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行走皖南—杨仁山故居。

行走皖南—杨仁山故居。

已是第几次“遇见”杨仁山?

且容我细想:

第一次 金陵刻经处

在南京的老门东,青奥期间,有间《金陵刻经处》,作为南京文化的一个窗口展出,初闻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仁山。

金陵刻经存在已有上百年,建在别处(淮海路35号,不对外开放),老门东的这一处是临时设立。

顺便了解一下金陵刻经处的历史:

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是晚清著名学者杨仁山先生一手创办。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刻经处换了一拔又一拔人,不管外面印刷术如何演化,发展。刻经,仍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雕版印刷木刻水印和线装函套。

且一直秉承创办者当初立下的“三不刻”:

“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鄙人志愿,亟望金陵刻经处刻成全藏,务使校对刷印,均极精审,庶不致贻误学者。”

第二次 《江苏名塔》

今年十月份从朋友处偶得一本书《江苏名塔》,无意翻到一章:杨仁山居士墓塔。

一个“普通”居士的墓塔居然列入名册,誉为“南京八塔之一”,实出意外。若不是看到这本书,委实不知。

不妨重新捋一捋过往的这段岁月,籍此回望,那半个多世纪里,南京城都经历了什么。

同治五年(1866),杨仁山率全家移居南京,参与经过太平天国十年战火后的城市建设工作,主持江宁工程。当时江南久经战火,文物典籍损毁殆尽,甚至最常见的佛经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也难以觅到。

末法时代,只有佛教经典广为流传,才能普济众生”,同年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并首刊《净土四经》。后在杨公井附近购置土地,建屋,前部为经坊,后部为家眷居住,居士的居室在宅院的最西隅,一座独立的平房。前有池塘,四周植柳,命名“深柳读书堂”,简称深柳堂。

杨仁山设立了祗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由刻经而朝夕丹铅,感发讲学,反复增进。

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如谭嗣同、欧阳渐、苏曼殊等与深柳堂皆有来往。

宣统三年(1911),杨仁山病逝于深柳堂。临终前,嘱吒家人:“经版所在,即吾之遗体所在。”后遵照遗愿,将其安葬在经版房。

后人赞之:“世佛教昌明,义学振兴,居士之功居首。”

居士逝世七年以后的1918年,墓塔建成,民国总统黎元洪赠“法幢持世”匾额一方悬挂于深柳堂。

杨仁山居士墓塔是藏密式建筑,为六角形喇嘛塔。

第三次 藏经楼

十一月的一天,去大报恩寺参观,在藏经楼中再次遇见。

墙上众多的壁画中,看到《金陵刻经处》。

走过佛教史上的一个个名人雕像时,杨仁山赫赫在册。

第四次 杨文会故居

2018年12月16日,到乌石镇长芦村赶集,再一次“遇见”杨仁山。

这次走进他的故居,不大,一个小院子,普普通通的两进民宅。

纪念馆极简陋,外墙上刻有杨文会(杨仁山)生平:

“道光十七年(1837)十一月十六日丑时生于安徽石埭县乌石岭下杨家,名文会,字仁山。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破安庆,徽州等地,文会时居襄办团练,跣足荷枪,身先士卒,论功则固辞不受。

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任两江总督,驻安徽省省城安庆,委任文会为湘军谷米局主任。

同治三年(1864),文会于病中偶得《金刚经》《大乘起信论》,怀归展读、觉甚微妙,自此走上学佛之路。

同治五年(1866),文会在南京正式成立金陵刻经处。”

1866年之后的历史,在《金陵刻经处》中已作介绍。

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七日午后二时,文会在金陵刻经处寓所“深柳堂”示寂。

这一段在《江苏名塔》中看到记载。

说是纪念馆,其实只在大厅正中挂一幅画像,两侧墙上贴一些图片和文字。

从1866年,杨文会率全家移居南京到1911离世,这45年里,不知文会有没有再回到家乡。

故居中尚有人居住,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年纪已高,听我口音是南京人,便说南京多次来过人,准备把纪念馆搬走,也许下一次再来长芦村,这个纪念馆便不在了。

说来四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或书,或景点,或是村落里遇见,是巧合吗?

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真实的历史在不同的时空中互相佐证。他的一生活在生命的74年里,而影响则长存在漫长的岁月中。

“世间奋身捍国器,化外修佛誉宗师”这幅悬于大厅上的楹联,当是对杨仁山一生的概括。

贴在墙上的图片和文字,除了生平介绍,更有后人对他的怀念和评价,“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中国近代佛教路上孤寂的“筚路蓝缕”。

想来从南京到安徽,从老门东到大报恩寺,在一次次旅行中遇见,旅行究竟是什么?

历史抖抖落落散落一地的碎片,旅行中这儿捡起一颗,那儿拾掇一点,再拼接串起来,重现过往,如电影回放。

不是百度上不辩真伪的搜索,也不是印在书本上的一板一眼,是有血有肉,有声音画面,从故居、毕生工作的地方到墓塔,是鲜活的人和历史,在这历史的浸润中,变得鲜活起来,融入进去。

关于旅游,生活和读书,点击上方《湖居太平》加关注

关于作者: Njdd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