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南京李香君故居陈列馆游记。

江苏南京李香君故居陈列馆游记。

2021年5月19日,我与夫人参观完毕牛首山,打车返回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我们下车的地方距离李香君故居近在咫尺,抬头就能看到陈列馆的门楣,于是,我们冒雨参观了李香君故居陈列馆。李香君故居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畔来燕桥南端,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又称媚香楼,是秦淮河畔一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里面尽现书法、绘画、楹联、篆刻、假山、塑像和园林小景、石刻砖雕、壁画挂灯等艺术精品,供游人观赏,全面展现了李香君当时生活的场景。

 

李香君故居陈列馆是晚明所谓“秦淮八艳”的名妓之一的故居,位于南京王导谢安故居西一百米,这一带是古时南京的红灯区,旧时秦淮河两岸妓院林立,那些旧妓院当然早已复不存在,但遗留下来的建筑,还依稀保留了一些当年的风韵。李香君故居就被淹没在一片仿古民居内,一点也不起眼。李香君是晚明所谓“秦淮八艳”的名妓之一,但据说李香君却是个卖艺不卖身的名妓,她那些出污泥而不染、愤世嫉俗、坚贞节烈的故事,被写进了《桃花扇》里,让后人传诵。

 

李香君故居占地不太大,是唯一幸存的河厅河房建筑,背依秦淮河,靠河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家码头,当年李香君就是从那里出入画舫,门上挂着一个“媚香楼”的大匾,是一栋两层的木质结构楼房,与以前看过的安徽民居的格局有点相似,楼上楼下各有四五间房,还有一个天井。有一个李香君的塑像,在李香君故居的展厅里,陈列着李香君的事迹,放置着几把扇面和琵琶之类的展品,在房柱、墙壁上挂着一些后世文人所写的歌颂李香君的诗和对联,这栋楼的二楼据说是当年李香君的生活场所,有一间卧室,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新房,他们成婚后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幸福时光。置身此境,仿佛觉得这些历史人物都复活过来了,处处可以找到他们当年生活的痕迹和印记。

 

李香君故居大门朝南,后院枕秦淮河而立是典型的秦淮民居河房,河房,指南京秦淮河两旁的房舍。明吴应箕《留都见闻录·河房序》:“ 南京河房,夹秦淮河而居。绿窗朱户,两岸交辉,而倚槛窥帘者,亦自相辉映。夏月淮水盈漫,画船箫鼓之游,至於达夜,实天下之丽观也。”从文字中可见河房的地理位置和目及风景在当时是何等的讲究。秦淮河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孙吴时期。当时,孙权在秦淮河一带修建都城,秦淮河两岸也就出现了河房。随着商业的发展,两岸逐渐繁华,旖旎风光吸引了很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的目光。孙吴之后,一些有钱人也开始到此修建河房居住,比如东晋的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就在乌衣巷附近临河修建宅院。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一带更是商贾云集。因为贡院修建在秦淮河畔,每年都有数万考生涌进南京,于是在贡院周边催生了一大批书肆、客栈、茶楼甚至青楼,王公贵族、达官显宦纷纷在此盖楼建宅,秦淮河益发繁华起来。

 

李香君是秦淮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后人有访媚香楼遗址者经几代而不绝。这个出身秦淮名妓的下层妇女之所以受人仰慕,不在其花容月貌,而在于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爱国心和高尚的情操,愤世嫉俗,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眷怀故国,为纪念我国古代这位爱国名媛,歌颂了她“威武不屈、贫贱不欺、富贵不移”的做人品质和民族气节,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以文学巨著《桃花扇》内容为基础,修复了李香君故居媚香楼。挂“媚香楼”匾额的第三进二层小楼,大门楹联曰:“南朝重问名姝剩清空桃叶渡头莫愁湖上; 北里能张正气爱壮烈香君骂贼葛嫩捐躯”。媚香楼原本不叫媚香楼,是后来杨龙友又到这里,援引《左传》中“兰有国香,人服媚之”二句,建议李贞丽将李香之名改为李香君;李香受众人媚宠,小楼的名字也改为媚香楼为好。李贞丽大称其妙,采纳了这一建议。没想到这一改,竟使媚香楼伴随着南京“三绝”名扬江淮。

 

李香君,又名李香(1624年-1654年)明代苏州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豪爽侠气,俏丽生辉。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女主角。明天启四年(1624),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有兄妹三人。父亲原为一位朝廷武官,因成为东林党员,被魏忠贤诬陷治罪,李家自此败落。崇祯四年(1631),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自幼与人学习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因李贞丽仗义豪爽且知风雅,因此媚香楼善结正直侠义之士。

 

崇祯十二年(1639),结识复社领袖侯方域,与之交往,并为妾室。阮大铖得知方域经济拮据,暗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结交复社。香君识破阮大铖的圈套,坚决退还妆奁。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京师沦陷,五月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起用阮大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自侯去后,结束了媚香楼的生活。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攻下扬州,五月南京沦陷,弘光帝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南京城破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逃出,市街烽烟一片,清兵到处 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秋八月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 前往老家归德(今商丘),住在翡翠楼上。因出身娼妓,为公婆歧视,赶到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顺治十一年(1654),郁郁而亡,侯方域为香君立一石碑,上书“李香君之墓”五个大字,下有“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的小字。

 

《李姬传》是由明末清初的散文家侯方域所作,描写明末秦淮歌妓李香,不仅写了她擅长歌唱的艺术才能和不同流俗的风度,更突出写了她的见识和品格。她及时识破了阉党余孽的诡计,劝说侯方域拒绝阮大铖的利诱。她忠实于真挚的爱情,勉励侯方域保持气节。她坚持不肯与和阮大铖同流合污的开府田仰接近,敢于抗拒权贵的诱惑和威胁。同时生动地描绘了李香的生活和斗争,热情地赞美了李香的才能、智慧和品德。《李姬传》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有可取之处,所以,它成为侯方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可算是清初散文代表作之一。

 

《李姬传》文曰: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清初著名戏曲家孔尚任写《桃花扇》传奇,曾选用《李姬传》作为素材。当然,《桃花扇》的李香君,较之《李姬传》中的李香,作了精湛的艺术加工。前者是戏剧人物,后者是历史人物,既有一定关系,又有显著区别。

 

“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因南京秦淮河而得名,古时南京又称金陵,所以秦淮八艳也称“金陵八艳”。根据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秦淮八艳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秦淮八艳,之所以能闻名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颜值,也不仅仅是因为她们能歌善舞,琴棋书画精通。更多的是因为她们品德高尚、志向高远、忠贞爱国。

 

柳如是是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伎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尺牍》。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舞姿曼妙,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马湘兰(1548——1604),南京人,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

 

马湘兰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金陵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风流倜傥,董小宛对之一见倾心。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董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可以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饭量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今天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在李香君故居陈列馆的墙上镶嵌了两块石碑,碑上分别是现代名人吴百陶与徐邦达书写的有关媚香楼的诗歌。《吴百陶访媚香楼遗址》:“明月悬珰,娇云拥髻,翠涟浓照红楼。袖里藏香,画梁燕恧身轻。珠帘一夜胡尘满,渐鹦哥、愁说坊名。胜而今、颓柳欹门,败叶寒厅。支节来问当时事,两只残灯影水,冉冉空青。狼藉阁根,长桥飞过雷軿。庭花落尽桃花冷,好楼台、又沸新声。叹寻常、淡粉轻烟,梦也无凭。”《徐邦达题秦淮李香君媚香楼旧址》:“玉树歌残,秦淮水咽,龙蟠虎踞草草。留都朝野事,看清浊,衣冠纷扰。章台奇操,几碧血凝哀,桃花添巧。东塘稿,激扬若烈,岂全虚渺。俊少,犹说才情,奈副名题榜,为何深脑。一时佳丽数,比花伶、何东同凋。恩仇何了,第月思举分中闹,光耀新营好。媚香楼后,替供倾倒。凋翠楼吟,依白石自度腔。”

 

在中国很少有一条河像秦淮河这样,承载了如此多的文化内蕴,并与一座城生生相息、荣辱与共。秦淮河滋润了南京,南京赋予秦淮河凄美的爱情故事。谈秦淮河自然离不开这里的青楼,这里的风花雪月,在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青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秦淮八艳。“秦淮八艳”,即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计有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八人并不住一起,也不完全认识互通,甚至马湘兰严格来说和其他七位并非一个时代的人。马湘兰故去的时候,柳如是等还未出生。那么为什么后人把他们放在一起并称秦淮八艳呢,这大概是因为她们有重要的共同点。一是都能书善画,才艺超绝,二是都结交名士,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三是除了马湘兰未经历明末清初的动乱之外,其它七艳都在动乱中表现出了不屈的气节。青楼即然是温柔乡,遇到战乱、国破家亡这种大变局,青楼女子本应四散逃命才是,秦淮八艳怎么就表现的如此有气节呢?而与他们结交的名士却屈膝投降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首先可能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秦淮八艳面对的是“留发不留头”和制造了“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的清军,在秦淮八艳眼中作为异族的清军对待汉人如此地残忍,家仇国恨她们铭记心中,不愿屈膝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来说,秦淮八艳当时虽然众星捧月,与名士结交,动辄挥毫千金,但是她们的出身其实都很卑微,进入青楼后又自幼习书学画,作诗填词。大动乱来临的时候,她们大都20多岁尚属年轻,一方面学习过程中受传统思想影响,忠君爱国,另一方面又阅历尚浅,思想上容易被洗脑,当然气节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然而,那些与秦淮八艳结交的名士们的表现则令人大跌眼镜。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后来钱谦益还是投降了清朝,做了礼部侍郎。与李香君交好的侯方域,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青楼妓女尚且知道为了家仇国恨不可屈膝清廷,而他们结交的名士却一一投靠了清廷,这是多么滑稽的讽刺,史可法、陈子龙式的英雄毕竟是少数,不然弘光朝廷不至于一年不到旋即覆灭。明代的政治,走到晚明的时代,真正让人感觉到了那种繁复多彩,千奇百怪。一个国家的政治,到了居然离不开青楼名妓的时刻,难怪有人会将其称之为妓女时代了。从嘉、隆间为平倭而献身的翠翘,到力劝牧斋殉国的如是、不事阉党不忘故国的香君,然其实又有谁能够将她们与娼妓二字相连呢!这正如陈寅恪论及柳如是时所言,她们实为一群不受礼教拘牵的女性。在那天崩地坼的社会变革时代,才得以显示出胜过男性的才华,高尚的善恶观,忧国的政治情怀和一腔敢洒的爱国热血。我想,这也才是她们至今还深为人们所纪念的原因吧。走出媚香楼,回望楼门两旁那副金光闪闪的楹联:“花容并玉质,侠骨共冰心”,实是当年奇女李香君的写照。“比屋而居”众多艳楼皆不见了,鸡鹅巷里马士英的故居和库司坊里阮大铖的故居更是在当时就被人付之一炬后化为灰烬被人永远忘却,只有媚香楼合铸矗立,不由得让人忆起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中“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诗句。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