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儿子一起在宜兴东氿大道S342省道上路经一座山林,远看山顶上有座寺院。时间尚早,我问儿子:我们去爬山吧。儿子说:随你,你去哪儿我就得跟到哪儿,要不然怎么办呢?好像很有道理,呵呵。
在山脚下偶遇一波也是路过此地准备爬山的同路人,大家目标一致,索性结了个队共同向前。
在山脚下兜兜转转折腾了20来分钟一波人竟然没找到上山的路。最终有人发现在灌木丛中有一隐秘的小豁口,拨开灌木隐约看到前方有砖石铺就的小台阶向上延伸,尽头隐没在丛林深处。一帮人欢呼雀跃:这就是上山的路。我们鱼贯地涌入灌木丛中,儿子更是兴奋,似是要丛林探险,一路在前方开道引路,走了一段我把他叫到了自己身边,告诫他安全还是很重要的,不要离我太远!
现在正值秋天,有些叶子红红的很好看。小路上都是草和灌木,看来这条小径很少有人走呀。
路边有很多的橡树,无论树杆大小都结了许多果子,有的人就开始采摘忙。这个我吃过,炒出来和板栗一个味的。
我和儿子一边走一边拍照,路上还有很的野蔷薇,一不留神就会扯住你的衣服,不小心还可能会刮伤皮肤。
来到半山腰,透过树丛观看山下风景。今天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似是要下雨,山下雾蒙蒙的,看的不是太真切。大片的黄色是还没收割的水稻。
半山腰的开阔地带也能看到山顶庙宇的一角。
一路都是这样的丛林,要是夏天走这条路估计是要喂蚊子的。
终于接近山顶啦,还有一小段的坡。在这个地方尽然看到一条盘山公路。我去,都可以开车上来的。不过开车爬山有意思吗?爬过这个小坡来到寺庙的正门处:天王殿。
爬上台阶来到天王殿,这里院门紧闭,好像没有人。
这里是山巅的制高点,环顾山下,S342省道像条游龙一般穿越于山丘原野之间,登高望远,心情舒畅。
不过,天王殿大门紧闭,怎么才能进入寺庙后院呢?我和儿子在天王殿下开始找路,东转西转的。结果在天王殿右边发现一条倾斜向上的小径,小径上还有2只小奶猫在喵喵地叫着。
可能是饿了,所以看到有人它俩就喵喵地叫,但又惧怕陌生人,因为你一靠近它们就往后退。对付这样的猫崽我有办法。我让儿子一同和我蹲下来,每人从地上捡根小草,在地上轻轻地划来划去的。再看这2只小猫咪,双眼圆睁,紧紧盯着地上的草动,猫着腰慢慢向我们靠近。等来到我们身边,伸出小爪子迅速地挠着我们手中不停晃动的小草,此时你就可以伸出手轻轻地摸摸它,而后再捋一捋它的毛,接着就可以将它抱起来想怎么撸就怎么撸啦!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好奇害死猫!呵呵
我和我家小子在这撸了半个钟头猫咪,可是我们一点吃的也没带,就只剩下半瓶饮料,在我没留神的时候我家小子将饮料全倒在地上,我问他干啥?他说给猫喝,两只小猫只闻了闻,都走开了。我问儿子:猫咪喝了吗?他回:没喝。我说:下次记住了,猫咪是不喝饮料的。
顺着小径一路向上来到寺院的围墙边,原来这里有一道敞开的院门。进入院内,把寺院看了个真切。原来天王殿的后面是白龙殿。院内堆了很多杂物,可以看出来这里正在整修。白龙殿?难道这里叫白龙寺???
两只小猫咪一路跟着我们,它俩跑到寺院内一间有灶台的侧房,在门槛上跳来跳去的,看来它俩对这里很熟悉,估计是寺院里养的。
来到院后方,看到一口大大的铜钟,我和儿子每人各撞了三下大铜钟,钟声清脆悠远很是动听。儿子问我说:为什么只能敲三下?我说:说了你估计也不能理解,这就是规矩和约定俗成,撞钟三下,分别代表福、禄、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等你上学到初中估计就会明白的。不过他依然意犹未尽,环大钟不停地用手拍打着,洪亮的钟声久久回荡在山巅。
铜钟上面赫然写着“白龙禅寺”四个大字,看来这里真的是叫白龙禅寺已是确定无疑。
在院门口的树丛中立着一块被我忽略的路牌,上写:屺山健身步道终点。天呀,这难道就是宜兴屺山,名画大师徐悲鸿故乡的屺山!想到这赶紧打开手机定位,一看果然是在屺山上。没想到今天无意中爬上来的山是宜兴地区有名的屺山。
站在屺山上环顾四周,良田、公路、河流、山川尽收眼底,风光秀丽。身处屺山之巅,让人想起一些传说故事。
宜兴屺山,坐落在屺亭街道屺亭村,海拔153.8米。根据现今地质研究分析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宜兴地带属于一片浅海区域,而屺山就是这片大海中的岛礁。潮水渐退后,这里形成丘陵地貌特征。
屺山有着神奇而美好的上古传说。当然,这个传说与宜兴上古名人周处有关。据传,古时的芳桥阳山荡因为没有遮拦,每到冬天,西北风刮得水浪三尺高,水质浑浊不能饮用,当地民众叫苦不迭。到了晋代,阳山荡边上的阳山脚下,出了一个大力士周处。他想阳山荡西面要是有座山把风挡住多好。一天,周处到宜兴城南的铜官山去挑土来筑山(愚公是移山开路,而周处是担石筑山,两位有意思的人)。当他把一担土挑到那里时忽然暴风骤雨,再也不能向前行走,只能把土担歇下来,等风雨过后再走。谁知雨一直下到天黑还没有停,他没法就把这担土搁在那里,空手回了家。到了第二天清早,风也歇了,雨也停了,太阳也出来了,他便兴匆匆地来挑昨天寄放在那里的一担土,谁知这担土已经变成了一座山。周处见了高兴地说:“我本来挑土就是为了筑山的,这担土已变成了一座山,遂我所愿也。”从此,阳山荡的水再也不浑浊了,人们也就将此山称为“寄山”,因“寄”屺”音近(当地方言),又将“寄”改成“屺”,以“屺山”为名沿用至今。
宜兴屺山历史还是比较悠久,从周屺公路段出土的屺山文物,就有新石器时代的6件,西晋时代的2件,六朝时代的2件,唐、宋、元朝的4件,合计出土各类石器和陶瓷器文物14件,足以证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屺山地区即有人类活动。
屺山山顶的白龙庙,修建于宋代,山脚下建有土地堂。土地堂东侧有个较大规模的文昌阁,据说南明宰相堵胤锡曾在这里学习深造。
关于白龙庙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据传古时的一个晚上,有一位长着白胡子的老公公,从西走向东(朝屺山方向走),走到白龙沃今河北组(有人称嵇家),河面上没有桥,老人过不了河。白龙娘娘奉天帝指令,将龙身横跨河面,好比架起一座桥,让老人通过。老人走到这里,就坐“桥”上休息,用长烟筒抽了一筒烟,抽完烟将红烫的烟筒头在“桥上敵了两下。此时忽听到有人在喊:“你坐好,我走了!”白龙娘娘把老人带山脚下,并对他说:“你该到的地方到了。”白龙娘娘继续前往山顶,在山顶上安了家,从此屺山顶上就有了一个白龙洞。现在从山脚下的土地堂到山顶这条路,据说就是当初白龙上山的途径。到后来人们才知道坐在白龙身上的老人就是来管辖屺山的土地公公,因而就在山脚下建造一个土地堂。土地堂的正南方是一个大广场,是庙会期间做戏、看戏的地方。后人就在白龙浜造了一座桥,起名叫白龙桥,在桥上还筑了一个渡水漕,一桥两便,既方便了和桥、六庄一带上屺山的行人,同时又便利了白龙浜河东河西的良田灌溉。
后来,当地百姓为白龙娘娘在山顶上建造了一座99间房屋的白龙庙,从此屺山香火越来越旺。白龙娘娘也十分感激,她尽力满足百姓所想所求。每当夏秋季节干旱缺水时,百姓到白龙庙烧香求雨,白龙娘娘就飞出庙门,腾云驾雾,通报雨神,在屺山顶上起乌云挂白龙,用呼风唤雨之法来答谢民众。为纪念白龙功德当地屺山茶厂把茶叶命名为屺山白龙茶,在宜兴颇有名气。
宜兴的宗教性庙会以屺山庙会最为有名。太湖流域一直流传着农历“三月三,吃了青团上屺山”的习俗(和桥地区流传的是农历“三月三,吃只绵苋头团子上高山”的习俗)。每年三月三即是屺山庙会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来屺山的香客人头攒动,场面浩大。
我们游历完山顶白龙庙后决计按原路返回。儿子说要从另外一条路下山,我说算了吧,别的路说不定离我们停车的地方很远,万一下雨我们就变落汤鸡了。儿子在地上捡了根长木棍,一路上不停挥舞着,很是兴奋,看来今天爬山他还是挺开心的。从山顶白龙庙离开的时候,2只小猫咪并没有尾随我们,在院子的广场上开心地玩耍呢。
回到车上补拍了屺山远景图,完美的一天,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家啦。
宜兴屺山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东氿大道S342省道与屺山路交汇处
门票:免费
停车:免费
上山时间:24小时全年无休
公众号:aiduo-image
;
微博: @爱哆影像
行走江湖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