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下午,我与夫人参观完毕朝天宫,打车来到了位于南京玄武区长江路上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就在著名的南京总统府的斜对面。这是一座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起来的展示《红楼梦》历史和文化的现代博物馆,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当设计。他以“核桃模式”、“盆景模式”为设计理念,将中国山水画的深远、高远、平远之意境融入其建筑风格,把北高南低的建筑群尽可能用园林手法加以覆盖。建筑内复建了织造署中原有的西池、楝亭、萱瑞堂、织署戏苑、西堂等建筑,从南望北叠叠高起,形成立轴山水之盆景,勾勒出一幅江南山水画,是现代建筑的语言和传统园林建筑结合的经典之作。
江宁织造博物馆的设计主题是“白首相见江南”,风格是拟照诗句“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化形而来。它涉及江宁织造府本身的历史,织造府所辖之织造局的云锦生产历史,以及与织造府有密切关联的历史巨着《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及曹氏家族的兴衰史。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一府《织造》、一馆《云锦》、一楼《红楼梦》、一园《园林》,让游人在游走之中欣赏、研究文物史科,追溯历史,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整个博物馆虽然外形极富现代气息,但内部却是别有洞天,其中地面建筑4层,地下2层,有江宁织造府、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文学史料馆、云锦博物馆、中国旗袍馆等,南侧有花园。大建筑套小建筑,上面还继续叠造建筑,实在令人惊叹,一个江南园林式的都市盆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很小的空间里营造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从北门进入博物馆,门厅为“有凤来仪”厅。“有凤来仪”成语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是古时候吉祥的征兆。厅南侧内景有“敬慎”匾额,复制的是康熙御笔题词;插屏上是一篇《织造曹君示所赐御书敬赋》,从内容上看是曹玺(曹雪芹祖父)的同僚看过曹家珍藏的康熙帝御书后所作,极尽褒美之词。
江宁织造厅遴选了近200件珍贵的文物史料,以清代江宁织造沿革为主线,运用多种展陈形式,清晰呈现江宁织造的兴衰脉络,深入阐述江宁织造在江南地区的特殊地位,探寻繁华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南京官办织造始于公元三世纪东吴政权所设“织室”。元代设东、西织染局,明代设内织染局,专为宫廷生产丝织品。“清仍明旧”,顺治二年(1645)恢复江宁织局,织造“上用缎匹”。 督理江宁织造初由内务府及工部轮流执掌,康熙二年,改为专差之任,由内务府官员兼任简补。其衔名初称“驻扎江南织造郎中”,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无常品。康熙、雍正年间,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叔父三代四人相继任江宁织造近60载,备历荣衰。
江宁织造局,是织造御用锦缎的主要生产部门,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织造衙署”,是督理织造官吏驻扎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织局”,是织造生产的官局作场。康熙时期,江宁织造署四次作为皇帝南巡驻跸之所。乾隆十六年(1751)正式改建为行宫,规模空前。其建筑大致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为行宫主体建筑,从南往北依次设朝房、宫门、前殿、中殿、寝宮等;中路为偏殿,前朝房,后便殿、寝宫等;西路为园林,有戏台、便殿、池塘,山水亭台,草木扶疏,景致宜人。乾隆中后期,江宁织造署迁址重建,咸丰年毁于战火,同治间再行重建,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裁撤。清朝时期仅南京市区就拥有织机3万多台,男女工人5万左右,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达20多万人,年产值达白银1200万两。展厅内有江宁织造府全景模型,展示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江宁织造府的情景,府门外穿着黄马褂的御前侍卫呈八字形站岗,院墙外的大街上摊贩、行人构成市井画面。模型背景的大型显示屏不断播放着江宁织造府及江宁织造督造的清代龙袍图文视频,说明这里是清代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
江宁织造从顺治二年(1645)江宁织局恢复生产,到光绪三十年(1904)裁撤,江宁织造署存续达260年,几乎贯穿清王朝之始终。它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沧桑历程,其中尤以康雍年间曹氏家族在江宁织造任上近60年的兴衰荣辱最为引人瞩目。织造署因皇帝数次南巡接驾而声名显赫,盛极一时,为后人留下可叹可追的繁华胜景与无限遐想,而织造机房则造就了中国云锦工艺的巅峰与辉煌。由于江宁织造官多系皇帝亲信,在主管织造事务之同时,还常兼管盐务、税关,搜集地方政情和密奏官员业绩政声,在清王朝政治生活中一度占据重要地位。一楼东侧展厅是江宁织造厅,既有江宁织造府大堂“勤政堂”复原陈列,又有江宁织造府全景模型,还有江宁织造博物馆模型,辅以图文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勤政堂是江宁织造府大堂,匾额为康熙皇帝御笔。展厅内陈设了复原场景:公案后是明清两代公堂上常见的“海水朝日图”;公堂地面铺了巨幅的奢华丝织品,有蟠龙、蝙蝠、福山、寿海等吉祥图案,非常奢华,估计当年就算是真的江宁织造府也不够格用这样的纹饰。
曹玺曾在江宁织造府中建造一所花园,园中筑有一亭,亭旁植有曹玺从燕子矶移来的楝树,故名其亭为“楝亭”。至其子曹寅时,府中西花园“楝亭”已成为当时南京文人的活动中心。康熙三十四年(1695)秋天,能诗擅画的庐江郡守张纯修(见阳)拜访曹寅,曹寅便邀江宁知府施世纶相陪。相谈十分投机,三人就秉烛于楝亭夜话。张纯修即兴作画,然后三人分别题咏。画面有栋树丛竹、房舍文石、夜月苍凉、庭院岑寂,屋内置烛台,三人共话,一小僮侍于侧。卷首有若干印章,卷后有曹寅、张纯修、施世纶、顾贞观、王概、王蓍、王方岐、姜兆熊、蒋耘渚、吴之(马录)、李继昌题诗。《楝亭夜话图》今藏吉林博物馆。
《康熙南巡图》记录康熙皇帝“南巡盛典”,当时康熙帝下令全国范围选拔绘画能手绘制,“画圣”王翬杨晋等多位画家历时六年方告完成。《康熙南巡图》所绘内容为康熙二十八年皇帝第二次南巡的场景。正本绘制前,先绘有稿本十二卷,呈康熙帝御览钦定后,再绘制正本十二卷。《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213米。其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所绘人物万余个,牛、马、犬、羊等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衙署、衢街闾阎、典当商行应有尽有。画家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生产劳动。画卷中,康熙皇帝由北京出发,经山东入江苏,到苏州、南京,再到杭州,最远渡过钱塘江,到达绍兴。该画原藏清宫,后散佚,今第一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现收藏于巴黎Guimet博物馆,第三卷现收藏于纽约MMA,第六卷现收藏于美国凤凰城,第七卷现收藏于加拿大Alberta大学。目前国内可确定的《康熙南巡图》稿本仅存三卷半,其中较完整的三卷,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院和沈阳故宫,而另外半卷残本,则由私人藏家收藏。
在展厅中有动态的《康熙南巡图》,运用巨幅屏幕,根据当年宫廷画家创作的《康熙南巡图》再创作的动画长卷,高2.4米,长30.7米,多台投影仪无缝对接。动态再现了一年四季紫金山、玄武湖等景点,繁华的市井生活,大校场演武的场景,其中有皇帝在三山街巡街的场面栩栩如生,他身后还跟着大臣和卫士,路两边是持枪肃立的武士和看热闹的百姓。白昼、夜晚以及春夏秋冬悄然更替,忽而春光明媚、柳青水碧,忽而大雪纷飞、天冻地寒,只见车水马龙、市民百态,帝王出巡,气势威严。
康熙三十八年玄烨第三次南巡是六幸江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曹寅四次接驾的首次。康熙驻跸于江宁织造之署,玄烨为了笼络江南士子,特地到明孝陵祭奠,并亲题“治隆唐宋”四大字,称颂明太祖朱元璋治国功业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又因为他想提高曹寅的地位,因此他把制匾和勒石的任务都交给曹寅。这反映了康熙和曹寅的关系非同寻常。次碑现在明孝陵。
从顺治二年江宁织局恢复生产,到光绪三十年停各织造,在260年的历史中,江宁织造署见证了一任又一任江宁织造郎中的更选起伏。康熙二年(1663年),江宁织造一职由内务府官员皇室包衣曹玺担任。曹玺既是汉人,又是加入旗籍的皇室家奴,其夫人孙氏是康熙幼年的教养嬷嬷。据传康熙幼年曾出痘疹,由孙氏带养抚育、悉心照料,故康熙对曹家恩宠备至。曹家在江南不仅为管理织务,还承担了沟通满汉,增进清朝统治的职责。曹玺病故后,曹寅继承父职为江宁织造。其后,曹顒、曹頫又连任江宁织造十多年。在曹氏家族的苦心经营下,江宁织造署在曹寅任职期内达到全盛。曹寅身兼钦差重任,办事得力,深受康熙帝宠信。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于江宁织造署。皇帝的信任与恩宠赐予了江宁织造署无尚的荣耀。江宁织造署的独持地位也日益凸显,成为清政府在江南地区的重要政治机构和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对南京乃至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查抄,第二年举家北返,曹家在江南共65年,这是曹家的兴盛期,也是江宁织造府的辉煌期。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八府塘织造署及汉府织局均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五月,清政府重建织造署。光绪元年(1875)朝廷下令停各织造,光绪三十年(1904)终撤江宁织造。江宁织造署也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南京云锦始于南朝而盛于明清,是至善至臻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与苏州缂丝并誉为“二大名锦”。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是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皇家衣饰的主要用料。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和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是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如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妆花缎龙袍、十二团龙纹龙袍等),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如墨绿地妆花纱蟒衣、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等),为宫廷织品,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的范畴里。云锦是专为帝王将相、王妃公主们做服饰的,有着鲜明的宫廷文化的烙印。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历代帝王自命“真龙天子”,受命于天,统治众生。故而,皇帝的衣服藻饰华丽,服饰上大量使用神兽“龙”的形象。
云锦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从云锦品种繁多,所表达的审美艺术观念的实质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种美的形式:即宫廷王室之美,是追求昂贵奢侈性的雍容华贵之美;士大夫、宗主儒生之美,是显示抒情雅洁之美;民间喜庆礼仪之美,是实用与华丽结合的纯真民风之美。它汇集了以丝质(材料、组织)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情愫美的装饰美化特征,以“质与纹”、“巧与艺”、“意与象”三者结合的内容与形式,达到科技与文艺,两者完善统一的形态美感。因此,云锦妆花所特有的仪表装饰美,都能适应于人们对审美情愫性的高雅艺术价值的享用。这就是云锦作品真、善、美统一的艺术风格,它代表着民族服饰文化的时尚性和民俗性,亦是具有世界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佐证。间红约紫,五色锦烂。“库缎”又名“花缎”或“摹本缎”,原是清代御用贡品,以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的缎匹库而得名。库缎包括:起本色花库缎、地花两色库缎、妆金库缎、金银点库缎和状彩库缎几种。清代库缎多用团花,辛亥革命后折纸花和散花流行,传统的团花织物则销往蒙藏地区作衣袍用。五彩云章,天工织就。在云锦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很多花色品种,形成了独特的品种系列,主要分为“库缎”、“织金”、“库锦”、“妆花”四大类,其中“妆花”是南京云锦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云锦的织造工艺复杂精细,使用的织机为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体积庞大,每台织机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操作。云锦的主要原料就是各色丝线以及金线、银线。云锦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主要包括画样、挑花结本、原料准备、造机、织造等五大工序。
“织金”又名“库金”,也是因织成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所谓织金,就是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也有花纹全部用银线织的,叫做“库银”。“库金”和“库银”属同一个品种,分类上统称为“织金”。“库锦”也是因织成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库锦是采用长跑彩纬通梭织制,色彩用分段换色的办法配置,在每一段只能配四五种颜色的彩纬。彩纬中有一组作地纬用,专门将反面不起花的彩纬压住,形成“扣背”,因此库锦厚薄均匀,比较牢固。库锦类织物有许多品种,民间作坊中习惯的名称有:二色金库锦、彩花库锦、抹梭织锦、抹梭金宝地、芙蓉妆,还有与漳绒结合的彩花绒、金彩绒、金地彩花绒等。
大花楼织机,长5.6米,高4米,宽1.4米,1924个零件构成,光是搭建起来就要三个月,云锦就是这货织出来的!两个人上下配合工作一整天只能织出五六厘米的云锦啊!所以一件龙袍要织两三年。不能有任何差错,不然就是杀身之祸。这个乍一看像是编结渔网的网线的东西,其实学名叫做“花本”,就是将纸面上的设计纹样,运用“挑花结本”的工艺,编结而成的模本。花本装到提花织机上后,与机上牵线、经丝相互作用,提经织纬来完成云锦的织造。右下角五颜六色的是染过色的丝线。
1979-1984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接受国家任务复制“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寻回了失传的明代手工染色技巧,在南京郊区恢复了传统工艺生产的真金线,并在全国的动物园大量收购孔雀羽,挑选其中最绿的部分羽毛捻制成翠羽线,恢复了失传多年的“妆花纱”织锦工艺。1984年,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因云锦所成功复制“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采用了其生产的真金线,从而获得年度珍品奖。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的明万历帝孔雀羽妆花纱袍料。由于纱地透薄,当变换位置观看时,“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中的孔雀羽线能显现出不同色彩,使织品呈现出浮雕般的装饰效果,远远望去,金翠交辉的龙仿佛在瑞气袅袅的万道霞光中浮游翻动,栩栩如生。
清代的南京云锦发展更加成熟,特别是金线制作技术的进步,使得用金装饰织物的技法益加丰富多彩。特别擅长将两色或四色金交织于一件彩锦中,造成辉煌富丽的装饰效果。清代南京锦缎图案,基本可以分为仿旧、创新、吸收外来图案花式加以变化运用三种类型。创新图案主要有寸蟒如意云锦、衲锦、曲水小折枝杂花锦、捻金银串枝大小花锦等。图左为(清·光绪)湖色地折枝花卉纹妆花缎,第二个为(清)蓝地灯笼纹锦,中为(清)大红寸蟒缎。展厅有清代市井模型,街道、河流、桥梁、船只、房屋,还有忙碌的人们,模型附有一块块的小液晶屏,按照南京云锦织造流程播放着各个环节的动画视频,有人物对话,小液晶屏边上是文字说明,介绍得很详细。游人在这里流连观看,以至于工作人员不时地提醒游人向前走动,为后面的人腾出地方。
清代南京云锦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王朝在开国之初,皇室朝廷所需的各式锦缎供服用、陈设、饰用、赏赐需求极大,于是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在明代南京官办织局的基础上恢复生产,设立了江宁织局。江宁织局采用的是“买丝招匠”的办法,分为供应机房、倭缎机房、诰帛机房三个生产部分。清代江南三织造,主要提供上用和官用缎匹,同时也承担贸易缎匹、应用绸缎、应用俸缎的任务,提供给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及藩属国上层人士,实际是清廷通过供给这种“俸缎”的一种示好和拉拢。右图就是1992年南京云锦研究所应日本国人士委托复制的清代琉球国王的云锦袍服,袍服原件收藏于琉球国王后裔之手,秘不示人,堪称珍宝。云锦业相关店铺模拟场景,货品丰富,蜡人神态举止各异,似模似样地“开着”染坊、丝线铺、兴盛义丝绸布锭店。
金龙银凤,巧夺天工。从纹样素材上看,云锦图案囊括了植物、动物、佛道、乐器、文房四宝、人物、传统吉祥内容等写实的或几何形式的纹样。从文化内容上看,有来自民间文化的蝙蝠(福)、牡丹(富贵)、鱼(余)、石榴(多子)、桃(寿)等内容,也有反映皇室文化的龙、凤、麒麟、江崖、海水、万寿等内容。上述种种寓意的图案纹样的综合使用,使云锦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诸如中国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封建等级制度、儒道佛理念、求吉避凶的心理无不在其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清王朝灭亡,兴盛于明清两代的南京云锦进入了衰落期,进入民国时期之后,与世流迁,渐趋凋敝。此时的南京云锦主要销往地区只有内蒙古和西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云锦的北方销路基本断绝。抗战胜利后,只有少数云锦号家恢复了生产。此外,国外的呢绒、哔叽等舶来品大量倾销中国,影响了云锦的销路。
云锦的色彩华丽明快、庄重典雅、艳而不俗、浓而不重。在云锦图案的配色中,大量使用金银两色,既调和统一了全局色彩,同时还使整个织物增添富丽辉煌的美感。云锦的妆花织物,巧妙地运用了“色晕”、“片金绞边”和“大白相间”的处理手法,使得织物获得了浓而不重、艳而不俗的效果。她,是内敛的,也是张扬的。她,是雍容的,也是灵动的。她,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也是风情的中国符号。她穿越时空隧道从300年前走来,带着皇城里的精致,步入十里洋场的 纸醉与金迷,迈过战争年代的动荡与阴霾,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风华依旧。她就是《中国旗袍馆》中的旗袍,南京的旗袍时尚却不张扬,摩登而不花哨,体现了古都南京朴实持重的 城市性格。身着旗袍的妩媚女子演绎了民国时期南京的一抹繁华、一代风流。
丝织物品总是要通过对材料的加工来实现的,因此材料是丝织工艺成型的媒介,没有材料就没有其艺术的特点和风格。材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丝织工艺的第一要素,是云锦产生的前提。不同材质和工艺技法的运用,体现出的美感和效果是不同的,中国丝织工艺的材料运用,以其丰富的种类,不同的肌理特征和多样的结构形态,构成了千姿万态的视觉形象,使人感受到材料中传达出的久远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传承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和情感。云锦是用金线、银线、铜线及蚕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的,使得丝织物的效果更加华丽、独特、美轮美奂,比如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金银在织物中大量运用是云锦的一大特色,金银使得云锦更显得富丽堂皇。尤其是“三色金”的使用,使得云锦的色彩更富于变化。真丝则是云锦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用材,它良好的吸色性在各种纺织材料中名列前茅,是云锦色彩表现的重要保证。云锦中用到的特殊材料,即鸟兽的羽毛。如孔雀羽也会被织进云锦。因为孔雀羽毛的色彩斑斓,在光线的照射下,用孔雀羽织出的云锦会折射出变化多端的色彩,异常华丽。
云锦生产工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五道程序: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原料准备、造机、织造。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织造云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织制云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
红楼梦展馆分为两个厅,步入红楼梦馆的门口,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翻开的数码动态画册,正是点题应景的“红楼梦曲”:画面左下角曹雪芹坐在石上奋笔疾书,当是才思泉涌,幻化出身后大观园中万千景象,什么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稻香村、栊翠庵等等皆若隐若现。大文学家写到一定时候,还会起身向右侧踱去,直到走出画面之外,一段场景才算播放完毕,随后是循环播放,周而复始。序厅中还有如画屏般展开的七幅大观园风景绘画,山水亭台风景秀美,人物服饰古朴点缀其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不论在文学艺术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红楼梦》问世以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呈现出文学艺术史上含有的红楼梦文化现象。作者曹雪芹于清代康雍之际,成长于金陵城江宁织造府内。政治风云中的世态炎凉、家族命运的兴衰跌宕、金陵社会的人情风俗,都成为他壮年时创作《红楼梦》的素材来源和思想文化基础。曹雪芹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的骄傲。今年适逢其逝世250周年,馆方创作出《红楼梦曲》常设展览,以博物馆理念与方法,诠释与再现《红楼梦》的要义和经典篇章,既是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缅怀纪念,也是表达大力传承《红楼梦》文学遗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创新力,存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代情怀。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有名的一处所在,石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处隐藏的玄机便是踏入《红楼梦》真意的大门,谓世间万物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书中警幻仙子引导贾宝玉游太虚幻境,为其指点迷津,不过宝玉未能醒悟。环幕的动画“神游太虚”,取自第五回,警幻仙姑以金陵十二钗判词警示贾宝玉。站在厅门口,屏幕正前方层层大门推开,两侧云雾缭绕,有点身临其境之感。墙上便是这篇《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展厅有一组《元妃省亲》的泥塑,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上下开始忙碌,还专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那天,贾母率荣宁两府土穰细流和,一清早就在大门口迎侯。元春坐八人抬绣风銮大轿,由宫女们呼拥进大观园,在园内转了一圈。只见园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佳木怪石竹林掩映,树上挂满各种绢花,池中有螺蚌制成的彩灯。贵妃看后觉得“太奢华糜费了”。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开放式的大堂,只做了一小部分屋顶,不仅可以看到堂中贾母接驾行礼的状态,还可以看清大堂梁柱椽檐的结构。
继续向前走,不远处是一组大型模型,以展现大观园中风景为主。池塘,凉亭,公子小姐们正在赏荷,四周垂着帷幕,非常别致。海棠社,探春发起诗社,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秋爽居士,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绛洞花主……李纨出题,题目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菊花社:湘云主邀,宝钗出题(湘云补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种菊》《访菊》《供菊》《咏菊》等十二个,七律,不限韵,黛玉以“诗也新,立意更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探春、湘云居次。
在红楼梦馆出口处的弧形背景墙上,曹雪芹和金陵十二钗图赫然显现。画面朱地,粉彩描绘曹雪芹倚坐在大石上,白描手法勾勒姿态各异的金陵十二钗,虚实结合,非常醒目。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约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生于金陵,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卒于北京。曹雪芹在江宁织造府度过了锦衣玉食的少年时光。随家族被迫迁居燕京后,直至在西山黄叶村早逝,常年飘忽无着,郁郁不得志。家族和个人的命运乖蹇,家境和心境的辛酸落泊,激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奋发著述《红楼梦》。
红楼梦中有大观园,大观园中有个西池,此西池就是模仿大观园中的西池而造。萱瑞堂位于整个建筑的正中间,坐北朝南,北面隔着天井对着有凤来仪厅和北门,南面濒临西池,东西两侧以游廊衔接。堂前湖光潋滟、锦鲤戏水,依稀能瞥见往日的繁华胜景。而望着这堂中牌匾,不免让人联想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所看到的“荣禧堂”,据学者们推测,荣禧堂十有八九就是以萱瑞堂为原型创造的。昔日江宁织造府的“萱瑞堂”之名,乃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599年)御赐。据说,曹寅母亲孙氏(曹雪芹曾祖母)曾是康熙皇帝幼时的乳母,曹寅少年时曾做过御前侍卫。对康熙皇帝来说,孙氏可谓恩同慈母。康熙皇帝的题字显然蕴含着对乳母的感恩之心。萱瑞堂也见证了曹家与康熙皇帝非同一般的关系。“瑞展萱堂池上落花谁忍扫 香归藕榭桥边鹤影梦重游”,这个对联极为工整动人,是周汝昌的手笔。
康熙帝对曹家爱护有加,曹玺的妻子孙氏曾为康熙帝的保姆,被封一品夫人。冯景《解春集文钞》卷四《御书萱瑞堂记》记载:“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古时候母亲的居室被称为萱堂,是以萱草比喻母亲,而瑞乃吉祥的意思。
江宁织造博物馆的最高处是楝亭,楝亭原物位于江宁织造府西花园内,是曹家聚会文人雅士的重要场所。江宁织造博物馆的楝亭位于一层院落中,西池西侧假山之上,六角飞檐,小巧精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号荔轩,又号楝亭。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庐江知府张纯修来访,曹寅又邀请了江宁知府施世纶,三人秉烛夜话于楝亭,主要是怀念大家的已故好友纳兰容若。张纯修即兴作《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咏。可以说楝亭是江宁织造曹家丰富文化生活与高尚精神追求的象征。
江宁织造博物馆的主题涉及江宁织造本身的历史,也涉及与江宁织造有密切关联的历史巨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更涉及到江宁织造所辖之江宁织造局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生产活动——云锦生产的历史。因此,吴良镛先生将这座博物馆丰富的内涵通过一些传统风格建筑的片段,使人们产生某种历史联想;即在这个区段上建造一座与其曾经的历史能够相互衔接的现代博物馆,通过博物馆中的展品,以及博物馆中可能举行的各种与这段历史相关联的文化活动,使这段久已尘封的历史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而得以象征性地延续。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江宁织造博物馆将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表现手法最终都通过建筑语言的表现出来,创作出既体现该建筑的独特意境,又与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相统一的博物馆,可使人们在建筑中体会到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穿插,建筑用一个新颖而现代的外壳包裹起来,在壳内隐含某些历史的片段,游人进入展馆,也就穿越了时空,进入了意象中的江宁织造的空间片段之中,然后再进入储藏有真实历史信息的博物馆之中,完成一个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