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南京总统府游记。

江苏南京总统府游记。

2021年5月14日,上午,我与夫人一起来到了南京总统府。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南京总统府自近代以来,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

 

南京总统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今总统府为当时德侯府和汉王府。清军入关后,明汉王府旧址被辟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当年的江宁织造府,因此就把江宁织造府所在地称为大行宫,并沿用至今。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5月开始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基础上修建天王宫(今天王府),随即以原两江总督署为中心,扩建为天王府。至11月,不慎失火,夷为平地。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2月,天京天王宫再次破土动工。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焚毁宫殿建筑。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任过两江总督。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江浙联军克复南京,遂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并组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中,成为讨袁军总司令部,黄兴、何海鸣先后任司令。民国二年至民国十六年(1913年至1927年),这里先后成为江苏都督府、江苏督军署、江苏将军府、江苏督办公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直鲁联军联合办事处等机构。军政主官有程德全、张勋、李纯、齐燮元、卢永祥、冯国璋、孙传芳、杨宇霆、张宗昌等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即于9月移驻这里办公。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辟国民政府东院(东花园)为行政院办公处,国府西院(西花园)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和主计处。至1937年11月,谭延闿、蒋介石、林森先后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宋子文、蒋介石、陈铭枢(代理)、孙科、汪精卫先后任行政院长;李济深、何应钦、朱培德、蒋介石、程潜先后任总参谋长;陈其采为主计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28日,梁鸿志等人在南京成立日本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维新政府和另一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入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汪伪政权的正式成立,表明汪精卫集团完全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国民政府先后成为日军第16师团部和伪维新政府行政院,以及汪伪政府的立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国府东院成为伪交通部、铁道部等机构;国府西院成为伪军事参议院。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所在地。东花园成为国民政府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西花园则成为国民政府主计处、军令部,总统府军务局、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行宪国大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24日凌晨攻占总统府,南京解放。南京解放后,总统府一直作为机关办公场所。

 

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的建筑遗存,共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有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西花园、孙中山起居室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有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和东花园等。其中分布着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十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

 

南京总统府除中轴线外,东西两侧还各有三四条自成一体的小轴线。总统府建筑群经历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和民国等历史时期,最终奠定建筑群现今的基本格局,在一次又一次扩建、改建、重建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大小共八条轴线。总统府建筑群的主轴线,由门楼、大堂、二堂、八字厅、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

 

南京总统府门楼是拥有83年历史的民国标志性建筑,原址为清两江总督署辕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门楼,门楼前保留了督署的石狮,由姚彬设计,大门南立面是八根爱奥尼亚立柱,并镌有巴洛克线条;南侧是三樘拱形连顶缕空铁门,每拱两扇,向内开启,涂黑漆,中镀飞金,铰链、插销、铁锁、暗扣等五金大件从法国进口。北侧是方形,寓意“外圆内方”,又含“天圆地方”之意。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成为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作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后,即将“国民政府”换装“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

 

南京总统府的东、西朝房依旧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东朝房为清代建筑,为两江总督署吏、户、礼三科办公地方。太平天国时期为官员等候天王接见的地方。后为总统府警卫团兵舍。西朝房为清代建筑,为两江总督署兵、刑、工三科办公地方。太平天国时为官员等候天王接见的地方。后为总统府交通科和警卫团兵舍。

 

总统府大堂为中式建筑,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型殿。红柱灰瓦、方砖铺地的大堂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两江总督署大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之后,大堂先后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门楼与大堂间的广场由水泥条石铺成,有些柱础规律地掩于条石下。大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一,其后由封闭的西式通体方格毛玻璃封闭穿堂与二堂相连。穿堂东面是一清代四合院,西面是大礼堂。

 

总统府大堂悬挂着几幅巨大的油画,其中一幅是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刘坤一。这幅油画名为《厘治两江》,是画家王浩辉的作品,如今挂在南京总统府的大堂之内。画中五人的共同点,是都在晚清时期担任过东南地区的疆臣——两江总督。两江总督中的“两江”,指的是江西省和江南省。后来江南被分拆,所以两江总督的辖区大致为今天的江西、安徽、江苏三省。这五位晚清的名臣中,曾国藩是最早担任两江总督职务的一位,同时也是官位得来最不易的一位。早在咸丰初年,曾国藩就奉命回乡操练湘军,对抗太平天国,且一度挽救了清朝灭亡的命运。但是,由于咸丰担心曾国藩实力过大,反过来威胁到清廷,所以一直不给肯他实权。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原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城逃跑,导致苏、常失守,战况急转直下,咸丰才不得已给了曾国藩两江总督的职位,让他同时获得节制江西、安徽、江苏加上浙江四省的大权,才最终击败了太平天国。而作为曾国藩学生的李鸿章,实际上并没有正式担任过两江总督的职务。在同治四年(1865年),朝廷调曾国藩北上与捻军作战,李鸿章得以江苏巡抚的身份署理两江。但没多久,李鸿章也被调去剿捻了,所以他在两江总督的位子上,大概只干了一年多的时间。另一位名臣左宗棠,在就任两江总督时,已经70岁了。本来左宗棠这么大的年纪,朝廷是安排他在京中养老的,但左宗棠却主动请缨,要去地方当疆臣,因为左宗棠不习惯京中的官场风气。左宗棠在两江总督任上,中法越战事发,年迈的左宗棠坚决主战,但最终清廷为了息事宁人,却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合约。这件事情对左宗棠打击很大,他也向朝廷上疏称病辞职,最终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临终前,左宗棠向慈禧和光绪发去遗折,称:“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生平,不能瞑目!……臣犹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论;移不急之费以充军食,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左宗棠素来以诸葛亮自居,而他一生的功绩,不但丝毫不亚于诸葛亮,就连临终前心心念念想着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与诸葛亮如出一辙。民族英雄,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总统府的二堂又称中堂,清代晚期建筑,二堂位置是洪秀全处理军国大事的真神天父殿,内有4根粗壮红柱,拱形的北门上部是空格窗,天棚、四壁、屋顶、门窗皆为木结构,加上重檐青瓦,粗看是标准中式建筑,其北面外部却又是典型的西式风格,硕大的拱形门上嵌有拱心石,并饰以西式花纹。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民国年间,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如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首脑递交国书,举行各种仪式等。举行会谈前也在这里先进行礼节性晤面。民国时期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

 

二堂北面的拱门外廊与东、西建筑相连,正北的敞开式穿堂与一座西式平房相连,平房造型与西花厅相似,门前的彩色石子台阶呈“八”字状展开,故称“八字厅”,是当年送别宾客时经常合影留念的地方。八字厅通入的平房建于1917年,是冯国璋任副总统时期在一次大火后的废墟上所建,后来作为内、外宾会客室。后面又是一条中西合璧的开放式长廊,地面上的彩色磨石至今花纹鲜亮如新。

 

总统府会客室是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时期,在举行正式仪式前,蒋介石、林森或李宗仁等在此短暂休息的地方,同时也兼作内宾接待室。内有一套间作为蒋介石的临时办公室,有时蒋介石不到总统办公楼而在此办公。1946年国共谈判也曾在这里举行。1949年2月27日,“代总统”李宗仁曾在此会见由北平归来的“上海和平代表团”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

 

东、西所通平房都有拱门外廊,走廊中却是一樘极具中国传统的红色双扉木门,至今仍用门臼开启,麒麟门为长方形大红漆面的木门,将中轴线分为两段。为显示主席和总统的威严,平时紧闭,只有蒋介石到来时才开启,其他人只能从门两侧绕行。门前“蹲”着两只石麒麟,故名“麒麟门”。不过,真正的麒麟门已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拆除,地址位于红门以北两三米处,那里地上还留有“建康营造厂制”、“民国二十四年”的字迹。

 

政务局大楼是仿欧式两层建筑,外廊七间,红瓦歇山顶。建于1920年代中期。为江苏督军孙传芳的督军公署办公楼,1930年代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办公楼。1946年以后曾是国民政府文书局及总统府政务局办公楼。政务局主要负责重要文稿拟撰、机要文件的查鉴及转递等党政方面的事务,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陈布雷等人也曾在此办公。

 

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是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子超楼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又称现代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公共行政建筑。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虞炳烈。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楼前两棵雪松,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子超楼1934年开工兴建,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启用。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占用。1938年3月成为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办公机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先后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以及国务会议厅等。

 

总统办公室位于总统办公楼(子超楼)二层的东南角,是一个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曾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中间的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本台历,台历的日期仍然是1949年4月23日,这天是南京的解放日,历史在这里定格。一张特制的皮转椅,会客用的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穿戎装的巨幅照片,四周的墙壁上则是嵌入墙体的文件柜,屋顶上悬挂着从法国里昂进口的磨砂玻璃吊灯。办公室东间为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煦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园内。以此后,又先后作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副总统府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与北伐军总司令部合署办公)、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以及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都曾在园内设有办公处。

 

方胜亭,俗称\"鸳鸯亭\",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

 

石舫又叫不系舟,不系舟建在一个青石平台之上,用10层巨型青石一一垒砌。平日太平湖水满时,人们只能看到船舷以下三四层的部位,而湖水放干后,常年潜于水下的6层青石也全部现形。它们有3米高,边缘被仔细地打磨成弧形,呈现出木船外廓的优美弧度。最为出彩的是不系舟的尾部,用一整块青石刻成的尾舵拖在中央,舵杆伸出水面,连固定尾舵的舵环都被清晰地刻划出来。不系舟石舫是大院最古老的遗留建筑,为清两江总督尹继善所建,名字是乾隆亲赐。如今除石质材料外,木质结构已更换多次,太平天国风格的船舱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装饰。

 

煦园内的水面南北狭长整个水面像只巨大的花瓶,北面为瓶口,南面为瓶底。过去大户人家客厅的案桌上必放置着花瓶,借“平”和“瓶”的谐音,取意为平安祥和。太平池东榭西楼、北阁南舫等建筑不完全对称地围湖而建,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妙不可言。太平池的南北对景是不系舟和漪澜阁,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谢(又称忘飞阁)和夕佳楼。太平湖东侧的那座飞檐翘角、玲珑剔透的亭子,名叫“忘飞亭”。忘飞阁又称水榭,建在太平湖东驳岸,三面临水。相传有飞鸟栖息屋顶,自怜水中倒影,而忘归巢。与同样三面临水的夕佳楼隔湖而望,是观赏园中美景的绝佳之处。此阁始建于康熙年间,原为两层。同治年间改建为现状,曾是国民政府军委会和总统府军各局办公室。“忘飞阁”,单层歇山顶,由构筑精巧的三楹小屋组合而成,飞檐翘角、玲珑剔透,正中一间伸入水中,三面临水迎风,其实是一座水榭。戗角上有卷曲成梅花绽放枝头状的木雕,上面栖有两只喜鹊,寓意“喜上梅梢”,两只喜鹊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居然乐而忘飞,所以此亭称之为“忘飞阁”,是观赏晨曦、清晨早读的好地方。鸟儿忘飞,人亦忘返,岂止佳境,乐不思蜀,亦羡自由,浪迹萍踪。

 

漪澜阁是典型的中式园林建筑,单层歇山顶。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曾作为太平天国天朝宫殿机密房。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也曾在此办公会客。1930—1940年代,先后作为国民政府高参室、参谋本部和总统府军务局的办公处。该阁四面环水,石栏环绕,八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盘坐栏上。以两座石拱小桥与岸相接。阁顶飞檐挂角,屋脊正中有一瓷葫芦瓶,传为盛水容器,为镇火之宝物。又名“漪澜堂”或“水民双鉴之轩”。古代以水为“鉴”,寓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清朝两江总督端方曾赴欧洲访问,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1909年,在总督任上开始建造这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未及竣工,即奉清廷之命赴四川镇压革命党。该建筑落成于1910年,即新续任总督(也是末任总督)张人骏任上。因位于总督署西侧的西花园,又称“西花厅”。整幢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以此为大总统办公室。1月2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也在这里举行。以后,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都督府、督军署、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伐军总司令部)、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军令部)等机构的办公处。

 

孙中山起居室建于1909年,小青瓦木结构硬山顶,两层中式建筑。原为清朝两江总督署高级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即在此居住。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楼下是会客室和餐厅,另有侍卫室和厨房。长子孙科、孙中山夫人卢慕贞携女孙娫、孙婉来到南京时,也在这里与孙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卢夫人离开南京,两女托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照看。直至4月3日孙中山离任。院内一对汉白玉金鱼缸,为海外华侨赠给孙中山的。

 

复园在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政府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了原东花园的一部分。

 

行政院办公厅建于1934年6月。楼内设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总办公厅、稽核室等。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掌理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务。院下辖各部会,分掌各项行政职权。1937年11月,行政院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日伪统治时期,沦为铁道部、交通部。1946年5月“还都”南京后,行政院迁至原铁道部办公,此处作为国民政府社会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办公处,直至1949年4月行政院迁广州。

 

“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 展馆的馆名是由著名的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的。整个两江总督署的史料陈列展共分为复制的花厅,署衙史料展馆,近代名督介绍以及复制的两江总督大堂四个部分。在当时所设的八个总督中,两江是唯一掌管三省的,政治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经济上两江地区是国库赋税的重中之重。所以,两江总督的地位极其显赫。该展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12位两江总督,此外展厅内还陈列了总督仪仗和清代官员的服饰。墙上“清朝官职品级服饰简表”、“两江总督年表”以及“近代两江总督大事记”等介绍牌。院中西侧有块卧碑,上书“惠洽两江”四个大字,是乾隆皇帝赐给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御笔。表示尹继善为官两江,造福一方百姓,尹继善先后四次担任两江总督,长达30余年之久。匾额的“惠”字少一点一横,这个是乾隆写的,他下江南的时候写了很多错别字,是他故意写错的。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从书法的角度出发,惠下面少一横,与整体比较协调。

 

这里先是清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时期的马厩,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时期,曾作为库房和总务局交通队、军乐队、警卫队、清洁队等机构的营房。此为当年马厩的复原。

 

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用汉白玉精制而成,碑身是“万”字回纹。碑阴刻有碑记,由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共322个字。在1951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之际,南京“百年纪念筹备会”决定勒石立碑,建议中共中央主要导人为纪念碑写碑文。毛泽东提议由时任政务院副院长的郭沫若书丹,郭欣然命笔,11字一气呵成。该碑于1952年1月1日竖在总统府大门南面大照壁的花坛前。2002年8月31日,因长江路拓宽,碑从总统府大门前移走。2006年12月在东苑内重竖。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整个展览分为五大部分,《翠亨明灯 民族之光》,表现孙中山在青年时代接受了中西文化的熏陶,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了推动革命,他组织了兴中会和同盟会,并组织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的历程。第二部分为《推翻帝制 创立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17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公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组建了临时政府。

 

第三部分为《讨袁护法 捍卫共和》,袁世凯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后,实行独裁统治,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又高举护法旗帜,与北洋军阀政权进行斗争。第四部分为《国共合作 顺应潮流》,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使孙中山决心联合中国共产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筹建了黄埔军校,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最后部分为《巨星陨落 奉安南京》,1924年10月,孙中山应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邀请赴北京共商和平统一大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在南京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为配合该展,总统府拍摄的《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历史资料片,在展馆影视厅循环播放以供广大游客观看。

 

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陈列馆以天王宝座、书房、后宫、机密房等模拟景观,再现了天朝宫殿的昔日辉煌;此外,洪秀全在广东、广西、湖北等地居住过的几处建筑遗存模型,展示了太平天国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展览还陈列了一些文物图片资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在天京的一些历史事件。总之,该馆在内容上体现了“三天”(天王、天京、天朝宫殿)的特色,在形式上显示了遗址性的风格。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已故著名书法家刘海粟为展览题写匾额。

 

“陶林二公祠”原址不在这里,而是2007年移建于此。当时完好的砖瓦石木、斗拱飞檐等,很好地保护了文物建筑的原貌。至于,左宗棠邀约南京地方士绅集资建祠,一是,在南京历史上,陶澍和林则徐都是风云一时的人物,政绩卓著;二是,陶林二人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现“陶林二公祠”有前院、前厅、庭院、正厅、左右回廊和东厢房,总面积871平米。正厅前的一副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左宗棠撰并书。正厅,即祭厅,正厅里端坐二公塑像,坐像正上方悬“表忠”匾。陶澍塑像上方悬 “干国良臣”匾,是道光皇帝因陶澍整理盐政等有功给出的评价;林则徐塑像上方悬“功资柱石”匾,是咸丰皇帝为福州林则徐祠题写的匾额。福州林则徐祠里悬挂的“功资柱石”匾。“表忠”匾上有一方篆刻为“政贵有恒”。两侧对联:“八州都督,五柳先生,经济文章,千古心传家学远;六甲初周,一阳来复,富贵寿考,百年身受国恩长”,仍然是左宗棠撰并书。陶澍,字子霖,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赐予,一时名震江南。陶澍在南京为官期间,兴修水利,整顿财政,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有过较大的贡献。1824年,林则徐担任江宁布政使,随后一路升迁,先后担任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执掌江南。他在南京任江苏廉防使,前后达七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他的举措既保证了清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赋税来源,又挽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此外,林则徐还改革江南乡试场规,整顿了风气。此外,他清廉自律,循法秉公,被两江境内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南京总统府是中国最大的近现代历史博物馆,具有与一般名胜古迹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进入总统府宛如进入一条时光隧道,中华神州的百年沧桑、世纪风云、朝代更迭、人生变幻,均可在短短数小时内深刻感受、领悟。总统府遗址博物馆汇集了清末、太平天国、民国时期三个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建筑搭配和谐,水乳交融,艺术韵味浓郁,就像一座秀丽迷人的大观园。庄严静谧的总统府给人一种厚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也许是南京这个饱经沧桑的城市,曾一次次定都,又一次次地沧陷,饱受蹂躏的历史使然。南京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历史形象而生动的一个缩影。曾在这里叱咤风云的著名历史人物有大清的两江总督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天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中华民国的总统孙中山和蒋介石等。南京,一段段历史的沉浮,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剥蚀,在经过历史的选择后,慢慢地便被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历史的长河中一片片飘零的落叶,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地沉没,积淀在河床之上,慢慢风化成一页页的专属于南京的记忆。当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境走出总统府这段尘封的历史,就会暗暗地决定回去后再翻一翻民国这段短暂的历史,尤其是与南京有关知道的和未知的历史,在品咂民国的味道中,穿越时空,去解读南京这座十朝古都那尚在沉睡的记忆。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