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在进入江苏南京时,把一座城市一分为二,江南江北成为了两个区域。虽说现今城市居民往来长江两岸,已经拥有了四座长江大桥、两条长江隧道,以及三条地铁,但在江北新区的浦口临江路上,依旧有一座供市民乘坐渡船过江的码头,而这座码头从设立至今,已经有109年了。
浦口临江路5号,便是南京江北浦口码头,它和南岸的中山码头,组成一条每天往返的客运专线。从每天早上五点起,两个码头之间对开第一班渡轮,直到深夜的23点的末班航线结束。渡轮从码头出发的间隔时间,基本在20分钟左右,从浦口码头横渡长江到对岸,大概也就十分钟左右。票价是每位乘客2元钱,如果是骑电动车、骑自行车的乘客,那么再加2元钱就能上船。
渡江的渡船分成上下两层,底下一层供骑电动车、自行车的人停留,车辆从码头的船埠上可以直接骑入船舱。船的二楼有座椅,坐在上面可以欣赏江面上的风景。一些喜欢怀旧的人,会花个4元钱坐个来回,一来确实长江上的风景很美,南京长江大桥就在渡轮航线的一边,乘坐渡轮,可以从江面上近距离看雄伟的大桥。另外,浦口码头确实很有故事。
浦口轮渡码头的进出站,正好面对有着百年历史的南京浦口火车站,当年这里也是津浦铁路南方的终点站。从北方南下,或者从南方坐火车北上的旅客,均是在这里换乘轮渡过长江的,因为从前的长江上没有大桥。为了方便旅客的进出,当年还专门建了一条长度约有百米的拱形雨廊,雨廊的一头是火车站出入口,另一头就是码头的出入口,这样即便是下雨,旅客也不会被雨淋到。
1908年,清朝政府向英国、德国银团借款980万英镑,动工兴建从天津至南京的铁路。这条铁路南方的终点站就设在南京的浦口,为了方便人与物资的运输,从1910年至1913年间,还是一片沿江滩涂的浦口,开始兴建了十座码头,分别用“津浦1号”至10号来命名。其中“津浦1号”,便是现今的人们依旧能看到的浦口客运轮渡码头。
当年长江南岸的下关地区,也对应建了一个客运码头,现在人们称它为“中山码头”。两个码头之间开通的第一艘渡轮,名叫“浦北号”,每天由它负责将两岸的旅客乘船渡江。据说当年的“浦北号”只是个小船,每天往返江南江北,依旧满足不了旅客的需求。于是1914年,新添置了一艘一次可以搭乘1200旅客的“飞鸿号”。
“飞鸿号”载客量增加了,但危险指数却在上升。有一年的长江丰水期,“飞鸿号”在江中遇险,差点沉没。于是到了1921年,又改用了另一艘新船“澄平号”。作为当年旅客南下北上的唯一过江通道,“澄平号”也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直到后来南京长江上建了大桥,南京浦口火车站停运,才使得过江渡轮没那么重要了。
据资料统计,现在浦口码头与长江南岸的中山码头之间,日均开通的渡轮航次在104次,每年约有一千多万的人继续搭乘轮渡过江。这其中以上班族为主,好多居住在两岸码头附近的居民,每天上下班的出行,还是会选择乘坐轮渡,因为这要比走旁边的长江大桥方便的多,因为大桥实在堵。
许多人会说,乘坐轮渡,是南京人生活的另一面。其实轮渡的便捷和船票的低价,是吸引上班族的因素。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去南京浦口,当地的亲友特意带我去感受一下轮渡。记得当时浦口码头的周边,全是载人的小三轮车,当地人称“马自达”。出了码头,随意叫上一辆,就能送你到要去的地方。
今年春节前,因为去江北新区拍摄,我首选的第一站依然是浦口火车站和浦口码头。二十年过去了,码头周边的“马自达”已经不见踪影,但浦口码头依然还是原样:简易的铁皮登船栈道,水泥砌成的船埠,还有防护的铁珊门,以及轮渡靠岸时熟悉的身影,很亲切。
浦口码头并不是一年365天每天都开航的,如果遇到长江上游下来的洪水,遇到恶劣的大风雨雪天气,为了旅客的安全。码头便会暂时关闭。只是不知道这座一百多岁的码头,还能挺立到何时。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