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南京熙南里大板巷游记。

江苏南京熙南里大板巷游记。

2021年5月17日,早上,我与夫人很早就是从酒店出发,在夫子庙旁边的的小巷子里吃过早餐,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步行来到了位于夫子庙附近的熙南里大板巷内的甘熙宅第门口,才发现大门紧闭,原来今天是周一,是固定的闭馆休息日。

 

甘熙宅第坐落于秦淮区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古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宅第建筑群中建筑均坐南朝北。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熙宅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吴良铺先生评为“民俗瑰宝” 。甘熙宅第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甘熙宅第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甘熙家宅的西门就在大板巷的东侧,甘氏家族素以戏曲世家誉满江南,已故京昆名家甘贡三先生、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早年也曾居住于甘熙宅第内,为弘扬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

 

甘熙家宅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形成灰白棕三色的建筑色调。在这样的基调下,甘熙故居周边的配套建设也很有讲究。建筑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在建筑形式上,传承徽派建筑的风格,与甘熙故居风貌相协调。大板巷46号,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办公区也是这一风格的建筑。

 

既然进不了甘熙宅第,我们就正好逛一逛大板巷了。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古习艺街也”,并引用《南雍志》称:习艺东街与习艺西街并列,俗称大板巷。传明代因有商人在此经营大块木板,后巷以“大板”二字更今名。历史地名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记,是一座城市的脉络,也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城市名片”。 大板巷牌坊是的楹联“百业齐兴名都繁会喜闻见,千秋一脉雅韵弦歌贯古今”。

 

明代初期,朱元璋定都金陵,将全城划为宫城(今明故宫区域)、军营(城西北,今青溪、运渎北侧区域)和居民市肆三大区域。“居民市肆”区,即今南京老城南区域,以皮作坊(今评事街)为核心,形成“九市十八坊”: 鱼肉市、蔬菜市、皮市、果子行等;织锦坊、染料坊、踹布坊、铁作坊等。大板巷原本是古土街,是一个非官方集市,到了明代变成官办的十八坊之一的习艺坊。

 

《洪武京城图志》载:“习艺西街,在皮作坊东,旧土街;习艺东街,在习艺西街东。”固可见此街最初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万历上元县志》载:“习艺西街与习艺东街并列,俗呼大板巷。”《同治上两江县志》卷五载:“大板巷古习艺所西街,图志旧名土街,有甘氏津逮楼,制仿范氏天一阁。”

 

熙南里大板巷,清砖黛瓦,白灰勾缝,雕花围檐,回廊连环,自古以来,熙南里就是南都繁会之地,是明清时期以来南京城繁华的商业中心。已经沉寂了六百多年的明代十八坊,现在又重现于大板巷了。这条长仅约300米,宽仅约6米左右的大板巷,集聚金陵六艺,金银细工、秦淮灯彩、南京云锦、南京白局、昆曲、中医坐诊,两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何移动文物名单的密度令人惊讶。

 

大板巷是熙南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米,以老城南历史文化为基础,集戏曲表演、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老字号品牌、特色餐饮、文创零售、创新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国学传承于一体。在建筑、业态和内容中,大板巷融入了更多创新时尚历史人文元素,新零售业态、5D智慧餐厅、智慧超市、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的虚拟现实沉浸式演出等业态都会在大板巷街区呈现。

 

在大板巷可以游逛文创集市,聆听戏剧经典,吃最正宗老南京菜。还可以品网红咖啡、喝啤酒、逛微博物馆,感受慢生活。”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蔡雷民介绍,熙南里大板巷不仅为熙南里后续地块的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作提供样板范例,其文化调性、商业模式真正实现了“传统”拥抱“时尚”, 让千年古巷“活”起来。

 

大板巷牌坊广场西边的升州路146号民居是三进两层的清代建筑,现在是一家时尚的西点店铺,在巷口的旁边,有一组雕塑,惟妙惟肖的展现了城南人的日常生活,诙谐有趣。

 

大板巷27号是晚清四进民居,规模较大,砖木结构,东西向院落,均为一层建筑,三开间进深七檩。第一进面阔三间10 米,进深七檩7.6米;第二进进深七檩7.72 米,为厅堂形制,仍保存有较完整的木装修;第三进有门通向第四进;第四进为后花园。整组建筑结构保存完好,有部分已经加建改建。占地面积为556平方米,建筑面积556 平方米。民国时期曾为谈海营造厂所在,现在是一家小资情调的生活体验馆。

 

大板巷71号为民国两进两层民居,规模较大。錾假石外立面,仿石水泥拱门头,沿街山墙有山纹和祥云纹样,古朴大气,水磨石地面,山墙上原有镂空砖饰,贴有“福禄寿喜财”字样的花砖,二楼门窗还存有彩色玻璃。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占地面积为257平方米。这栋建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旗袍店。旗袍是民国经典女人的标志。店内处处展现了老上海滩的味道。

 

一般来说,“坊”在南京众多的以坊命名的地名是专门指代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明代的南京,城市布局以城东为政治区、城北是屯兵军营区、城南门东是世胄官宦住宅区、城南门西是手工业区,于是为“坊”。除了主街大板巷,这里街巷纵横。透过街巷中不高的建筑可以看到街巷外的高楼林立。每一条街巷有着大致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第一感觉。但细看每一条街巷从铺就的砖石,建筑的主体材料都绝不雷同。整体风格下都是有个性的建筑风格的展现。

 

在熙南里街区大板巷上,有一个传承水印木刻及紫砂、刺绣的技艺馆,名“ 信睦堂”。这一组建筑为民国独栋两层民居,砖木结构,五开间。建筑结构基本完好,临街的圆角挂落、铸铁栏杆等建筑细部保持了原有风貌。古朴、幽静,红木外观保持了传统建筑的原生态。一楼为信睦堂展馆,二楼为宽渡酒店民宿,这也是南京目前出现的首家将艺术展馆和住宿相结合的新型酒店,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信睦堂,取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提出想要达到大同的局面,就是要讲信修睦。中门悬挂着“信睦堂”传统木匾。

 

走进信睦堂,文化气氛扑面而来。馆内陈列了木版饾版水印、宜兴紫砂,以及其他非遗文创作品,体现出浓郁的非遗文化性。尤其是木版饾版水印技艺体验区,为了弘扬并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信睦堂未来将开办展览、讲座、培训,定期邀请非遗老师到馆内举办体验学习课程,配合以相关的技艺展示,使游客能更深层地了解体验传统文化。

 

大板巷35号建筑是建于1970年代的安置用房。这栋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的三层砖混结构,瓦坡屋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栋建筑现在摇身成为一家漫心酒店。在老城南的街巷中入住漫心,感受老南京的市井生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屋内灯光摇曳,屋外繁花点缀

 

熙南里形象展示中心,一楼的复兴书店,书店布置的很紧凑,根据房屋布局摆放着书桌,书架。书籍按照类别摆放在不同的区域。书店的风格温馨典雅,书店后有一个大大的庭院,精巧的庭院优雅安静,坐在这里抬望四四方方的天空,享受四季轮回,在城南的闹市中享受一份清静。庭院外青石板的路径蜿蜒而行,处处体现文艺浪漫的小细节。

 

徽派建筑砚园,开间不大的建筑分为两进,一进就是一个小小的展览馆。老旧的家具,青花瓷瓶,主角是或悬挂,或摆放的植物蜡染作品。老屋弥漫在温柔的蓝色里。蜡染是一种实用又艺术的不聊,以蜡为防染剂,在织物上进行绘图,再浸染去蜡,形成蓝底白花或者白底蓝花多种趣味十足的图案,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呈现出干干净净,爽心悦目的蓝白色。蜡染形成的图案大多是抽象艺术感十足的。

 

大板巷这个地方是一个市民汇聚的地方,是文化人跟手艺人杂居的地方。这一点恰恰是南京城市的一个特质,它不是按照某种人群来划分居住区的,是有人情味儿的。过去大家都在一起,所以人情味儿足。评事街过去叫习艺街,因为到处是各种坊。手艺要在这儿学,学得好立马就进坊。这条街不长,但是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有了商贸的繁荣,使这个地区的经济变得发达,所以人们有了一定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的高度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工艺。所以这个地方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是各种建筑的一个汇聚区,比如有府衙的建筑,有学堂、学艺的地方,有作坊、居民区,还有大户人家。是一个层次非常多、人群非常繁杂的区域,在这里能看到建筑成长的痕迹。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向来都不缺少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规模宏大的夫子庙、风韵十足的老门东。而熙南里,却像是一片世外桃源,置身闹市之中,却守住了一隅宁静。熙南里到建筑风格以白墙黛瓦、砖泥瓦巷为主,是一个有着独特金陵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熙南里是个很新的称呼,以前没有熙南里,叫了大概有十多年。过去大家提到这一片的时候,就会说升州路或者评事街。但熙南里所在的大板巷区域,却有着上千年的繁荣历史。如今的熙南里大板巷,正在拂去岁月尘埃,再现昔日繁华。

 

大板巷不长,也就二三百米的模样,一条老巷经历了两年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一条新时尚的千年古巷。时尚拥抱传统,在这条有着南京城南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板巷封存了老南京多少记忆与故事。街上看到不少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了拍照,有的就是汉服爱好者在这里寻找穿越的感觉。因为对古街古巷的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寻找和感受那份属于老城南的记忆。

 

建筑是一个城市凝固的历史。大板巷不长,但建筑内容丰富,多个历史阶段的建筑同时并存。这里既有清末民初的传统多进式民居,又有近代会馆、旅社、民国大宅,还有建国初期的红砖大瓦,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厂房……经过修缮,保护,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在一条街区中形成融古旧与现代一体的和谐。干净的街巷脉络与肌理,空间的距离,道路的宽度都保持着原有的\"多进穿堂式建筑群组合\"。紧密相连的一条条巷子静静地诉说着南京老城南的千年春秋。,但更多的是展现建立在历史脉络上的青春与活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匆匆忙忙地来,匆匆又走,在大板巷走马观花了一遍,感觉南京真是一个值得一遍遍来,一点点看的地方。这里青砖黛瓦,白灰勾缝,雕花围檐,回廊连环,街巷的历史记忆和现代的承载让这里熠熠生辉。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