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苏州这条老街很江南,是网红打卡新宠,没有一丝商业味。

苏州这条老街很江南,是网红打卡新宠,没有一丝商业味。

文图/应志刚

苏州相城的太平老街,我是第二次去。

有意思的是,两次去的路径都不一样,实际上当地人也说不清楚,进入老街的主入口究竟在哪。

从没去过的朋友,可以把车泊在老街附近任何一处可以停车的地方。

这里的人很淳朴,哪怕停在人家门口,客客气气跟人打声招呼,没人会为难你。

跟当地人打听一下老街大概的位置,确定一下方位,然后你可以随意选择一条弄堂,往里走就行。

有时会走到人家的院子里去。院子大都很美,墙上攀满藤蔓类植株,挂着不知名的果子。

不要担心寻不见出路,院子尽头还有出口,继续往里走。

穿过几个院子,你会被一条河挡住去路。恭喜你,你已经站在了老街上。

如果你不是很赶时间的话,先不要忙着自己去寻找风景,和依着墙根晒太阳的老人聊聊天,他们会告诉你很多关于老街的故事。

当然,这也是为你寻找到老街最美的风景做准备。

站在老街的任何一处地方,你的视线都绕不开一株高大的银杏树。

我去的时候,银杏的叶子还不太黄。

这两天去,如果阳光灿烂的话,应该是金灿灿的一片,高耸的华盖如此,地上也如此。

这株银杏已经有800多岁,据说是南宋太尉王皋的第二个儿子种植的。

王皋因为平叛救驾有功,后又被南宋高宗封为柱国太傅。

在护送高宗到苏州时路经此地,王皋发觉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安居于此。

数百年来,王氏一脉在此开枝散叶,由此成为“三槐王氏”的近祖地之一。

此地水网密布,又有一条重要水道,古称荻川、荻溪,现今叫做济民塘,联通苏州、无锡两地,因水运交通而日渐繁盛。

到了明清时期,济民塘两岸的街市,商贾来往不绝,成为一座繁华集镇。

银杏树是太平老街的地标。

老人们说,银杏树的根通往地下龙宫,所以800多年不枯,年年结果,还在树干上长出一株百年枸杞,护佑一方百姓平平安安。

树旁有一口古井,甘泉常年不绝,遇到干旱之年,哪怕周边的河浜都干涸了,井里的水却是怎么取都取不尽。

古井依着太平禅寺的墙根。这里起先是王氏宗祠,明朝起,改为王氏家庵,称永里庵。

后来又改做猛将堂,到了2004年4月,易名太平禅寺。

寺内建有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高1.6丈的释迦牟尼如来佛金色座身及助侍迦叶、目健连菩萨.佛堂东西两边排列着形象各异的18 尊罗汉金身;佛堂朝北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两侧朝南供奉着文殊和普贤菩萨。

太平禅寺现已成为当地举办非遗项目“庙会”的重要场所。

到太平老街,除了欣赏古银杏的春华秋实,更应该去看看那6个形似蒙古包的砖砌粮仓。

傍着济民塘南的荻溪仓旧址,始建于明代,是典型的江南储备粮食的社仓。

到了民国十八年,这里开办了太平镇上第一家由机器轧米的碾米厂。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碾米厂停办,改建成太平粮管所北库,新建粮仓17间,砖园仓7座,可储存粮食165万公斤。

修葺一新的荻溪仓旧址,仍能寻找到石砌驳岸房、帐房、司称房等10来间厂房。现在大都成为了文创空间,多了一份小清新的味道。

秋日的午后,保留至今的6个穹顶式储粮仓,带着厚重的年代感,立在蓝天之下,已成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粮仓撩动着人们怀旧的情愫,人们在此合影留念,不仅仅因为它留存着历史的印记,更是我们怀念逝去青春的一种仪式。

来到太平老街,我请你一定要慢下脚步,细细寻味暖阳下新收芦苇的香氛,去触摸那斑驳的老墙,看苔痕蔓延,恍若时光轻慢流淌。

你可以去当年抗日健儿们聚集的革命遗址,听一听峥嵘岁月里的“风在吼,马在吼”。

可以去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的原型——胡肇汉的老宅,看看这个反复无常的汉奸那破落的宅院。

在这里,你或许会明白,一个人在历史抉择关头,怎样做个摸着良心敢说自己顶天立地的人。

太平老街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我在利民桥头偶遇第一次带我游览老街的龚仁芝先生,他是当地的文史专家。我向他打招呼,他问我姓名。

报上名号,他一下就回忆起来,跟边上的人说,“他是第一个写我们老街的作家。”

我们再次畅聊许多,他的心里藏着一部关于老街的巨著,我又趁机翻了几页。

站在高拱的利民桥上,脚下的荻川水潺潺流淌,穿过街巷,浸漫过沃土芬芳的田野,向着远方而去。

日色渐斜,水波金色荡漾,老人收起晒了一天的花被子,我能闻见,那被子上温暖的气息。

一条狗跟了我很久,送我到桥的那一头,走出老远,它还在对我摇尾巴。

善良是能被万物感应的。如同老街深藏的故事,有缘的人总会读懂。

关于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