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上的四大名楼,一般是指古代四座著名建筑,分别指山西永济鹳雀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而且人以楼传,楼以人名。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一般都是先有楼后有诗或记,唯独南京的阅江楼是先有记后有楼,从有记到有楼,居然跨越了六百多年,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过,好饭不怕晚,单就名称而言,我认为朱元璋御赐嘉名阅江楼比四大名楼更有诗意更有意境。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狮子山巅,濒临扬子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早在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阅江楼记》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没想到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于是,阅江楼这一搁置就是600年,直至上世纪末复建后,才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难怪碑廊的楹联上写着“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
随团进入景区,乘坐扶梯登山,首先看到碑廊,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阅江楼记》石刻立在大厅正中,厅外太湖石上的朱刻“阅江楼”提示我们胜境即在眼前。穿过一道密密的植物长廊,来到了宏伟的石阶前。天朗气清,有蓝天白云丽日相映衬,阅江楼显得更加壮观,拾级而上,视野愈加开阔。
阅江楼楼高五十二米多,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皇家气派,颇具明代风格。登楼望远,“长江如虹贯”可谓“登斯楼而阅斯江”(宋濂《阅江楼记》)。
我边走边拍照,在有限的时间里,走马观花只观其大概,围着主建筑草草转了一圈,即刻登楼,楼内的字画、浮雕、匾额一概略过,至于“江南第一楼”石舫,孙中山观江亭,炮台等景点,也都是一扫而过。因为,在今天的行程中,阅江楼只是我的一个约会地点,我要在离开南京之前,约见两个学生。
这大概也是我多年的习惯,每到一处,总想看看自己教过的学生,聊聊他们的生活、工作或家庭,无论是去北京到杭州去武汉到上海去千岛湖到西安,亦或是去太原到大同,都是如此。
心里有事,马不停蹄径直登上七楼,遥望南京长江大桥,观赏静如止水的长江,突然,电话响了,学生已到达入阅江楼景区入口处,问清我的具体位置,立刻乘扶梯登山,相约在阅江楼下一见。我以最快的速度沿旋转楼梯下楼,在阅江楼石台之上见到两个小姑娘,一阵惊呼拥抱,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她们四年前参加高考,正在南京读大学。同去的少波美女,被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所感染,主动给我们拍照录像,留下美好的记忆。
两个学生,一个内敛严谨,一个开朗随和,一个钟情古典,一个喜欢时尚;一个初中毕业已通读《史记》,一个上大学之后改修日语。二人性格迥异,但都积极向上,自强自立,为师非常欣慰。
因受时间限制,不能坐下畅聊,更不能一起共进午餐,学生送我下山,边走边聊,直到山脚下合影之后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之后,她们向上登楼,我向下与游客会合。
这是我第三次游南京,前两次都是参加研讨会,忙里偷闲走马观花游览,这次则是随旅行社与园区姐妹同往,入住奢华的蜂巢酒店,专为游览而来,较为纯粹也较为从容。三天时间,在细雨中漫步玄武湖,游走烟火气浓郁的老门东,又夜游秦淮河、夫子庙,在雨后的晴空,流连人间仙境珍珠泉。既感受了六朝古都的风光美,又探寻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情美、人文美。虽说没有见到久违的干女儿,却探望了阔别三十多年的姑姑,得到一条漂亮的披肩,让我内心充满温暖。今天又见到了我退休前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再次感受到为人师的幸福与满足,由衷喜悦,可以说,不虚此行。
南京,我还会再来的,因为这里有我的牵挂。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