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江阴长泾明清街
以前有机会来长泾,只不过因为工作的缘故,竟然没能够去明清街走一走,一直引为憾事。办了一张友城卡以后,长泾明清街就成了我们理所当然的选择。
事先做了一点简单的攻略,但直到某个下午才挤出时间动了游兴,虽然时间已经不太早了,但想去看一看老街的念头实在太强烈,犹豫了很短的时候,就当机立断地乘坐城镇公交前往长泾。在国税局下车,走不多远就看到一座牌坊,很高大气派的样子,上书:“长泾明清街”,我们很欣然:目的地到了。牌坊是四柱五重檐结构,整座牌坊主体是黑白两色,文字却是金色的,看着倒是端庄大方。
不过走进牌坊,有点小小的失望,这怎么不像老街呢?没有石子铺的窄窄的街道,只有宽阔的水泥路面,是可以行驶汽车的。再看两旁的房屋,白墙黑瓦,这也只是典型的江南建筑而已,绝对没有太久的历史。
两旁是林立的店铺,但看起来并不是很热闹。要知道,我们可是选择了周末出行,不说人山人海,好歹也应该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背包客吧?
走到停车场,问了一个当地人。可是对方一脸懵懂:“上官云珠……故居?这个……真不认识。”
这是当地人吗?我严重怀疑。可是看着人家轻车熟路地走进巷子开门进屋,只能眨巴着眼睛,认命地继续往前走。都说是灯下黑,虽然上官云珠名声在外,可是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居然不知道它的故居,还是觉得颇有几分不可思议。
走上兴寿桥,倒是有了一点水乡的风貌。河岸两旁的民居,大多数是两层楼建筑,没有雕梁画栋,却显得干净整洁。更远的地方才有高层建筑,应该是政府有意识保护街区的缘故。
过桥就是长泾老街,看着江南老街特有的石板路,我们才恍然:原来所谓的明清街,只是一条新建的商业街,真正所谓明清时代的老街,是在这里!
长街老街很短,入口处是功德碑和贞洁牌坊,不远就是缪氏义庄,院子很小,楼梯很逼仄,看起来也确实并不大。楼下只有一个楼梯街,楼上也不大,书房布置得雅洁可喜。
经过兴顺桥,很快就找到了上官云珠故居。走进去是上官的半身铜像,这里是她少女时代居住的地方,典型的清代风格江南民居。看起来,规模比义庄要大多了,分前后两进,墙上是它主演的一些剧目,楼上则是绣房。
沿着窄窄的楼梯走到二楼,光线不是太好,还遇上了另外一拨人,不知道是不是上官的影迷,不过听彼此的交谈,似乎也只是把这里当成旧居来看而已。
相继走过兴定桥,直抵兴福桥,这座桥很有特点,两侧都可以下到河边。站在桥上看泾水河,江南水乡的风貌就扑面而来。看着像是已经走到头了,可我们想到的大福蚕种场却一直没看到。
因为怕闭馆,所以我们的脚程略快,难不成就这样被错过了?拦住一位行人问讯,谁知对方只是很遗憾地摇头,带着歉意说:“不知道,我也没去过。”
呃……看起来,长泾人对于自家门口的景点,似乎一点都没有景区的意识啊?回头看着老街,觉得被错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于是继续往前走。幸好遇到有两位学生,很热情地告诉我们路线,原来我们已经将将走到人家门口了。
走进去,从左侧的长方形门洞里,看到了几株桑树。既然是养蚕的,当然少不了蚕宝宝们的食物桑叶了,似乎没有栽种桑树才是奇怪的事。
蚕种场的规模相对来说要更大一些,后面是两层楼建筑,有长泾镇纺织纪念馆,介绍一丝绸的一些知识。当然,也免不了蚕的图片介绍,还有蚕茧的实物。
好奇地走上二楼,里面有大量的蚕匾,不过看起来年代不是很久,可见长泾的养蚕应该延续到了很久。我记得幼年时住在外公家里,还真看到有人家养蚕的。不过,没有等到蚕宝宝结出蚕茧我就离开了,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小小的蚕宝宝,而是又酸又甜的桑椹,与现在超市里卖的紫黑色的桑椹绝不是同一种口感。
因为时间紧张的原因,我们匆匆忙忙前往最后一个景点——张大烈故居。验票进门的时候还被“友情提醒”了一句:“只能看快一点,后面还有民俗馆,我们很快就要闭馆了。”
于是,我们继续着匆促的脚步走进故居的大门,中堂有画和对联,不及细看就继续往前走。张理刚的半身塑像,后面还有图文介绍。稍稍瞄了一眼,是位研究员,估计是张大烈的后人。
张家很显然是个大家族,规模比上官云珠故居大多了。参观了张家的卧室、书房才知道,原来上官云珠竟然嫁给了张家,正是张大烈的弟弟张大炎。
辉红轩是张丰胄先生的纪念馆,半身像和图片文字介绍,我们也来不及细看,只知道是爱国民主人士、国务院参事。
沿着中轴线走到底,旁边还有民俗馆,陈列了一些农村的农具和器具,对于农村生活不熟悉的我们,只能认出很少量的器具。
农耕馆和纺织馆分别展示耕田的农具和纺织工具,长泾既然有蚕种场,纺纱织布大约是当时妇女人人都掌握的一门手艺吧?
卡着点儿回到门口,工作人员已经准备闭馆了。真的是脚步匆匆浮光掠影,至少尝了夙愿。
诗以记之:
粉墙半闭纱窗细,黛瓦深藏绣户明。
泪洒相思逢久雨,魂飘故里遇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