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京杭一线牵——2020年7月杭州+南京7天6晚自由行。

京杭一线牵——2020年7月杭州+南京7天6晚自由行。

2020年的暑假,随着新冠疫情稍事稳定,憋了半年的旅游热情亟需找个出口宣泄。不敢去太远的地方,就在江浙沪包邮区里挑一挑,然后就挑中了杭州和南京。话说这两个城市位于上海的一南一北,一浙江一江苏,方向相反,背道而驰,似乎不太符合我一贯的就近包圆儿风格,可那时候偏偏就很想去这两个地方。杭州去过不止一次了,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去的杭州,和自己去过的总像是两副模样,两样光景,于是就跃跃欲试地也想去那些小众又出彩的地方,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杭州;南京么是因为怀念2019年秋天的明孝陵和美龄宫门前的悬铃木大道,一直想找机会重温一下。所以也就顾不上什么天南地北,硬是来了个京杭一线牵,反正都是江浙沪包邮区,远也远不到哪儿去,高铁一乘,直通两城。

 

江浙沪包邮区旅游的好处是高铁又快又便宜,三个人三段高铁票(上海—杭州,杭州—南京,南京—上海)加起来总共1K不到。6晚酒店一共3K出头,全程订的亚朵酒店旗下分店:杭州西湖河坊街亚朵和南京中山陵景区亚朵,都在繁华热闹地段,出行方便。再加上吃饭、当地交通、门票(这块花费其实不多,因为去的基本都不是热门景点,有些还是免费的),这一趟总体消费大约在7.5K左右。

 

Day 1     上海—杭州—吴山景区

 

这是个潮湿闷热的夏天,到酒店办好入住后不久就开始下雨了,雨势越来越大。正好酒店附近有家方老大面馆,人气很旺的样子,我们闻风而动,中午就去那里解决午餐了。

 

这是一家烟火气十足的小面馆,门口排队的,风里雨里不离不弃;里头掌勺的,烟熏火燎锅铲翻飞。

 

暑假又逢周末,等候时间一个钟头起跳,能让人心甘情愿排队等候的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请看下面两张照片,一碗拌川,一碗片儿川(杭州人喜欢把面叫“川”),浇头铺得满满当当,几乎看不到底下的面,口味鲜香,实在是舌尖上的美味:

吃饱喝足,小众景点走起。

 

吴山,因古时山有伍子胥庙,又得名胥山或伍山,后讹伍为吴,遂称吴山,这是吴山起源的一种说法。

 

吴山天风,乃新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东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阁,秀出云表,巍然壮观。吴山不高,但却是杭州唯一突兀城隅的城中之山,山势起伏,绵亘数里,伸入市区。雄浑之江奔腾于南,明媚西湖辉映于北,东边曾是南宋都城的天街御道,朱门绮户,直达凤阁丹墀的皇城。北面则是通往柳浪闻莺的河坊街,商铺店号,鳞次栉比,市列罗绮、户盈珠玑的繁华就堆陈在吴山脚下。登临览胜,左湖右江,前街后市,杭城秀色,奔来眼底,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吴山天风”即由此而得名。

 

吴山东南端为紫阳山,山石嵯峨,拔地而起。在紫阳山顶,矗立着一座体量庞大的八角攒尖顶重檐十六柱二层楼阁式亭。亭中有回旋式阶梯可供登临远眺,北望西湖青山碧水,南瞰钱塘江浩浩东流,景域广袤,景观丰富,故以“江湖汇观亭”相称。

 

宫殿式建筑的城隍庙曾是吴山上最大的神庙,旧时庙内古木参天,气象萧森,威严自生,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等闲视之的惶恐,连山名也因它而改口叫做城隍山。今日则在城隍庙的遗址高台上修建起斗拱飞檐、似仙山琼阁般耸立的城隍阁,于吴山之巅又新添了令人眼目清亮的标志性景观。城隍阁高41.6米,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为七层仿古楼阁,整体造型融入了元、明两代华丽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凌空飞升,如凤凰展翅,给人以“龙飞凤舞到钱塘”的联想。登上阁楼,可以鸟瞰杭城美景。

远眺,

近观,

其实我想要的是图三,可惜未能如愿拍到城隍阁夜景,只能用百度图片代之。

杭州是声名赫赫的人间天堂,然而吴山却悄无声息,一派超然而恬淡的风光。的确,与游人如织的西湖名胜截然相反,吴山对于那些熟悉杭州的人来说也是相对陌生的。陌生带来的好处是人少,但是蚊子巨多!一定要做好防蚊工作,长袖长裤穿起来!

 

Day 2     六和塔—梅家坞—云栖竹径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意,又名六合塔。六和塔占地890平方米,塔高59.89米,内部塔芯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有花卉、飞禽、走兽、仙子等各式图案。

 

六和塔设计精巧,结构奇妙。外观呈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递减,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衬托分明。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

 

六和塔庄严雄伟,雍容大度,远望有拔地参天之势,为杭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清乾隆皇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

登临六和塔可远眺钱塘江:

中午去外婆人家大快朵颐:

下午先去了梅家坞,那里都是茶园,依山势起伏,沿梅灵路两侧纵深长达十余里,有“十里梅坞”之称。四周青山环绕,茶山叠嶂,满目苍翠,就是离市区比较远。跟着赵大哥就又是乘公交,下车后沿着梅灵路走走停停,拍拍照片,把中午在外婆人家吃下去的卡路里都燃烧殆尽。

根据赵大哥的路线安排,从梅家坞出来后下一个目的地是云栖竹径。

 

云栖竹径是新西湖十景之一,始于三聚亭,由亭边穿过石坊,移步行去,高大挺拔直指云天的毛竹,像盛情的老友列队迎客。老竹苍碧,新竹青翠,一眼望去,密密层层不知其所终。云栖竹径向以清凉幽静著称,盛夏到此旅游,更能领略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感。行走在茂竹幽幽山道上,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绿荫连着绿荫,清凉裹着清凉,山风起处,偶尔有阳光从枝叶梢头的空隙处洒落,光点跳动,映得游人衣袂尽绿、烦热全消。

 

度娘把云栖竹径写得很美,可惜我家那一大一小拖我后腿,到了云栖竹径门口竟然不肯进去,原因是时间偏晚,地处偏僻,此时进去就是喂蚊子,不如早点回市区。也怪我意志不坚定,竟然被他们忽悠成功了!只好在门口过把瘾,假装自己进去过了。

 

云栖竹径

人栖山林

归去来兮

不亦乐乎

 

Day 3     浴鹄湾—郭庄—西湖国宾馆紫薇厅晚餐

 

文献记载,赤山水曲为浴鹄湾。2003年整治修复的浴鹄湾景区,东靠杨公堤,西临三台山路,北至三台梦迹景区、乌龟潭景区,南到虎跑路。湖面聚散开合,岸线曲折有致。景区内恢复了黄公望故居、先贤堂、黄篾楼水轩、武状元坊、霁虹桥等故迹,形成了该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

 

这山这水这长廊,很是引发舒适:

郭庄离浴鹄湾不远,是杭州园林之一,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郭庄位于杨公堤畔,与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相邻。原名“端友别墅”,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初的主人为杭州商人宋端甫,民国期间转卖给汾阳籍贯人士郭氏,由此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

 

郭庄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是杭州现存唯一完整的私家花园。庄园占地9788平方米,水面近3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29平方米,布局典雅,别具情趣。园濒湖构台榭,有船坞,以水池为中心,曲水与西湖相通,旁垒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庄内“景苏阁”正对苏堤,可观外湖景色。因郭庄风貌雅洁,被园林学界誉为“西湖池馆中最富古趣者”。

郭庄分为“静必居”和“镜开天”两部分,中间以“两宜轩”相隔,前者为居家会客之所,后者是散步赏玩之地。主人引西湖水入园,园中有湖,名为苏池,池形如镜,一镜开天。有了水,一切便都有了灵气,有了秀色。曲廊环绕于水,叠石临照于水,花木簇拥于水,水上小桥勾连,水下绿莲静波。水木清华,楼台金碧,牖藏春水,帘卷图画。

郭庄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名园,其建筑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借景”。西湖山湖景色绝美,环湖建筑都可“借景”,问题是如何做到谐美精妙,有灵气有趣味。郭庄在这方面可堪称至境,故在杭州有“庄子春秋”之誉。园小乾坤大,举目四顾,景移杯前,画呈眼底。点笔亭台,成图;着墨木石,成趣。小桥流水,曲岸清波。临风而立,隔湖相望,远处城廓列岸,苏堤苍然如带。越轩阁,过石墩,沿层阶,身登建于假山顶上的亭阁,临窗翘首,心胸豁然,四围山色,环湖胜景,饱览无余。背靠青山,怀抱西湖,咫尺之地,不觉其小,偏安一隅,不觉其寂,这就是郭庄的不同凡响处。因此郭庄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婚纱摄影钟爱之地,仅我们匆匆一游,里里外外就有好几对新人的身影。

 

顺便蹭个热度——乘风邀月的姐姐:

 这天的晚餐是准备去心心念念的西湖国宾馆紫薇厅享用的。久闻紫薇厅大名,底气十足,不接受预订,只能自己早去排队拿号。由于餐厅本就位于西湖国宾馆内,住店客人比我们这些散兵游勇更有优势,因此尽管我们早早地在对外开放时间进入宾馆,也没能成为第一批上桌的客人。不过没关系,西湖国宾馆本就是一座园林式宾馆,等位的时间正好让我到处逛逛,领略一下这西湖第一名园的风光。

 

昔日刘庄,就是今日的杭州西湖国宾馆,坐落于西湖的西面,三面临湖、一面靠山,庭院面积36万平方米,因环境优美,建筑精巧,陈设典雅而冠居西湖第一名园。

 

十九世纪末期建成的水竹居,昔日韶华早已剥落。如今的园林布局、房屋建筑是由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新设计改建,又经过九十年代末期,新旧世纪交替之年大规模的翻建整修建成的。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木奇石,入眼皆景。择此而居,可享春访桃花夏观荷,秋来赏桂冬瞻松之趣,更有竹风一窗,荷风半床的清恬之境。抬眼东望,湖上十里尽收眼底。

 

紫薇厅门口,随手一拍即成风景:

紫薇厅菜品:东坡焖肉、西湖醋鱼、虎跑泉水松茸饭是拿手好菜,火腿笋干豌豆、响油鳝丝等亦美味可口。

 

Day 4     杭州—南京—阅江楼

 

这天结束了杭州的行程,乘高铁移动到南京,傍晚时分来到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地处扬子江畔。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褒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在登上狮子山游览长江的壮美风光时,下诏在狮子山上建楼,作为后人永久流传的象征,并专门撰写了2000字的《阅江楼记》。朱元璋非常重视阅江楼的建设,他亲自选址,亲自规划,亲自命名。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即将开工之际,他又下了一道诏书,停工!关于停工的原因,后世也是众说纷纭。有一种意见认为,停建阅江楼是因为天象有异,这个说法源自朱元璋的《又阅江楼记》。这个天象,就是出现了太阳黑子。朱元璋认为,这是上天警示他不要着急。古人对太阳黑子的出现是非常忌惮的,认为这是“臣掩君之象”,有天下大乱、自然灾害等危险。尽管朱元璋欲修未成,但并不妨碍它因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撰的《阅江楼记》而闻名,位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

 

直到1997年,南京政府响应各界人士的号召,阅江楼才终于动工兴建。2001年,阅江楼建设完工并对外发布,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

 

如今的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通高52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阅江楼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屋面覆有金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及缘边,色彩鲜丽。外观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

其实阅江楼不是古代那样的木结构,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仍处处透露着精致之美和大气磅礴的气势。更神奇的是,从外面看有4层,但实际上里面有7层,其中有3层只能从里面看到。

阅江二字隐喻登高揽胜之意,这里正是观赏长江风光的最佳地点。长江从芜湖自南向北流到南京下关后,转向东方。它的转折,正好让阅江楼可以饱览长江两岸的风光。登上阅江楼远眺,大江的辽阔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回首江面,金陵尽收眼底。进入夜幕,阅江楼上下晶莹剔透,是观赏长江华灯、都市美景的绝佳场所。

 

可惜当天天公不作美,氤笼长江氲笼桥,阅江楼无缘阅江。

 

Day 5 明孝陵—南京博物院

 

这一天的两个景点都是重量级景点,而且还都免费。中国的公立博物馆大多是免费参观的,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南京博物院当然也不例外。而明孝陵的免费则是需要满足一个条件的,且听下面分解。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先后调用10万军工之众,历时达25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方建成。承唐宋帝陵 “依山为陵”的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达2.25公里。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来恢弘的气派。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包括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石刻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包括石像路和翁仲路)等,都是明代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明孝陵的神道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存在,很久以前我第一次去南京,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神道,以至于后来每次去南京必要重走一回神道。

 

由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一直线的传统,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设计成蜿蜒曲折的布局,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成弯曲状,形似北斗七星。而且还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都没有下沉。明孝陵的神道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的神道,充分体现了明孝陵的开创性地位。明孝陵的石像生也是明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共12对24件。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显示江山社稷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明孝陵神道的六种石兽中,以象为体积最大的一种,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巨型石兽运抵明孝陵,智慧的古人特地选取冬季时节,在路面上洒水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石像路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两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柱身雕满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端,而明孝陵的望柱则偏偏置于两段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向而立的翁仲(原指铜铸或石雕的偶像,后来专指墓前的石人),文臣、武将各两对,共八尊,高3.18米,形象威严端庄,他们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

 

神道上的所有石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气度非凡。这些石像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全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

 

神道上的石像,就这样两两相望;六百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从神道到陵宫的大道也值得疯狂打call,特别是秋天枫红杏黄、五彩斑斓的时候。吭出来2019年去赏秋时拍的照片,要是天公肯开颜,就更上照了:

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至尊的最高等级制度。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圜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

 

下图为2019年秋登临明楼:

 

明孝陵最为难得的是它的地下墓宫完好如初,历史上没有一次成功的盗掘。之所以能够保存完好至今,是由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经过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横穴式设计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通过精密磁测,考古人员探测到,墓道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鹅卵石本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它们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人们有意铺设的,不仅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的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

 

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只能空手而归。

 

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地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

 

谢天谢地,明孝陵没有毁于战火,没有毁于盗掘,才得以让现在的我们好好瞻仰膜拜,实乃中华之大幸!

 

现在来揭晓免费游明孝陵的奥秘:就是要去得早!明孝陵各大入口早上六点半开始有工作人员上岗检票,但在那之前,入口无人值守,且一直是开放状态,也就是说,只要去得够早,在六点半前进入明孝陵,就可以免费在偌大的陵园里笃悠悠地漫步,直到逛不动为止。这一招我们早在2019年来南京赏秋的时候就用过了,那次我和赵大哥早上5点半出发,从南京南站打车到明孝陵门口,天还没亮,我们是摸黑进的明孝陵,四下俱寂,月亮还挂在树梢:

 

摸黑来到石像路经典机位,已有比我们来得更早的摄影爱好者早早地架好长枪短炮等天亮了。微弱的光线下,只能依稀辨出左右两头大象的轮廓:

 

这次我们故技重施,故地重游,得益于这次特地订了景区附近的酒店,我们不用起得那么早,对比一下两次来明孝陵,在差不多机位拍摄的照片:

 

可以看出,秋天的明孝陵固然已经很美,夏季的明孝陵有了雨水的滋润,似乎更有一种雨纷纷、草木深的意境,甚得吾心。

 

出了明孝陵,行走在陵园路上,满目绿色,十分养眼。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因为一棵树,想起一座城。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

 

在这里要正名一下:南京人叫了多年并引以为豪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其实不是梧桐,也不是产自法国。南京人所统称的“法桐”,其实包括悬铃木科悬铃木属的三种植物,其正名分别为一球悬铃木(也叫美桐)、二球悬铃木(也叫英桐)和三球悬铃木(也叫法桐),其中大多数为二球悬铃木,极少数为一球悬铃木,而至于三球悬铃木,据说在南京已经看不到踪影了。而梧桐属于梧桐科梧桐属,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树。因为悬铃木的叶子和梧桐很像,所以在引进中国后便被人们误以为是梧桐。相比梧桐,悬铃木树干粗,树冠大,叶片大,遮光效果好,有“行道树之王”的美称。

 

所以那句话其实应该是“因为一棵树,想起一座城。树是悬铃木,城是南京城。”

 

这条悬铃木大道如一条绿色长廊,在钟山风景名胜区内蜿蜒曲折,也从大名鼎鼎的美龄宫门前穿过。

 

以天地为画卷,为爱妻建美龄宫,蒋中正这波操作也是实力宠妻的典范了:

 

夏林荫VS秋林荫

夏雨荷VS夏晴荷

一样心水:

 

第二站是南京博物院。

 

中国的博物馆成千上万,但其中最出名的有三个,分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院。

 

南京博物院为何能名列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来看看它牛气哄哄的历史和头衔吧:南京博物院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博物院里走一遭,才知道什么叫博大精深,看什么都一个表情(惊掉下巴):

 

主位当然要留给镇院之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此瓶是明代陶瓷器,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釉里红瓷器色彩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烧制条件要求高,烧制技术难掌握,所以十分珍贵。

 

Day 6     爱情隧道—牛首山

 

网红爱情隧道真的是一言难尽。人肉导航赵大哥跟着导航软件带着我来到一处荒芜的铁轨,有很长一段路还在施工状态,只能踩着泥泞的湿土硬着头皮往里钻,生生毁了我脚上的白球鞋。周围杂草丛生,蚊虫肆虐。

 

拍照骗时的内心OS是这样滴:热死了热死了热死了,快点拍完快点走人;痒死了痒死了痒死了,以后再也不作死了。

 

今天的重头戏是牛首山。

 

牛首山属于宁镇丘陵西段南支,山高248米,因东西双峰对峙形似牛角而得名。牛首山也是中国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自梁代到明代的千余年间,牛首山一直是僧人咸集、群贤毕至之地。牛首山风景宜人,每岁届春金陵百姓倾城出游,山上樱花绽放,绚烂无比,故有“春牛首”之称。

 

佛顶宫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处,建基于历史遗留矿坑之上,总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与佛顶塔共同构成牛首西峰新景象,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整个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佛顶宫内部由地上部分的禅境大观和地下部分的地宫构成。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米,涵盖了地上三层。整个空间面积超过6000平米,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从而让人们在行走之际领略禅意。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三个部分组成,展现了佛祖一生的行迹。禅境大观的顶部是娑罗穹顶,图案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穹顶采用了全覆盖的透光膜和灯光,可以营造出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正午热烈的日光、傍晚的彩霞和入夜的月光。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

 

在整个穹顶的最底层,最为神圣的地宫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佛祖顶骨舍利的仿制圣塔有鎏金、水晶、琉璃、宝石等佛教“七宝”镶嵌,集青铜、鎏金、掐丝珐琅、雕塑、錾刻等数十种传统工艺于一身,再辅以激光投影,堪称精美绝伦。佛顶宫之富丽堂皇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经历过前几日的闷热湿雨,蓝天白云终于肯赏脸了:

 

大憨憨:拍了那么多张,就没有一张满意的吗?

我:投之以王之蔑视。

小憨憨:路见不平一出手。

我:对对对,就是要酱紫的!

 

小摄影师隆重登场,撒花撒花:

 

Day 7     南京—上海

 

这次在南京忘了拍美食了,就用上次赏秋时的照片做补偿吧。

 

鸭血粉丝汤,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过秦淮河:

 

栖霞寺素面,我只想静静:

 

恒信甜品+小吃,连午餐+午茶一起解决:

 

吃饱喝足,打道回府。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