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江阴长泾老街
因为以前来过了长泾,所以这次到老街轻车熟路就穿越了商业街,直抵长泾老街的街口。时间比较充裕,我们泊好车,在街口欣赏了《文化历史街区修葺碑记》,才施施然往老街走去。
尽管我们挑了个国庆佳节的第二天,按理说应该游人如织,可是走到街口才发现,虽然人气比平常要好一些,但作为一个旅游景区,还是显得冷清了些。大约因为下午的关系,出来旅游的人都赶着上午来了吧?
陈大同米行是长泾的老字号,开设于清末,店名起得很省力,直接用店主的名字。沿街五间店面,后两进是加工场和仓库,再后面是住宅。陈大同米行,是河北街米行里最大的。后来陈家迁到上海转而经营钢材,陈大同米行也就没有扩大了。
陈家到了上海以后还收养了一个孤儿,这位孤儿的名气可比陈大同大多了。这位孤儿就是著名的电影、话剧导演陈鲤庭,代表作有街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丽人行》、《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话剧《屈原》、《大雷雨》等。
现在则是江阴市粮油应急供应点,后面有一处平台,挑出挑低,可以比较近地观赏泾水河两岸风光。
汪家石牌坊建于乾隆年间,宽和高都是五米,是康熙年间的长泾进士汪鹤皋为嫂子夏氏所建。汪鹤皋的哥哥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以诗文闻名,可是17岁就因病而亡,当时还没有举行婚礼。按说夏氏只是未婚妻,可是她闻讣奔丧后便发誓守节,服侍婆婆直到离世。有这样品性的女子,对小叔子估计也很好,所以汪鹤皋为报恩奏请立牌坊纪念。文革期间,周边百姓把石牌坊砌于墙内,免遭破坏。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现在老街的街区。
老张厅建于明代中期,是长泾老街保留下来最早的建筑。房屋砖木结构,八开间三进,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张氏原籍安徽,后来在长泾繁衍生息,不仅人丁兴旺,重要的是人才辈出,例如国务院参事张丰胄、中科院院士张大煜、革命烈士张大烈等,都是张氏后人。不过老张厅并不对外开放,所以我们也看不到张氏初迁长泾,到底是什么模样。
吴源顺是长泾老字号,开设于清末,经营的是南北货。原址在河北街,现在长泾老饭店的所在地。当时租的张家厅堂前沿街的店面房,规模不大,只有两间。现在很应景地经营月饼、烧饼,不过蛋黄馅儿的已经售完。据店主说,这两天的生意都很好,有几种月饼都是上午就售完了,来不及补货。
张厅建于清代,建筑面积1204平方米,正厅房4开间3进2层砖木结构,1959年长泾商业社办“长泾饭店”,俗称“长泾老饭店”。
宋厅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原来是酱园、南货店,开设于民国初年,三开间,坐北朝南,是宋家大宅。前店后宅,中间是作坊,一共有五进。宋氏是长泾望族,兴盛于清末明初,宋楚材从事商务,经营恒和酱园、芳记米厂、芳记与伟记南北货店等。弟弟宋楚英首创大福蚕种场,后来又办了二场、三场及蚕桑学校和大明电灯厂。
万隆泰也是长泾老字号,开设于清末,原来是酱园、南货店。店主姓夏,三间敞开式平房,另外还有酱油作坊。
龙园茶馆开设于民国初年,原来的店在河北老街,这里原来是夏家祠堂,三进敞五间,前店后祠堂。茶馆里架七星灶和老虎灶供茶客饮水,主要对象是普通民众。1940年,抗日志士张大烈在龙园茶馆内宣扬抗日,被暗杀党枪杀。
清代商铺是张家所建,十开间二层式楼房,砖木结构。楼下是商铺,楼上是茶楼“泾阳居”。
张慎裕开设于晚清同治年间,经营茶食、月饼。店面一开间平房,三进直到河边。同治年间,两朝帝师翁同龢舟泊长泾,品尝了张慎裕老店的月饼,大为赞赏,进呈慈禧和同治皇帝,慈禧很喜欢,从此长泾月饼就成为了贡品。
王厅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面积205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式,三开间两进,据传是乡绅王同宽所建。
韦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是上官云珠的出生地,三开间两进两侧厢,建筑面积107平方米,后来开办供销社幼儿园、收购站,1983年新华书店在长泾镇设立门市部,俗称“老新华书店”。
走到这里,长泾老街也就到头了。老街很短,不过很有些味道。尤其是兴福桥很特别,我最喜欢站在桥上,两侧都是江南水乡风情画。
过兴顺桥,是长泾的步行街,应该算是长泾的热闹街市了吧?我们当然是没有购物的欲望,不过这里还有一些长泾的古建筑。
城隍庙建于明朝末年,清初的时候重建,乾隆年间改建大堂,后来陆续添了匾梁、仪门、石池等。不过可惜的是,今天城隍庙并不开放,估计平常也不开放吧。
廉珉轩图书馆又名小洋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共350平方米,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属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1988年,主人爱国华侨顾铁华先生捐赠给政府建立图书馆。
诗以记之:
窄窄的石板桥,
对面的雨巷,
婉约女子倚窗独坐。
夕阳西下,
万家灯火,
丽人撑一把油纸伞,
一江春水向东流。
早春二月,
枯木逢春的季节,
乌鸦和麻雀的故事,
在这里上演。
江南烟云,
在凌晨三点,
写下句号。
——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