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下午,我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步行前往近在咫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离开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沿着一条小路往上走,路两边绿荫蔽日,就到了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现在,金陵制造局原址上的航天晨光集团早已经迁出,这里成了一个工业遗址园区,沿用其始建年代,名为”1865园区“。安静的园区里,成排建于清代和民国的厂房在古树掩映下伫立,如今成了创意和设计的场所,青砖的墙面渗出的青苔和遍布的藤蔓,诉说着当年曾经的辉煌,往下望去,秦淮河水流淌千年,古城墙在此拐了一个弯,河水轻轻拍打河岸,刘禹锡的一首诗做了出神入化的描写:”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如果说,1861年1月11 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吹响了洋务运动的号角,那么曾国藩于1861年秋天在安徽安庆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就是洋务运动落地的标志。曾国藩为什么要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呢?从1854年起,曾国藩率领自己组建的湘军,与太平军进行战斗,到1861年已有7个年头了。在战斗中,曾国藩深感湘军武器装备过于简陋,不但与英法军队的洋枪洋炮相差太远,甚至还比不上太平军。在著名的安庆之战中,太平军依仗坚固的城墙坚守了两年多时间,让缺乏重型攻城武器的湘军“望城兴叹”。最后,湘军在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后,侥幸地挖通了一条通到城下地道,装上大量火药,将城墙炸开几十丈的缺口,才攻陷安庆城。南京的城墙远超安庆,攻陷安庆就用了两年,攻陷南京得用多少年?
曾国藩奏报清廷,一再强调兴办近代军工业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加快进剿太平军,还可以增强国防力量,实现“自强”的目标。于是,1861年秋天,在攻陷安庆后,曾国藩经朝廷同意在安庆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尝试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新式的枪炮弹药。这是清朝第一家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安庆内军械所成立后,“全用汉人,未雇洋匠”。曾国藩认为,只要“智者尽心,劳者尽力,无不能制之器,无不能演之技”。在曾国藩看来,凭中国人的智力和能力,完全可以造出不逊于洋人的“器物”。曾国藩还高兴地说:“窍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1864年,曾国藩在攻克南京后,将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内军械所”。这是近代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前身。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努力下,开始以自强为目的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5月,南京中华门外,一段清政府的军事强国梦在此“拔地而起”。这一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移营南京。将先前在苏州创办的洋炮局也迁至南京,在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筹建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1866年8月,兴建工程完工,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房屋都仿造外国式样建造,机器也从国外采购,初创时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炸弹、洋枪、抬枪、铜帽等军用产品,解决淮军及江苏省的留防勇营(防军)的武器使用,制造局还雇了洋匠做师傅来督造。金陵机器制造局初创不久,设备工艺就十分先进。曾国荃曾称赞局里“制造各机器,皆用火力鼓动机轮,备极工巧。其中如造洋火铜帽,锯大木如切豆腐,二者尤为神奇”。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旧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毗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民族工业先驱,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也是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 另三个是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 ),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也是中国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
在李鸿章大刀阔斧的经营下,金陵机器制造局发展十分迅猛,短短5年就扩充出了火箭分局,而后火药局、水雷局、洋药局陆续建设起来。到了186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就已经具备了仿制加特林机枪的人员和技术水平。加特林机枪可谓是世界上第一代机枪,其诞生于1861年,使用手摇转动数根枪管、并推动拱弹击发子弹完成连续射击。在当时,加特林机枪可谓开创了军事器械的先河,但离后来马克沁机枪改变战争方式还差很多年。不过,在短短7年后,金陵机器制造局所自行仿制生产的加特林机枪就已经说明了晚清军工水平的发达。金陵机器制造局承载了李鸿章等一干洋务派的强军梦,中堂大人自然不满足于让它生产军械。武器的改进和现有西方武器的本土化改革,也是李鸿章十分重视的一环。为此,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技工,不仅有来自中国各省的能工巧匠,也自然有朝廷高薪聘请的洋人技师。
在制造局的设计室里,中西的能人就这样擦出了火花。当时,由于西方的加特林机枪枪架十分笨重,制造局的技工创造性地用中国的独轮推车取代了原来的结构。与此同时,制造局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置换,而是在传统独轮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针对加特林机枪的枪械结构和作战环境进行改造。经过改造的独轮手推车,以往的车厢被用来当作机枪的支架,下方的箱盒则用来存放子弹。而在推车的推手前,制造局创新性地加装了一个弧形的半圆架子,这个架子的宽度刚好到达手柄前,在行军时便可以用来横向架放加特林机枪,从而避开了重心太高影响推车平衡的问题。当时在中国,由于作战环境复杂多样,平原少,山地多,又没有欧洲那样的宽大马路,所以这种改进非常适当地迎合了军械的本土化。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技工师傅们,早就先于军方想到了军备的使用和作战时的细节,不得不让人佩服制造局的眼光。
1881年,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美式加特林机关炮(亦称十门连珠格林炮)。同年11月2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奏章,建议在金陵设厂制造洋火药。1894年,在朝鲜平安道的首府——平壤,中日两军拔刀相向,厮杀得十分惨烈。在大同江南岸战场上,清军士兵手摇加特林机枪,对迎面而来的日军疯狂扫射,把暴露在旷野下的日军绞杀得满地呻吟。待日军退却,清军拔刀而出,乘胜追击,让日军一时慌不择路,遗尸百里。这场战斗,被评价为甲午战争中清军陆军打得最好的一仗。而那些发挥重要作用的加特林机枪,其实并非从国外采购,而是产于中国自己的兵工厂——金陵机器制造局。
“鸦片战争”带来的痛苦与震撼积郁在李鸿章心中。当时他尚为贡生,是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青年。可在坚船利炮前,吴钩式的冷兵器却不堪一击。20余年后,青涩书生已为两江总督,在南京中华门外,他兴建厂房,枪炮从秦淮河运出,直至西南“中法战争”前线。手握先进兵器,清军拼下与列强唯一的“胜仗”。1883年底,中国与法国在越南以中国边境、近海持续发生冲突,扩大成战争。在长达一年多的战争中,金陵机器制造局加班加点,为前线的清军将士彻夜赶工,陆续输送出火炮、手雷、枪械等武器,为冯子材的萃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备支持。金陵制造局的先进武器,从秦淮河运出,直接送往西南前线,帮助中国军队在镇南关战役中打败法军。1885年3月23日法军进攻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协调各部,身先士卒,击败法军。创造了镇南关大捷,并攻克谅山,中法战争最终以清朝的惨胜而告终。而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更进一步坐实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地位。而战争最后却与法军议和,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直接使越南的宗主国由中国变成法国。最终,落下个“不败而败”的骂名,而在朝廷中力主和谈的人,正是李鸿章。
1935年金陵制造局按德国兵工署赠送之MG08图纸所造之马克辛水泠式重机枪,参照原现造之同式机枪,加以标准化。称为二四式重机枪。开始制造82迫击炮。1937年时主要产品为马克西姆重机关枪。金陵兵工厂有员工四千人,八一三上海抗战事起,日机屡次轰炸首都南京,兵工厂也被炸数次,器材人员均有损失。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重庆,原址被日军占领。9月中旬奉令将枪弹厂西迁重庆与第四川第一兵工厂(后改称20厂)合并,11月15日又奉令将所余厂部一律西迁。在十余天中,将五千余吨的机料,器材,用火车、汽车、轮船、木船分四路运往汉口。12月1日,厂长率领员工全部撤离南京。另有60余吨杂物当时不及运出,在12月6日雇到木船,由姚志良押运出发。日军于12月13日占领南京。
1888年,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马克沁单管机枪(亦称赛电枪),这是中国制成的第一代重机枪。至1896年,十门连珠格林炮、四门神机连珠炮和赛电枪相继停造,遂制造抬枪及l磅子快炮。
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中国最先制造出第一门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口径37mm,2磅后装线膛,声名远扬。
1884年,仿制成功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亦称四门神机连珠炮)。至此,金陵制造局已发展成为既可生产劈山炮、24磅子生铁开花炮、12磅子来福铜炮等前膛炮,亦可生产山炮、十门连珠格林炮、四门神机连珠炮等后膛枪炮,并能配套生产炮弹和炮架。金陵制造局出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
金陵制造局,见证过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今人难忘的时刻,大量当时的先进枪械也都是在这里第一次被中国人制造出来。可以说,这里,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一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地方。只不过,腐朽的封建王朝终究挽不回大厦倾倒的颓势,洋人的枪炮也粉碎了李鸿章吗的强国梦。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1865创意产业园,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古老建筑群向所有的人敞开了胸怀。木房梁、青砖墙、黑鳞瓦,国人最早的“强国梦”就诞生于此。步入其中,分辨老建筑有一个方法,青砖房都是清代、民国的建筑;红砖房都是建国后的建筑。而且所有清代、民国建筑的墙上,都有标牌,显示其是哪一年建成的。其中,历史最早的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建好的“机器正厂”。
目前晨光1865产业园内还留存着七座清朝时期建立的厂房,分别是同治五年(1866年)建的机器正厂、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的机器右厂、光绪四年(1879年)建的机器左厂、光绪七年(1881年)建的炎铜厂(捲铜厂)、光绪七年(1881年)建的熔铜厂、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的木厂大楼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的机器大厂。这些厂房具有西洋风格,青砖墙,门窗多为拱形,七座厂房是依照产品的品种、流程而分,大小不一。机器大厂是最具规模的,共有1700平方米,熔铜厂最小,只有367平方米。其中,机器正厂的年纪“最大”,在金陵机器制造局建造的第二年建成,木厂大楼和机器大厂建造得最晚。从建造时间来看,七座厂房都建于1894年之前,所以它们很可能曾经都是制造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所使用武器的厂房。想象着机器的轰鸣声中,武器“整装待发”,那场面十分盛大,现在这七幢建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建立后,制造局改称“兵工厂”,继续制造武器。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军随即向南京腹地进犯,金陵兵工厂仍奋力生产。11月16日,军政部兵工署命令金陵兵工厂分水陆两路西迁重庆。由于时任厂长李承干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全厂职工齐心协力,自1937年11月16日全厂从南京开始拆迁起,到1938年3月1日,仅用了3个半月,就在重庆江北的新厂址宣告正式复工。不久,厂名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21兵工厂。21兵工厂内迁重庆,当年很多南京人随这个战略大撤退来到巴山蜀水并在这里安下家来,很多人再也没有回到家乡金陵。当年的21兵工厂,今天发展成中国军工重企长安集团。每当21兵工厂的厂歌,也就是长安集团的企业歌响起:”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这首当年由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歌曲,总会让长江两端的金陵人唏嘘不已,泪湿满襟。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存在,可以看作是洋务运动的一个缩影,也可以当作是晚清政坛思维的一个投影。如果说,金陵机器制造局被当作是封建中国最后的强军梦,那么为何它还是让晚清在甲午战争中输得一败涂地,那就应该将整个洋务运动的本质搬出来谈谈。说到底,洋务运动的本质,并非强国,而仅仅是强军。强军的目的,在于维护晚清统治阶级可悲的自我利益。李鸿章自己都说过,洋务运动是为“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所以说整个洋务运动,目的并不在于彻彻底底的改革,而是在于学习、引进欧洲列强那些先进的军工技术,并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即是,政体还是现在的政体,只不过换了西方的军事外衣。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学得西人一二秘法”,金陵机器制造局也仅仅是引进了第一流的军工设备,雇佣了水平一流的中外技工;即便是已经具备了仿制加特林机枪的水平,也还是调动大部分的器械去生产那已经过时的抬枪。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渗透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即便像日本那样的文化不变,但起码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要具备改革的决心。而纵观金陵机器制造局这个洋务运动的缩影,仅仅是在军事层面上进行了技术的引进,却没有彻底变革整支军队的本质。因此,即便陆军装备了加特林机枪,即便海军踏上了铁甲船,还是改变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晚清更是在这场近代的革新角逐中,被日本打败得彻彻底底。在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历史记下更深的,也是他代表落魄的晚清执行签字时的沮丧和绝望。当李鸿章回到中国大地之后,当他再次驻足在他倾尽全力打造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前时,老年垂暮的他,不知是否能看清到底败在了哪。
1895年1月,正当甲午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前线向金陵机器制造局发来电报,催问一款名为“抬枪”的武器何时能够运往前线。电报中,前线夸赞抬枪“能及远,较快炮得力”,并扬言“惟抬枪制胜”。这款抬枪,其实正是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得力之作。这款抬枪由鸟枪发展而来,长一丈,重30斤,作战时需要两人同时操作,一人站在前面为枪架,一人站在后面操纵抬枪瞄准射击。早在鸦片战争前,抬枪就已经列装清军,而历经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改进,也无非将以往的前膛装弹改成了后膛装弹,本质上还是一样的。英国议员贝思福于1899年考察金陵机器制造局时,便为这种抬枪的存在感到惊讶。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抬枪无非属于传统鸟枪的升级版,属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的产物。而清朝官员却自满于抬枪的技术改进,认为“抬枪惟天朝仅有”,是一把标志性的武器,所以为抬枪的存在和改进洋洋得意,而金陵机器制造局甚至倾入多数精力于抬枪的生产,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因而,当贝思福离开中国后,只能无奈地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看到官员和工人们得意地尽心尽力生产他们,实在令人心碎。”
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上这片有着晚清、民国风格的建筑群,高低错落有致。还有一个很大的佛头,据了解这是晨光机械厂为香港铸的佛像,旁边还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卜算子》词“兵气销为日光光,妙相庄严现”。保留下来的老厂房和老机器,将历史融入了时尚和艺术。昔日热火朝天的厂房车间,如今也成为南京人休闲娱乐的高雅场所。1865年的历史已经远去,但这些古老的建筑却留存至今,开启了生命的转折与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