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安徽皖南徽州西递游记。

安徽皖南徽州西递游记。

      2021年4月9日,中午,我们离开宏村,跟随旅行团一起吃午餐,然后是乘坐旅游大巴前往西递古村游览。西递古村旧称西溪、西川,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华里处为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西递村四面环山,历史上受到战乱侵袭较少,经济发展也较为缓慢,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这些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雕、石雕以及砖雕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与江南的水乡古镇不同,安徽的古镇鲜有水与桥的相依,更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但西递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却宛若一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珍贵艺术品,古宅的梁、枋、斗拱,雀替、隔扇和栏窗,每一样都精雕细琢,民居内的一门一扇,一窗一棂竟似被赋予了灵魂,闪耀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

 

      我们跟着导游,经过检票口,进入了西递村景区。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凌云阁,又名走马楼,建于清嘉庆十三年 (1808) 。当时的“三朝元老”曹振镛 (歙县雄村人) ,把女儿嫁给“江南六大豪富”之一西递胡贯三的儿子胡元熙。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徽商泰斗、官授正三品、通议大夫胡贯三为迎接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胡贯三耗巨资突击营造此阁。该楼宽不过4米,长不过30米,是一种回廊。传说当年鞍马劳顿的曹振镛登临此楼,凭栏远眺,见八面来风,四山来朝,遂赞不绝口道:“此楼又长又宽,连马都可以在上面跑呢。”后人遂称凌云为“跑马楼”。“跑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缠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正楼门洞上有一题词“清风明月”,门洞里有一石雕像,是为纪念朱熹再传弟子胡云峰所建。

 

      走进了西递这个古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屹立于村口的胡文光刺史坊,它是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该牌坊好似一位四百多岁的饱经沧桑的老学究,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西递村古老的世俗故事,诉说着西递村曾经的富贵荣耀与显赫地位。胡文光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 (1555) 中举,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以后官至荆州王府长史。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朝廷为表彰牌坊主人胡文光为官二十三年的政绩,恩赐其在自己的家乡竖建功德型牌坊,光宗耀祖。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这座牌坊有5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叫“楼阁式”,所以称之为“牌楼”。它高12.3米,宽9.95米,三间四柱五楼,通体用质地细腻的“黟县青”砌成,雕琢精绝,巍峨高耸,为我国石筑牌坊之瑰宝。

 

       牌坊正楼的上方的是“恩荣”二字,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正楼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胡文光牌楼还有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 据说,因胡文光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他所建牌坊都是按“36”这一大吉数字设计的,不仅高三丈六尺,而且四个楼层、九个门洞,四九三十六;飞檐上六双鳌鱼,配底座上六个狮子,也暗合六六三十六。惟有牌楼上的32个花盘,与此不合。当年牌坊主人也是做了36面,可无论如何也放不上去,只能容下32面。后来,胡文光为官32载,病死任上。历史上西递村头曾有13座牌坊,可惜历经磨难,其他12座都被拆除了。

 

      经由胡文光刺史牌坊,我们来到西递村古建筑群。目前,西递村中有保存完好典型徽派明清古民居一百二十四幢,四合院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其布局之合理、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均为国内罕见,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古民居建筑的宝库”。

 

      旷古斋,建于清代初期的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占地面积为130m2。房子的原来主人是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的文人名士。取空旷古朴的含义。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正厅中央放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设一把太师椅。案条上左为瓶、右为镜,中间为自鸣钟,取其谐音为“终身平静”,大堂中央和两边柱子上挂着多副家训楹联,被视为“家教规范”。旷古斋有一精美门楼,为遮风避雨之用。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门面,亦可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该屋主人当年官阶为五品。门楼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制作得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底蕴,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无与伦比的力和物力。

 

      旷古斋的内部结构为上下两层楼,左右三开间,两边为东西厢房。在徽派民居中,区分主人是否为官宦人家要看天井四柱雀替上的雕刻的图案。官宦人家雕刻的是狮子,代表王权富贵,由此可见旷古斋的主人生前当朝为官。旷古斋大堂中央和两边柱子上挂着许多楹联,每一副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俗称徽商家训。其中有两副堪称经典:一副是“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意思是做人一定要礼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心中一定要存着善念、为子孙后代谋福,积善行德。另一副“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此为改字联,其把“孝悌”写为“孝弟”体现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之章字中“早”字一竖出头,寓意饱读诗书才可早日出人头地。

 

      瑞玉庭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占地面积为134m2。房子的原来主人是徽商的姣姣者。小庭院小巧玲珑,风雅别致,整个房子的内部设计,雕刻、古楹联,把主人的身份和追求一一体现。瑞玉庭是由正屋瑞玉堂而得名,距今约130多年。这一建筑呈“一”字型铺开,共有四间,这间房屋连接左右序列建筑,成为整体的中间部位,瑞玉庭仅为其一。这栋建筑的特点是四间房屋皆有门通往室外,可分可合,但从建筑布局来看,前堂用于接待亲朋,后庭则用于接待客人的家眷。瑞玉庭的特点是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左边是洗漱处,天井四角的锡管上方的四个木雕图案分别是:喜鹊登梅、凤串牡丹、鸳鸯戏水、丹凤朝阳。堂内有很多书画小品和古楹联,中堂挂的对联是:“云霞雕色,草木贲华;林籁结响,泉石激韵”。而“传家礼教惇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一联,出自清著名书法家、两广总督毕秋帆之手。此联从治家讲到治国,气度不凡。更有意思的是,厅堂上还挂了一副“错字联”,他把“快乐每从辛苦得”的“辛”字多写一横,把“便宜多自吃亏来”的“亏”字多加一点,意在告诉子孙多付辛苦,多有收获;;吃小亏,于人有益。

 

      桃李园为清代秀才胡永明的私塾,楼房正屋为三间三进二楼结构,前两进为两小套背向三间屋,占地面积为294m2,主屋构造三间三进,前厅和中厅是秀才胡允明修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后厅是一代徽商佼佼者胡大祥于清朝道光年间所建。二进楼上设有独特的“楼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线充足,空气畅通,二三进之间用粉墙相隔,中间有门相通,楼上木雕扶栏板是主人千金的相亲孔洞,供小姐偷偷观看来往家中的男青年,门额上有石额篆书“桃花源里人家”,为黟县清代书法家汪恩道所书;宅右的花园门额上题额为“桃李园”,取桃李满天下之意。值得细看的是,桃李园后厅厢房用屏门组合而成,上面镶嵌有康熙年间书法家黄元治草书“醉翁亭记”的木雕。黄元治是黟县西武黄村人,曾任西安太守,为官清廉,被当地百姓称为“青菜太守”,晚年回乡,田无一亩,房无一间,只得借住在祠堂里。桃李园主将他请来教书育人,并请他写了这幅作品。桃李园屋内墙上漏窗的图案为“冰梅图”,喻意“梅花香自苦寒来”。

 

      西园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占地面积为507m2。为四品官河南开封知府胡文照(号星阁)故居,是一座十分典型的徽派园林式建筑,其妙绝之处在于房屋与庭院呼应,庭院与自然贯通。宅居以“八”字型门楼入口,“一”字型摆开三幢楼房,门楼气度非凡,庭院分为前、中、后三园,把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原来放在村口古代的村碑。中院住宅大门门罩上有一块民间极为罕见的石雕,刻着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图中清晰可见姜子牙在河边钓鱼,周文王下马后,由武吉带路,恭敬地拜跪姜子牙并恳请他出山为相,辅佐执政。中园门洞石雕上刻有“井花香处”四字,后园古井一口,充分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意趣。后园门洞上刻有“种春圃”,门洞里面是一块菜园,主人把希望把春色播种在小园里。园内鱼池、假山、花台、盆景,各呈其妙。更有“漏窗”将各园分隔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观。西园最值得细看的是中园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左为松石图,右为竹梅图,为徽州三雕中的“绝世之作”。相传这两幅作品均出自西递石雕名家余香之手。余香出身贫寒,从小学习石艺遍访名师,渐成一家,成为石雕界的名匠。但在当地人看来,“本地胡椒不辣”,余香只好离乡出走,后名震南洋。西园的这两块石就是当年余香在西递仅留的两件作品。

 

      东园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占地面积为226m2。原为胡文照的父亲胡尚焘建造,据传,胡文照的父亲自小爱读书,立志考取功名,但因家庭贫困,十几岁便出门学习经商。因其为人厚道,很快成了杭州城有名的富商,多年后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走入仕途,光宗耀祖,但儿子胡文照身居闹市,家中富裕,常与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游荡,不思读书。他的父亲便带着儿子回到西递建造了“东园”,让他在这里安心读书,胡尚焘抱憾自己从小没有机会读书求取功名,所以毅然回到家乡陪伴儿子读书。胡文照不负父望,隐居在这里发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东园门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善”之谐音,左墙上嵌着“叶”形漏窗,意为主人要叶落归根。对面题额为“百可园”,体现园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东园胡尚焘教子读书的屋内,特别是厅堂两厢,他煞费苦心,镶嵌着冰裂图和五蝠图木雕,冰裂图就像是一块冰炸开的花纹,蝠是“福”的谐音,意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历尽苦寒才能获成功。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书斋。书斋里木雕厢门是一组梅花图案,又用木条拼成冰纹,寓意在“冰梅”之下的十年寒窗之苦。

 

      惇仁堂建于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占地面积为174m2。房大屋亮,气势轩昂,房子系五间二楼结构,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的西递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的故居。厅堂两侧各有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为采光通风之需要,厅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俗称‘母’天井;两侧厢房也有一个类似天窗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这在西递村众多的古民居中独树一帜,罕见少有。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汪承霈,休宁人,举人出身,官拜三品,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清代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惇仁堂的第四代女主人黄杏仙,清光绪三十二年在西递创办皖南山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崇德女子学校”,提倡学用结合,所授教材有《女子展读》、《孝女经》、《烈女传》,嗣后,女校又改为“西递女子学校”,课程也随之改为国文、常识、珠算、书法和刺绣工艺,在教与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两者统一,深得社会人士的赞誉和支持。《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有她的记载,称她为中国女性教育的先躯者。惇仁堂内古楹联很多,中堂对联“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发人深省。

 

      西递是一个由胡氏家庭几十代子孙繁衍延绵而形成的古村落。她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九百五十余年。据胡氏宗谱记载:“西川胡族,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晔之幼子,因避朱温之乱,由近侍郎胡三护带至婺源考水,后改姓为胡,取名昌翼。后五代,中后唐明经科进士。子孙因以明经别其氏,称曰:明经胡”。北宋皇佑年间(1047)明经胡之五世孙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径西递,深深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西递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一年后,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壬派分支在西递九百五十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这是明清时期在一府六邑的古徽州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明代中叶以后,西递明经胡氏大兴土木,接二连三破土建祠。据族谱资料介绍:胡氏祠堂有宗祠(也称总祠)、总支祠、分支祠和家祠(又叫己祠)之分。宗祠,称“本始堂”又叫“明经祠”,座落在村口“胡文光牌楼”对面。

 

      总支祠是村中的“敬爱堂”和直街上的“常春堂”。分支祠很多,有仁让堂、璇元堂、惇典堂、维新堂、崇礼堂、存仁堂、惇化堂、种德堂、追慕堂、七哲祠、节孝祠、中和堂、绎思堂、继述堂、凝香堂等二十余幢;家祠有迪吉堂、锄经堂、霭如公祠、时化公祠等。若以当年祠堂的规模和豪华而论,应是如下排列:本始堂、仁让堂、敬爱堂、璇元堂、惇化堂和追慕堂。历经几百年的沦桑巨变,目前保存完好的只有敬爱堂、追慕堂、迪吉堂和锄经堂了。为了维护本姓氏大家族的根本利益,村中先后建起了15座牌坊(其中孝子牌坊一座、功德牌坊四座、节孝牌坊十座)、34幢祠堂,魁星楼、文昌阁、和尚庙、尼姑庵各一个,还兴建了书院2所,家塾藜馆9处,均以儒家的仁义廉耻、忠孝节义等伦理文化来教育和规范自己的儿孙,无处不在宣扬儒家思想,强化封建礼教的神权、族权和夫权地位,表现了强烈的宗法秩序。不论入仕为官或从商经营,都要把文化列为首位,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做人的终生准则。在封建社会里,决定一个宗族社会地位的高低,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政治,是否“累世簪缨”“代有文人”是衡量一个宗族社会高低的重要标准。

      敬爱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后毁于火灾。清初重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取名“敬爱堂”三字,表示兄弟之间要互敬互爱,也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族人要互敬互爱。原是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的住宅,后扩建为祠堂的总支祠。其建筑结构粗犷古朴,宏伟壮观。为族事议商之处,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庆及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敬爱堂为西递胡氏宗祠,溪水绕此堂流过,是全村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其深度60余米,跨度30余米,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40根高大的白果木柱、48根粗壮的梁枋高高地托起大厅屋顶、气势宏伟。由门楼、天井、廊庑、大厅、祭堂、厢房等6部分组成。祠堂大厅是其建筑主体。

 

      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作为祭祀重地,其结构古朴威严。门前飞檐翘角,似有凌空而去的动势;堂内两旁是黑黝黝的棚栏,上庭横枋上高悬“敬爱堂”匾额,及“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四块金字额。里门为楼式建筑的享堂,供奉胡氏列祖列宗的神位,上悬匾额“百代蒸尝”,蒸、尝为古代春秋祭祀之物,“百代蒸尝”意为世世代代都要认真祭祀先祖。

      徽州人十分注重祭祀祖先的仪式,《朱子家训》最受推崇,各宗族均以此书作为补充和改造所行家礼的范本。在《家礼》中,首先为“通礼”,而列于开篇位置的就是“祠堂”。因为“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根本。在祭祀篇中,对四时祭、忌日祭、生忌祭、墓祭等礼节都作了详细规定。“敬爱堂”后厅有一个斗大的“孝”字,很值得细看。它是南理学家朱熹所书。此字从后看像是一个俊俏后生,跪地作揖;而从前看则是一个桀骜不驯的猴子嘴脸。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寓意为孝敬长辈则为好儿孙,反之就退化为猴子。

 

      青云轩建于清朝同治九年间(公元1870年),占地面积为136m2,是一处小巧玲珑的单元建筑,至今已有130年历史,为主人家的书厅。满月形的青石门框与院中的一株百年牡丹,构成了一幅“花好月圆”的美景。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个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青云轩的绝妙之处在于内有“二宝”。一是它有中国最早的“空调”。青云轩的厅堂正中有一圆洞,俗称“风井”,上放石盖,冬天掀盖,洞内送暖;夏天掀盖,凉风送爽,如同一个天然空调,令人称奇。圆洞较深,与地下洞道相通,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建筑师的设计巧妙绝伦。二是它的小院中陈放有五、六亿年之久的半块海蚌化石,为主人自外地带回山乡陈设。传说青云轩里这一巨型海蚌化石原本是一对,老主人胡春开在江西景徳镇经营钱庄生意,有一年因经营不善出现赤字,存户们闻纷纷上门挤兑,胡春开无可奈何只好求助于同宗商人胡恒顺,胡恒顺不顾年终银钱紧张,从店里抽出自己的股本,帮助胡春开解了燃眉之急。事后胡春开将祖传的海蚌化石一分为二,送了一半给胡桓顺,以示两家情谊。所以,游客见到的海蚌化石就成了半块。

 

 

      膺福堂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占地面积为183m2。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憎)的故居,是西递村最大的官,现为其后裔居住。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膺福堂为三进三楼式建筑,俗称“五凤楼”。膺福堂最有特色的是八字门楼门罩上的“龙头凤尾”砖雕,左看龙口吐水,右看凤尾摇弋。膺福堂门槛高达尺余,它比其他地方见到的要高得多。古时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平时中门不开,一般人等只能从两侧入内。文官从右侧进,武将从左侧进,只有喜庆之日或有贵客来临才能开大门、跨门而进。膺福堂是由上下厅堂、三间房和左右两侧厢房组成,檐柱斜撑雕成倒匐的狮子,屋内木雕的莲花门,以及一些古家具,均玲珑剔透,可见当时屋主的豪华气派。

 

      追慕堂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八年 (1794) ,是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学梓(号贯三)所建的支祠,用来奉祀祖父胡丙培和父亲胡应海,以追慕两人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同时也有激励后代效仿之意。从胡丙培,到胡应海,再到胡贯三,到胡如川、胡元熙,到胡积成、胡积堂,胡姓五代人都是急好公义、乐善好施。他们捐款兴建碧阳学院、紫阳书院,铺建西递全村石板路,修建歙县河西大桥,修建休宁齐云山登封桥等,造福乡里。追慕堂是西递胡姓“支祠”的代表作。所谓支祠,即宗族里的同一支脉亲属祭祀、议事的场所,它的级别”低于宗祠而高于家祠。追慕堂虽然只是支祠,但建造宏伟,设有广场、照壁,门前有石狮雕像、石墩旗杆,八字门楼用大块青石砌成,气度不凡。祠内分为里外三进,粗大的石柱和18个斗拱托起了这幢古雅的建筑。追慕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的神位。与西递其它胡氏祠堂里供奉先祖昌翼公不同的是,它的神位上端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经开创了大唐盛世,他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手书,迄今还在祠堂的梁柱上镌刻着。后堂有李世民的功臣画像和供奉着李世民塑像。太宗旁边还有魏征、李靖塑像,两侧墙上也绘有大唐功臣图。

 

      这里“追慕”的是西递胡姓远祖,也说明了“李改胡”的来源。正堂供奉着胡氏始祖胡昌翼和义祖胡三遗像,及西递支派始祖胡士良三个牌位。旁有祖宗家训: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胡氏宗族鼎盛时期,是公元1662年至1850年,近200年。这个时期,胡氏祖先在经商和仕途上均一帆风顺。到了明末清初时期,胡氏发展成近万人的大宗族,且后人读书的平步青云,经商的也日进斗金。明清以来,实授官职的有115人,禀生、贡生、监生有298人。清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十八省在京会试的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8名安徽籍举子中有3名就是西递人。西递这个船形的村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扬起了风帆。

 

      迪吉堂又称官厅,始建于清康熙三年 (1664) 。迪吉堂为西递富商胡贯三家祠,与私第相连。建成后后厅曾为临时驿馆,前厅作为接待和宴请官宦的礼堂,故称官厅。清嘉庆年间,胡贯三曾在此接待过儿女亲家、三朝元老曹振镛。曹振镛来了之后,为其起名为“迪吉堂”,取自《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意思就是“顺道为人做事就会有好的结果,逆天行事为人就会有不好的结果”,这里的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然规律、社会法则。后来以“迪吉”表示”吉样”的意思。迪吉堂宅第为三进、四楼、五间建筑,亭堂内张灯结彩、豪华古雅。不仅挂满名人书画,而且陈列着金佛像、玉如意、青铜鼎、珍珠塔和文房四宝等古玩珍品,体现了“儒、商一体”的文化品味。

 

      我顺着弯弯曲曲的巷弄,漫步在西递古村的青石板小路上,看着路边清澈的泉水汩汩流过,还有高大的马头墙。时不时,我随意走进小巷的古宅看一看。我认为对于西递的认识,不仅是因为她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古民居,而且更加值得体会的是这里的民风那样的淳厚。站在牌楼的下面,我仔细地端详牌楼;我在追慕堂内认真地品味那个大大的“孝”字,我品味的不是书法而是做人的道理。西递是一个民风淳厚的地方,历经几百年的历史积累,文化底蕴的深刻需要今天的这一代人好好珍惜,去继承发展,而不是仅仅当作金元宝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当作炫耀的工具。古民居的内部陈设也处处显示着他们的心理特征。厅堂大多宽敞,明亮,顶棚较高,厅堂的条案上,正中摆着自鸣钟,钟的两侧是瓷制帽筒,帽筒左边摆着瓷瓶,右边摆着精致的以木雕为底坐的镜子,取谐音“平静”。

 

      那些在外面商海风云拼搏了许多年的富翁们,回乡颐养天年时,都希望过一种没有竞争紧迫感和危机感的风平浪静的日子,这种心态在这块土地上浸渍开来,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心理积淀,对称地设置在厅堂两侧的卧房,比较狭小,光线暗淡,卧室里只有一扇朝着厅堂开的花窗,当地人告诉我,西递的先人们认为卧室的活动应当是秘密的。宽敞的厅堂,狭小的卧室,西递人进退有序地设计着生活,形成一种内紧外松的心理格局。他们既有气度去四海闯荡,成为富翁巨费,也能恬然退回田园,享受丰衣足食,儿孙绕膝,读书终老的消闲日子。在西递村漫步,我的脚步悠闲从容。走进一幢幢古宅,就好像已经走进来许多次一样。那些楹联,那些最能体现西递文化的楹联好像也是读过千遍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这里的人承袭着这样圆熟的生命智慧,无怪乎从来没有接触过徽州文化的人,乍一踏上这块土地,总要惊诧西递人的形容举止中何来那样一种天然的大度与从容;何来那样一种不卑不亢,极有分寸的处世态度。

 

      有人说,宏村是画,赏不完的是每一季每一时辰的风情变化。西递是书,读不完的是传承近千年的徽派文化。宏村西递都是有名的徽派古镇,但两地的景色与气质仍有不少差别。今天我们就先后游览了这两处徽州的古老乡村,静静地观摩着古镇的样子,优雅、清静,可以轻轻触摸苍老的古墙,可以驻足欣赏深邃的楹联,可以静静安坐在古老民居。不知何时起,古镇游已经悄然成为了旅游热潮,。早些年乌镇、周庄等古城人迹罕至,但后来游客越来越多,使它们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开始变得商业化起来。去古镇游玩追求的就是一个原生态,但现在中国商业化的古镇已经失去了灵魂。如今中国还有那种原生态的古镇吗?西递古镇就是一个很棒到选择。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