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枸杞岛沪苏游】8.古典园林拙政园,明月、清风、我。

【枸杞岛沪苏游】8.古典园林拙政园,明月、清风、我。

【枸杞岛沪苏游】8.古典园林拙政园,明月、清风、我

2020/10/31这是游览古园林和历史文化街区交相辉映的一天,涵盖拙政园、平江路、听苏州评弹、游七里山塘

【意外:一团友魂断姑苏】

今天是行程的最后一天了,早上5点多,一团友在微信群发了语音,说他老伴身体不舒服,让导游过来,导游回了句:“好的,我马上过来”。

7:20吃早餐时,小文姐姐就告诉我,6楼房门口有五六个警察守着,医生也在里面。开始我们都以为那个团友感冒发烧了,现在疫情还没结束,所以才来了警察。

早餐后看到酒店门口停了2部警车一部警察摩托车。

7:12分导游微信说:各位朋友,咱们今天参观的苏和盛博物馆周末推迟开门了,咱们今天定于9点再出发。

8:47分导游又发微信:各位团友,咱们9点钟上车就可以了,我今天有点急事,等会会有另外一位我的同事石导带大家走今天的行程,给大家带来的困扰敬请谅解,有问题可以和等会上车的石导或者与我联系。

在我们乘坐的大巴前,我向另一团友打听情况,他说:走了,65岁,心里马上不好受了,虽然她不是我们的亲人,但却是我们的团友,因为我是独自一人参团,所以还不知道上了天堂的是谁。

之后,全团年龄最大的一位阿姨说:辅警用一个大大的快递袋把她抬走了。

上车后我才发现,我坐的最后一排少了2个人,原来走的那个大妈和她老伴和我坐在最后一排,她一上车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当时心里还埋怨她怎么这么多话,吵得不行,如今却是没人吵我了……

人生无常,昨晚看夜景时她还好好的,几个小时之后却阴阳两隔,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命定格在姑苏,应验了那句“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唏嘘!

来了个石导,带我们先游了拙政园。

拙政园,名取于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嘉靖时御史王献臣构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区以水为中心,山水环绕。东部开阔疏朗,西部建筑精美,中部以水池为中心,池中堆山,是全园精华所在。园区南部是传统江南地区建筑格局,设有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

大门外是满满的人流,一进入园区还是一行行行走的人流,简直不要太热闹了!满以为进入拙政园就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谁知不然。

入目是一座满载花木的石山,不正是开门见山嘛,让人眼前一亮。以水为邻,以古树、花木、山石作为装饰,正是苏派园林惯用手法。只是石上、石门均有人拍照、过往,惊扰了一份宁静。

兰雪堂:拙政园东部的主厅,此厅为入园游赏的第一景。堂名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意。

沿石子铺就的小路向前,古树交叠,如伞状展开,周围不留任何缀物,产生一种空旷的留白美,这让我不禁想到我当老师时曾经讲过的课文《苏州园林》中描绘的场景,竟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古树大多临近水边,也往往有古树丛生,向水边斜去,树冠盖住一片水面的情景出现,到夏天炎热之时,莺燕和鱼鸭也会在下面乘凉。

穿越人流,耐着性子欣赏九曲回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宁静而悠远。这里有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是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池中遍植荷花,池水清澈广阔,可惜开花季节已过,池中荷叶残残;有四面皆水,树影婆娑,“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荷风四面亭;有“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梧竹幽居亭。

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垂柳拂水,湖石峻秀,亭榭典雅,花木繁茂。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处处洋溢着浪漫温情。

听说当年越剧《红楼梦》的拍摄地就在这里,北京的大观园据说就是以拙政园为蓝本设计的。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布局非常巧妙,看似在园中的一座宝塔,其实是相距2500多米之外的北寺塔,文征明这种别出心裁的借景,几百年来为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园子里池塘面积近六亩,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我认为园中最为诗情画意的是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的听雨轩。想象一下,每当下雨,雨点落在轩前那泓清水中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的荷花上,落在池边清翠的翠竹上,落在轩前轩后的芭蕉上,你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

(此图来自网络,顺致谢意)

与谁同坐轩个性独特,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名曰扇亭。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意即除了清风明月,无人能与苏东坡同坐,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呈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整座亭子倒映水中,美不胜收。

历经多朝名匠大师反复重筑,园内移步换景,有步步生花之美妙,以方寸而见大世界。时而“庭院深深深几许”,时而“人间四月芳菲尽”。或见桥影飞动、绿柳楼阁,偶见亭台倒影碧波荡漾之中,满池夏荷加以水光粼粼,宛若人行画中游,让人回味无穷。

雪香云蔚亭位于拙政园全园中部至高点,“雪香”来自比喻“梅花”的“香雪”,宋代诗人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雪香云蔚中的“云蔚”则指山间林木茂密。雪香云蔚亭南檐悬有草书“山花野鸟之间”匾额,亭南柱上悬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亭子的四周栽植腊梅,冬天,坐亭中欣赏雪景,亭外腊梅盛开,暗香扑鼻,沁人心脾。

人多了去了,只拍到“山花野鸟之间”那块匾额,还是避不开伟大的头颅。

水廊(波形廊)位于西花园东墙边,因跨凌于水面之上,故称“水廊”。高低起伏,左右曲折,具有曲势和动感,被称为波形廊。北段有方形、卷棚歇山顶小榭凸向水池之中,低贴水面,称“钓鱼台”。其东侧与围墙间有小隙地,植芭蕉、配石笋,组成小景。此廊为苏州古典园林廊中精品。

卅六鸳鸯馆为苏州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

整个拙政园只有鸳鸯馆有这种菱形的彩色窗花玻璃,很亮眼。据说在清末,鸳鸯馆所在一带属于苏州汪宅花园,当时已破败不堪。光绪三年(1877年),盐商张履谦买下此处,修葺增建,到光绪五年(1879年)完工,新园子被张履谦命名为“补园”。鸳鸯馆的蓝玻璃,是张履谦托清政府驻德公使洪钧(洪钧是苏州出的状元,馆中题匾“卅六鸳鸯馆”也是他的题字)从欧洲买回来的。他买这种蓝玻璃的理由在广东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苏州下雪少,透过这种玻璃看外面的景色,可以假装外面有雪景。试验了一下,果然能看到雪花。

拙政园西部的盆景园很惹人喜爱,在一片古朴的篱笆墙内,汇聚着浓缩了的苏州园林近万盆的苏派盆景。据说盆景始于汉唐,盛于两宋。明朝吴县人王鏊作《姑苏志》有云:“虎邱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是姑苏不仅擅园林之美;且以盆景之制作驰誉于一时。刘銮《五石瓠》:“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元人谓之些子景。”小小的盆景园犹如镶嵌在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的璀璨光彩吸引着所有热爱盆景艺术的人们,也为拙政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那座爬满藤蔓的房子,很多人与之合影呢。

穿梭在如此众多造型各异,取材不同却同样古朴质雅,气韵生动的盆景之中,感觉时间都停滞在了这个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微醺午时。

远香堂,原为拙政园主人宴请宾客之处,为拙政园内主要建筑,四面为玻璃长窗,通透舒适明亮,可以看到四周美景,又名“四面厅”。堂前有池水一泓,内植荷花。宋周敦颐《爱莲说》中有“香远益清”之句,故而名之。

拙政园以水见长,庭院错落,花木为胜,可以说一步一景,就像漫步在诗情画意中,每一座亭台楼阁都是一首诗,每一个水榭都是一幅画,每一座建筑都是文学美建筑美的完美结合,手机相机随便对着一处,就能拍下美好。

一棵空心树

只是如今的“拙政园”实在是热闹非凡。游客们疯狂留影的闪光灯,导游们津津有味的飞沫,孩子们攀登跳跃的身影,无不泛滥成欢乐的海洋,人影密,相机闪,手机稠,熙熙攘攘,匆匆忙忙,想拍个空景异常艰难,殊不知这一切都和园林保护者的初衷南辕北辙,热闹的后面是寂寞,而我更害怕看到整个姑苏文化的大寂寞。

当旅游成了大多数人盲目的拍照与走路,我也只能在飘渺的古典幻梦里找寻心灵的天堂,不想日后再来苏州时,感叹何处是苏州?

(3364 2020/11/20)

关于作者: 溪边薰衣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