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我与夫人一大早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南京博物院参观。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其中文物保护研究所被称为“文物三甲医院”,是中国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1933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当时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人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后母戊鼎等稀世国宝。南京博物院当时为中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北平历史博物馆曾归属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辽式建筑于10至12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变化。主要表现为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顶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结构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来的建筑斗拱,装饰意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属于仿明清风格。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
在最初的规划中,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这就需要建筑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开朗,才能达到原本设想中的效果。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现代设计师们,受欧美复古思潮的影响,推崇唐、辽式建筑风格。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发现,辽代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之风,而且更有加强的趋势。辽代建筑以造型朴实雄厚而出名,因此它的屋面坡度较平缓,同时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不仅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同时也扩大了屋子内部的空间,更好地满足展览陈列空间的规整需求。由于当时南京中山东路上其它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是采用的仿明清式风格,为了与它们有所区分,辽代建筑成了最好的选择。
中央博物院的老大殿的主体结构采用了以奉国寺为蓝本的辽式风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细节上仍然有众多的创新以及改变。首先体现在建筑师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中西文化相碰撞下,采用仿古外形的同时,在内部材料的选用上以西方建筑材料,如水泥为主,与传统的木材相比,既加强了建筑的牢固性,也增加了其使用的年限,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在内部结构设计的细节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如将陈列室设计成平屋顶式的结构,这不仅沿用了当时美国众多博物馆所采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次力图将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的实践。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平屋顶式的结构更有利于采光、扩大空间等,更加能够适应博物馆这一特殊性公共建筑的各项要求。
徐敬直的设计图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刘敦祯两位顾问的指导下,徐敬直和李惠伯两人重新设计了建筑图案。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体建筑离中山东路主干道较远,前面留下宽敞的空间,做草坪、广场和绿化带,大殿前建有宽大的三层平台,这样设计,可以衬托主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大殿仿辽宁义县奉国寺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整座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比例严谨,是在满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的仿辽式殿宇的优秀实例,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建国70年来,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筑未了工程,修缮而装饰一新,屋顶铺盖金黄色琉璃瓦,添砌仿汉阙大门,修筑庭前马路,绿化周围环境,兴建大殿前的月台。门前面向通往东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荫大道,沪宁高速公路经门口穿过而进入市内繁华地区;门内庭园广阔,花木葱葱似锦,衬托出仿辽式宫殿建筑的陈列大殿的端严和壮观。除原有中山门、朝天宫两处藏品库房外,又在大殿右侧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现代化的新库房,使文物保管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层的新展厅,即30年代原图纸上设计的连接二楼陈列大厅的底层陈列厅,计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连同二楼2390平方米陈列大厅,举办有《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们的昨天——祖国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苏考古陈列》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观众开放。大殿前方西侧的一座与现大殿相似的仿古宫殿式艺术陈列馆,即30年代原计划兴建中的工艺馆,计12600平方米。内设珍宝馆、青铜馆、瓷器馆。书画馆、玉器馆、织绣馆、陶艺馆、漆艺馆、民俗馆、现代艺术馆、名人书画馆等11个专题陈列展馆。
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各有侧重: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陈馆藏珍品;特展馆重点打造一流水平的精品展览,包括引进的外展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非遗馆通过动态方式展示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民国馆重点展示民国时期首都南京的社会生活风情;数字馆以网络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古代文明体验。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南京博物院每年还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文物及艺术品展等。
历史馆 1展厅,“远古印象”。江苏位于中国东部,傍江临海,有着悠久的历史,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素称“鱼米之乡”。远古洪荒,在这片江海交汇的神奇土地上,森林,植被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繁衍中,人类出现了。本展览为常设展览,旨在向观众展示远古时期江苏大地原始人类的生存遗迹。其所在的长江流域与其他大河流域一起,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江苏的历史发展极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特色。穿越时空,通过这些见证历史发展的文物与标本,一起探索江苏古代文明,体味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历史馆 2展厅,“史前神韵 吴越春秋”。35万年前,南京猿人的出现,揭开了江苏大地人类活动的序幕。此后,江苏古代人类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生存繁衍,富有地域特色的旧石器文化遗存遍及大江南北。 8000年前,江苏发现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6000多年前,稻作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史前文化的坚实基础。家畜饲养、制陶治玉、纺织髹漆、石器加工全面进步,物质财富逐渐丰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聚落规模迅速扩大,社会阶层显著分化,组织结构日趋复杂,文化面貎特征鲜明。最终,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古城古国应运而生。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阶段。江苏地区也逐步出现早期国家——方国,徐、钟吾、郯、干、宜等夷系方国与吴、越等越系方国,在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
商代,太湖地区马桥文化、宁镇地区湖熟文化的兴起,昭示着江苏地区早期国家的萌动。进入西周,武进淹城、姜堰天目山、邳州梁王城等众多文化遗存,凸现出多国林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鲜明个性。 春秋中晚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吴国吞邗、服越、破楚、灭徐、伐齐,直至黄池会盟,问鼎中原。臣服于吴的越国卧薪尝胆、由弱变强,在战国初年灭吴北上,迁都琅琊,天下奉为霸主。吴越尊周,交通列国,江苏地区的地域文化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历史馆 3展厅,“郡国华章 汉家故里”。秦朝末年,义军纷起,反抗秦室暴政,逐渐形成以项羽和刘邦为首的两大势力。秦亡,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此后,经过四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统一的汉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分封与郡县并举的政策,开启了两汉四百年的恢弘历史,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龙兴之地”,江苏北部地区经济发达,政治地位显赫,先后分封了荆、吴、楚、江都、广陵、泗水、彭城、下邳等重要的诸侯王国。江苏两汉时期的城址、村落遗址、墓葬等文化遗存尤为丰富。在这些文化遗存中,以诸侯王陵最为突出。高邮天山广陵王陵、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等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堪称汉代文化宝库。
历史馆 4展厅,“六朝迭兴 隋唐华彩”。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疆域北达江淮,南至交广,西抵巴蜀,东临沧海。相对北方地区的战争频仍,经济窒息,文化衰退,六朝则社会较为稳定。北方士人和劳动民众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六朝时期科学、技术、思想、艺术诸领域皆取得辉煌成就,在汉末战乱里濒于毁灭的汉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开创了风采绰约、意义深远的六朝文化。
隋的统一,为唐的繁荣作好了全方位的准备。盛世大唐,近三百年,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朝气蓬勃,国家活力四射。不仅洋溢着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展现出兼容并蓄、自信大度的宽阔胸怀。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的通畅,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唐朝成为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和全球范围内最为富强的国家。唐代江苏,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输出地。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经济中心的南移,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城市生活繁华似锦。盐城、泰州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设有盐城监、海陵监等机构,每岁煮盐达百余万石。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享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历史馆 5展厅,“江淮多姿 宋元气象”。宋朝结束了长期群雄割据的局面,政治开明,社会矛盾缓解,工商业兴盛,文化科技发达,社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时,扬州成为控扼江淮的军事要地,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稻麦两熟制推广,粮食产量远超前朝,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丝麻棉业生产逐渐专业化,髹漆工艺不断提升,商品远销海外。江南地区出现了以苏州、江宁为代表的手工业重镇和新兴商业中心;镇江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点,是江南运河的起点,承担着太湖和钱塘江地区漕粮、贡赋的中转重任,成为南北要冲。城市人口大增,商人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出现,市井生活多彩多姿。元代,扬州是“十二省治所之一”,苏州、南京和松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和棉纺业中心,仅南京城内的丝织工匠就多达两万人。文人书画艺术勃兴,出现了黄公望、倪瓒等一代大师,影响深远。
历史馆 6展厅,“盛世江南 明清辉煌”。明清时期,江苏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市镇兴起,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农业、水利、丝棉纺织业和制盐业等均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货帀雇佣关系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见端倪。苏州、南京、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兴、最富有的城市。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技、学术、文学、艺术的繁荣。明清时期,南京的城墙、宫殿、寺庙和江南园林等建筑技术及造船业居于全国前列;江苏成为全国的书画中心,名家辈出,精品纷呈,领袖画坛;文学创作鼎盛,涌现出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一代大师;江苏还是全国工艺中心之一,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玉器、刺绣等领全国之风骚。江苏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航海家、科学家和大学者,他们灿若星辰,辉耀于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星空。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和高峰,而江苏则是这个高峰的代表。其时,江苏经济繁盛,文化鼎兴,有“盛世江南”之美誉。
民国馆位于艺术馆东侧地下,从整体到细节,无一例外的在呈现着民国首都南京的特性。展厅分区域通过仿民国欧式建筑街景浓缩展示当时城市生活景象,是老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天空、道路、街灯及附属设施等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模拟再现,营造真实历史氛围。总体风格复古怀旧。街道上有邮局、火车站、理发店、中药铺、书店、银楼等可履行实际功能的实体店铺,在身着民国服饰的店员的服务下,你可邮寄信件、按方抓药、选购书籍及银饰品,甚至可以购买到江苏地方糕点美食以及留声机复制品等商品,等其陈设、匾额、器具等均是征集的民国文物,这些文物如摩登家具、老式福特汽车、火车头等无一不凸显了浓郁的民国味道。参观者身临其境,在流年碎影中体会当时的社会风情。整个展馆在展示建筑特色的同时,动态还原当时城市生活状况,让观众跨越时空的阻隔犹如走在民国街头。真实的民国街景,真实的民国物件,体味真实的民国城市风貌。
艺术馆之历代绘画陈列。江苏历代绘画,成就卓著,画家和画派数量均在全国占较大比重。究其原因,与江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发达的商业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江苏历代绘画在继承中有创新,共性中又有鲜明的特色,明清以来形成了许多众所周知的绘画流派,诸如吴门画派、松江画派、金陵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京江画派、扬州画派、常州画派、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等。这些绘画流派成员众多,艺术风格突出,立体地展示了明清以来绘画艺术的多元化状态,也生动呈现出明清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本次展览特选择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画派加以介绍,充分展示明清以来江苏绘画发展的盛况。
艺术馆之历代书法陈列。中国书法是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结晶,是炎黄子孙对于人类艺术的伟大奉献.书法艺术凝聚了各个时代书法家们的智慧与创造,从而形成了渊源有自的书法传统与遗产,并对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书体文字是书法不可或缺的基础。从原始的象形文字演变而为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从秦汉篆隶演变而为汉唐的楷书、行书、草书,中国书法一路散发出神奇诱人的艺术气息。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嬗变过程,阐释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历代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们通过对传统书艺的欣赏、学习与继承,得以陶冶性灵,变化气质;提高艺术修养,优化整体素质。在源渊流长的书法传统中,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表现的手法和效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使用材料或纸帛、或金石、或竹木;表现手法或书、或刻、或铸;表现效果或传统、或创新、或中庸,汇合成光辉灿烂,目不暇接的艺术世界。
艺术馆之历代雕塑陈列。南京博物院收藏历代雕塑作品数量可观,雕塑陈列即以整理这部分古代的艺术珍品,挑选并集中展示这些闪耀着东方文明与智慧的艺术品为目标。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有从河南殷墟、四川彭山汉墓、甘肃唐代遗址以及其他遗址考古出土的雕塑作品,也有世代传承的收藏;有的属于年代久远的商代,有的则是明清时期的宫廷器物;有日常所用之物,也有宗教崇拜的偶像;有的是建筑的构件,有的则是随葬的明器;既有体量丰伟的陵墓石刻,又有玲珑小巧的文玩陈设,内容涵盖了古代雕塑的许多层面。它们大多为佚名的匠师所造,但却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相信广大的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生活的情趣,受到古朴典雅之美的陶冶。
艺术馆之江苏民俗展。江苏地处祖国东部沿海之中心,居长江、淮河之下游。这里水网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凭自然条件之便而物产丰盛、都市繁华,借南北交通之利而文化交融、人文荟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了一方的民俗文化。苏南地区,孕育了儒雅精致的吴地民俗。苏北地区,楚汉文化历史悠久,因而形成了勇武而不失庄重的徐淮民俗。苏中地区,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有北方人的开朗爽利,也有南方人的睿智灵秀,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维扬民俗。苏东沿海地区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生活在那里的渔民和盐民创造出了苏东海洋文化的殊风异俗。江苏人民在这块水土肥沃的田野上生活、繁衍,通过辛勤劳动,继承并创造出古老质朴、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
艺术馆之非遗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集中展示江苏省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北接淳朴厚实的齐鲁风采,西染神秘浪漫的荆楚之韵,南拥细腻温婉的百越风情,自然与人文禀赋优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显示出一派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是江苏极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众的精神财富和情感积淀,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根基所在。
大师工坊是由南京博物院邀请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现具有江苏代表性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的场所。在大师工坊里,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国大师的魅力,也可以参与到与传承人师徒的互动之中。为使观众充分地接触各种手工技艺项目和传承人,江苏省非遗馆会根据展览需要定期更换展陈项目。
民俗茶社是一座全木结构仿古茶社,精湛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茶社完全按照老式茶社布局修建,天井苏式彩画艳丽夺目,戏台金碧辉煌,木雕隔断精致巧妙,池心敞亮宽阔,包厢整肃典雅,是观众欣赏江苏省表演类非遗项目和品味江苏省饮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最佳场所,是“动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在这里,将定期上演江苏特有的曲艺、传统戏剧折子戏和民间音乐等项目,如苏州评弹、南京白局、昆曲折子戏、江南丝竹等等;并采用传统茶馆中“荤茶馆”的形式;把南京雨花茶、苏州洞庭碧螺春、连云港云雾茶等进入非遗名录的茶饮和其他饮食项目同时纳入其中。
数字馆位于民国馆北侧地下,由实体展馆和网络虚拟馆构成。实体馆约1200平方米,用抽象概念辅以历史事实的表现方式诠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总体风格时尚亮丽。突破“以展柜和展板为主”的传统展陈方式,采取“不封死、不看穿”错层交叠的空间构建手段,集合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媒体形式,运用实时抠像、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间、装饰、媒体硬件及数字内容结合起来,营造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引导观众沿着流线移步换景。网络虚拟馆通过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复原实体展馆的空间和内容,是实体展馆的延伸。以网络为平台,观众自己制作的展示内容,通过遴选的,也可推送到实体展馆。实体展馆分为六大展区,序厅:以《时光》为题,通过流水、风沙、变幻的星空,体现“时间”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作用,营造时间飞逝,万物沧桑的情境感。萌动与发轫:用独具风格的影像勾勒出初生的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时表现出的勇气与“傻气”。进取与成长:体现中华文明的快速发展。用历史故事表现“热血青年”、“因为爱情”、“君子爱财”、“意气风发”等人生路上的喜怒哀乐。扩张与融合:用立面宽12.5m,高5.9m的C形巨幕影片,以战争、帝国故事表现人类进步过程中的豪迈激越、坚韧不拔以及全盛时期的声色犬马、宗教宣扬。封闭与开放:截取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文明丝路中的历史片段,表现中华文明从开拓进取逐渐转向内敛、保守、固步自封的心态。生命因你永恒:总结在初生、发展、强盛、衰落这一螺旋式渐进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和民族产生了融合,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在不断成熟、进步,文明向更加美好和睿智的方向前进。
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有二千件以上,仅次于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 。
其中,考古发掘品、少数民族文物、外国文物、宫廷器皿、清代文书以及日寇投降仪式的文物,都是全国独有的罕见品,科学价值较高。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
院藏中外专业图书近30万册,其中还有全国少有的善本书和殿版书。历年新征集的古代书画,总数亦在3万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时代的珍品,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是名列全国前茅的精品。建国后新出土的东海大贤庄旧石器,邳州市大墩子彩陶器,仪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时代青铜器,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及“广陵王玺”金印,南京、丹阳一带六朝时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都是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
南京博物院藏品一部分接收自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另一部分来自1949年建国后的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捐赠、接收及交换。藏品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当代,种类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以下就是南京博物院的部分“镇馆之宝”及收藏的著名文物。
郢爰为古代黄金货币,战国时代,郢爰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
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战国时代,此壶独特之处是盖上有盖。盖、底均饰立鸟,中部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对展翅欲飞的雏鸟,口微开,似鸣叫。壶盖中心有一圆孔,上加浮盖,浮盖上有五瓣梅花式钮,钮之顶端站一只双翅舒张、引颈高鸣的鸿雁。壶底以三鸟作器足,鸟形象生动,鸟爪扣地,鸟身后倾,双翅上扬。壶体表面饰错金银,间嵌绿松石。此壶为战国晚期新出现的镂刻、错金银、嵌玉镶珠、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融为一器,华丽工整,美观凝重,构思之奇巧令人称绝,充分显示了中国青铜工艺水平的高超。
青铜云纹虎钮錞于,春秋晚期,此件錞于是现存较早的有盘虎钮錞于。錞于是春秋吴国特有器物,与丁宁、石鼓桴一起为打击乐器。盘内的虎形钮,虎身曲折纹、长尾上卷,尽显敦朴厚重、威严神圣之感。按照文献记载錞于与鼓相配使用,用于指挥军队撤退。
青铜鸠杖,春秋晚期,此为吴国特有的青铜器。是王权的象征,只出现在王室大墓地之中。鸠杖分为杖手和杖镦两部分。杖手立有鸠鸟,可能吴越图腾有关。杖镦则是一个跪坐的人,双手平放膝盖,耳上有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中间留辫子,胸部、背部、臀部等都有云纹,应是吴国先民断发文身的习俗。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名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于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出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壶口外敞,颈较高,腹圆鼓,下腹内收,平底,座圆型,壶肩、腹部焊接纵横有致的花枝,花枝上焊接花朵,花朵上由五个花瓣和花蕊组成,花瓣纹饰细如发丝,共为五百七十六朵盛开的桃花。上腹花朵上焊接有金银错铜圈,圈的四围焊接对衬的四只铺首,铺首两角根部正中镶嵌一颗圆珠,弯曲的角梢铸成龙头,龙张口,口内含舌,唇的两边露出两对小牙,尖小如针尖。腹部焊接四只金银错虎状把手,上端连铜圈,下端连花朵,与铺首交错排列。虎作驱体弯曲状,头部向下,张开大口,前后足分开,爪子抓着圆柱。铜丝网套由九十六条卷曲的龙和五百七十六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网罩中间有错金云纹铜箍,箍上有相间兽首衔环和倒垂的浮雕兽各四个,衔环与立兽上有错金银纹饰。壶颈和圈足上、网套下面的肩与腹部,分别饰错金银斜方格云纹。壶座圆形,平面有镂空圆形对衬图案。壶颈、壶座施以金银片、金银丝组成几何纹图案。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口沿内壁有铭文十一个字。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中国北方燕国太子平和将军市发动兵变攻打丞相子之。子之成功地进行了反政变。燕国内乱,齐国将军陈璋攻下了燕都。陈璋的军队攻下燕都后,“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重器”,其中一件便是燕国宫廷里的器具——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陈璋命人在该壶上刻下了他攻打燕国的记事铭文。因为铜壶外套的腹下部锈蚀残措,与圈足已分离,所以它的实际高度要超过24厘米,实际重量也应大于6250克。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制作工艺高超,造型别致,器形优美自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是以长龙、梅花钉构成的三层网络立体镂空网套装饰的青铜壶。壶身外面以铜丝网套作装饰,网套分上下两半部,上部连接于壶身肩部,下部起于圈足座缘,上下于壶腹部套合,套合处以一道横箍为饰。网套为立体镂空的三层网络结构,由蜷曲起伏的长龙上下左右盘用,头尾交错,彼此纠结相连而成,两龙蜷曲交接处又用梅花钉连接,梅花钉贯通内外三层网络。网套上半部有长龙四十八条,每条起伏蜷曲三次,梅花钉为四十八竖行,每行三枚,其一百四十四枚;下半部亦有长龙四十八条,每条起伏蜷曲九次,梅花钉亦为四十八坚行,每行九枚,共四百三十二枚,浇铸工艺十分复杂。网套两半部接合处的横箍上,又装饰错金的流云纹,以及相间排列的普面衔环和立兽竖环耳各四个,立善为虎形,通体错金银饰。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的铸造工艺精细复杂,这样的浇铸工艺,以致使有的研究者认为是范铸法所无法达到的,唯有运用精密铸造的失蜡熔模法才可能取得的。壶身满饰错金方格卷云纹,外以网套封护,网套上半部铸接于壶身肩部,网套与壶身间的空隙仅有1毫米。龙体铜丝的直径为2.5毫米,以如此纤细的铜丝构成网络,而三层网络的总厚度不过16毫米,于是把失蜡法的使用,提早到了战国时期。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增添了重要的资料,该器上的铭文的释出,揭开了多年未解的谜底,为中国的考古工作又增添了新的篇章。 铭文反映的公元前315年齐国伐燕国的史实,也可印证和补充文献的记载。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的发现也印证了古泗州城的历史变迁。
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藏品中,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极其特殊的一件。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重122.87克。龟钮,通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精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于建武十七年被封为山阳王,汉明帝永平元年又被徙封为广陵王,刘荆有才能且喜好法律,但生性刻薄。光武帝去世后,他假冒东海王刘强的舅舅郭况,写信给刘强煽动叛乱,刘强告发了此事。汉明帝刘庄念刘荆是同母兄弟,便打发他回到河南的王宫。后来西羌叛乱,刘荆又想谋反,消息又走漏了,他因此被改封为广陵王,当了广陵王后,刘荆又叫来看相的人说:“我长得很像先帝。先帝30岁得天下,我也30岁了,可以起兵了吗?”看相的人也告发了他,刘荆吓得把自己关进牢里,向朝廷请罪,汉明帝再一次原谅了他,并派国相、中尉小心“护卫”他。后来刘荆派巫师于祭祀时诅咒朝廷,又一次被告发,刘荆畏罪自杀,死后被赐谥号“思王”。刘荆在历史上留下了爱玩阴谋却总被告发的滑稽形象。他不知道,上天给他的使命不是谋反,而是为1900多年后的人们解谜。汉代分封的诸侯王都用金印,印钮大有讲究。从考古发现来看,分封周边国家时,在南方的诸王用蛇钮,北方的用羊钮,西北的用驼钮,均与当地物产有关,而汉朝内部分封刘姓诸王用龟钮。龟钮金印什么样?后人千百年来一直无缘得见,直到“广陵王玺”被发现才大白于天下。从艺术价值来说,汉代是中国印章制度的鼎盛时期,而广陵王玺是汉印精品中的精品,可被视作文物断代的标准器物。印文是篆书,但隶书的意味明显,转折和收笔很方正,字迹苍劲古朴,端庄凝重。同时,它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汉代诸侯王的印章,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严格规定,广陵王玺的发现印证了典籍的记载。另外,它对“汉委奴国王”印的证实,以及作为中日交往最早的实物证据,起到了“证史”和“补史”的作用。
珍藏在南博的“错银饰青铜牛灯”,全器作牛驮灯盏的造型,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体型肥硕,神态憨厚,蹄足短矮,双目圆睁,双耳耸立,低首俯视,口张开状,似乎正在鸣叫,腹中空,牛尾卷曲螺旋上举,整个造型显得雄健强劲,威武稳重,线条富有韵律感,好象是一头神牛驮着光明来到了人间。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承接在突起于牛背正中的圆形座基上,亭子的基部即是灯盘,作圆形,边缘双层,在两层边缘之间的凹槽中,可以镶入灯罩。灯盘的外侧又有一个扁平的短把,捉住把手可以转运灯盘,任意调节光照的角度。灯罩如两片瓦状的门扉,上面凿出组合成窗户状的菱形镂空,以使灯光透出。灯罩亦可启闭转动,既是为了挡风,也可以控制灯光的亮度和角度。灯盏的上部为穹窿形的圆盖,状如一只倒置的碗,盖的中央即为管状烟道。烟道为一弧形圆管,由牛首顶部向上生出,接连于灯盖顶端的中央,长42.5厘米,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这是为在灯火点燃后,将产生的烟炱通过烟管导入牛腹而设置的。据说,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这种为防止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其构思和实践,在今天看来,亦可作为防止污染的借鉴。牛灯不仅造型别致优美,还装饰了美丽的纹样。除灯罩外,通体饰错银的流云纹,云纹中有龙、虎、凤、鹿飞行其间,纹样线条圆转流利,飞动飘逸,充满了天上的神奇意味,使牛灯更具一层神话色彩。另在灯盖的后侧外壁,装饰一展翅飞翔的苍鹰。错银饰是一种有极好装饰效果的工艺,充分利用了金属自身的不同色泽来达到装饰的目的。其方法是先在器物的铜质胎壁上,錾凿出图案纹样的凹槽,在錾槽中填入白银,使两者结合牢固,再在表面加以错磨,使之光滑平整,纹样也就显现出来。铜的黄色、银的白色,结合瑰丽的花样相映成辉,格外富丽华美,所以,在汉代的铜器装饰中使用比较普遍。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下部为黄牛,背负筒状灯,穹隆状灯罩,上面焊接一圆管,直通牛首,烟灰由此通入牛腹,牛身、灯座、灯罩三部分可拆卸。整体构思巧妙,且体现了古人一定的“环保”意识。牛体遒劲威猛,尤其是牛尾旋曲而上,独具匠心!通体用银子对称错出各种图案,十分流畅华丽。与牛灯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方“广陵王玺”金印,及铸有“山阳邸”铭记的雁足铜灯,说明牛灯的主人是东汉初年的广陵王刘荆。他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最初被封为山阳侯,以后进爵为山阳王,后来又迁封为广陵王,封地就在今扬州一带。一件日常使用的灯具,制作得如此精美,反映了东汉时代青铜工艺的高度水平,同时又可窥见皇室生活豪华的一斑。
银缕玉衣是古代玉衣的一种,玉衣又叫玉匣,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衣服,分金缕、银缕、铜缕、丝缕几种。《汉旧仪》及《后汉书》记载:“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镂……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中国发现过两具基本完整的银缕玉衣,均出土于徐州的汉代墓葬。第一件银缕玉衣1969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该墓为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现藏南京博物院。另一件西汉火山刘和墓的银缕玉衣未经扰乱,除银缕朽坏,玉衣各部分结构清晰,是经科学发掘年代最早的银缕玉衣。此外,1973年董园一号墓葬(曹操父亲曹嵩墓)之中也发现一件银缕玉衣,现藏于亳州市博物馆。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明代,此座拱门是用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套备用构建复原而成,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六拏具),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石共烧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这座拱门就是当时备用两套中的一套。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此梅瓶为官窑出品,岁寒三友纹梅瓶高41.7公分,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种情况沿袭明、清两代,甚至在清代岁寒三友纹中,芭蕉成为主要纹饰。坯体白而坚致,小口,短颈,溜肩,肩以下逐渐收敛,体形修长,底面有刮削痕。盖作钟形,火焰形钮。通体施白釉,白中略泛青,釉质细腻滋润,底露胎。盖为红地白花,满绘牡丹,颈部绘蕉叶纹,肩以下白地红花,分为五组纹饰,如意纹、卷草纹、缠枝菊花、海水、变体仰莲为辅助纹饰。腹部以较大的篇幅绘松、竹、梅,并以湖石、山茶、芭蕉衬托,组成了岁寒三友的主题画面。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和谐得体,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釉里红瓷器色彩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烧制条件要求高,烧制技术难掌握,所以十分珍贵。这件梅瓶美中不足的是其釉里红的釉色欠佳,但瑕不掩瑜,于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组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雕漆寿春宝盒,清代,此为清代漆器,该盒形制正圆,“春”字内圆形开光,雕一老寿星,旁边雕衬松柏、蝙蝠和梅花鹿,寓意“福禄寿”为明清时代宫中最流行的造型题材,所制器皿刻工精细,漆色纯正。为清宫廷级别藏品,是清代雕漆工艺的代表性藏品。
斗彩双凤八吉祥纹盘,清代,此为清乾隆时期斗彩瓷盘,其纹饰繁密,色彩艳丽,盘心由内向外分别绘有双凤穿花、缠枝牡丹、祥云托八宝、海水杂宝纹等,工艺精湛。
红地描金双喜纹瓷盘,清代,此为清同治年间粉彩瓷器,为釉上彩瓷器,素烧后用玻璃白打底,再以粉彩绘色松鼠纹,色彩温和,画工精湛。
黄釉暗龙纹瓷碗,清代,此为清康熙年间瓷器。撇口、弧腹、圈足,型体硕大,稳重得宜。黄釉暗龙纹瓷碗制作时于白釉大碗内外施黄釉,经低温火二次烧成,因此釉色鲜艳透亮,均匀雅致。釉下暗刻双龙赶珠纹,近足处刻有海水江崖纹,龙纹姿态矫健,气势凶猛。
鎏金旃檀铜像,清代,此为清代鎏金佛造像。旃檀佛纹饰细腻紧致,立于莲花座,左手呈与愿印,右手呈无畏印,造型精美。
鎏金宗喀巴铜坐像,清代,此为清代鎏金佛造像。清宫铸造金铜佛造像,造型规范、结构均称、用材讲究,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室气派。
嵌珐琅转鸟开荷花缸,清代,此为清乾隆年间钟表器。缸腹部满饰花蝶纹,上、下口沿分别是云头纹、海水纹一周。表盘在腹部正面,其周围镶红绿两色料石。表盘的左右有上弦孔,左边的负责走时系统,右边的控制奏乐和活动机械装置。缸面以玻璃镜示宁静水面,成荷塘景观,中心有鸭围成圈,莲荷婀娜多姿散布塘中,数朵荷花错落有致。其中三朵荷花可开合,花心中分别端坐西王母、持桃童子、持桃仙猿。开动后,在乐曲伴奏下,花瓣张开,露出花心中的西王母、童子、仙猿,西王母稳坐不动,童子、白猿跪拜呈献桃状。
青花万寿纹尊,清代,此为清康熙年间瓷器。胎体厚重,器内满釉。尊的周身绘寿字纹。口的上沿两周,每周77字;口的侧沿、圈足外沿每周48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共计整整一万字。字的大小随器物的造型曲线伸缩,规整而自然,造作而有风韵。
山子鸟音水法钟,清代,此为清代钟表器。鸟音山子水法钟造型取自中国山水盆景,表盘镶嵌在树旁岩石中,树下装饰彩色花叶,树木枝头上的飞鸟生动逼真,呈现和谐自然的画面。
铜镀金嵌玉盆景,清代,此为清代镀金嵌玉铜器。清宫旧藏。珐琅盆中植各色繁花。工艺精湛、意态生动,设景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孝贞显皇后鎏金铜发塔,清代,此为清代鎏金铜器。慈安皇太后发塔。藏式喇嘛塔,底座为正方形须弥座,四面皆有雕刻,并镶嵌红珊瑚、绿松石以装饰。其束腰部分雕刻二只狮子,相对而立,其间相隔一个火焰宝珠。狮子前爪上举,用以承托上枋部分,形象十分生动。
御赐和硕智亲王金册,清代,此为清嘉庆年间金银器。金册呈长方形薄片,4页,汉、满文各半,上下各有3个椭圆形榫卯相连,阴刻楷书12行计184字。
20世纪30、40年代,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他们或独立、或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对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古迹、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主持或参与了云南苍洱地区考古发掘、四川彭山崖墓考古发掘、河南安阳殷遗址考古发掘、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发掘等。通过收购、拨交、发掘,曾一度集中了全国的一流珍品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20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都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也在变革着人们利用博物馆的方式。199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在规划、建设、维护本院的信息网络和通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文博信息化科研工作。自建立以来在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南京博物院进入了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行列。2003年,设计、开发的南京博物院网站荣获文化部、团中央、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十家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完成了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大遗址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信息中心还受到许多文博机构的邀请,协助数十家博物馆完成了信息化、多媒体展览的规划、设计。
南京博物院也是众多学校、驻宁部队的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我们的节日”、“南博元素,我的灵感”等主题活动每年举办近百场;儿童趣味体验室、国内首家残疾人数字体验馆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参观需求;定期邀请金陵剪纸、扬州雕版印刷、宜兴紫砂、秦淮灯彩、南京金箔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魅力;小剧场和老茶馆安排有木偶剧、杂技、南京白局、苏州评弹等展演。所有服务或活动均注重对博物馆及藏品的宣传以及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在互动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随着中国博物馆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南京博物院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正逐步从研究“物”(文物)向服务“人”(观众)转变,通过精品化的展览、高质量的服务、多层次的活动使事业发展回归到国际博协章程所界定的“为社会及其进步服务”的总目标上来。“一院六馆六所”的南博将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向集典藏、保护、研究、教育、服务于一体,具备举办各种展览、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基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馆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