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日,上午,南禅寺,中国佛教古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地处无锡老城南隅,古运河畔。南禅寺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间(公元 547 - 548 ),初名护国寺,距今已有近 1500 年的历史。唐高宗咸亨年间(公元670-674年)改称灵山寺,后毁;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年)建塔;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023-1031年)重修寺院;北宋天圣年间重建,宋仁宗赐额“福圣禅院”,因是位于无锡最南端的寺庙,世人俗称其为南禅寺。八年以后,宋仁宗又为与南禅寺相对应的北禅寺赐名“寿圣禅院”。同一皇帝,给锡城两寺院,赐以“福圣”、“寿圣”之名,这是无锡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别是南禅寺赐福有福。
在无锡的京杭大运河之畔,一直以来伫立于此的南禅寺,多少次望着古运河上船只的往来,迄今已有千年岁月。还记得杜牧写的江南春里面的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禅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之一。千百年的栉风沐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多都已湮没在历史的江流里,人们能追溯的,也许只有江南的烟雨,而无锡这座南禅寺,却遗世独立了千年依旧香烟袅绕、繁华依旧,成为杜牧诗句最好的注释。站在南禅寺高大的牌坊前,能再一睹这千年古刹的独特风光,甚感欣慰。南禅寺牌坊飞檐斗拱层叠,青瓦顶白石墙,红底匾上书“南禅寺”描金大字。牌坊楹联:“古寺最清幽竹荫松涛流水一湾绕南郭,禅关寂静钟声铃语浮屠七级对西神”。
南禅寺周围街道古色古香,明黄色外墙向外延伸,墙上写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俨然成寺,有三个醒目的朱红大门,这其上是天王殿的所在,平常左右两个大门是不通行的,待到举行重大法事仪式时五湖四海的信众都汇聚于此,这个时候才会开放,佛龛前置一座大肚弥勒佛,笑脸相迎众游人,后置韦陀菩萨,两侧是四大天王像,殿内庄严肃穆。左右石墙上分别是“悟”“禅”两字,佛境顿显,意味悠长。
我穿过天王殿,走出天王殿的后门,只见左侧是地藏殿,右侧是观音殿,正对的是大雄宝殿。观音殿内供奉有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曾因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
大雄宝殿前香烟缭绕,信徒男女燃香入殿,殿内森严庄重,南禅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是唐代的建筑风格,外观秀丽,造型古朴,进深三间,面阔三间。斗拱屋檐,殿外梁架有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看去,许多曲折形斗拱层层迭驾,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大殿内,没有立柱,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是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大雄宝殿正中间供奉这三座高大的佛像,释迦牟尼佛法身像居中,形体雄伟,仪表安详庄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颜,口欲启齿而又止,状若演法且未尽。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法身像,庄严壮观,面貌慈祥,形体丰满俊俏,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人之巧,绝非一般。大殿两侧高台上是十八罗汉坐像,神态各异,小巧精美。
大雄宝殿后面是般若堂和藏经楼的所在,一楼是般若堂,般若堂是禅堂的别名,又名选佛场。禅堂是佛教禅宗僧众,参禅打坐用功的殿堂。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二楼是藏经楼,中国寺庙的结构是有规矩的,在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就制定了禅林规矩,其中有禅寺的布局。藏经楼是寺庙必有的建筑,一般都建在寺庙南北中轴线的最后面,也就是最北边,寺庙一般是坐北朝南的。藏经楼的功用一般用于藏经,但也可以用于僧人阅读经书的场所或是接待贵宾的场所。藏经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毗卢阁,楼上藏经书,楼下供奉毗卢遮那佛;二是转轮殿,所有经书放在一个大转轮上,人们只要将转轮转一圈就代表读经书一遍。
文殊阁就在般若堂和藏经楼的旁边,有巨幅大理石横屏,上面书写《文殊菩萨十八愿》,鎏金字体端庄大气有蕴涵。
在南禅寺,最耀眼的建筑一定就是妙光塔了。妙光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 984 - 987 ),由邑人朱承福捐资募建。宋徽宗崇宁三年( 1104 ),徽宗赵佶赐塔名为“妙光塔”。元明两代屡有兴废,明正统十四年( 1449 )重建后,即为今塔。后历经修缮。清咸丰、光绪年间遭火灾,仅剩无顶荒塔。1926 年,无锡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和唐申伯出资重修,将塔屋檐、平台及护栏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妙光塔为七级八面楼阁式砖塔,分为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组员部分。塔基台座直径 13.50 米,塔底层直径 7.50米,环廊进深 3.00 米,塔基台座高 1.30 米,塔身高 36.00 米,逐层收小,塔顶 6 米,共高 43.30 米。飞檐斗拱,檐角悬挂铜制铎铃,铃声清脆入耳,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的美誉,塔基宽大,是由青石雕凿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明代“顶花结带”图案纹饰。须弥座牙脚为明代流行的“圭脚”,须弥座下为一层满雕“不断云”。廊顶挂满了红灯笼,入目喜庆,塔身楼阁制,宝刹顶闪闪发光。关于它的建造说法有二,据《南禅寺记》的描述,在北宋雍熙年间,有僧持钵走进庙中,忽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发现寺内一处墙壁上有此僧人的影子,人们以为这是佛祖的意思,遂在此处建起了佛塔,并到苏北泗州接来了三尊佛像,供奉佛像。也有传说北宋时古运河频发水患,民间以为是河中有水妖在作怪,便建造佛塔来治服水妖。
明代进士无锡人张思安在《南禅寺重修塔碑记》中说:“院之西有溪,曰‘梁溪’,溪之脉与惠山第二泉通。父老相传云:昔有巨蛟蜿蜒其中,每天地晦暝,辄兴风雨,喷腥涛,居民震怖,商贾怀忧。雍熙中,有异僧驻锡于兹,谕于众曰:苍龙在耳,宜建浮屠(宝塔)以镇之,则蛟自潜,民安业矣。”这些传说使南禅寺名声大振。
妙光塔气势恢宏,古朴庄严,塔院佛阁耸立,曲廊通幽,既具佛文化的宏深,又有江南建筑的蕴秀。佛塔与古运河仅有一墙之阁,立于河畔,气宇不凡。过去可以说是当地的地标建筑,高耸入云,在一片粉墙黑瓦的建筑中尤为显眼,登塔可眺望无锡风景。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影子可以倒映在数里之外的一座古桥上,这座古桥也被人称为“塔影桥”,是“无锡八景”之一。
罗汉井在妙光塔的附近,传说济公和尚曾慕名来到无锡,游遍了无锡山水之后来到南禅寺,他在寺院外一口井中取水,将水与肉放在砂缸里投入炽热的香炉中。一夜过后,香气四溢,十分美味可口。于是后来周边村民纷纷效仿,肉庄也因此兴旺起来。
在古时有一个说法:“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南禅”,无锡古称“梁溪”,据说从前整个无锡有十座著名的古刹,排名第一的是位于无锡西门外、惠山脚下的惠山寺,南禅寺当初的排名列第二,其余的寺院,现今基本不知去向。南禅寺除因高僧辈出、法幢高树而享受盛名之外,在“梁溪十刹”中,它还是唯一一座有寺有佛有塔的寺院。南禅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寺庙大门在最南端,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般若堂等几座建筑。
南禅寺在最鼎盛的时候曾经占地100多亩因规模很大,江南地区的所有名刹,几乎都无法跟其相提并论,正是因为如此,南禅寺一直以来都是高僧辈出,法幢高树,信众云集的地方。到了唐武宗时期,下敕令将天下的和尼还俗,销毁佛像和寺庙,天下佛教界一片哀嚎,游僧遍地被官府追赶,好在无锡的南禅寺幸免于难,也在武帝时候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无锡的南山寺兴衰更迭,几经风雨,但好在是一片福祉,终于在岁月和历史的洗礼中屹立不倒,成为如今人们心中的圣寺。不论是什么年代,什么信仰,对于宗教的待遇还是要客观公正,更要将珍贵的古迹保护起来,成为人类文化和历史上是珍宝。
南禅寺自建寺以来历代高僧辈出,香火一直十分旺盛,名播远近。每年的除夕,南禅寺都会有敲钟祈福的盛大仪式。佛教中素有“闻钟声、去烦恼”之说,所以敲响一百零八下钟声,能去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代表的就是一年的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节候。千百年来,南禅寺香火鼎盛,镇守一方风水,护佑四乡民生,南门头上禅音不去,古运河边万商云集,不愧是“江南最胜丛林”。牌坊楹联:“为江南第一丛林溯唐宋元明以来历朝崇拜馨香永保二千年胜迹,在锡地首推名刹值兵燹沧桑之后一旦庄严宏伟用肃亿万众观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自改革开放以来,南禅寺开始建设文化商城,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商业用房9.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似无锡的“城隍庙”,南禅寺已成为人们游玩、购物的好去处,其中妙光街更是被无锡市定为旅游一条街。今天的无锡南禅寺,就如同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观前街一样,虽说南禅寺的名胜远不如后面三者大,但无锡南禅寺却是一处最古老、最有历史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