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天池·花山之莲花峰
花山和天池山实际上是同一座山的两侧,天池山在西,隶属于苏州市高新区。花山在东,隶属于吴中区。两山的山顶是莲花峰,可以分别通往两座山。这座山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受到名人雅士的垂青。春秋时期,老子在《枕中记》曾有“吴西界有花山,可以难度”的记载,可见道家在这里也有过遗存。东晋的高僧支遁来这里开山以后,历代名僧纷纷来这里隐居。就连清朝历史上那位顶顶爱游山玩水、风流猎艳的乾隆皇帝,也曾经多次驾幸花山。在天池山到莲花峰的半坡,还有一座御览亭,就是乾隆皇帝歇脚的地方。
要说莲花峰虽然是两山的最高峰,但真不算高,峰顶也就一百七十多米。别说中国的名山了,就是苏州地区,它也算不上高。但因为有了丰富的人文遗迹,便跃身为名山。太古有个传说,更让天池花山身价倍增。
据传上古时期女娲补天,采炼昆仑五彩石,不慎遗落了三块彩石,一块是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生衔的那块通灵宝玉,一块落在花果山上诞生了齐天大圣,第三块就化成了天池花山,所以天池花山有“山种”的美称。
莲花峰上有巨岩矗立,高达数丈,看着似乎随时就会掉落下来似的。这几块巨岩的搭建似乎没有规律,远看如同一朵出水的莲花,在天穹下盛放。巨岩上宽下窄,似倾非倾。山风掠过,浮云映衬,仿佛这朵莲花隐隐绰绰地摇曳着。山不在高,莲花峰顶的巨岩那绝对是点睛之笔,奇绝的景观,也让它在苏州诸峰中脱颖而出,赢得“吴中第一峰”的美誉。
相传观音菩萨由南海普渡来到花山修道,足踏千叶莲花,留在莲顶就成了莲花峰。因此,峰侧的一块石头,被称为“老佛观莲”,大概就有佛道僧人在这里偏听观音的佛音吧。
本来我们只打算在莲花峰旁的石头上观摩一番就作罢,可是看着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们纷纷从石后登上石巅,我这颗还没有完全老化的心也澎湃了起来,紧跟着前面的一拨人从石头后面比较平坦的地方攀爬上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莲花峰也不算高,但江南的山峰大部分都在这个水平,所以看出去还真想直抒胸臆大发豪情一下。
山巅的风有点狂,可能是因为四周全无遮拦的缘故。正好登山出了一身薄汗,被风一吹倒是凉得透透的,可以不焦不躁地欣赏起四周的景色来。从这个角度看下去,贺九岭那边的道观似乎颇成规模了,不过目测了一下,似乎那边的路不太好走,游人也寥寥无几。而另一边林立的岩石,呈现出江南少见的嶙峋山体来。
沿着岩石稍稍平坦的部分转了一圈,每个角度看出去的风景还真正不一样。不过岩石大部分地方并不平坦,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我尽管胆子颇大,也没有攀岩的本事,只能估摸着自己的能力胆战心惊地变幻游览的角度。
下岩石的时候比上来的时候要更加困难,不管从石前还是石后,都很陡峭。我想了想,还是效仿某位小伙子,从石前滑了一段,然后纵身跳下。好在老胳膊老腿还经得起这番折腾,倒是很潇洒地下来了。
正如天池山那边有座御览亭,花山这边下山不远也有座云屏亭。这是乾隆帝登眺花山莲花峰的地方,因为位居云屏之前,可能也是为了与御览亭区别,所以取名云屏亭。下面是乾隆御制诗“花山作”一首,其实这位皇帝不能说无才吧,但与饱学之士的水平还是有些差距,的,可偏偏这位皇帝还特别喜欢赋诗写字,因此江南留下了他的大量御笔。
亭边的云屏上,有明朝赵凡夫所书的古篆“云屏”两字,不过如今这“屏”字就只剩下上首的一笔了。
“五十三参”是在整块崖石上凿出来的五十三级台阶,据说这是康熙南巡欲御驾幸临花山登临莲花峰的时候,寺内的僧人连夜开凿的。五十三参,取自佛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的说法。石梯两旁,石刻比较密集,像“云屏”和乾隆御诗不说,还有“凿险遇幽”“慧光普照”等。
其下有天洞,旁边有石刻称是“莲花洞”,其实洞并不太深,有种自然天成的感觉。倒不是洞似莲花,概因其洞位于莲花峰下而已。
沿着石阶下行,有一座踞虎关,其实群石矗立之地,并不像是很险要的关隘。天池花山在历史上也没有作为军事要塞,而是名人隐居之地。关前有座亭子,呈圆形,非常简单,看着是新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