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小隆中,李根源先生隐居地(下)。

小隆中,李根源先生隐居地(下)。

★旅游地点:苏州小隆中

阙茔村舍白墙黑瓦,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松海书画部落是一组建筑群,都紧闭着大门,看样子好像是茶座餐厅之类的经营场所。

五枫亭是长方形的亭子,样式倒有些像敞轩,两侧的柱子上有对联一副,周围遍植垂杨等植物。李根源隐居在这里的时候,曾经栽种了数万棵松树,因此小王山的绿化覆盖率是相当高的。

旁边有一组明清建筑,大门看着倒不大,走进去才发现另有乾坤。一扇山水屏风后面,是大厅,天花板上垂下的宫灯,鲜红的流苏,满堂的中式家具,“怀德堂”匾额下是一幅竖轴画,两侧是对联,很典型的江南民居。当然,这个民居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家,不是随随便便的小老百姓,那是没有这么气派的,毕竟经济实力不允许。

故居里陈列着一些文物,不知道是不是李根源先生的旧物。如果是的话,先生可能平常雅爱收藏,收了不少好东西。

沿着靠门口的一溜建筑群都是统一的风格,不知道是不是后来重建的。其中有一间里面是“文史足用”,屋内有些空,墙上倒是挂着木雕画,都是一些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故事。

有一幢二层楼的木结构房,厅堂挂着“性善堂”,也是竖轴山水外加对联的布局,长台上有一对花瓶,小四方桌和两张靠背木椅,很简单的陈设。

二楼是性善堂的书画艺术馆,陈列着一些字画作品,这些字写得实在太龙飞凤舞,虽然不至于完全认不出来,但欣赏起来也是有些费劲的。作品挺多,在走廊和房间里依次排列,还是满满当当的。

这幢楼有些四合院的样子,虽然厅堂不大,但是天井倒是很大,因此采光尤其的好。二楼的栏杆都雕着花,纹样都并不复杂,但看着就觉得古典大方。漆用的是木纹的本色,没有像前面看到的那溜房子那样用朱红,看起来这些房子反倒显得更考究一些。

后面有忠孝廉节的牌坊,柱头上和牌坊上端都有精致的雕刻。牌坊不大,仅有一开间的样子。

牌坊后是忠孝祠,有两块相当大的红木屏风,分别题写着黄色的“忠”“孝”二字。另一侧则是一块红木雕花屏花,上书“忠孝传家远”。

小王山南北长约四百米,东西宽约三百米,整座山真不大。山顶呈浑圆状,坡度很平缓。沿路缓行,路旁有一些摩崖石刻。其中有一方比较缓的岩石上刻的是阙茔的墓,但看着周围似乎并没有墓的样子。

紫藤廊是李根源的后人为了怀念先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栽种的。后来穹窿山管委会复建廊架,现在也是一个绝佳的休憩场所。

廊后有万松亭,似乎小隆中的亭子比别外都要大上那么一号,长方形的亭子显得很开阔。掩映在密林间,这里也是一个绝佳的休憩场所。

湖山堂位于山巅比较平缓的地方,不过门被锁着,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屋前有块巨石,上刻“松海”二字。当年李根源栽松数万棵,当得起“万松”和“松海”的称谓。

从玻璃窗里看进去,里面的对联隐隐显示,这里当年是读书的地方。在山巅读书,的确清静。

往后山走,有一座小亭子,这座亭子的样式就与大多数亭子相类了,六角的小亭,名为“听松亭”。我们看了一下周围,果然被高大的松树围拥着。如果有风的话,确实可以听到松树的沙沙声。

还有一座四方亭子更大一些,也是松林里,不过在山的边缘部分,在这里是可以欣赏周围景色的。后面连绵的山脉,就是穹窿山了。

不想走回头路的我们换路下山,这里的摩崖石刻更多,有的字很大,足有几十厘米见方。有的则很小,比蚕豆粒大不了多少。

“滂母贤,山不骞,宅斯土,千万年”是宋联奎题写的,他祖籍云南,与李根源算是同乡,不过生于陕西长安宋家花园,当年曾乡试中举,后来就读西安关中学院。

“腾冲李太母墓阙”由吴昌硕题写,这位就比较出名了,是晚清的著名画家、书法家,杭州西冷印社首任社长。

“穹窿小王山”由陈啸湖题写,他也是云南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朱培德的机要秘书。

“腾冲李母墓”题写者郑孝胥,清末官僚,伪满州国总理,福建省闽侯县旗人,曾任中国神户领事。

据称这里的近代名人摩崖题刻共有一百零六方,碑廊题刻四十五方,石碑题刻二十三方,合计一百七十四方,都是李根源先生在这里居住后,民国政要和社会名流雅集留下的墨宝。可见当时李根源的社会地位是相当高的,交游也是相当广的。当然,回顾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又觉得此乃理所当然。

回程的时候意外在路边找到了阙茔墓,墓地很大,碑刻“李母阙太夫人墓”。周围用石块垒砌成圆形。虽然周围树林密布,但墓地很干净整洁,看来景区的工作人员勤于打扫。

李根源的墓就在旁边不远的密林里,比阙太夫人的墓更大一些。墓用的篆体,这是夫妻二人的合葬墓。

温馨提示:李根源先生打造的松海十景有万松亭、听松亭、听泉石、吹绿峰、小隆中、卧狮窝、孝经台、湖山堂、梨云涧、灵池,我们游览了三个小时,但还是没有找全十景,不知道是在哪里错过了。所以,如果要不错过任何一个景点地游览小隆中,还是需要预留多一点的时间。

关于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