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
五陵山在休宁县,导航从观止出发,直线距离90KM,车程一个半小时。
最美的景在山顶,左右各有一个村子,在山顶的游览时间:一个小时。
进村有三种选择,以徒步距离长短做个划分,根据体力和时间,自选其一:
高:从国道路牌处(以下简称国道)下车,徒步进山(一个小时),攀古道拾级登山(半小时),再从原路或盘山路下山(半小时);
低:从国道驱车上山,也可搭乘村里的小巴直至山顶(20分钟)。
中:开车或搭车从国道到山脚(10分钟),攀古道上山顶(半小时),转过五陵村,绕到秋川村,从盘山路下山(半小时),全程既不辛苦,又都体验到。——此为建议路线。
五陵山在休宁,经过黟县,可以跟黟县或休宁的景点合在一天内游玩。
回到此次寻秋之旅,离开黟县的协里前往五陵山,一路白黄相间,菊花相随。
若早来一周,当开的正旺,这周连日阴雨,村民们抓紧采摘,怕遭雨水淋湿就蔫了,故而菊花田里稀稀拉拉,剩下为数不多的菊也如落汤鸡般耷拉着,远不如一周前天晴时壮观。
说起天气,菊花要晴,木耳喜雨。这儿不见木耳,如同太平湖边也不见菊花一样,想来这便是当地特色吧,因山形、气候的不同,各有相宜。
五陵山位于蓝田镇南塘村,海拔600米左右,虽远不如黄山高耸入云,但一座座连绵不绝,山连山,几无成片平整的田地,也无宽阔的河流,只有山泉水一路奔泻而下汇成溪流,估计这样的环境更适合菊之生长。
看漫山遍野,白的贡菊,黄的金丝菊,想起陶渊明的诗,篡改一下:采菊花园间,悠然见五陵,倒合适。
见,虽一抬头便可见到,但一步步走起来还是远的,从国道徒步到五陵山脚,这一程走下来应该不止路牌上说的“四公路”。
也有建好的水泥道路,通行小巴或轿车,可以根据体力自行选择开车或徒步,在文中一开始已作交待,下面不再重复。
我们一行人按原先设定的计划:徒步进山。
行走不远,一阵清香扑鼻,路边有一卖菊花茶之所,迎着路面在门口一溜排,摆放各色干菊。
入内是一个小型烘焙场,采摘下的新鲜菊花一层层码入烘箱,温度不高,手伸进去,只是稍觉温暖而已,不烫。
店老板说,要保持花的色泽和花形,温度不能高,也不能放阳光下曝晒,需慢慢使其失水,每一朵菊至少经过长达70个小时的低温烘烤才成干花,且十五斤方烤一斤。
这一种是球菊,问了价格,每斤200至300元不等,比金丝菊价格略高。
徒步虽有徒步的辛苦,但也有开车看不到的风景。
看路边有古桥原不足为奇,到皖南,处处有古桥,且大多保存完好,虽不通车,但乡里人步行,牵头牛过桥当没问题。
仔细看桥下的河道中间,见缝插针,种有几行蔬菜,这蔬菜长势不错,难不成每次都要淌了河进菜地吗?
雨仍在下着,时大时小,撑着伞继续前行,从国道到山脚步行约一小时,向山里挺进。
山坡下靠近路边种满菊花,菊是一年生草本,有的仍匆忙采摘中,有的已准备除去,待来年再播种。
往上梯田式层层密布的是茶田。
不时看到有斜拉的铁丝,从山脚伸向山腰,直没入云雾遮蔽的山顶,这铁丝何用?
同伴说运木料,但似乎又觉得木头稍重了些,问过老乡方知,是运送新鲜的茶叶下来。
这儿盛产高山富硒茶,收三季,春夏秋。茶农到山上采了茶叶,直接装袋顺铁丝滑下来,这说得通。
想象茶季时,一个个装满着刚采下来的新鲜的茶叶顺着铁丝溜下来,也是一景呢。
暗自记下,来年五月再来,看茶包顺溜而下,就在路边铁丝旁蹲守,不为其他,单为第一时间吸一口清甜的茶香也是诱人的。
行至一弯道处,左手边山崖已崩塌,裸露出山体,崩塌的石块还堆放在路的一侧,不及运走,不知是不是这场雨造成的。
想来身处深山,诸多不便,修路本不易,还需时刻提防着山体滑坡。
原先还庆幸,下了雨,山里泉水丰沛,溪流潺潺中景色更美,待看到这裸露在外,狰狞的山体,不免暗自担心。
我们难得过来一次,那些天天进出的村民呢?碰到山体崩塌或许是偶然,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必然。
经过这段塌方的路段,途经一个村子。烟雨中,如水墨画一般,较之呈坎、查济之类,似乎多了一色:黄。
经过古桥,折过弯,看到路边一座休憩的亭子,这儿便是山脚了。
过亭直行,是走古道登山;亭前停靠有村里的小巴,体力不支可搭乘小巴从左手边的盘山路到山顶。
既然是户外徒步,看到古道,焉有错过之理,不由分说,沿古道登山。
一路拾级而上,下着雨,有点湿滑,但总体还好,不觉危险,且全程不远,半小时左右。
虽说辛苦些,但看山中风景自是盘山路不可比的,谷中植被各色多样,色彩缤纷的挂在树梢,落在石阶上,层层叠叠。
不时有清泉从山中一路飞奔而下,随了山形,或大或小,或丰或俭,像这样呈三迭式层层跃下的小瀑布比比皆是。
一路看着脚下的路,边上的景,听水流潺潺,不知不觉间到了山顶。
走了这半日,也累了,先进一户农家,稍作休息,顺便用午餐。
过程不详述,发一张照片猜猜,可看得懂?
围炉吃饭。
雨天,一路徒步上山,全身湿漉漉的,坐在灶台边,烤着火,吃口热乎饭,甭提多舒坦。
餐毕,顾不上多休息,一程走下来,最美的景还没看到呢,怎坐的住。
绕过一棵中空的大树,进了村。后来发现村中这样中空的树倒不少,是何原因,雷击?火烧?
不管究竟何故,有一样总没错的,这些树都有些年头了,跟村子一样,历经岁月。
村子不大,左右各一,有依山而建的土楼,白墙黛瓦的老宅,与山谷中遍植的菊花一样,也是黄白相间。
村子里窄小的巷,青石板铺的路,看到这土墙,灰瓦,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久远的几十年前。
没见到几人,巷口有座土屋,雨顺着屋檐,滴滴答答的打在门前的台阶上,两位老人,站在门边,看着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
上前跟老人攀谈,老人家将我让进屋,屋里陈设极简单,土灶,老式的柜子,问及家里怎么没见其他人,说到山里采菊去了,还没回来。
山上以前不通路,砖运不上来,大多就地取材,黄土坯砌成墙,有的几成危房,别说住了,看着都危险,不免一阵酸楚。
这便是山里的村子,山里人的生活,虽说也是一脉相承的徽式建筑,但与黟县宏村的砖雕,镂花怎可相比。
经过另一户农家时,门敞着,里面堆着杂物和贮藏过冬的各式蔬菜,从红薯到火腿,再仔细看了,火腿上遍长白毛,不知这样,还能不能吃。
角落里还放着一样,尚不能确定是啥,留给读者自个儿去辩认吧。
村子不大,转几个小巷后便出了村。
望向山野,云遮雾绕中,不见山顶,村庄也掩于其中,隐隐约约只看到黄白两色,台阶式的分布,如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相互搀扶。
这一幕倒显得协调,高山,村落,低矮的房屋,层层的梯田,甚至于原先觉是特别碍眼的电线杆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雨还在下,云雾中,远处,连绵的山,望不到头。近处,高大金黄的银杏树下,夫妇俩冒着雨手脚不停地采着菊花。
时不时直起腰,望向远处,望向山的那一边。是云遮了不见,还是原本如此,山的那边还是山,层层叠叠。
秋色还是美的,加之视线开阔,一扫心头的一丝阴郁,如果说山里人的生活太过操劳,但至少大自然给予了他们另一样财富。
自然之美。
在如此胜景之前,语言已是多余。
且沉默不语,站在五陵山顶,静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