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周末,去扬州呆了两天。
无锡到扬州,大概160公里,7:40出发,9点半,已经坐在扬州城里的老字号“共和春”茶楼里,点了几样小菜,等着送上桌。
吃早茶,在淮扬文化里是有共通之处的。盐城的兴化,泰州,姜堰,都有“吃早茶”一说,如皋城里的舅妈那次请我,也说:走,明早我们去公园附近一家汤包店里吃早茶!“,我没有考证过,有可能这说法,都是从扬州人”吃早茶“的方式来的,毕竟衣着无忧,有钱有闲,才有可能坐下来慢慢的吃喝,而不是白开水往隔夜的米饭里一泡,一颗咸鸭蛋一敲,就打发了一顿早餐。
旁边桌上的老先生,白的杭罗褂子上衣,暗灰西装短裤,41度的天气,中统袜整整齐齐的到脚踝,松紧带的鞋口,干干净净,拎着一壶茶过来,叫上一份小笼包子,和老伴慢慢的吃。
更有邻桌的两位老爷子,泡的药酒带来下菜,好长一根参,参须肆意的飞扬在酒香当中。
无锡的小笼包子,全肉馅儿,味道是鲜甜口,一口下去,结实,多汁;扬州的小笼包子,肉馅儿要松快、活泛一些,不是结实的一口肉,似乎有荸荠那种微妙的脆在里面,口味、肉馅儿的颜色,都要清淡许多。
翡翠烧麦,我以为面皮该是菠菜绿而得名,却不是;翡翠得名于包着的这块馅儿,纯粹的深碧绿,烧麦顶上镶着些微鹅黄色,那是胡萝卜丝蒸过后的颜色。荠菜馅儿没有野菜的那种干涩口感,似乎是用素油汪过的。无锡菜重糖,浓油赤酱,虽然现在看来不够健康的标准,奈何甜食吃起来让人快乐;淮扬菜从口味到颜色,都素净可人,如同二八年华的小家碧玉,清淡眉眼,风韵雅致,浑然天成。
三鲜锅巴就是干炸的锅巴,配一碗热热的芡汁,蘸了吃,汁里有四色丝,红(胡萝卜)、绿(小青菜)、黑(木耳)、白(菌菇)。
烫干丝是到哪里都要点的菜,一样的鲜美,清爽,一人一份也不觉得肠胃有负担;此地有一种”饺面“,也不是饺子,是馄饨和面下在一锅,可能是取包馄饨的那点肉的鲜美,来搭面的无趣,让汤头有了灵魂之意。这里的三鲜馄饨、虾仁馄饨却因为汤里头放了太多胡椒粉,而让人失望了。
油糕虽然长得不好看,味道却很不错,红绿丝的表面,一层层的酥油面皮,淡淡的甜蜜,阿呜两口已经下肚,没有照片。
吃藕,也吃出了花样。鲜榨莲藕汁,喝起来有颗粒感,口感是温温的,微涩;四喜藕粉圆子,四种馅儿,我只吃出一个芋泥口味,可能下肚太快;藕粉赤豆汤,抹茶藕粉羹,都洒了桂花在上面,取个颜色好看,文人的风雅,抹茶的稍微甜了一点。
最喜欢的,是狮子头。去东关街的”扬州狮子楼“吃,虽然疫情期间,来扬州的游客锐减,这家店里晚上7点还是坐无虚席,点了菜发现,虽然地处旅游点,价格还是很公道,至于口味,鲜掉眉毛!小小一只肉圆,白配绿,躺在小碗里,乖巧可爱,入口即化,肉质粉嫩,汤头鲜美,不知怎么烧出来的。
点文思豆腐,为的是它的刀功。一块豆腐,切成丝丝缕缕,丝丝缕缕就是方方正正的豆腐身上长出来的手臂,是无骨的触角,是荡漾的水草,是柔美的柳丝,是幻化起舞的成了精的一块豆腐。做淮扬菜的厨师,不是半年一载能成的。
还有一个茶饮,也是风雅的不得了。叫”绿波芙蕖”。绿茶基底,冷冻的马蹄爆爆珠,迷你的浮萍(可能是铜钱草)和小粉红荷花立在茶冻上,画面唯美。一杯在手,酷暑顿消,很想吟咏出几句关于荷花的古诗来,思来想去,终于不得。
瘦西湖风景旅游区
去瘦西湖,经过扬州大学几个宿舍区。扬州大学是我们曾经的目标,比较过江苏大学之后,却还是青睐前者。为什么以省份命名,同在苏南的大学,却不敌身在苏北,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呢?没有原因--也许是偏心吧。
瘦西湖并不是一块完整的湖面,而是一些不规则的水系连结的水面,长宽,水量皆不惊人。惊人的是一到这里,似乎你就变得“追古”起来,忆起来那些来过这里的文人骚客,或者他们留下的诗词:
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以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1度的高温下,天空一碧如洗,风吹过,水面微微泛起波痕。这样的清风,也曾经吹起杜牧的衣角吧。年少成名、不拘小节,诗文负有盛名的才子,用勾栏瓦舍的嬉笑怒骂掩藏壮志凌云。
据说李白是个富二代,虽不至于“腰缠十万贯”,但钱是不缺的,在扬州呆了半年后,也不敌此地花销,离开了--可见当年扬州城的繁华。
瘦西湖二十四桥
是不是这份繁华,吸引清军,成为一路南侵的途中不可忽视的一盘大餐?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城破,清军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史称扬州十日,惨烈无比。
“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东关街道
城既破,史可法引颈就义。当时正值夏天,其遗骸无法辨认,义子史德威与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繁华与废墟,旖旎与烈性,奇怪的融合在这座小城的性格里。同一年,江阴,清军亦遭到激烈反抗,时间长达81天。在明知道国都已失,大势已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在支持着这些说着一口吴侬软语,或者潜心读书,或者精于从商,或者惯于享受的,看起来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的普通百姓,变成了敢于抛却一切的壮士?
如果重来,已经作古的先人,是否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鉴真纪念堂
佛教的悲悯依然如故。从唐朝的鉴真和尚东渡,到清朝本地和尚于一片血海后收敛民众尸首,佛教给人的教诲,或者说启示,是一种浸润,有时甚至不需要借助语言,和其他媒介。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双目失明,依然在60岁上再次东渡日本,这次,他成功了,并在奈良东大寺传播佛学,汉学,直至10几年后坐化西去。
鉴真纪念堂
10来岁出家的小沙弥,辗转求学,佛学造诣日渐精进,在异国他乡终老,被尊为仙人,称“唐大和尚”。这样的人生剧本,翻开开头,哪里能猜到结尾。
瘦西湖和大明寺连在一起,有联票;两处都值得慢慢看,细细品,一处是自然景观,一处是人文精华。鉴真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尤其值得多花点时间,具有鲜明的日式庭院风格。耀眼的白石子铺砌的庭院,院中的石塔,两侧的抄手回廊上,回廊墙壁上的窗口,不是中式的砖瓦砌成的花窗,而是日式的木栏杆,竖条的木栅栏,深红漆,低沉,暗淡。据说这是鉴真和尚在日本奈良生活的唐招提寺的建筑风格,我们现在所说的“日式”风格,枯山水,侘寂风,也许都是原来唐朝传去日本的文化的一部分。
午后2点,太阳很烈。穿过大雄宝殿往西,不到假山,绿荫深处,有一座建筑“平山堂”。厅中挂着苏轼手抄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平山堂”取自”远山来与此堂平“,站在堂前,远山近树,历历在目,这句诗,真是好一番气魄在胸怀。遥想当年,自号醉翁的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期间,在此大宴宾客,觥筹交错,他写道: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一派洒脱。宦海沉浮,仍能平安老于此五物中,得有多大的福分啊。
个园
去过扬州几回,瘦西湖没有次次去,个园却去了还去。这次住在东关街,个园就在隔壁,于是起了个早,再访个园。
个园旧主人黄至筠,是位盐商,长年经商在外,为免家人担忧,将新造的园子遍植竹子,取”竹报平安“之意,也是合着自己的名字当中有个”竹“字。因为”个“这个字一撇一捺,形如竹叶,取名”个园“。
那个时候的盐商,虽经商,也不是只认得银戥子的白丁,做事都是读书人的做派。
个园
园有四景。春,园门处竹林中植石笋,破土而出,取“一段好景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惜春”之意。
夏,太湖石堆叠成夏日云彩,讲究”瘦“,”漏“,‘皱’,‘透”,讲究变幻。假山上一座亭子,曰“鹤亭”,据传是主人养鹤的地方,亭前水池,看着很小,水深处却达3米。
个园
错了,错了,不是“鹤亭”,应为“松鹤亭”,松字不写,却种一松树,用这一棵松树来配“鹤”字,有意为之。
个园
秋,安徽黄石叠成假山,山中植以枫树,黄石红叶,取其秋色。山上立一亭,主人站在此处,可远望运河中自家的船只靠岸。
冬景尤其用心--住宅与庭院中的一面过道墙,墙壁上留有24个风音孔洞,冬天风从中过,呼啸有声。墙壁近园林这边,植腊梅,榆树,取行至此处,经年有余之意--此处假山却是用宣城的石头堆砌。
书房也放在这个角落,立于另一座假山之上。读书本就是修身养性的事情,要安静,要专心,少打扰,故书房前面不开门,屋后设一小路,蜿蜒上行。
只问一句:这样的园林,造价几何?还缺个端茶倒水的丫头不?或者烧饭的婆子?放在现代,维护费用几人能承受?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这份境界,要用几代人的银钱来养护啊!
别笑我俗,实因没有见过银钱的坏,只知道贪恋它的用处,眼馋它的交换价值。要等到历尽繁华,才知道素净、空无也自有气韵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