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吴风锡韵,“太湖明珠”的故事(下)。

吴风锡韵,“太湖明珠”的故事(下)。

★旅游地点:无锡博物馆院

无锡地处太湖平原,除了中国第三大湖太湖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湖荡边散布着渔民,常年在湖上捕鱼为生。展厅的一角布置着渔民打渔的模型,再现民生活。

展厅里有国山碑的复制品,我们在宜兴博物馆见过真品。这座被称为江南第一碑的石碑,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封禅碑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碑刻。

明代无锡降州为县,仍属常州府。这一时期的无锡,成为全国的“米仓一区”,形成了全国闻名的米市和布码头。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成为漕粮的主要采办地和粮食余缺的调剂市场。随着米市的形成,北方地区的棉花由购米舰队运至无锡,促进了乡间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朝弘治年间,北门外莲蓉桥南开始出现布列成行的景象,到清朝中叶,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累,为无锡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金饰已经极为精致,放到现在戴起来,也不觉得过时。像瓜叶形金耳坠,工艺复杂,形状优美。束丝葫芦形金耳环,两只小小的葫芦也颇为可爱。

镂雕花卉纹荷叶形犀牛杯通体黑色,镂空雕着荷叶纹,杯子的形状很漂亮,把手也做成了艺术的形状。

清朝的一些摆件、笔筒、杯子、瓷瓶……其实跟明朝的比起来,显得进步并不那么大,不过也挺精致的就是了。

大清的宝钞、户部的官票都显得挺花稍,纸上的内容非常详尽。写官票的人书法要过硬,否则流通出去也丢人啊。

还有一些佛像,制作很是精良。石观音像的观音赤足伫立于莲台,脸色慈祥,衣服的纹路都雕刻得毫不含糊。还有一些铜像,雕刻得也十分精致。

馆内除了文物以外,还有一些复原的场景模型,包括南禅寺和东林书院的牌坊。这两个地方,可以算得上是无锡很出名的人文景观。

无锡人用泥土制作出来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宜兴的紫砂、无锡的彩塑,无不见证了无锡人的心灵手巧。尤其是无锡泥人,著名的阿福形象,就很受人欢迎,满足了普通大众的日常审美。

当然,惠山泥人也不仅仅是表现日常生活,还有一些大件作品,颜色绚丽,人物众多,形象丰富。像蟠桃会,就是一件比较大型的泥塑,表现了众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的胜景。

宜兴的紫砂久负盛名,爱茶者无不爱紫砂。这些紫砂壶不仅仅用来泡茶,也是一件件精巧的艺术品。

无锡被称为“二胡圣地”,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现代二胡演奏的奠基人刘天华,这两位著名的二胡大师可都是无锡人。

要说无锡在经济上突飞猛进,还是在近代。无锡得风气之先,自1895年始,就相继开设了机器制粉、锞丝、纺织、碾米、榨油等工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早最快的城市之一。直到现在,无锡的民营企业发展也是首屈一指的。

馆内陈列了近代民族工业用的一些机械设备,从现在的目光来看,自然显得挺落后的,不过在当时,却是告别手工作坊的机械设备。

鸦片战争后,无锡人薛福成实现了“出于洋务”而“高于洋务”的转变,成为控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之一。薛福成故居坐落于无锡市中心的健康路西侧,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

有科学上,也出现了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学者,著名学者徐寿和华衡芳就是无锡人,研制了了中国最早的轮船。馆内陈列了徐寿使用过的挂钟和当时的一些实验用具。华蘅芳是荡口镇人,在荡口的华氏义庄,有华氏一族更详细的介绍。

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和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都是在无锡诞生的,可见无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馆内还集中展示了一些器具,例如玉器,很多饰品小巧精致,有一件水晶香炉特别袖珍,当然只能作为饰品。

春水玉带钩佩大概是衣服上用的饰品,镂空雕刻,玉质细腻,但不是白玉,颜色偏深,很温润的样子。

玛瑙颜色亮丽,虽然不如和田玉和翡翠那样名贵,不过年轻的女性佩戴还是很出彩的。有一件猴形饰件就显得很漂亮,看起来也很活泼。

纸币陈列得不多,宋朝的交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馆内并没有陈列。纸币保存不易,压在玻璃里的纸币都显得破败,字迹也显得模糊,看样子不像是清朝的。

铜镜及木器是贵族日常生活的用品,钱裕墓中出土的这些器物反映出了元贵族的生活场景。对于考古来说,其意义应该是很深远的。不过元代的器具算不得精致,没有几千年文明的浸润,元代的蒙古贵族对于生活的享受自然不如汉族士大夫阶层那么精致。

关于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