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水韵江苏,红色之旅|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水韵江苏,红色之旅|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水韵江苏,不仅有南京秦淮河的旖旎波涛,扬州的灵秀婉约,更有一众红色景区饱含意义。今年,是建党百年华诞;我们来到镌刻时光印记的风景中,走进历史,回顾往昔,走进风景如画的水韵江苏,更深入那个波谲云诡的峥嵘岁月。

南京,梧桐树荫里的六朝古都,岁月风情中的十朝都会。秦淮河水荡漾着旖旎金碧的波涛,美龄宫隐匿着温情款款的项链,颐和路的法国梧桐经历许多春夏秋冬。

她的样子千变万化,她的神韵独有千秋,是气吞山河的壮阔,是清音幽韵的儒雅,是虎踞龙盘的轩昂,是古今并存的包容。她四季分明,美景轮换。

我们的“水韵江苏,红色之旅”从这里启程,领略这座古都的无限魅力!

以夫子庙为核心、十里秦淮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历史文化景点,是南京历史文化荟萃之地。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从中国古代一直浪漫至今,历史上极富盛名,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我们走上文源桥,听导游讲解有趣的秦淮河历史。秦淮河两岸,一边是金粉风流之地,一边是南方会考的总考场江南贡院,所以历史上有“君子不过桥”之说。

著名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当年经过科举考试洗礼,后来取得一定成就的人,还有个中国科举博物馆,可以和江南贡院一起参观,这次我没有进去参观,只在外面游览就觉得气宇轩昂,庄重大气。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两岸风光无限,其中东水关至水西门——一段长达十华里的水域也被称为“十里秦淮”,一直都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地带。

夫子庙,秦淮河畔游客很多,两侧的店铺也是鳞次栉比,星罗棋布,盐水鸭,桂花糕、烤鸭肠,臭豆腐等等,除了南京的特色小吃,国内大部分美食街有的食品在这里都能看到,还有很多租售汉服的店铺,漂亮的小姐姐穿汉服走在秦淮河畔,赏心悦目。

小礼品的店铺,装修也都十分有特色,还有纪念品小店,里面很多金陵特产,雨花石,茶叶,盐水鸭,糕点都有,一些很有特色制作精美的小玩意,冰箱贴,笔袋,扇子,各种各样,特别是卡通版的秦淮八艳等有人物造型的各类小礼品,很是可爱,不过价格也比别的地方贵一些。

在秦淮河边闲逛,会顺口而出很多古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秦淮河,多少蕙质兰心的女子,风流倜傥的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数不清的传说,秦淮河,大概是金陵的一个梦境吧!

南京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年四季都来逛逛的城市,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处处可见时代五彩斑斓的投射,王谢的辉煌,蒋宋的浪漫,也少不了现代的摩登。

夜晚的夫子庙进去比白天更多了一层金色滤镜,秦淮河见证着古今的商贾繁华。

可以买一张船票,夜游秦淮,坐在画舫上,赏十里珠帘。

会有广播介绍秦淮河两岸的名人故居,奇闻异事,可以想象这里的曾经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秦淮河畔,是让人留连的江南。

夜晚华灯初上,漫步在秦淮河边,游船划出层层水波,看夫子庙人生鼎沸,步行街上商户叫卖着特色小吃,吹着徐徐晚风,感觉惬意美好。

紫金山中山陵

在清风朗朗的初夏,漫步在紫金山的青山绿水间,与家人、爱人、好友携手同行,感受山风徐徐、暗香阵阵,体会紫金山的浪漫唯美。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魂归之处。建筑按照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形式,色调采用蓝、白二色,在群山林海的映衬之下更显得庄严肃穆。半月形的博爱广场,沿广场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称博爱坊。

在正中的横额上有孙先生亲手所书的“博爱”两字,语出自韩愈《原道》的“博爱之为仁”之句,孙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不息,“博爱”恰是对先生伟大革命精神的最好的写照。

穿过博爱坊,走上陵园墓道,向前通往的是陵前广场。这一路气势开阔,绿化规整。墓道两侧用两两相对的雪松、荟柏、银杏和红枫等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更好的体现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

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可谓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站在此处,不由的想起了陈运和的诗《中山陵》中的一句话:

“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

在这里,倍感荣幸。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由2个紧紧相依的山岗组成。雨花台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

走到纪念馆门前,南北两侧嵌有“日月同辉”的标志,它象征着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在标识的正下方有邓小平所书写的“雨花烈士纪念馆“馆名。

在【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中,上版陈列了179位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迹,突出展现了他们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值得永远被铭记的雨花英烈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党初心和使命。

缅怀先烈,激励后人。从纪念馆离开,走在风光秀丽的雨花台景区,松柏常青的环境惬意静谧,让人更加感慨、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南京大屠杀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心情沉重无比,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和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凄惨的故事。倘若在这些恐怖的故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暴行的话,那么,没有几次劫难能在程度和范围上与二战期间的南京暴行相比。

84年来,曾经的苦难和血泪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

那一场浩劫,随着时光的流逝、幸存者的逝去,可以被还原的真相将会越来越少,为了抢救这一段历史记忆,许多人在和时间赛跑。

上世纪六十年起,我国开始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统计,当时登记在册的幸存人数为2592人;1984年,南京市对于本地的大屠杀幸存者首次进行统计,当时还有1756名幸存者;1997年,记录在册的幸存者还有1200余人。

每当有幸存者离世,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灯墙上,就会有一盏灯灭掉。而到现在为止,照片墙上的幸存者只剩下73位了。

他们努力活着是为了诉说历史铁证不容质疑,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一起发声,是为了用更多样的方式去呈现真相,只为了让更多人带着这份记忆去热爱、去追求和平。

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南京大屠杀的人很多,但场馆里很安静,大家回顾南京大屠杀的反人类暴行,脚步很慢,眼泪在眼眶打转。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南京之悼,国人之悼;南京之痛,民族之痛。」

84年时光荏苒,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任人宰割、饱受欺凌,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屹立于东方,中国人民也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在回望中砥砺爱国初心、在缅怀中牢记青春使命,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球人民共同所需要的。

对于当下远离战争伤痛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铭记苦难的过去,提醒自己要奋勇争先、砥砺前行,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永志不忘,吾辈自强!

扬州 

继续向北,来到扬州。我很喜欢这座温润城市,每次来都有新的惊喜和收获。文人笔下的扬州总是充满风情,哪怕是一座城门、一间茶馆、一朵鲜花。细心体会,也许风景就在你身边。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这块大运河滋润的古老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在扬州广陵古城有一条窄窄的巷子,名曰“安乐巷”。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诗人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27号院中。 

 扬州人杰地灵,名人很多。才华横溢的朱自清,自幼随父辈来这里定居,自称是扬州人。也的确是这座典雅风韵的古城哺育了他。

扬州幽静的安乐巷中,一处清代雅致的四合院,就是朱自清的家。院落很小,以至于很难种下可人的花草,却有一方花坛挺拔着青翠的竹。竹自青,人自正,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代文学巨匠。

老式的木桌椅还在,先生曾经用过的一些老物品还在。

走进故居内部,清一色的都是江南的气息,无论是木质门悬还是青瓦屋顶,都韵味十足,让人感觉像是穿越一般。

读书时曾多次浏览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的勃勃生机、《匆匆》的哀婉惆怅、《背影》的感人至深、《荷塘月色》的婉约荷姿以及《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五彩斑斓,因此来到了扬州市广陵区,就一定要到这里来看看。

在《我是扬州人》中,朱自清说,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这句话被用在朱自清故居的牌匾上。朱自清故居为朱自清父母、子女及朱先生回扬前后居住十多年的扬州传统结构的小四合院。经过修葺,保存了一些朱先生生前使用过的遗物。朱自清故居始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别有一派清雅的面目,值得一看。

在屋内可以看到许多小摆设,都是先生生前使用的,有书橱,书橱上有许多文献资料,都有历史的积淀,屋内还有烟斗,当然也有先生使用的文房四宝,看到这些东西,真的有一种睹物思人的感觉,仿佛先生此时就坐在桌旁用着这些东西,不断的写作着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这些文物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已经成为了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文物,有幸一睹也是很有感触。

再仔细观察,发现在条案上还摆着许多小物件,有坐钟、花瓶、烛台,还有石屏和观音一些富有扬州韵味的摆件,它们寓意着要“终身平安”。

来到东厢房,这里所展示的是朱自清先生父母和两个女儿生前所用的物品。在这里最吸引我的就是墙上所挂的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先生的母亲,满脸慈祥,优雅大方;另一张便是父亲,原来这就是先生在《背影》里所描绘的父亲。

在西厢房,这里曾经是先生庶母的卧室,再后来也被曾经作为闰儿的书房,就是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所提到的闰儿。

接着来到了第二间房屋,在这里有序厅和展厅。想要了解朱自清先生更多的信息,来到这里绝对是最佳的选择。在序厅的正中立着朱自清先生的雕像,细节处理得很好,让我们好像真的见到了先生一般。在雕像的左边是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简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先生的一生。

匆匆走过扬州“朱自清故居”,一处江南小宅院,无量文学一富矿。真切感受到一代文学大师的气息,

朱自清先生一生忧国忧民,风骨凛然,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愤然把笔端由“为人生”转向“为人民”,一介书生成为民主战士,“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读书人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加显示出清新朴质的力量、匹夫有责的担当、道义情怀的风范和道德文章的光芒。

高邮

来到扬州,如果时间充裕,不妨到周边的历史名城高邮逛一逛。县城不大,却在历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高邮,因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而得名高邮。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在近代的抗战历史上,高邮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先保留非常著名的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

故事要从抗日胜利那年说起,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签署投降书。但是,盘踞在高邮、邵伯等地的日伪军拒不投降,这之后中日之间还爆发了一战——高邮战役,它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今天大家一起来到最后一役纪念馆重温这段历史。

走进展馆,1945年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局在我们眼前展开。

在纪念馆中,我们回顾了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的各个方面的资料,一封封电报指示,一幅幅战斗场面刻画,仿佛那历史性的一幕就真实的展现在面前,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动容。

当时高邮城内驻有日军一个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约1100余人,伪军5000余人。随着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规模日益扩大,高邮城内的日伪军更加猖狂。他们不仅拒绝向新四军投降,还以猖獗姿态扬言,要配合国民党军打击新四军。为执行党中央“坚决、彻底、干净地消除一切敢于抵抗的敌人”的命令,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发起高邮战役。

当时,粟裕司令员要求攻打东门的部队,在东面开阔地用麻袋装土,堆成与城墙一样高的“半月型工事”,这样就可以和城墙上的敌人形成平射,减少战斗伤亡。而攻打北门和南门的部队则通过打通密集的民房,在老百姓的房子里运动穿梭,这些都体现了粟裕司令员的战略智慧和爱兵如子的博大情怀。

我军的战略智慧还体现在心理战术的运用,在高邮外围据点被清除后,新四军一面积极做好攻城准备,一面大力开展政治攻势,采用话筒喊话、挂劝降标语、放日本歌曲、用风筝和迫击炮发放传单等方法,特别是敌工部、“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的几十位同志来到前线,用日语劝降,高声宣读日本天皇投降诏书,播放日本军人十分熟悉的《思乡曲》……以此诸多方式来动摇军心。

广播两天后,两名日本士兵以出城修铁丝网为名,偷偷向新四军投诚。他们还带来了一个消息:日军内部十分混乱,士兵们和部分军官认为再流血已无意义,但部分指挥官仍要执行上级命令,不向新四军投降。

此刻,粟裕决定,向高邮城发起总攻。抗战最后一役取得全面胜利!

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在当年的位置用蜡像重现了受降的场景。

12月26日凌晨4时,出于对等原则,八纵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新四军主持了受降仪式,当时,粟裕司令员和随从就在新四军士兵之中,从头到尾观看了受降全过程。

在昏暗的马灯下,日军驻邮最高长官岩崎学大佐,双手将一叠日军花名册、军械、军需登记册,毕恭毕敬的交给韩念龙主任。 

历史不能忘却,革命需要永久。纪念馆里的一幕幕景象和一件件成列的纪念品让沉寂在岁月里的历史宛若新生,异常清晰。当年的战火筑造了如今的安稳盛世,高邮解放军在抗战最后一役中贡献力量,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走出展馆,来到党旗之下,瞻仰英雄纪念碑,一排排整齐的烈士姓名刻列在墙上,中间的雕塑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那惨烈的战争场面。

这次的红色基地参观,更让我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战士们在祖国命运攸关之时临危不惧的气魄,抛头颅扫热血只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如今的太平盛世,战争或许离我们已经遥远,但历史的枪火,那些红色记忆却不能忘却。了解这段惊心动魄的过去,方能感知烈士生命的重量,党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英雄被人铭记刻在石碑上,更镌刻在一代代人的心中。

淮安|探寻总理故居,海棠花开一年年

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仿佛一夜之间,淮安突然火遍了全国。社交媒体上,美丽运河风景让人心生向往。淮安,依水而生,淮水安澜,水是淮安的灵魂。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淮安,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小城。淮安将南方的温婉和北方的豪情,汇聚在一起,汇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浇灌着土地和人民。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数代统治者都曾在淮安开凿运河,以通漕运。

坐落在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的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更滋养了两千年前的淮夷风情,繁衍了一代代淮水儿女。“漕运襟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交汇之所”……漕运文化、河工文化、江淮文化在此交汇。

淮安完整见证中国大运河历经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中国大运河淮安段更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个坐落在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的低调小城,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高光时刻。

对于世界,淮安拥有运河咽喉的荣耀,对于中国,她则富有更加深情的意义,淮安,是伟人周总理的故乡。

周恩来故居是周总理12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正式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天都有大批游人前来游览周总理纪念馆,据说淮安市的中小学生也经常定期组织学习参观,了解伟人投身革命的初心。

 

镇淮楼畔浮云白,驸马巷前夕阳斜。周恩来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局巷北侧,共有大小房屋32间,是典型的苏北民居,青砖、灰瓦、木结构构成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每个宅院都是曲折的三进院。

 

走进故居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从读书房向西跨过一个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出生在东边的一间房屋里。故居院内有两株20米高的百年老榆树,是周总理童年时期亲手所植,如今依然挺拔健壮。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幼年童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使周恩来比同龄人更早成熟。早期教育让他知书明礼,优秀的家风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深远影响。

在周恩来的幼年童年生活中,有四位女性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生于官宦之家,淮阴县令之女,为人善良,性格爽朗,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素养。她生前处事精明干练,排难解纷的能力强,出面调解家族内纠纷时经常带周恩来同去,对幼年周恩来的基本礼仪、人情来往、主持公道、操持家务、做事认真细致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嗣母陈氏,受过教育,知书达礼,喜好安静,较早地对周恩来进行文化启蒙教育,经常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里面的故事,教他认字学文化,还送他到私塾读书,所以从8岁开始周恩来就可以读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周恩来从生母身上学到了爽朗的性格,从养母身上学到了好静的性格。

乳母蒋氏,是贫苦农民,周恩来出生后她到周家做周恩来的乳母,一直到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都在周家劳作,小时候的周恩来经常跟着蒋妈,看她劳动,蒋妈也教他认识各种农活和植物常识,还带他到老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让年幼的周恩来就知道了农事和农民的艰苦生活,也从此养成了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

还有一位八婶母杨氏,在周恩来生母养母去世之后成了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对周恩来的影响也很大,周恩来对八婶母的感情也很深。

四位女性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基本生活能力、处世经验、人生观的形成,性格的养成到对社会的看法都有很大帮助。

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伟人风范,浩气长存。在淮安人民心中,周恩来总理从来不曾远去,他的精神激励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淮安人民坚定信仰、开拓进取、克难奋进、砥砺前行,是淮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感动的还有邓颖超纪念馆,里面展出了很多两人一同生活的照片和书信,光影和文字记录了二人一同投身革命的年少有为,还有刻画一生肝胆相照的伟大情谊。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展馆最后出口处的一篇文章,原为1997年邓颖超的遗作《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她在这篇文章里深情写道:“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趁着初夏时节,不如去一趟淮安,感受悠悠岁月留下的城市瑰宝,体验百年红色之路的热血璀璨!

江苏拥有一座座处处皆是景的城市,一座座值得仔细翻阅的城市!

水韵江苏,在情韵,更在风骨!藏得是人间滋味,更是顽强与激情。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江苏红色之旅,激励我们珍惜光阴、奋勇向前,让红色精神代代流传。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