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走巡山》系列前记:
出生在上海的大多数年轻人,对籍贯地是没有感情,甚至没有概念的。
所幸,我有无锡这个“老家”。
惠山脚下的祖上老宅在城市建设中被推倒了,然对故土、亲人和童年的回忆是不会随之湮灭的。
上海以外的任何地方,爬山是我第一志愿。
亲历一座山峰,必由远及近乃至深入当地,也必然感受到当地的地理气象和人文氛围。
或稍有心涉足博物馆,则历史趣闻更俯拾皆是。
身在他乡,如有碎片的闲暇,我一定把它留给当地的山峰。
不同那些军事行动般的困难危险线路,本系列记录的皆为难度不大的短途行程。
一城一山,说走就走--即所谓的“闲”走巡山。系列的第一篇,就从惠山开始。
—————————————————————————————————————————
某调休日八点醒。阳光透帘射入,顿觉不可荒度此大好晴日。
稍加计议决定往惠山一走。购票、起床、出发。十点整高铁发车。
出站公交至惠山脚。十二时许,由”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走入。
四下望去,深秋的光影叶色已呈现斑斓。
苏锡常三地原少高山,镇立太湖之滨的惠山,向来被视作无锡的龙脉。
记不清多少次前来此地,大多走”七十二道弯“上山。
直到看到仙云洞的石碑,才知道这次走了南侧的另一条路径。
原来看似最熟悉不过的惠山,还留给自己很多新意。
在仙云洞的位置,我看到了一条向北横穿的路。
这般土径相比石阶对我吸引远甚。原是打算“乱穿”,便毫不犹豫地沿其走去。
期间被树根所绊,脚趾疼痛提醒我穿的是休闲装束,不可太过放松。
土径不长,不久就走完了。
然后就看到了这个熟悉休息平台,果然又穿到了“七十二道湾”上山路。
莫非这次还是从这里登顶么?
休息平台的左侧是通常上山的台阶。
右侧上方又有一小处平台,平台后藏一条看似较野的小径。
见一中年人正自打拳,询问能否由此上山。答曰其身体不佳,未从此上过山。
仔细看小径虽陡,却有蹬踩出的深色土层。且不管是否通往山顶,是活路无疑。
于是兴致顿起,觅着模糊的路迹缓缓上行,走累了小憩午饭。
重新启程不久翻过一片大石,向左急拐。眼前亮处,看到了三茅峰山顶的基站。
在记不清第几次的惠山之行,终以一种喜爱的方式登上了最熟悉的三茅峰顶。
习惯性地往山北找寻已不复存在的老宅所在。
往南,则是埋没在雾霾中的太湖及乌龟山。
密林小憩继续行:
急弯左转通山顶:
惠山至高三茅峰:
到达三茅峰时间尚早。接着往何处去?
既然不想下山,那就权且沿着山脊走下去吧。
通往二茅峰的山路人稀,路平。惠山开始释放其深秋之美。
三茅峰古庙:
落叶铺就之路:
直走到二茅峰的无锡广播电视塔。印象里,竟不曾如此衬着蓝天近距离仰视它。
经历过旧塔, 以及新旧塔并立的年代。在无锡的90后面前,甚至可以冒充老无锡?
过塔继续前行,似乎能前往的便一定是头茅峰、锡山、锡惠公园、惠山古镇。
那一带固然漂亮,却太熟悉,想必也太多人了。
踟蹰中,右侧笔直夸张的一条台阶吸引了我的目光。
需知我是怕走台阶的,尤其是下行台阶。但眼前这路直得不寻常,且望不到头。
于是即刻百度,方知这是当年修电视塔开通之路,曾建又拆索道,终为游步道。
而循其下的终点,是我不曾听闻的青山公园。既如此,何妨由此去山南看看?
实在不爱台阶,于是不惜膝盖受损,干脆沿水泥斜坡扶栏直下。
为了缓冲膝盖压力,1600级台阶走停数次方下到底。
半日疲惫,在庞大银杏树冠带来的视觉冲击下顿化作无物。
深秋的青山公园,眼前阵阵惊艳,炫目不断。
出园坐车至市中心,吃些最爱的面点小笼。
吃饱了平复心神,找了辆单车骑回车站结束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