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无锡前洲冯其庸学术馆
偶然在地图上查到了去前洲的新线路,原来不需要经过无锡。于是果断地放弃了自驾,乘坐公交车去了。不过班次有点少,在公交车站等得几乎失去了耐心,犹豫着是不是先坐到无锡再转道前洲,这个好像更靠谱一些。说话间,车居然就来了,是已经多年不见的中巴。
车到惠山站又转了一路公交,还是很顺利地抵达了前洲锦绣路一号。与我们常见的故居不同,这幢学术馆显然规模更大。馆体灰白相间,颜色低调而大方,以长方体带着斜顶的展览室为核心,外墙融入了中国古典建筑透景式的风格。据说如果从空中鸟瞰的话,就像是一方篆刻的印章,很别致。
学术馆的布置很让人意外,参观路线竟然是从2楼开始的。序厅里有冯其庸先生的半身像,戴着一副框架眼镜,面容柔和,神色慈祥。上面的“冯其庸学术馆”六个大字是篆体。旁边还有几块小一些的牌匾,用好几种字体镌刻了这六个字,应该出自不同的名家之手。
先生一生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戏曲、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书法等,其中最突出的还是红学研究和中国西部文化历史研究,并且出版了专著36种46册。
第1馆“稻香世家”,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冯其庸的一生。展馆分为八个部分,苦难童年、艰辛求学、国专深造、寻求真理、京城履痕、故乡情浓、提携后学、金石之父、享誉海内。
冯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于无锡前洲。自幼家境贫寒,童年时代就饱经苦难,身处乱世,成长求学道路很艰辛。小学中学读得很不顺利,入学后经常半农半读,而且还几度失学。直到1946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才算是开启了真正专心求学的历程,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后来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更是开启了他寻求真理的学术研究之路。
他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汉画学会会长等职。这些衔头长得很难一口气念下来,由此可见冯先生的成就。当然,还不仅仅如此,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2011年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生成就奖……
展柜里展示的一张张青涩的照片,是一颗渴求学习的心。一张张聘书和一尊尊奖杯,是冯其庸先生在国学学术方面获得的成就。
京城履痕,不忘提携后进。例如1986年师从冯其庸先生的叶兆信,就由老师带他走过了大半个中国,还跟随老师拜访了刘海粟、赵朴初、启功、季羡林等大家。
这位常居北京的无锡籍国学大师一直心系故乡。这位从无锡前洲走出去的学子,经常强调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乡对他的影响。2017年1月22日,冯其庸先生在北京离世,享年93周岁。他离世前留给家乡人的话是这样的:“我非常想念家乡,我还一直想要回去再看看,现在看是困难啦。希望家乡越来越好,祝愿家乡的父老都很好,我是家乡的人培养我成长的。”
第2馆“艰难学程”,展示了冯其庸先生在研究领域的建树,踏破铁鞋,十进新疆,登帕米尔,入大沙漠,穿罗布泊,读过万卷书还行了万里路。除了图文资料,还有一些文物,不知道是民间捐献的还是先生收藏的。
早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期间,冯其庸就利用暑假前往江阴,在江阴城内外进行了八天考察,写下了《澄江八日记》,刊于《大锡报》。除了文史研究,冯老对戏曲也有研究,自幼迷恋传统戏剧,进京后又结交了史学界专家和戏剧界的名角,与当时著名的赏周信芳、盖叫天、马连良、叶盛兰等都成为好友,后来还担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冯先生诗词造诣也颇为精深,吟诗填词更不在话下,在学校还参加了“湖山诗社”,创办“国风诗社”,拜诗词名家钱仲联为师。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冯其庸就开始了对汉画的研究与考察,凡有汉画像石、画像砖出土的汉墓,他都尽可能亲临考察拍摄,收集第一手资料。多年积累下来,他收集了大量汉画的拓片、像石和六朝时画像砖等。
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冯其庸对《红楼梦》的兴趣并不大,后来以北京遇到批判胡适、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就认真通读了这部名著,此后对红楼越读越深,成为了红学名家,写下了大量的红学著作,例如《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石头记脂本研究》、《论红楼梦思想》、《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
冯其庸先生治学严谨、注重考据,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瓜饭楼丛稿》收录了红楼梦研究、西域考古、书画鉴赏与评论、文学评论、戏曲评论、诗词作品、古籍整理等33卷,1700余万字。
第3馆“翰墨余香”,陈列的是冯其庸的书画作品。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书画只是其业余兴趣,可是他的书画水平都很高,曾四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推重。
第4馆“翰海孤征”,为了调查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地理遗迹,冯其庸十次远赴新疆,也去甘肃、宁夏多次,85岁高龄时还率队进入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在沙漠中驻留了17日,确证了玄奘归长安的最后路段。由于照片较多,这里陈列的只有玄奘去印度取经时的国内路线。
第5馆“佛缘遗迹”展示的是冯其庸先生捐赠给家乡的珍贵石刻藏品的一部分,有汉画像石、佛菩萨造像、石刻经幢等。
走出学术馆,隔河相望的草坪上,还有一尊冯其庸先生的立像。脚踏枯黄的草坪,杖策孤征。
久晴轻雨行程启,赶赴前州谒大师。
锦绣园中藏锦绣,且窥半树蜡梅词。
——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