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常熟尚湖之杨柳屿
杨柳屿紧邻太公岛,连接月堤,是沿湖风景区的重要游览交通要点,占地约十四万平方米。渔家摇橹船、画舫游船、观光车都在这里始发。其中交通车停靠站点有拂水山庄站、张墓桥站、水上森林站、四景园站、紫藤长廊站、漂流起点站、游乐园站、留住记忆站,可以省下很多脚力。
起点站的旁边,有章文喜古船馆,展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展示了很多艘规模比较大的船只,还是值得看一看的。
常熟古船工艺·传统工具,展示了常熟市造船用的各种工具。对于从来只见船在河里游而没上过渔船的人来说,这些工具都很陌生。不看旁边的介绍,完全不知道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更早一些的古代,造船技术尚未成熟,人们就制作了木筏和独木舟,这些船太小,只能乘坐几个人。后来人们发明了帆船,可以借助风力航行,比起撑个小竹篙要省力得多了。船只也渐渐增大,不仅可以载人,也可以运送货物。再后来,船只运用到了战争中,于是出现了水兵。
玻璃窗里还陈列了几艘历史上著名的战船,当然是复制的。赤壁之战中的东吴斗舰很壮观。东吴斗舰属于平底沙船型,船体比较大,是汉代、三国时期使用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船,也是汉代水军中最为重要并具有典型性的军事指挥船舰。战舰总长37.4米,宽9米,深3米,上层建筑有7米多高。这种船航速快,攻击力强,擅长单舰作战,属于攻击性的战舰。
先秦时期的楼船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为楼船,是一种大型战船。楼船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楼船将军这种官衔。楼船在汉代就造到了高十余丈的规模,三国时期东吴建成五层战舰,可以载兵三千人。据称这种楼船体型虽然巨大,但速度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速度。可见中国的古代,造船技术就已经相当发达了。
宋代韩世忠抗击金兵使用的战船被称为七扇子,这是太湖流域内一种比较大的捕鱼船,设七硬帆和二扇软帆。船行驶的时候,张开三大帆四小帆,就像七把扇子,因此得名七扇子。
宋朝还有一种比较党见的船叫沙船,是航行于内陆河川及浅海为主的运办理船,可以安置在浅沙滩而不怕搁浅。据说最早出现于唐船,在宋代才大量使用。因为底比较浅,所以又称浅底舟、平底船。
其他还有唐代出土的货运船、扬州施桥出土的歇皇支江船都是比较大型的船只,明代还有一种比较有名的船叫福船,这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它也是我国水师的主要战船。此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船分四层,底层装土石用来压舱,二层住士兵,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的场所。
明代还有一种快船,是官用的中型运输船,因为航行灵活航速较快而著称,原来是水军作战用船,朱棣迁都北京后,快船就专门用于从江南经京杭大运河送宫廷的各项用品了。
不过要说起明朝最著名的船,还是当属宝船。当年郑和下西洋,就是乘坐的这种船。宝船是整个船队中的主力货船,据说郑和乘坐的大宝船长44.40丈,竖九桅十二帆,排水量达1万吨。郑洪七次出使南洋,整个船队有两万七千多人。
到了清朝海关用船,则是大关快船,这是长江下游出海口一带,在清代后期,我国在上海、武汉等港口对外贸易建立海关,又叫江海关,这种船是海关用于巡逻缉丝的快船。
清朝的客船出现在《姑苏繁华图》中就有四百余只,河中船帆如云,可见当时的姑苏真是繁华的。
走出古船馆,就看到了真正的船,这是游览尚湖外湖的画舫,每一艘都有船号,衬着背后的尚湖和虞山,这船也只是道具而已。
尚湖主湖区也称尚湖外湖,水域面积一千公顷,沿途景点串珠分布,形成六公里的水路风景长廊。在青山绿水之间徜徉,入目的就是十里青山,波光粼粼。江南水乡不仅有小桥流水,也有壮阔的水域。
旁边有一座船坞,虽然是木结构的敞轩式样,屋顶却用茅草上,看起来还真有几分渔家风情的味道。
同样用茅草覆盖屋顶的还是耕烟草堂,从玻璃门里看进去,似乎还同有布置完整,大厅里空空荡荡的。
这一带有几株蜡梅和梅花开得不错,从小径走过来的时候,还真有种乘坐着时光机回到古代的感觉。
往前走到芳香植物,这个季节很显然不是时候,芳香植物们还处于冬眠状态,顶多也就冒出了一点小嫩芽,谁能认得出是什么呀!
再往前走就是月堤,这条长五百米的长堤,连接杨柳屿与拂水山庄,是建在水中的曲水栈道。漫步月堤,尚湖美景和拂水山庄尽收眼底。深吸一口气,似乎空气里都带着尚湖的湿润。
栈道上有不锈钢的牌子,从1月1月开始,把历史上有名的日期和事迹都写上了,走一路看一路,简直就是接受了一次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教育。
栈道上有亭子可以休息,湖畔的芦苇和菖蒲都已经枯萎,湖里竟然还有两只野鸭子正在游泳。这些野鸭子可能是从北方过来度冬的吧?当然,也可能它们是尚湖的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