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无锡鼋头渚游记。

江苏无锡鼋头渚游记。

2016年1月2日,上午,我游览完毕蠡园,很快就到了鼋头渚。鼋头渚是横卧无锡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明代以前,鼋头渚已为人们所向往。茂林修竹、悬崖峭壁、摩崖石刻、同太湖水辉映成趣,被认为是无锡境内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涨”被列为“无锡八景” 之一。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常来此踏浪吟哦,留有“鼋头渚边濯足”遗迹。文人雅士咏唱之作颇多。清末无锡知县廖伦在临湖峭壁上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摩崖石刻。鼋头渚风景区是一个著名的近代园林,始建于20世纪初,自20世纪以来,无锡涌现了一大批吸收西洋文化的私家园林,鼋头渚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始建于1918年,由清末举人无锡商会会长杨翰西建造,当时他巧妙利用真山真水建园,把这私家园林建的三分人意七分自然,也是欣赏太湖水的绝佳处。

 

鼋头渚独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着青岛海滨的气概;向北望太湖又有着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在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辅之以别具匠心的人工点缀,使之成为观赏太湖最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诗人郭沫若畅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评价。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人。鼋头渚现有面积达539公顷,鼋头渚风景区地广景多,可先登临鹿顶山舒天阁,远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鼋头渚,或步行盘桓于花径,或赤足涉水于低滩,或乘船弄涛湖面,坐礁凝思,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主要景点有鼋头渚牌楼、牌坊、长春花漪、七桅帆船、海峡友好石碑、徐霞客铜像、藕花深处、无锡旅情、鼋渚春涛、摩崖石刻、震泽神鼋、澄澜堂、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头渚灯塔、十里芳径、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堪称“无锡第一胜景”,1958年郭沫若畅游太湖也留下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

 

新鼋头渚牌楼在充山脚下,呈牌楼状,上盖桔黄色琉璃瓦,建于1986年。由此前行3.5公里直通老门楼。入园有电动车代步,全程3800米,越五里湖水面,穿鹿顶山隧道,直通老门楼。

 

老鼋头渚牌楼位于犊山村,建于1972年,飞甍重檐,琉璃瓦顶,正面有“鼋头渚”三个鎏金大字。是过去鼋头渚风景区的老大门,现在是无锡十八景之首“鼋渚春涛”的序幕。“鼋”是形似海龟的一种动物,“渚”是指三面临水的小陆地,因为它状如鼋头而叫鼋头渚。

 

门楼背后刻有“山辉川媚”4个大字,点出了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风景的特色。入门左侧为“太湖别墅”门楼,穿月洞门、循齐眉路可登七十二峰山馆;顺大路向前,走过300米的杜鹃坡,有通往太湖仙岛的轮渡码头,此处露出太湖一片水域,被中犊山、小箕山(锦园)、大箕山诸峰环抱。湖水广阔处,可见若沉若浮形如大龟的三山。杜鹃花是无锡市的市花,清明时节树丛、林下、溪边的杜鹃花开遍山野,映的满山都是红色,犹如花海。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是香樟树,它是无锡的市树。

 

“太湖佳绝处”牌坊原为“横云山庄”门楼,始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北式风格,斗拱连接,琉璃顶、飞檐翘角。1975年根据郭沫若诗句并集其手迹制额。上书“太湖佳绝处”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迹。牌坊右侧,有砖彻拱门,正反面有砖刻“利涉”、“问津”。来鼋头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称“利涉”。渡船将游人送到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处,就得“问津”。进牌坊,立以照壁,饰以凤穿牡丹。壁后临水而筑“涵万轩”水榭,轩内悬挂“湖山罨画”一额,系乾隆手笔。1929年,无锡民族工商业者荣宗敬,在那里建造了“锦园”。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间饰以“凤穿牡丹”的图案,凤凰和牡丹寓意吉祥。整个照壁挡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1934年,园主得之于北京地安门外烟袋斜街,据说还是圆明园中故物。牌坊结构古雅、斗拱相连,湖水被周围的山林、岛屿所环抱。北面有中犊山岛,现在是太湖疗养院所在地;对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树木苍翠,景色优美。

 

澄澜堂雄峙于充山半山腰,建成于1931年,建筑仿宋、明宫殿式,面阔五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澜堂”匾额,为清末无锡华世奎所书,“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鼋头渚本身变化万千,阵雨过后又有雾气,而且这里居高临下,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景色各异,真是“浪涛与松涛齐名,碧水共长天一色”!风景能与唐朝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所描写的洪都(今南昌)风景相媲美。所以陈夔龙在堂两边抱柱联上写道:“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阁”了。堂中还有林开谟书于1933年的楹联:“吴越有具区,襟江带湖,经始楼台都入画;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参龙象欲逃禅。”

 

澄澜堂下,列“震泽神鼋”,青铜铸成,高1.3米,长1.7米,重700公斤,龙头鳖身。关于“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界中的鼋,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鼋。在自然界中鼋是一种和鳖相似的动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作“大鳖”。其实鼋和鳖是有区别的:鳖的重量最大只有三四公斤,而鼋的重量可超过100公斤;鳖吻长而尖,鼋无尖吻嘴圆;鼋又叫癞头鼋,缘由是鼋头头部散生疣状突起,鳖的头部却是光滑的;鳖的外形呈扁圆,鼋的外形却是正圆。因此南方人俗称“团鱼”,又是团圆,又是“余”,十分吉利。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数生长在广西。在神话传说中,鼋是龙和鳖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这只神鼋是中华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时赠送给鼋头渚公园的,由著名雕塑家庆宝持创作,上镌有朱复戟教授篆刻题名。

 

广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绝岩间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命名。峭壁顶端,就是广福寺。1924年,杨翰西将一勺泉上山地一亩多,捐赠给量如和尚。量如原系军人,脱下戎装,削发为僧。他将后山的广福寺(又名峭岩寺)迁到这里。原庙虽小,却建于萧梁。广福寺建成于1925年,寺名含“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于幽谷绿树丛中,有深山古寺之风。寺前古朴山门,三拱圈,两旁立钟鼓楼,中有砖刻“广福寺”,尉天池书。头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刚、弥勒佛。中间天井,两厢供观音、地藏。大殿塑释迦牟尼、迦叶、阿傩,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颇具惠山泥人风格。殿上“大圆满觉”匾为赵朴初所书。寺后有蔡缄三的“退庐”和僧房“华严精舍”。已增设“文物陈列室”、“玉佛殿”和“三圣阁”。内藏驼鸟蛋、古画《百鸟图》,以及明末隐士杨紫渊的铁鞭。

 

鹿顶山,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东,山高96米,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鹿顶迎晖”一景,1984年动工兴建,1986年元旦正式开放。通鹿顶山的道路有四条,还有一条盘山公路,一般游人多从挹秀桥登山。天阁是鹿顶山的主建筑,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高24米,八角三层四重檐,黄琉璃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一望,一幅神奇而绝纱的太湖美景图画尽入眼帘。人们赞叹湖山风景建设者独具慧眼,在群山环立的溪湖之交,选择这个八方入画的山峰,建高阁于山之巅。望太湖,湖光缥缈;望蠡湖,溪水涟漪;东南西北望,都是湖,尽是水,七十二峰错落其间,可以把万顷太湖、十里蠡湖、七十二峰瞧个够,看个透,它标志着太湖风景区建设的崭新面貌。

 

挹秀桥在充山和鹿顶山之间,凌空架一桥接通。桥洞拱圈形,像雄关耸峙在深谷中。桥上接连建三只亭子,顶端碧琉璃瓦。由此穿林登山,前有陈仲言所建的小屋三楹,名“雪影山房”,后有涧池名为“甘泉”,旁有百年茶梅。上坡有新辟的照影池,建有四子轩、浮望亭等纪念西施的建筑。

 

呦呦亭取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鼓我琴瑟,以待嘉宾”。亭呈长方形歇山顶。两旁各立两个漏窗。透过漏窗,六匹仙鹿雕像,悠然立于石间。在群鹿雕塑下面石潭之畔,巨石壁立,正面刻有元末以孝行著称的无锡隐士华幼武《登鹿顶山》诗一首:“雨洗春泥软,山高客兴孤。振衣临绝顶,拊掌望平湖。尘雾遥连楚,烟光直过吴。乾坤万里阔,不泣阮生途。”

 

准望亭原为水准测点,是鹿顶山的最高处。为金山石构小亭,六角。金沤亭,四方琉璃顶,是根据郭沫若诗“万顷泛金沤”之句命名。其旁碑刻,正面为刘海粟书写的“鹿顶迎晖”四个大字;背镌《鹿顶迎晖建设记》。其下有环碧楼,供游人品茗,有“静观”一额。

 

金沤亭下通范蠡堂。堂歇山顶,三明两暗。正中须弥座上有泥塑彩绘的范蠡,神态自若。两壁粉墙上,四帧线条古拙的青铜色影壁浮雕《泛舟》、《养鱼》、《制陶》、《经商》,描绘了范蠡功成身退后的传奇故事。

 

充山隐秀位于鹿顶山东南山麓,原陈家花园所在地。陈家花园,又名若圃,是无锡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兴建于1928年,建国后设苗圃。1983年,利用这里11公顷山地,建“充山隐秀”一景,内设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小区。如从公园大门顺大路迤逦而行,转入幽谷,便是春花区。这里利用山涧,形成“翠湖”。水旁有人工堆积的土山,高低错落,广植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缀以杨柳、香樟、翠竹。春季花开,一派浓郁的春色。在翠湖水面上,架小桥两座,直桥名“跨绿”,曲桥为“俯青”。翠湖南横跨一桥亭,八柱,歇山顶,名“荇青”,有“鱼拨荇花游”之意。临水建有二层楼,青瓦粉墙,名“醉芳楼”。楼旁水边又有方亭,名“蓼风”。在满植翠竹的土山上,建有六角竹亭,仿制的竹柱,似可以假乱真,故名“个亭”。“个”为半个竹字,形如竹叶,颇具趣味。山坡上有古典建筑群——杏花楼,共五幢,设旅游饭店。西有菖蒲园,面积1公顷,水沼植菖蒲200个品种约2万株,花开绚丽多姿。夏荫区之胜在于树,这里有大可合抱,茂如翠盖的鸡爪槭;姿态优雅,繁花如雪的百年白茶梅;挺拔雄伟,松针如拂尘的大王松,特别是两棵浓荫匝地的苦槠,在鹿顶山麓,已是五六百岁的高龄寿星了。

 

聂耳亭系楼阁式建筑。1934年,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到这里来拍摄《大路》外景,导演孙瑜,剧作家于伶,演员张翼、金焰、王人美、韩兰根汇集于此,聂耳承担《大路歌》和《开路先锋》的作曲任务。1961年,于伶旧地重游,作《减字木兰花》词一阕,《太湖陈园忆聂耳》“鼋头独立,旧地重来何悒悒。断续歌声,水天遥忆故人劫。行行何去,湖畔尽多留情处。《先锋》、《大路》,灼灼陈园春长驻。”1981年,于伶又应《无锡日报》副刊部之请,为“聂耳亭”书额,1985年,新塑了洁白的聂耳半身像,配建了厅屋三间作纪念室。名“聂耳遗踪”。

 

在广福寺下的齐眉路中,占地2.5公顷。无锡有较长的艺兰历史,清代已兴盛于民间。鼋头渚引种兰花50余属,180种,数千盆之多,并建成一个青瓦粉墙、江南式庭院建筑的兰苑,有国香馆、留香亭、流芳涧、香帘等景点。茂林修竹,曲水清流,兰香四溢。进苑是倚墙而立的碑廊,壁间嵌王献之、文徵明、郑板桥、吴昌硕等历史名人的兰花画刻。南部山坡地,山石嶙峋,溪涧曲流,树木葱茏,是兰花的栽培区。以兰居为中心的一组厅堂,是品赏兰花的去处,室内圆台、方桌、高脚茶几陈列兰花展品。国香馆面水而建。荫棚区别具风情,用平台、曲廊,或让兰花自然生长在溪边、石隙,或附生在乔灌木间,形成绝妙的幽境。

 

在鹿顶山下的挹秀桥南。这里原为1931年无锡民族工商业者郑明山建造的“郑园”,所占山地百亩,内有岩洞、石峰、假山、轩亭、小桥等。1983年改建成“湖山真意”一景。在面对挹秀桥处,有一仿佛古松形成的门楼,摩崖上为姬鹏飞所书“湖山真意”。由此拾级登山,山脊上松柏森列,小亭翼然,题额“点红”。同点红亭相对,紧贴石壁,建成半亭,名“隐胜”。穿亭而入,就是郑园原有的山洞,长达数十米。过此境界豁然开朗。临湖有两层碧琉璃瓦、歇山顶的“天远楼”,轩昂宏丽,飞阁流丹,点缀在太湖美景之中。天远楼,取意于文徵明的“天远洪涛翻日月”诗句,倚栏望,两侧山峦错落,中间湖水溶溶,湖中岛屿纵横,景色变幻无穷。

 

茹经堂位于今宝界桥南堍琴山之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别墅书院,始建于1934年。1983年进行大修,改称“唐文治先生纪念馆”。茹经堂,占地二亩余,背山面湖,环境幽静,建筑精美。门头“茹经堂”横额,由陆定一书写,背额“师表人伦”由朱世溱书写。进门有小池,如镜照影。拾级而上,是具有民族形式的正房,上下两层,小巧玲珑,曲折多变。今厅堂已改成陈列室,上悬“唐文治先生纪念馆”匾,系周谷城书写,还有刘海粟的“山高水堂”题额。

太湖仙岛原名三山,俗称乌龟山。位于梅梁湖中,距鼋头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积12公顷,实际上由4个小山峰组成。头尾二山名“东鸭、西鸭”,主山名“三峰”,另一小峰无名。主山高49.8米。五十年代始进行开发,造桥、建亭、绿化;七八十年代建耸翠楼,山顶建文徵明诗碑亭,东建“点鸥亭”等;1990年辟为猴岛,已成为“太湖仙岛”。

 

太湖仙岛,展示着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话色彩,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区,中有古朴凝重、亭廊连结的会仙桥,会仙桥北的西鸭山,为洞天福地游览区,耸立着精雕细缕的“太湖仙岛”大牌坊,汉白玉浮雕影壁“玉帝巡天回銮图”。有专供猴子栖息和表演猴艺的花果山、水帘洞、演艺场,还装点着“神猴出世”、“齐天大圣牙旗”、“花果山石碣”,重现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情景。主峰为天都仙府,内设天门天街、天都仙府、药王、文王、财神殿、灵霄宝阁、蟠桃瑶池、月老祠、太乙天坛等。天街上商店鳞次栉比,古色古香。仙桃形、石榴形、葫芦形等雕花门窗,玲珑多姿,恍若仙景。天都仙府的主体建筑占地1320平方米,主楼三层五重檐,歇山顶,高22米,内设文昌、关帝、妈祖殿宇,两侧有六十花甲元辰廊。灵霄宫,七层四角,高38米,塑有玉帝神像。

 

大觉湾,仙人洞,汇集着中国佛教、道教石窟艺术。其它还有祭天台、月老祠、鸳鸯亭等不少景点。三山以孤见奇,以小取胜,若翠螺置于玉盘之中,林木葱茏,山径深邃,景观开阔,文徵明诗碑中的《太湖》诗云:“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

 

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桥名长春,为纪念园主60大寿而建,取其长葆青春之意。湖堤两边所种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樱花品种中,“染井吉野”是公认最美的一种。每到三四月樱花盛开的时候,人行其中如在画中行,到落英缤纷时,一阵微风吹过,片片樱花会落入旁边的池塘中,随着微波形成阵阵的涟漪,景区因为樱花而得名,取名长春花漪。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仿佛颐和园中的玉带桥,桥洞映日成浑圆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从平面上开,增加了变化,是浩大的湖面产生了大小、虚实、动静的对比;从立面上看,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长春桥向前,有古建筑半露水面,题额“绛雪轩”,与涵万轩对景。绛雪轩旁为云逗楼,园主为纪念先祖杨度汪而建,上有蔡元培的题额。上坡,有花神庙,建于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云裳,姿态端丽。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主要体现在水上,而水文化又离不开船,七桅帆船是吴地船文化的一个缩影。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原来传说是岳飞的水师战船,岳飞屈死风波亭后,就把战船改良成鱼船,战士们靠打渔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当快,顺风时每小时可以达到20公里,逆风时成之字行行走。曾经有四艘同样的船在一起一网捕起了3600公斤的银鱼,可见它是捕捉银鱼的主力船只。它也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最多,船型最大的木制船只,被称为“渔船博物馆”。鼋头渚景区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登帆船饱览太湖美景的要求,仿制了三艘停在鼋头渚码头,可以让游客从船上领略太湖美丽风光。

 

海峡友好石碑是中华两岸人民友谊的象征,台湾日月潭边的泥土和太湖湖水共同浇灌的友谊之树,代表了两岸人民同心同根。在2006年7月,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与台湾日月潭,两大景区将在自然与文化资源管理、景区规划编制与实施、景区管理及运作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台湾日月潭的原住居民同鼋头渚的职工在前面这片草坪进行联谊活动。这块碑、这棵树,向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展示着“两岸一家亲”。日月潭是台湾岛唯一的、最大的自然湖泊,以“双潭秋月”美名传世;鼋头渚是太湖风景区的核心景区,以“鼋渚春涛”闻名遐迩。两湖的合作再次证明了鼋头渚在太湖旅游中“佳绝处”的地位。

 

无锡是一座有着3100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历史上名人辈出,有外交家薛福成,数学家华蘅芳,文学家钱钟书。而在旅游界也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有着“中华游圣”之称的徐霞客。他是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用双脚丈量人生,书写了一部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徐霞客铜像高3.6米,用铜4吨多,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设计,山西宇达集团浇铸,是为了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和出游太湖400周年塑造的。塑像双目炯炯,神情坚毅,象征着他胸怀理想,目光远大,探索真理,勇往直前。双脚略有弯曲,象征着他跋山涉水的艰苦。身段作了艺术化处理,全身的衣服和身披的蓑衣随风飘舞,如流水灵动,似山峦起伏,象征这这位“中华游圣”与山水大地融为一体的历史化身。整个塑像体现了“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和“行者无疆,壮行中华”的霞客精神。他之所以落户鼋头渚景区,是因为太湖为400年前徐霞客的首游处,当年他从江阴河道进入运河再由运河到达太湖鼋头渚,从鼋头渚出发去苏州的东山、西山。鼋头渚是徐霞客壮游中华的首游处。他一生曾多次游览太湖,而鼋头渚享有太湖第一名胜美誉,所以选择“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作为中国第一尊徐霞客铜像的所在地。徐霞客铜像的落户创造了全国乃至全球多个“第一”。第一座徐霞客铜像,其他地方都是石像、玉像。第一座青年徐霞客塑像,其他多为中老年像。同时,它也是投资最大的徐霞客像,耗资100余万元,无锡市区第一座徐霞客铜像等等。

 

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建于1931年,得名于女词人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句。在大片湖水的辉映下,蜿蜒小溪,曲桥清流,别有情趣。前有方亭,位于荷花丛中,因而亭上悬“藕花深处”匾额。亭北是清芬屿。四面环水,上有宫殿式祠宇五间,原为杨家祠堂。堂额“清芬”,为李苦禅重书。两旁有安徽赖少其所书的“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楹联。堂悬张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额。两旁武中奇书孙保圻的联句:“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作主;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若面拂轻纱,身披蝉翼,翩翩有神。对面有“净香水榭”和“牡丹坞”。这里建筑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游人观察了浩渺雄浑的太湖,又觅得如此幽静的古典园林小区,顿觉怡然自得。现在的“藕花深处”额是1981年由田原书写的。亭子东面的小桥是文革时建造的,虽然避免了走回头路,但“深处”的意境却没有了,本来“深处”就是到极限了,没法再往前了,现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坏了原来的意境。

 

鼋头渚有一灯塔,临湖危立。1920年,无锡绅士华题蓉壁居南乡,一次舟行夜归,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湖心,险遭覆舟葬身鱼腹之祸。于是在此立竿悬灯导航,保航行安全。1924年,锡湖轮船公司通船,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资建一座灯塔以示祝贺。1982年,进行了彻底翻新,重檐琉璃顶,底部和中心进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从原来的12.6米加高为13.1米,改变了原似“铁钉”船的形象,既能导航又点缀了景色。饰以粉红色、紫酱色,显得更为雅致。

 

“鼋头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鼋头渚”三字是光绪年间由无锡举人秦敦世书写的。另一面刻“鼋渚春涛”4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写的。刘春霖与园主杨翰西是同科进士,他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殿试中独占鳌头,但没有想到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状元。“鼋渚春涛”四个字是在1906年题书的,这里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刘春霖来锡时正是仲春时节;二是这里面对着太湖的一个内湖,叫梅梁湖。根据《具区志》记载:“梅梁湖在夫椒山(今马山)东,吴时进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则水面生花。”(梅梁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么它是不是就是现在的梅树呢?当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写作“枏”,“枏”是“楠”的古体字,是“梅”的异体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现在的梅树,而是指“楠木”。)后人据此典故把鼋头渚、马山、拖山之间的水面称为“梅梁湖”。每逢春天,这里会出现神话般的奇景:春涛好似古梅在水上开花一般,显得美丽极了;三是无锡正处在太湖北岸,春天时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尤以鼋头渚一带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声势雄壮。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巨鸣,犹如万马奔腾,真有“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的感觉。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

 

横云石壁是鼋头渚著名的风景点,这片湖滩崖上,石壁列阵,怪石眠空;下侧湖水吞波吐涛,古人有“千金能买太湖石,难买断岸此千尺”的赞誉。奇峰怪石半环着一个天然的大水湾,在绝壁悬崖上刻有“横云”和“包孕吴越”6个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书写的。廖纶在光绪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觉得这里气势雄伟,就欣然挥笔,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镌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势宏大,跨越江浙两省,江浙两省在2400年前主要是吴越两国的疆域,太湖在其间,湖水浇灌了两国的土地,使两国百姓受益匪浅。太湖像伟大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是说在湖中远处回望鼋头渚,只见上下苍苍茫茫,水天一色,这一带湖岸好似横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轻轻漂移。石壁上还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大字。明高忠宪公指的是明朝东林党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高攀龙。高攀龙曾是无锡东林书院主讲,后因东林党得罪了宦官魏忠贤,受到魏忠贤阉党的无情打击,造成了恐怖的“党祸”。高攀龙回到无锡后,常常隐蔽在现在蠡湖东面临湖而筑的“水居”读书,那时书院被毁,奸党横行,他自号“湖水老人”,不接宾客,不谈时事,只以花鸟为伴。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取“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虽然如此,魏党还是不放过他,迫害一天甚于一天。高攀龙自知不免,就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后园池中从容入水而死,后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人朱松黯书写“明高忠宪公濯足处”镌于石壁上,以示对高攀龙的纪念。山坡上建有“霞绮亭”,方形,临崖兀立,有杨寿楣的《霞绮亭记》刻石,林散之书于1990年的亭额。

 

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早在3500年前,陕西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了礼让王位而南奔荆蛮,来到了无锡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创建了“勾吴国”。历时600多年,所以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隋唐之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同时与长江、太湖水系相聚,使无锡的水路交通便利,成为货物集散地,无锡是历史上有名的“布码头”和“丝市”也是“四大米市”。便捷的交通带动了无锡经济的大发展。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无锡已有“小上海”之称。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无锡在历史上建制低,一直是无锡县。所以知名度低于苏州。20世纪80年代,为了扩大影响,无锡旅游局到社会广泛征集旅游口号,在4000多条宣传口号中,选中了这块石碑上的这句“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温情”,无锡是无锡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倡导温文尔雅,也反映了无锡旅游的优质服务。“水”呢,在充满水乡风情的无锡,水是灵魂,更是核心,一切都离不开水,便捷的水路交通造就了无锡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太湖水灌溉农田,使无锡成为了著名的鱼米之乡。而现在,无锡的旅游更离不开水,鼋头渚就是凭借着“真山真水”的独特风光闻名中外。

 

石头的背面刻的是《无锡旅情》的中文歌词。无锡市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还特别注重将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1986年5月,通过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东京ABC音乐出版社长山田广作来无锡旅游,他们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出版发行了《无锡旅情》和《清明桥》两首歌,由日本红歌星尾形大作演唱。特别是《无锡旅情》这首歌,在日本六家电视台播放半年之久,唱片发行量突破100万张,风靡日本全境,许多日本友人正是从这首歌中了解了无锡,纷纷慕名前来无锡旅游。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