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惦记了30多年的“香城麻饼”,是时光煮雨的味道。

惦记了30多年的“香城麻饼”,是时光煮雨的味道。

作者/孟净

小的时候,家里来过一位上海姑婆,因为只是来过一趟,相貌自然记不清,与我家究竟怎般关系,也从未追究。

只是她特意带来的一盒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这种饼与村里廊桥上现做现卖的葱油饼、供销社的酥饼、溪口老街上的千层饼大不一样,圆圆的饼子表面撒满了白芝麻,酥脆的皮包裹着油油的、甜甜的豆沙馅。

那时难得有吃食,祖母宠溺,这盒饼大多进了我的肚子,那味道也被我惦记了30几年。

姑婆说,这是“香城麻饼”,是她在苏州的一位远房侄子孝敬的。

她就带了这盒饼来,递给祖母的时候,还煞有介事地解说了一番,我也就记住了。

2011年到苏州工作,知晓苏州有个相城区。忽有一日想起姑婆的“香城麻饼”,自作聪明地暗自一笑,原来是相城麻饼啊。

后来跑相城的新闻条口,对这个地域有了了解,又开始疑惑,姑婆在世的时候,这相城区还属于吴县地界,“相城麻饼”怕是我自己以讹传讹。

于是问当地土生土长的同事,“你们这里哪有麻饼卖?”

这位古城区长大的老兄,惊讶我惦记着“老头老太吃的”货什,顺路去木渎古镇时,带了两块给我品尝。

“呐,这是你要的枣泥麻饼!”同事轻笑着扔给我。

左右端详,这名字起得颇有些骂街腔调的麻饼,外形和吃口倒也和心心念念了数十年的“香城麻饼”几无二致。

人是一种很顽固的动物,儿时的味蕾伴随着一生的饮食喜好,这“枣泥麻饼”,暗下里感觉少了点灵魂。

却说不出道理来。

前年,突然对散落在苏州乡间的老街发生兴趣,东游西逛无意中走进了湘城老街。

起始是没有与“香城麻饼”有所联想,毕竟这种小吃食,还没有令人惦念到抓狂的地步。

只是幽巷中一股似有若无焦香油润的味道挥之不去,问到街边卖菜的老妪,惊闻其言,“前面在做麻饼。”

恍惚封印千年的老妖获了自由,儿时姑婆“香城麻饼”、“香城麻饼”的介绍,不减一丝音调地灌入耳膜。

猛拍一记脑门,哪来的“香城麻饼”,摆明了就是“湘城麻饼”嘛。

循香而至,果不其然,前店后坊的一家食品店,伙计们忙着包装刚出炉的麻饼,那带着烟火气的香氛,似流年老去的初恋,久别依旧铭心。

临着老街的门面并不售卖,还是后来绕到前面的店面,零散称了一些。

左右看无人注意我的馋涝相,扒开塑料袋把饼子送入嘴里,一番咀嚼甚慰馋了30余年的味蕾。

那番偶遇之后,又去了几趟湘城老街,除了体味老街的四季风月,就是为了买麻饼。

年初,特意带了些回奉化老家。学着那年姑婆的模样,煞有介事地分给子侄们品尝,“这是湘城麻饼”。

只是现在的孩子对于吃食并不似我小时候那般狼狈,看着他们用小手一丝一丝地掰开来,又似不情愿地塞到嘴边,问他们“好吃吗?”

一个个都不吭声,丢了饼子在盘子里,小手往裤腿上蹭了蹭,忙着去划手机屏幕。

有次问及湘城老镇上的原住民朋友,“你们喜欢吃麻饼吗?”

“小时候也就逢年过节买点”,朋友说,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不是每人都有囫囵的整个饼子吃,都是家长用刀切成几分,“也就是来了客人,一般也舍不得买。”

看来,与我这般生于70年代的中年人而言,这麻饼曾经也是奢侈品。

这边说着小时候兄弟几个抢麻饼吃的狼狈相,边上朋友的孙子在嚷嚷,“阿爹,我要玩手机!”

我和朋友相视一笑,带着些许的落寞。

新燕不识旧庭院。

如同我寻寻觅觅的这些老街,也曾带着儿子来过,那些带给我寂然欢喜的风景,于他是寡淡无欢的败兴。

年华老去方觉旧梦旖旎。

我不是一个古板的家长,也不遗憾孩子那刻的寡欢,有些东西需要时光煮雨的积淀。

老街也好,麻饼也罢,他们倔强的存在,更像一种被暂时封存的精神。

终究,那些斜阳古树、旧庭残院、老祖母的饭菜,会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时,温慰人们经年以后沧桑的时光。

典故:

湘城麻饼诞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钱鹤鸣开办的湘城老大房茶食店。

钱鹤鸣是湘城人,家境贫寒,14岁只身到上海“野荸荠茶食店”当学徒。由于勤奋学艺,刻苦钻研,掌握了制作各种苏式糕点和糖果的技艺。27岁那年,他回乡创业,在湘城镇上开设了前店后坊的“老大房茶食店”,专业经营“钱记松鹤牌”麻饼,开始打拼自己的 天下。

钱鹤鸣很注重产品质量,不仅亲自动手选料配方,还经常出没于茶馆、酒肆、书场,广交朋友,广泛征询意见。他博采众长,不断提高麻饼质量,根据不同需求,探索不同配方和制作工艺,终于研制出以馅芯为主、面粉皮子为辅的高档麻饼,创造了用20%的皮子包80%馅芯的“二八”包芯方法,形成了皮薄馅厚、风味独特的猪油枣泥麻饼。

湘城麻饼的做工十分考究。一只小小的麻饼,要经过30多道工序,掌握饼皮软硬、肉馅分量、上麻密度、进炉干湿、烘烤火功“五均匀”,做到饱满无焦斑、芝麻匀布无落粒、皮薄不裂、馅多不溢、甜而不厌、油而不腻。

关于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