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无锡蠡园游记。

江苏无锡蠡园游记。

无锡的蠡园我很早就来过,而且不止一次,第一次是在1990年的夏末秋初之时,我当时作为甲方的监造工程师,长期驻扎在常州的一家企业。有一个星期天,我与朋友一起坐车到无锡,在无锡的一个小旅社住了一晚,第二天游览了蠡园,然后我们一起回常州了。第二次是1990年12月份,我圆满完成了在常州的监造任务,与港口的领导一起回广东,在去上海机场的路上,我们途经无锡蠡园,顺便进去转了一下,我记得还照了一张像,故意摆出一副很自命不凡的样子。但是,以上所述,就是我对无锡蠡园的全部记忆,完全记不起蠡园景区内的任何一处景点,时间有时真像一支涂改笔,把人们脑海里的记忆消除得是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

 

所以,当2016年1月2日一大早我走进蠡园的时候,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就仿佛我从来就没有来过蠡园一样。一方面,人的记忆是很脆弱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方面,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或者不重视,或者想回避。蠡园位于无锡市风光秀美的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积8.2公顷,水面占3.5公顷,以水景见长,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错落在绿树花影中的亭廊桥榭,散发出水乡园林的特有风姿,是国家重点名胜区“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

 

蠡湖,原名漆湖、五里湖,亦称小五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蠡湖窈窕修长,柔和秀丽,犹如神秘的宝葫芦,亦如包孕万物的子宫。无论是她的形状,还是她的名字,都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湖因人而得名。宋《寰宇记》载:“范蠡伐吴,开造蠡渎通此湖,故号曰蠡湖。”司马迁在《史记•越世家》中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即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20余年,竟灭吴,返国,范蠡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处安,乃装其珠玉,自与其徒乘舟浮海以行,终不返。”东汉袁康《越绝书》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蠡,同泛五湖而去。”原来,范蠡与西施早就是一对知音、恋人。

 

民国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1927年至1936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父子在虞的帮助下,“慨慕范大夫蠡之为人”,利用原有基础,而兴建蠡园。1930年,王的亲戚当地小陈巷人陈梅芳,在上海经营致富,紧靠蠡园建渔庄,又名“赛蠡园”。1936年,王禹卿的儿子王亢元,又分别营建了湖心亭、凝春塔等建筑。1952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将两园合并,建蠡园长廊与渔庄相连。1980年前后又拓建“层波叠影”新区。1996年,又以范蠡西施为题,布置了“吴越争霸、西施浣纱、小榭沉鱼、范蠡制陶”等小景。

 

蠡园大门是一幢颇具江南地方特色的“石库门”建筑,原系“渔庄”大门,古朴端庄,保留了原来渔庄的风格,经数次改筑,辟为蠡园正门。双坡小青瓦屋顶,方砖贴面,下为金山石墙裙,门额为金色“蠡园”二字。内有面阔三间,进深九架的90平方米的敞厅,右侧墙上刻有蠡园风景图。

 

门厅后墙又开八角形门洞,门洞上方,为“蠡湖烟绿”匾,由原江苏省政协主席孙领先生手书。两侧为128字的“门”字长联,无垢撰句,陆修伯书。联云:“一湖春风秋月,多少事,专诸脍鱼,范蠡著书,千载艳说西施,又道张渤开犊,朱衣复虞俊忠魂,遗王问草堂,高子水居,蓼莪辟青祁苑囿,卜筑历时七旬,蔚然今朝规模;九天夏雨冬雪,几许情,莲叶听声,疏柳裹银,四季妙绘园亭,却说掇石耸翠,南堤映夭桃晓色,有长廊揽胜,层波叠影,花木掩高阁低榭,擘划延地五里,灿乎明日图画。”这副楹联的上联,讲蠡湖的传说掌故和湖边名胜古迹以及蠡园的造园沿革,下联叙述蠡园的景色风光。

 

从大门进入敞厅,穿过八角形门洞,向前接出暗廊,廊端又开月洞,由此入园。穿过假山屏障,景色豁然开朗,只见修竹土岗,自成一坞,坞中有建于1934年的著名“百花山房”,面阔五间,外观为雕花落地长窗,配以各种花纹雕刻。厅里陈设古式家具,房后种植芭蕉、棕榈。

 

百花山房回廊中的墙上装饰着彩绘壁画,名“浣芳”,布置“范蠡西施故事”的画廊,它以西施故事为线索,形象地展现了西施一生的主要经历,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纱、范蠡用计、勾践献美、吴王骄淫、伍员被害、越国灭吴、范蠡隐退、泛舟五湖、经商制陶”等10幅画面。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内有西施、郑旦蜡像。循径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锦”茶楼,两层三开间。在此透过湖水远望,雪浪的烟绿,漆塘的山岗,长广的溪水构成美景。

 

四季亭是“南堤春晓”的核心景点,建于1954年。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池子周围,南北相对,东西相向地造了四个式样颜色完全相同的四方亭子,四亭造型完全相同,一律黄顶红柱,三面置有坐槛靠背,栋梁间彩绘四季花卉。春亭旁种梅花,夏亭旁种夹竹桃,秋亭旁栽桂花,冬亭旁种腊梅。春季万紫千红,春亭挂“溢红”匾;夏季绿树成荫,夏亭挂“滴翠”匾;秋 季菊黄蟹肥,秋亭挂“醉黄”匾;冬季瑞雪兆丰年,所以冬亭挂“吟白”匾。亭中的这些匠额,使四季亭平添了诗情画意。

 

四季亭周围有小桥流水,石径穿插,设小舢板供游人泛舟。四季亭左,有小桥通四面环水的小岛。 岛上建有八角攒尖的涵虚亭,这座亭子掩映在柳荫之中,翘角处塑杂技雕像,非常美丽。涵虚亭的西北端,立着一块由两块巨大砖头组成的高约1.6米、宽约1.8米的照壁,上面有砖刻的“渔庄”两字,左手刻着题词的时间是“岁在丙子嘉平月胐”,即公元一九三六年的十二月初三日。右手的落款为“谢霈书”,为清末进士谢霈所书,谢先生是常州武进光绪甲辰科,即最后一次科考的进士,善楷书,如此巨大的楷书砖雕在无锡也应算是独占鳌头了。陈氏以经商发家,造了这个园子,居然请到了末科进士来题写园名,倒也不失风雅。此系渔庄遗物,原是“渔庄”的门额,1952年蠡园和渔庄合并时,移到了这里。四季亭后为大草坪,浅草如茵,是人们坐卧歇息的好去处。

 

在蠡园西南角,临湖建“六角亭”,这就是蠡园风景之最的“月波平眺”。它飞檐翘角,绿瓦红柱,因亭顶原立有一只仙鹤,故又叫“仙鹤亭”。1958年整修时拆除了,换成现在的葫芦攒尖顶。顶上有12根楞木,斗拱相连,雕刻着60只金凤凰,每五只凤凰由一条龙率领,中间绘有双龙戏珠,所以也叫“龙凤亭”。又因为该亭濒临蠡湖,在月上柳梢时色更美,所以请元代无锡籍大画家倪云林的后裔倪小迂先生,题匾“月波平眺”悬挂在亭正中央,点明了这里的良辰美景。站在亭中可以眺望五里湖,领略湖光山色。亭旁有蠡园游船码头,从这里登船,前往蠡园的西施庄。

 

坐上游船不一会儿就到了西施庄,西施庄面积为30472㎡,其中大岛面积27442㎡,小岛面积3030㎡,水域面积6075㎡,绿地面积22647㎡。岛上主要建筑物有船舫、陶朱公馆、展示表演厅、绣楼、夷光茶楼等。看得出来这里是景区精心打造和设计的,岛上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再现民间传说范蠡西施爱情故事。踏入西施庄,不禁为这与众不同的体验美女文化的景观所吸引。

 

步入序言厅,春秋时的色彩通过投影壁画、多媒体放映的渲染,仿佛穿越到了2000年前的时代场景。转入戏台,《浣纱女》的演出再现西施浣纱得身影,进入内院,是绣房、书斋、方厅。除此之外,还有望越亭抒发思乡情怀;唤鱼台召唤“西施”;陶朱公馆的三祖堂、会客厅、“卧薪尝胆”的陈设、浣纱处的留影、夷光茶社的美人泉飘香、水樨轩的蠡湖风光,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吴越的文化内涵。

 

游览完毕西施庄,原路坐船回到游船码头,走在湖边的南堤之上。上世纪30年代初,虞循真在这里种植桃树和柳树,称“南堤春晓”,成为“青祁八景”之首。如今共有300多棵柳树,600多株桃树。每到春天,红碧桃、紫叶桃,以及从外引进的金散金碧桃、重瓣白碧桃等十多个品种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柳枝飘曳,一湖碧水,数峰青山,将这里点缀得分外妖娆。沿南堤向东,走过假山石洞,是一个小天井,左边是木香树,右边是一棵紫藤,再向前穿过月洞门,就是千步长廊。长廊全长289米,位于蠡园东部,临湖而建,最早是1927年的老蠡园“百尺廊”,1952年为了把老蠡园和渔庄接通,又将廊子接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长廊曲岸枕水,一侧依墙而筑,呈半封闭式。墙上遍开漏空花窗,用一色中国小青瓦砌成,80个花窗图案各异,别具匠心。富有我国民族建筑工艺特色。

 

在这条长廊中,有两座跨水廊桥,又在转角处设7个月洞门,每个洞上都有恰当的题额,使长廊高低起伏、曲折多姿,深邃多变,层次丰富,又平添了诗情画意。廊内有“饮绿”、“雪浪”、“澄波”、“织雨”、“伫月”等砖刻题额16方。在长廊的东头,还镶嵌着名人碑刻38方,有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等18方,宋代大书法家米带的书法10方,丹徒王文治临魏钟太傅的《宣示帖》和明代王阳明等书法10方,这是在1928年建园时镶嵌上去的,有相当的欣赏价值。长廊的一根根廊柱,像一个个画框,剪裁蠡湖景色。整个长廊临水一边设置长椅,既装饰游廊,游人透过花窗,可见亭台、楼阁、山水、桥廊、尽得窗窗景异之妙;另一侧临水敞开设置朱栏坐槛,水光潋滟,有“山光照槛水绕廊”的意境。

 

在千步长廊东边的尽头,用栈桥和长廊相连的是湖心亭。湖心亭采用平桥涵洞的建筑结构,伸向湖中约50米,它是1935年由王亢元出资建造的。整座亭呈长方形,飞檐翘角,四面通敞,上部金色琉璃瓦顶,底部用黄色架筑材料。九十年代,原蠡园园主王亢元出资修榭,照壁间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画,另一面有“晴红烟绿”匾,表明五里湖景色四时多变,因此也叫“暗红烟绿”水谢,游人可凭栏观赏蠡湖全景。和湖心亭隔水相望的是“凝春塔”,高约数米,小塔五层八角,红砖青瓦,小巧玲珑,水榭映塔,中西结合,点醒了一湖春水,勾勒出蠡湖边最美的轮廓线,是蠡园中的著名一景。

春秋阁居中而立,是蠡园极重要的“补笔”,它以飞檐翘角、三层、歇山顶的挺拔身姿,为蠡园创造了“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仰视景观,吸引游人登阁凭栏,俯视蠡园空灵秀美的清丽景色。它得名于吴越春秋时,范蠡西施泛舟蠡湖的传说。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题写的“春秋阁”匾额,为春秋阁生色不少。两旁一联:落花流水千古梦境;浓妆淡抹绝色佳人。在二楼墙壁上的大型漆艺壁画《西施的传说》采用长卷形式,全长19.4米,高1.7米,连续而有重点地抓住重大事件,逐步展开西施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从西施浣纱到心忧国难,从范蠡选美到泪别赴吴,从卧薪尝胆到助越灭吴,从功成身退到泛舟蠡湖,揭示了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活动及其作用,多角度,有血有肉地塑造和讴歌了西施等人的艺术形象。底层有铜像:范蠡凝神观湖山,西施提篮去浣纱。中层上层设茶座。登高一览,茫茫湖水,澹澹云山,绿景婆娑,亭榭隐现,满目锦绣。

 

春秋阁的西面,池中有堤,上有拱桥,名“映月”。西北有亭,六柱圆顶,上嵌紫陶碎片,闪闪有光。北有小河,上架拱桥,桥上建卷棚式屋三楹,名水淼亭,中有漏窗观景。春秋阁东南下,有面阔五间、平挑入水、半架河上、前设半亭的水榭。延伸处有贴水平台,三面围以栏杆,中开方洞,露出水面一方,名“问鱼渊”。时见小鱼悠游,伸手可掬。水榭中间,有费新我书“层波叠影”额。水榭连廊,穿过春秋阁直通数鱼槛,其中一段架于水面,故名“水旱廊”。数鱼槛紧倚千步长廊,面阔七间,临水而筑,池对面建有半亭,是从西水仙庙迁来。密密斗拱托撑飞檐之顶,古色古香。穿亭向前,有延伸入池的半岛,上建六角攒尖的“绿漪亭”。

 

假山石阵是台园景区的主要特征。1930年陈梅芳建渔庄时,用太湖石堆砌假山群,由浙江东阳人蒋字元设计建造。来到假山群,一大片湖石堆叠而成的奇峰,嶙峋多姿,气势不凡,峰回路转,曲折盘旋,假山群的建造丰富了园林内容,增加了山林野趣,又分隔了景区空间。一条石径,盘旋曲折,忽高忽低,忽宽忽狭,忽明忽暗。置身其间,闻声不见人,可望不可即,如入迷宫。蠡园的假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令人想起云雾中的高山和山中的谷道洞窟。所以假山群中有不少用“云”字命名的景点,如“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之名。高12米的归云峰为假山群峰之巅,在此可以眺望全园景色。假山虽小,却风景独特,在假山群旁,还配置着小亭、池塘、小溪、曲桥、石笋,并且种植了各种名贵花木,大有会稽兰亭之风光。

 

假山之南,有池水萦绕,其中停泊着一艘建于1930年的“莲舫”,小巧玲珑,舫中有副对联:“锦缆常系拎香薄,舡窗暂启雨声稀”。“莲舫”三面临池,一侧和驳岸相连,分成三个舱:前舱是落地长窗,中舱装饰着矮墙花窗,尾舱隔有粉墙栏杆。舫是园林湖泊中建造的一种船形建筑,主要供人在游览时驻足停留,观赏水景。江南园林造园多以水为中心,蠡园又建在太湖边,因此陈梅芳在假山群中造了这座莲舫,使游人不在水中划船,却如同置身舟中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造园者的用意。

 

看完莲舫,沿石路向南,前方有一口直径约一米的泉井,周围叠石形如耳廓,这就是著名的“洗耳泉”。泉旁这块大石,状如狮子,似在守护着清泉。当年渔庄的园主,为了把园子造得超过蠡园,特意用太湖石堆叠了一个耳朵状的“洗耳泉”,中间的泉眼就像人的耳朵孔一样,以便洗耳恭明,博采众长,使渔庄成为别具一格、名副其实的“赛蠡园”。再看泉畔石路两旁分布着这些湖石,倘若仔细辨认,就能看出12生肖的动物形态。跨溪石桥上有“潜鱼”两字。此处景观以景状物,让人不得不叹服造园者的别具匠心。绕过假山,来到一片豁然开朗的景区。这里平地上种植着数十株古老的桂树,郁郁苍苍,香溢满园,因而名叫“桂林天香”。倘若中秋时节来到这里,定能使您感受一番“天香云外飘,桂子月中落”的情趣。

 

蠡园,是一处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而闻名的江南水乡园林,更是演绎范蠡西施爱情传说的地方。相传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归隐于五里湖西施庄,因而在美妙的湖光山色间,流传下一段千古佳事。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故取名蠡湖,蠡园因紧傍蠡湖而得名。蠡园景区三面环水,远可眺翠嶂连绵,近可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而且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