京文旅攻略。

故事的开始:绽放的金陵之花与破碎的桨声灯影

你知道吗?夫子庙的灯影,已经在秦淮河上摇曳了600年之久。

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并将元宵节增至十夜,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史书记载,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秦淮元宵灯火就这样成为南京夫子庙民俗,流传至今。

那一年,秦淮两岸灯火通明,乌衣巷口人声鼎沸。那一年,这里被称作建康城,中华门内外商贾云集、秦淮沿岸百里贸易兴盛。那一年,夫子庙110米的照壁与秦淮110米水道相映而立,大报恩寺琉璃塔可与日月同辉。那一年,顾恺之在门东的巷子里,用一卷《洛神赋图》画尽金陵繁华,人间云锦在曹雪芹父亲曹寅的推动下欣欣向荣,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被从小耳濡目染的曹雪芹提笔写进了红楼一梦的哀歌中。


玄武湖景区

没有人想到,那个桨声灯影里夜夜笙歌的金陵,也会见证历史最无奈的挽歌。一曲《秦淮景》,唱尽六朝兴衰。

转眼间,东吴倾覆,东晋湮灭。登上凤凰台的李白遥望长安,长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发出无奈叹惋的不止李白,夜泊秦淮的杜牧悲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刘禹锡也发出了“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无奈。朱雀桥边,生了野草花。那是在城市废墟上生长出的金陵诗词之花。那些花浸透了乌衣巷口的夕阳,根茎柔弱,却风骨犹存。

金陵,就在这样的阵痛中不断成长着。晚清,那座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太平天空的炮火中轰然倒塌。那是一段奇迹的终结,剩下的只有凄楚和伤痛。那种伤痛深入骨髓,直到现在仍然无法愈合。后来,大报恩寺塔重建后变成了轻质玻璃塔,而那个最初千灯长明的琉璃塔,只剩下一段拱门和残垣断壁在南京博物院中残喘。

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寺庙岂止四百有余?而他们经历的也绝非仅有烟雨。


阅江楼

阅江楼檐角下的铃铛

不过,在发掘琉璃塔下的阿育王塔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早其400年的北宋长干寺地宫,在其中发现了极其珍贵的佛祖顶骨舍利,可说是这场灾难唯一可安慰世人的地方。如今,这枚极其珍贵的舍利供奉在南京西南的牛首山上。而那些残垣碎瓦,随着秦淮河水流向更远的地方。


阅江楼

阅江楼檐角上的角兽

好在,故事并不总是遗憾。有些故事,就像秦淮河中倒映的灯火,凄婉、飘渺,却动人心魄。

每逢过年,年夜饭齐整地摆在桌上,总能想到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那个专情无二的女人,心甘情愿地用余生去温暖融化夫君的心,一如当年船上那惊鸿一瞥。董小宛的卖艺是无奈的,那是生活写在脸上的身不由己,却给了那美好的、不顾一切的爱情更加隽永的注解。那绝不卖身,却敢爱敢恨的金陵八艳,是中国人在生活的夹缝里寻求幸福的气节,每层过年,在董小宛的故乡如皋,人们会习惯性地买几盒酥软的董糖,忆起董小宛的名字。那是小宛为夫君做的糖。那糖包得朴素,甜得发腻,酥得易碎。

秦淮河夜夜笙歌,在这歌里,仿佛又听见那首《秦淮景》,在那散射的霓虹中,眼见金陵十三钗款款走来。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她(他)们是秦淮河上那首永恒的赞歌。

浦口|那个买橘子的背影,承载了朱自清、浦口和几代人的回忆

1918年,朱自清从下关码头坐轮渡过长江,在江北的浦口火车站与父亲作别,北上北平读书,后来写下那篇如今还时常被津津乐道的《背影》。在那个年代,家庭的两端不过是一张四四方方的车票或是船票,用一份纤细而柔韧的思念和亲情系在一起。


浦口火车站旧址

老浦口站和浦口电厂

那一年,浦口铁路线刚刚全线开通不过短短六年。1912年,浦口铁路线全线通车,开始了对长江通行线路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1928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下关码头登陆南京,为缅怀先生,灵柩所到之处皆以先生之名命名,下关码头正式更名为如今的中山码头,随之更名的还有中山门、中山路、中山桥等等。


浦口火车站旧址

老浦口站上蹒跚的岁月痕迹

然而,漫长的岁月之后,这里上演了一场决定中山码头和浦口火车站命运的“宫斗大戏”。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浦口火车站随即停运,中山码头的轮渡流量也大大降低。1984年,浦口火车站恢复部分业务,但是在2004年彻底停止客运。随着浦口站的停运,中山码头也陷入了长久的沉寂。如今的浦口火车站杂草丛生,大门紧闭,只有一段废弃的铁轨和禁锢在黑暗中的月台隐约谈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浦口火车站旧址

朱自清排队等待的地方

值得庆幸的是,浦口火车站保存相当完好。从轮渡下船走出渡口,便可直接走进当年浦口火车站的拱形雨廊,仿佛一切都还是百年前的某个午后,轻轻地、匆匆地踏上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走进那栋英格兰式建筑风格的米黄色大楼,在穿梭不觉地旅客和汽笛声中送别那个可能今生再也见不到的亲人。那时候,浦口火车站周边,煤港、轮渡、驳运、汽车、邮局、医院、学校、饭店等,一应俱全。南北的干果、鲜货、瓷器、玉器、药材、茶叶,五光十色,都喧嚣着向浦口火车站围拢。

如今,荒凉的浦口车站已不见卖橘子的小贩的踪影,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家国情怀,依然伴随着时光的列车,在岁月的铁轨上驶向远方。


浦口火车站旧址

老浦口站朱自清等待的候车室

从浦口到钟山,两位历史“冤家”的命运交织

葬了孙中山,住了蒋介石,这座山奇迹般地包容了这两位历史“冤家”。

1929年,孙中山的灵柩从浦口火车站渡过长江,来到下关码头,一路经过南京城来到钟山,葬在早已完工的中山陵。在此后的岁月里,下关码头改名中山码头,灵柩经过的城门改名中山门,同时更名的还有中山北路、中山东路等道路。钟山这座历史名山,也从此和孙中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山陵西南不远处,静静坐落着美龄宫这座“远东第一别墅”,俯视如一串珍珠项链嵌在绿树环绕的山岭中,熠熠生辉。蒋介石和宋美龄在这里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解放前夕被迫离开。美龄宫的门前停着车牌号“00385”的红旗轿车,锅台灶炉、衣帽陈设依然萦绕着烟火气,恍惚间,那个时常身着旗袍的宋美龄端坐在画板前,水墨铺开,金陵山水就呈现在眼前。

孙忠山、蒋介石、宋庆龄、宋美龄,历史的长街在这里合拢又分岔,然后渐行渐远。这一对姐妹,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特殊期间,为避讳名称,曾将美龄宫附近公交站改名“梅岭宫”。直至80年代初期,才又恢复“美龄宫”的名称。


美龄宫

美龄宫和中山陵

门东与门西:老秦淮的味道与伤痛

一块土地就是一本历史,无论多么精彩,它总要翻过这一页,而没有人知道下一页的内容会是什么。

门西

千年以前,站在老门西的最东端极目远眺,可以望见中华门外一座并不太高大的尖塔,它不引人注目,不仔细看甚至难以分辨。

那是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前身,阿育王塔。

1418年,大明王朝。大报恩寺琉璃塔矗立在了建初寺的旧址上,成为丈量世界建造水平的高度。那时候,中华门是金陵的绝对中心,门东和门西接纳了无数受到扶持的商铺和商贾,长街数里,店铺千家,贸易往来络绎不绝,吆喝叫卖熙熙攘攘。当地人纷纷将楼房改成上宅下铺的制式,加入这繁荣商业的滚滚洪流。很快,糖厂,纱厂等等也纷纷矗立在这块土地上,没有人怀疑这景象会一直持续百年、千年。


老门东历史街区

门东不远处的大报恩寺塔,已经不存在了

”门东“与“门西”的名字,与中国现存最大的瓮城门 - 中华门息息相关。历史上,中华门曾长期是南京的中心,而中华门东侧称”门东“,西侧称”门西“,共同构成了秦淮河沿线的核心地带。门东曾被建设为金陵的商业中心,商贾云集,吆声数里,人流如织。如今,老门东里还有很多上宅下铺的老建筑存在。

繁华的商业也伴随着无数的故事。东晋画家顾恺之曾长期居住于顾楼街,并在南京创作出了《洛神赋图》这样的巨作。”秦淮八艳“之一的顾眉也曾居住于此,谱写了秦淮河畔的又一个动人故事。


中华门瓮城

然而再美的叶也会落,落进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里,被河水裹挟着奔向时间的远方。

清末,老门东和老门西的商业特性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功能。所谓“达官之悠居、 文人之雅居、百姓之乐居”,精准地描绘了这一时期老门西内敛的姿态。

后来,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感十足的九层玻璃塔。中华门的城门关闭在岁月的记忆里,越来越少人愿意站在六角井巷的边缘,将视线掷过中华门紧闭的城门。偶尔的匆匆一瞥,目光所及之处,写满了秦淮的伤痕。

再后来,门东和门西又成为民居聚集区,逐渐丧失了商业性质。不过那些繁华的痕迹仍在,不仅有周处台、梁光宅寺、沈万三故居,蒋百万故居等胜迹,也有饮马巷、钓鱼台、箍桶巷、殷高巷等历史老街。一个个烙印着老城南历史印迹的名字像凝固了的时光,让岁月变得沉寂。


老门东历史街区

如今,曾经那热闹非凡的景象早已消逝,但那些叫卖声仍在,匆匆的脚步仍在,它们在瓦片和青砖上留下痕迹,刻在老门西宁静的岁月里,用粗糙的手轻抚着这城市角落的一砖一瓦。


老门东历史街区

江南四大园林之首,一部完整的太平天国史

宏大、简约、幽静、喧嚣、凝重......也许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瞻园 - 这座包含了一整部太平天国史的博物馆,以及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代园林。


瞻园

【大明浮沉】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嘉奖功臣徐达,将这座宅子赠予他作为私宅。徐达不受,朱元璋特命能工巧匠为他建设宅院,后几经扩建,逐步成为名震一时的深宅大院。那些年,大明的辉煌落在徐家十八代宗族之上,光耀无可复加。那些雕花的窗棂,幽深的院落和倚靠在灰墙红瓦上的参天大树,仿佛被一根丝线紧紧地捆绑在朝代的兴衰之上。

【重生与消亡】

大明衰落后,徐府一度衰落。后来,大清的肥沃土壤重新滋养了这一方土地。乾隆帝五下江南,两次来此题匾赐书。乾隆登临园中亭榭楼阁,满眼都是欧阳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壮阔,遂题词赐“瞻园”之名。

然而大清也很快经历了风云变幻。19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的中国催生了太平天国这个传奇的名字,瞻园似乎重复了它最初的命运,被洪秀全当作赏赐送给了东王杨秀清,成为东王府。然而这一次,历史的车轮没能稳稳地载着这座命途多舛的宅院行走很远。太平天国很快陷落,瞻园也损毁于熊熊战火之中。


瞻园

【反思总结】

关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始终众说纷纭,甚至连其功过得失的轻重都无法概论。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太平天国是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的产物,它的初衷定是好的,也确实推动了洋务运动等多重救国运动的兴起。

太平天国希望建立的是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太平天国自身最大的制约,便是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足。这一点,从包括洪秀全在内的多个重要人物多次科举不第即可见端倪。太平天国没有选择用科学、技术、文化去武装自己,因为他们原本就是迷信的“拜上帝教”的成员。

从将南京更名天京,洪秀全称天王等即可看出,太平天国将权力归因于上天的赐予,而非取之于人民。东王杨秀清自称天父化身,西王萧朝贵自称天兄下凡。这是典型的借宗教敛权威的行为。如今天朝的说法,便来源于太平天国。

追根溯源,太平天国内这种近乎妖魔化的宗教崇拜,多半起源于早期来自于英国等殖民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1832年,第一位华人传教士梁发将基督教翻译成通俗的中文,广为散发,名《劝世良言》,这也是洪秀全了解基督教的早期材料。可以说,在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即使是发自于广大农民内部的人民起义,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也完全没有摆脱英国等殖民国家的桎梏。


瞻园

【一缕炊烟】

如今,当初太平天国的织营所在地 - 甘熙宅第还默默坐落在中山南路上。园内绿树掩映,樱红柳绿,已难以想见两百年前的繁荣和屈辱。而瞻园这座跨越了几百年历史的园林,在经过多重修缮和扩建之后,以新面目重见天日。虽然这里已不复当日的云波诡谲,却依稀能够感受到曾经奔流在每一根精致的瓦当、柱础、门当和户对上的历史的洪流。

南京这条小路,承载着半部民国史

颐和路,一条不长的小路,隐藏在市井之中显得默默无闻。偶尔有穿着民国服饰的美女对着镜头颔首扶额,眼中透出水一样的温柔和沉稳,连匆匆跑过的猫咪也没有发觉。远处,老人迈着蹒跚而稳重的步伐,消失在小巷子的另一头,仿佛消逝在梧桐树后面的雕花窗棂后的那些岁月的秘密。

七八十年以前,颐和路的夏天一如现在的宁静,空气中却多了一丝暧昧的较劲。各方势力之间暗流涌动所掀起的尘土,落在颐和路9265栋花园洋房和25幢宫殿式建筑的屋顶,久久不愿散去。20世纪30年代,颐和路是民国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和达官显贵的高级住宅区,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马鸿逵、汪精卫、杭立武、邹鲁、薛岳、胡琏、周至柔、钮永建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也因此吸引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葡萄牙、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此建立使馆区。这些建筑或豪华,或简约,或精细,或粗犷。


颐和路公馆区

平和安宁的颐和路,上个世纪曾经是云波诡谲之地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这里居住的大多是普通百姓,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那些曾经的砖、瓦、门、楼,悄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颐和路使领馆区以宁海路环岛为中心,放射宁海路、颐和路、牯岭路、莫干路、江苏路、北京西路、琅琊路等。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小路上,形形色色的花园洋房和民居建筑穿越半个多世纪的风尘,在这里默默矗立着,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颐和路8号这座黄色的两层小楼,白色的廊柱,翘脚的屋檐,精巧而别致。这里曾是李宗仁送给山西王阎锡山的短暂住所,如今已经成为南京军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院子里一株雪松冠盖如伞,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移步近旁,颐和路6号这栋朴实无华的建筑是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的旧居。他生活简朴,反对铺张,因而这栋建筑也显得简单朴素,不显山不露水,仿佛是对颐和路38号这栋钢筋混凝土的前卫建筑的讽刺。它的主人,是著名汉奸褚民谊,抗战后被判处死刑。1940年,褚民谊将这栋公馆送给了当时的汪伪主席,大受喜爱。然而缺乏光彩的光鲜,换来的终究是南柯一梦。

午后的阳光洒下来,落在江苏路33号这栋不对称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上,却也显得熠熠生辉,它是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市市长张笃伦先生的旧居。这位自幼入塾,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清和抗战洗礼的传奇人物,为这栋灰瓦黄砖的两层建筑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宁海路5号,是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公馆。日军占领南京后,这里是南京安全区国际总部,以拉贝(《拉贝日记》作者)为代表的国际友人曾经给予很多中国难民以庇护。在这里,历史的沧桑手掌温柔地抚过岁月的额头,仿佛午后和煦的阳光,给人以长久的温暖。


颐和路公馆区

而如今,昔日的繁华久已烟消云散。颐和路的建筑仅有225栋留存。然而仅是这225栋民国建筑,已经足以让颐和路成为全国最大的民国建筑聚集地,超过天津的五大道和青岛的八大关。不同于其他民国建筑群的是,颐和路的建筑没有过度的西式风格,很多都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甚至显的较为朴素。繁华散尽,一切归于尘土,只有高耸的洋槐和榆树将斑驳的阳光洒在青砖黄瓦上,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那段看不见起点和尽头的历史上,中国的命运仿佛被一根细线牵引着,而线的一头就系在颐和路上。

一阵风吹过,吹散了沉积在颐和路上的梧桐絮。历史的烟云归于平静,剩下的只有岁月的温柔和缱绻。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踏上这段小路,聆听岁月沉稳的声音和厚重的故事。

南京总统府:一部中国建筑和命运的沉浮史

1935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正在建造的国民政府办公大楼前手植两株雪松,与他姓名中的林字不谋而合,而这种中央凸起的五层建筑,外观上又像极了森字。林森先生不争名,不夺利,这使他成为了在任世界最长的国民政府主席。不过,也有人将这份“好运气”归因于这两棵树和它们面前的这栋建筑的美好寓意的护佑。

建筑是没有生命的,它们的兴衰荣辱往往与它所牵绊的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瞻园在明清两代的起起落落。然而,总会有人把个人或群体的命运和期许寄托在建筑上,仿佛那红砖绿瓦是能够赋予天命的遗存。


南京总统府

明初,太祖朱元璋为了冰释仇恨,将这所园子赐给了敌人的儿子。然而冰冻三尺,岂能随意消融?猜疑始终存在,最终这所园子的主人未能居住太久,便被发配至高丽(今朝鲜半岛)。之后,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受赠此宅,这里更名为汉王府。然而它的主人再次叛变,这里也成为了明代君王的忌讳之地。

然而,回望历史,这个时候的德侯府和汉王府,竟是这所宅院辉煌的履历中最为黯淡的一页。


南京总统府

大明衰落后,原本的忌讳也随着大清的滚滚潮水逐渐消逝。这里先后成为了两江总督府、江南织造署府等。随着大清的衰落,第一次全面的抗清运动 - 太平天国走进了历史的舞台。“天王”洪秀全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准备将其建造为冠绝古今的“天王府”,并且不惜尽用人力,甚至从外省抽调劳工参与建造。在天王府中,立着一块匾额,上书“天朝上国”,不过天字上面的一横更长,暗示普天之下,天王最大。国中缺少一点,象征王在国在。最终,没能等到这所古今第一王府建成,洪秀全就已被清军团团包围。在最后的时刻,洪秀全拒绝了出逃南京,仿佛这个具有魔力的深宅大院能够给予他特殊的庇护。然而现实总是由人来书写的。缺少了一点的国,似乎解释为王困国中更为合理。

大清灭亡后,这里又成为了民国总统府,孙中山、袁世凯、汪精卫和蒋介石等相继在此办公。20世纪初那一段云波诡谲的历史画卷在这里铺开,无数波澜壮阔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总统府静默无言,只是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等待时间在自己身上刻下无声的痕迹。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占总统府,南京解放。当时正值凌晨,攻占总统府的第二野战军匆忙投入下一个战疫。随后,第三野战军到达总统府,围绕在这里的媒体记者提议,如此重大的事件,不能没有图片记录。于是第三野战军登上门楼,插上五星红旗,于是便有了留存于课本上的那张著名的照片。这一刻,历史竟奇异地再次上演,建筑再一次成为了人类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南京总统府

2000年开始,总统府国民政府办公楼前的左侧雪松出现枯萎,经多方紧急抢救无效后,于2005年确认枯死,现已伐除,仅剩树桩站立在草地上。诺大的草坪,突然显得有些空阔,仿佛一个什么巨大的舞台上突然落下帷幕,散了灯光。曾经,这里人流熙熙攘攘,来来去去,无数人在它面前欢欣、哭泣、鼓舞、沉沦。如今,这里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千尘散尽,浮华洗净,一切似乎沉静下来,只剩隐约可闻的风声从头顶掠过。

这座明太祖朱元璋题记的楼,始建于2001年?

没做过功课的游客,可能很难与这座有着朱元璋、宋濂题记的“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与“2001年建成”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阅江楼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最终,大学士宋濂的版本入选,成为流传至今的三篇楼记之一。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阅江楼

江南四大名楼:

江西南昌 滕王阁

湖南岳阳 岳阳楼

湖北武汉 黄鹤楼

江苏南京 阅江楼


秦淮河

阅江楼风景区创下五个全国之最

1、石狮子———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对雄狮,高4。8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

2、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3、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4、郑和下西洋瓷画———这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背后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5、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阅江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朝天宫,朝拜的是“天子”还是“苍天”?

石头城东南,并不巍峨的冶山山麓上,灰瓦红墙的朝天宫静静矗立着,毫不起眼。这里是如今南京市博物馆的所在地,”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楹联昭示着它文庙属性的身份。


朝天宫

但实际上,这里直到宋朝才出现了学术的雏形 - 宣王庙,不久改名天庆观。苏轼来此游后挥毫留下一首七律:“春风吹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稀。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归来宾从非。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王安石、陆游等人也都曾游历此处。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曾夜宿于此,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句。

在那之前,这里曾是东晋的冶炼厂。著名的丞相王导(即王羲之伯父)将冶山改为自己的私人别墅,后重病,因风水先生所言冶炼的”金“与之相克,故将冶炼坊搬迁至清凉山、石头城一带,使得如今的冶山意外成为了环境优美的风景胜地。青山有幸埋忠骨,战死的东晋名将卞壶父子便长眠于此,为朝天宫增添了一笔传奇色彩。

东晋衰落后,朝天宫在南北朝时期成为了中国南方最早的科研机构总明观的所在地,分设文、史、儒、道、阴阳五门学科。后来分设文、史、儒、阴阳逐渐失传,只剩道教在冶山繁盛起来。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重建并命名朝天宫。功能上,朝天宫是觐见朝廷,拜见天子前练习礼仪的学习场所。由此可见,朝天宫的“天”,官方解释更偏向于天子。可见当时天子拥有怎样的绝对权威。


朝天宫

可惜繁华总会落幕。明朝末年,朝天宫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朝天宫陷入了短暂的沉寂。

清朝时期,朝天宫成为了道观。康熙帝南巡时,曾在此写下”欣然有得“的匾额。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登临游览朝天宫。如今,朝天宫内还有一座同时记录了五首乾隆帝题诗的石碑,极其珍贵。

和大报恩寺琉璃塔一样,朝天宫也一度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不过,朝天宫顽强地存活了下来。1978年,南京博物馆在此挂牌,朝天宫的历史经历了厚重的变迁和积淀,凝聚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上,等待着来到此处的你去发现。

日落残阳,它不是故事的结局

鸡鸣寺以北,背靠明城墙,端坐着一汪碧水,与秦淮和长江遥遥相望。这便是被誉为“金陵明珠”的玄武湖公园,古名桑泊、后湖,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之一。

玄武湖的东部湖面上睡满了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逢落日降临,城市的喧嚣渐归于沉寂,落日的余晖穿行在荷叶上,荷叶间,以及荷叶上栖息的圆滚滚的露水中,漫射出五彩斑斓的、无法用言语赞美的色彩。此时,三三两两的摄影师早已等候在湖边,架起长枪短炮,等待那一抹黄色转为赤红;带着萌娃的老小孩静立在湖边,眼神落在孩子那充满活力的,肉嘟嘟的胳膊和脸蛋上,充满温柔和岁月的缱绻;穿着宽松的袍子的僧侣沿着河堤向前,脚步轻盈而充满悲悯和坚毅,偶尔抬起头,眼神穿过诺那塔尖上停歇的金光,那光仿佛蕴含着人生的无穷哲理。


玄武湖景区

傍晚,漫步在玄武湖公园内,你还可能看见另一幅有趣的场景:挂满了五色彩纸的绳子系满了环抱着的几棵树,像极了藏区佛教中飘扬的经幡。那是给孩子或孙子孙女征婚的长辈。那爬满了文字和图片的彩纸上下飞舞,仿佛在急促地诉说着长辈们的期望之殷切,和爱之厚重。如今,相亲这种择偶的形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散去,慢慢蜕变成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


玄武湖景区

除了步行环绕玄武湖,或沿湖心岛穿行在觞觞湖水之间,你还可以登上明城墙,用俯视的视角注视这座六朝古都,抑或登上古阅武台,想象东晋水兵操练时的壮观场景。玄武湖在六朝时又叫练湖,便是缘自于古代被用于检阅水兵操练的用途之意。


玄武湖景区

在玄武湖正南方的城墙上,有一座颇为别致的楼梯,仰头远观,上面隐隐现出一个小小的空间。在这里,除了能够登上城墙外,还可以免费参观一个小巧精致的博物馆,陈列了一些金陵出土的旧物。在如此地方参观博物馆,颇有恍如隔世之感。

旧土新景:南京新地标

铅华褪尽,南京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新的花朵。

横跨南京长江夹江的南京眼,是长江上首座观光步行桥。羽翼般斜拉的钢索振翅向上,就像竖琴的琴弦,行人穿行其间犹如琴弦上跳跃的音符,一经落成便成为南京的新地标。夕阳下的南京眼更是美的一塌糊涂。由蓝变黄,转而成淡淡的粉色,然后红的发紫,每一帧都是视觉的享受。


南京眼步行桥

南京眼以及附近的双子塔、保利大剧院都是为了南京青奥会临时建造的。最初投标的时候采用的是单拱设计,后来因为建造难度和投入太大,改成了双拱结构。

整个步行桥为全天免费开放。作为长江上的首个观光步行桥,车辆是不能过桥的,整个桥上只有散步闲谈的游人。因为附近没有地铁,公交不太方便,打车是最好的选择。


南京眼步行桥

需要注意的是,南京眼步行桥的亮灯时间是6点到10点,太晚了就熄灯了。而且旁边可以看话剧,虽然是个人造的景点,但是当晚上来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有被这里的灯光惊艳到。

南京眼不但设计很新颖,起名也很有心意。在晴天的黄昏来到桥下,日落的霞辉映射在桥架中央,仿佛真的有两只眼睛在炯炯注视着金陵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南京河西青奥双塔、南京眼步行桥华灯璀璨,精彩的灯光秀美仑美奐,成为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的新美景。

如今,南京眼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南京眼号称南京的外滩,是一个适合发呆,闲坐,放空自己的地方。那些烟云、那些伤痛,在温柔如水的灯光中逐渐平息下来。

南京博物院:故事的结局,在这里你都能找到

金陵的故事,在这里你都能找到对应的痕迹。


南京博物院

金陵六朝古都的丰厚历史孕育了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物。南京博物院也因此成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注视着,注视着,那跨越600年的桨声灯影仍在,那些繁华与喧嚣仍在,而这故事裹挟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永不停息。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