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宋词您应该不会陌生吧,对,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曾经有人到镇江的北固山去找词中提到的佛狸祠,其实是不了解之故,这个佛狸祠不在镇江北固山,而是在南京的六合区瓜埠镇的瓜埠山。\"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述的就是当年此处太平繁荣的景况。
元代王恽也曾经游览瓜埠佛狸祠,后专门写了一首《佛狸祠》的诗,诗中一句“瓜步市长连野戍,佛狸祠古惨荒烟。”道出此时的佛狸祠似乎已经风光不在了。
佛狸,其实是“狴狸”,此处“佛”念bi,去声,是狐狸中的一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此为字,也有说是他的小名,他曾在六合瓜步山上建行宫,此行宫后来被改作庙宇,名太武真君庙,民间称为佛狸祠。
有人看到我上面写瓜步山,会问是写错了吗?其实我们现在叫做瓜埠山,原来此山名桃叶山,又名龟山,古时此山南临大江,水际谓之步,又相传吴人卖瓜于江畔,因此又称为瓜步山。瓜埠古镇依山傍水而筑,史料记载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这里当时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到了明代,才改“步”为“埠”,并一直沿用至今。后来随着年代地理的变化,江岸渐渐远离此山,滁河水系流过古镇另一侧,由此汇入长江。
其实在古代,瓜步并不仅仅是一座小镇,南齐时曾置齐郡于此并为郡治。瓜埠山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发生这里,留下许多典故。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讲的就是“元嘉之战”,南北朝时的公元450年,南朝刘宋文帝发动了元嘉北伐,但是被北魏太武帝击败,后北魏拓跋焘反攻刘宋,十月从黄河北岸出兵,连续击溃宋军多路主力,十二月率兵至此,隔江直接威胁南朝宋首都建康(今南京)。
还是南北朝时,南朝宋(元嘉九年) 公元432年,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守寻阳。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宋文帝刘义隆生重病,交与彭城王刘义康执政,刘义康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家人曾劝檀道济不要去,恐有大祸!可檀道济不听劝告,认为自己没有辜负国家,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把头巾拉下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和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在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形势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了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山,此山距离南朝宋皇城石头城直线距离仅有25公里 ),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长江北岸,面带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这就是“自毁长城”和“弹冠相庆”等典故。
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赵匡胤在这里与南唐兵交战大获全胜,次年赵匡胤又以兵十万之兵,大破南唐李璟于瓜步。更著名的黄天荡之战,南宋时梁红玉擂鼓震金山,抗金名将韩世忠曾以八千人大破金兵于黄天荡,金兀术十多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黄天荡古战场就瓜步山之南的江边,这里现在属六合区龙袍镇,目前也恢复了古战场遗址。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此屡次击退清兵万余。
除了许多战争显示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也是交通要塞,瓜埠古渡口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与镇江西津古渡、扬州瓜州古渡并称“三大古渡”,和长江南岸的栖霞古渡互相衔接。然而现在古渡口已经无迹可寻,只在古镇尽头的滁河岸边立着一块巨石,上书“瓜埠渡口”,我从当地老人口中得知,这里原来滁河边有两个渡口,因为公路的发达,渡口失去了作用也就消失了。
由于这里曾经的南北通衢,许多文人墨客或路过或游历于此,自然也留下许多优美的诗词,目前可以查到描写瓜埠古镇的诗词有一百多首。现在修复后的古镇街道两侧挂着大红色的宫灯,每盏灯上都印着描写瓜埠的古诗,让一座看似平常的古镇顿时充满了诗意。
让我们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些诗词可以更多的了解到瓜埠古镇的历史。除了上面提到的再说说骆宾王《渡瓜步》,“捧檄辞幽径,鸣榔下贵州 。惊涛疑跃马,积气似连牛。月迥黄沙净,风急夜江秋。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讲的是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因在川滇平定蛮族叛乱之后奉命调任首都长安附近,他的心情非常愉快,在回到长安的路上,他乘舟来到了六合瓜埠游览。
“落日平林一水边,芜城掩映只苍然。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这是55岁的王安石途径瓜埠古渡口时追忆往昔少年时,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瓜步望扬州》。
此外还有苏轼的《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庾信的《将命使北渡瓜步》、梅尧臣《登瓜步山》、董邦政《瓜步观潮》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如果你也喜欢诗词可以查查资料。
经过一千年多年变迁,古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前几天去这里,古镇还在修复之中,街头立起一座漂亮的大牌坊,街道上的石板也换了新的,老屋也是刷新的,让我觉得失去了原有的汁和味,老街不“老”了,并且街道上比较空荡,看不出丝毫的繁华景象。当地一位花甲老人向我叙述,在他年少之时,这里依旧非常热闹,逐渐冷落也是近年来的事,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把新家安在了市区,这里的老宅都空置下来。这次修复老街时大多数房屋几乎成了危房,都是动了大手术的,只有几户民国时期的老宅保护的相对好一点,没有怎么动。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看出古镇曾经繁华的痕迹,以前走过许多古镇多数是一条街走到头,而这里则是十字街格局,是纵横两条街,说明这里原来的街面就比较大。
因为我来之前是做了一点功课的,在街上努力去找自己想要看的东西,寻找那些故事里的事,可惜能找到的很少,倒是那些宫灯上的诗词让古镇上流淌着诗的韵味。作为古镇的旅游资源,应该挖掘整合更多的历史故事,因为这里本来就不缺故事,让游客走进古镇就如同走进了历史的长河,经历一次历史的浸染。对于老街改造来说,它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