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乐园哪里嗨?西递古村等你来。
说起夏日带娃儿去哪玩,怕是许多家长头疼的事儿。
游乐场?NO、NO、NO……室内游泳馆?NO、NO、NO……各种属于孩子们的欢乐场已经是老调重弹了,真的没神马新意好嘛!
对于四岁半就踏足北欧荷兰的女儿来讲,这些年走过万里路,自己也很努力地读了万卷书,虽然成绩并不是显示在试卷上,但是对于旅行地儿以及玩得如何,她真的是很挑剔,对于已经游走于山南海北,去过很多名山大川的女儿来讲,她对旅行目的地辩识度高于我。
这次带孩子去西递千年古村,原因有俩个,西递古村是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让女儿读懂徽派建筑之美,阅读徽商的智慧。时值夏日,带孩子来西递古村体验下田间插秧,秧下抓鱼儿之乐趣。这些,怕是在其它旅行地儿多不可遇见之地儿。
说起徽派建筑,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都知道那是高高的马头墙,那是庭院深深、深几许背后的故事。
牵着女儿的小手,我们走进了西递古村,如今整个村落已经成为一个景点。说起西递古村,我去年秋日赏秋叶曾来过一次,在这个村落里无论白天夜晚,一次又一次的迷路不仅仅是我一人的事儿,还有同行的伙伴,我们无一例外的常常迷于村中找不到归路。
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村中赏夜景,依旧迷了路。因为这村里有99条高墙深巷,抵防外来人的侵入,当年就是为了防盗本就是建得如迷宫一样,不迷路才怪。好吧,总算给路痴的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台阶下。
十岁的女儿走进西递村,这里的一切对她来讲是新奇的,也是古老的。墙边的花艳丽地绽放着,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民居建筑,每一幢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家皆是一部传奇史。
从上空向下望,西递村呈船形,停泊于连绵起伏的山峦与百亩良田之中,村中建筑多用黑色大理石。三条小溪缠绕村中,水为财,三条小溪即是村中的财源风水。青石板路上,女儿跑来跑去,这个古村落在她的眼里如同一本等待阅读的厚厚的书。
是的,这个村落用千年时光建筑如此模样,几经苍桑磨难,历史变迁,沉淀的是岁月长河中的缄默,看似无数时光的淡描轻写,却深深烙着光阴的痕迹。
西递古村让女儿知道了徽派建筑的原由:这里的高墙之下没有窗,因为男人出门做生意,深宅大院里的女人怕惹闲话,高高的马头墙对留居在家的女人是一种保护。也是对火灾与盗贼的一种防范。
女儿望着屋里的天窗好奇地听着导游讲解着;这里的窗户全部开在房顶,采光良好,更有冬暖夏凉之奇效。当然,天窗落下的雨水即被喻为财,肥水不流外人田,滴进屋内的水会由专门的排水口缓慢细流地排到屋外。
女儿在这个古村落里蹦跳着,如今这里有几家酒吧,也有卖民族服饰的店铺,女儿买了她喜欢的古装和绣花鞋,或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片刻的欢喜与听闻的新奇都会成为记忆中的盛宴。
沿着村落向前走,走过胡文光牌坊即见一片水田,这里即是孩子们的欢乐场,插秧、抓鱼儿全在这里。
书归正传,古村落转完,我们不要忘了来这里的正事儿,插秧这活儿女儿没干过,更没见识过,带着一脸新奇一肚子问号,这么接地气的活当然要试一试。只见她先穿上长靴子,下得田地里,虽然人小力气却不小,脚下的靴子在水田里似生了根一样,她费力地挪动着,走了几步即被脚下的泥束缚得前仰后合,无法控制身体的灵敏度。再这样走下去,体力耗尽,怕是秧没插成,人却跌落水田中落个满身泥。
女儿虽然年龄不大,但做事果断,脱下靴子,赤脚上阵,终于实实在在扮一次插秧干活的农家娃儿。
、
插秧这活儿看似简单,门道不少。左手拿秧右手插,保持身体平衡,以后退的方式进行耕种。女儿插得歪歪斜斜,在烈日下看着自己种下的稻田,终于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境界了。
我笑着对女儿打趣:等到秋天你来收这一亩三分地儿的粮食,你一定要知道,种多少,收多少,吃多少。不可以做不劳而获的人。
田间捉鱼
话说插秧结束后,听说还可以抓鱼儿,女儿乐得在田里蹦了起来。大小差不多的鲫鱼在田间游动,女儿的小手不停的把小鱼抓起来,嚷着说救田里的鱼儿,不要让它们被阳光晒到。鱼儿身上湿滑,女儿抓到手里,鱼儿再蹦到水中,其间过程几经搞笑,几经辛苦,几经欢乐,女儿的小爱心得到了释放和发挥,将每条在田间的小鱼都抓住放到水桶内。
这一个午后的时光,女儿体验到了插秧的辛苦与抓鱼儿的乐趣。生活本就不止于书本上的文字,更不止于情感上的七情六欲,更多的是柴米油盐,是炊烟袅袅,是春夏秋冬,是成长中真实的欢喜与哭泣。
西递古村让女儿看到了徽派古老村落之美,学习了徽商的智慧,了解体验了千年不变的民以食为天,背朝苍天插秧栽种之耕田时光,这种最接地气的美好时光,在她童年里,植下了对季节的认识,对食物的爱惜,对万物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