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下午,我与夫人游览完毕玄武湖,回到酒店,感觉时间还早,因为昨晚我们一起坐着画舫夜游了秦淮河,夜幕下的白鹭洲公园在各种灯光的衬托下美轮美奂,所以,我就自己一个人去酒店附近的白鹭洲公园转一下,看一看白天的白鹭洲公园景色究竟如何。
白鹭洲公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公园,是以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的文化公园,园内建有烟雨轩、春在阁、小蓬莱等景点。白鹭洲公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墅,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明朝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
明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对“东园”曾有“其壮丽遂为诸园甲”的描述。 在公园门口的墙壁上有根据文徵明的《东园图卷》制作是壁画“东园图”。《东园图》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于61岁(明嘉靖九年,1530年)时绘制的,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线细劲连绵,笔意古拙,赋色清丽秀逸,晕染精细。表现了东园雅集时的情景。图中板桥横于潺潺细流之上,青松翠竹遥相呼应,湖石疏置,碧树成荫,池水为清风吹皱,泛起层层涟漪。甬路上二文士边走边谈,携琴童子相随其后;堂内四人凝神赏画,另有手捧数轴书画的小童立侍桌旁,水榭之中对弈的两人神态悠闲安逸。
白鹭洲公园历史上曾称为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东园,最早见于史料的是明中叶的《正德江宁县志》:“徐太傅园,在县正东新坊北。太傅讳达,开国元勋,赠中山王,谥武宁永乐间,仁孝圣后赐其家为蔬圃。正德三年,东园公子天赐,遂拓其西偏为堂,日心远。又购四方奇石于堂后,叠山凿渠,引水间山曲中,乃建亭阁,环杂山上,下通以竹径,其幽邃,为金陵池馆胜处”。紧靠水边的“览一亭”,单层六面、飞檐翘角。
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臣,开国元勋。累官太傅、中书右丞相等职,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追赠中山王。洪武初,朱元璋将自己为吴王时的旧邸赐于徐达,徐达惶恐不受。于是在旧邸对面为之另建新第,并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日“大功”。瞻园路的太平天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就是徐达王府的一部分。永乐初,身为徐达长女的仁孝皇后就把位于中山王府东面靠城墙的一片土地“赐其家,为蔬圃”。因而后来就被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徐天赐是成化年间魏国公徐甫(徐达五世孙)所钟爱的少子(官锦衣卫指挥),他从袭封魏国公的长侄徐鹏举(徐达七世孙)手里,夺取了该由徐鹏举继承的太傅园,占为己有,并大兴土木,改名为东园,继而把东园授给了他的第六子徐缵勋(官锦衣卫指挥),故正德以后东园又称徐锦衣东园。
徐天赐在正德时构筑的东园,到万历时仍保持其风采,在王世贞所作的《游金陵诸园记》中有详尽描写:“初入门,杂植榆、柳、余皆麦垅,芜不治。逾二百武,复入一门,转而左,华堂三楹,颇轩敞,而不甚高,榜日:心远。前为月台数峰,古树冠之。堂后枕小池,与小蓬莱对,山址潋滟,没于池中,有峰峦洞壑亭榭之属,具体而微。两柏异干合杪,下可出入,日:柏门。竹树峭倩,于荫宜,余无奇者。已从右方窦朱板垣而进,堂五楹,榜日:一鉴,前枕大池,中三楹,可布十席;余两楹以憩从者。出左楹,则丹桥迤逦,凡五六折,上皆平整,于小饮宜。桥尽有亭翼然,甚整洁,宛宛水中央,正与一鉴堂面。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畴老树,树尽而万雉层出。右水尽,得石砌危楼,缥缈犟飞云霄,盖缵勋所新构也。画船载酒,由左溪达于横塘,则穷。园之衡袤几半里,时时得佳木……”从中可看出,当时的园主徐缵勋还在其父造园的基础上又有新构。
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徐氏家族园林的鼎盛时期,其家族在南京的园林有十多处。万历以后及至明末,徐氏家族开始颓败,子孙或拆售别业花石,或将园林全部出售。陈作霖《金陵琐志》记载:“剪子巷内有明韩通政国藩园(国藩字襄宇,万历中进士)石山中峰,高可二丈,宋贤题跋甚众,从徐氏东园购得者也。”
及至入清鼎革,徐氏爵除,所属园林绝大多数都已圮废或易主。东园尚有守园园丁苑姓,居桥旁,故桥以苑姓,称苑家桥。甘熙《白下琐言》记载,此时东园虽已趋圮废,但“春光浓冶,鼠姑盛开”时还“足揽东园之胜”,“山肴野蔌,冠绝一时,游者必就饮焉”。《金陵琐志》日:园内“有茶社,日静乐轩;有酒肆,曰浣花居,以卖野味得名。”东园的一部分被清官僚王泽宏所拥有,并构筑别墅于此,命日红蔷山馆。这种境况一直延续到清中叶,至嘉庆末年时,虽然东园大部分已沦为菜圃,然溪流曲折,塔影山光,颇有幽趣,还是游人探幽赏景,品茗觞咏的胜境。道光三年(1823年)的特大洪涝,使得园内“屋宇倾颓,花木凋谢,当年风景,消歇无存”。一代名园就此圮废。不过,遗址池沼地形尚在,时过境迁,形成了独具野趣的自然景观。光绪时,有人评价为:“园虽废,然垂杨春媚,芦花秋飞,雉堞近环,钟山远矗,小池倒浸,塔影宛然,至今尚为诗境。”足见东园遗址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1924年有金巴父子在东园故址设立义兴善堂,当地士绅又集资开设了一个茶社。同年,修葺东园故址内的鹫峰寺时,发现墙内有块镌有李白名诗《登金陵凤凰台》的石刻:“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茶社的经营者因仰慕李白的诗句而引用了李白诗中的地名,称为白鹭洲茶社。虽然李白的诗句中所指的白鹭洲是南京江东门外长江边的白鹭洲,但此时东园故址湖中有洲,洲边也多植芦苇,秋日时白鹭翔集,景观与长江边的白鹭洲极为相似,故而借用李白的诗,把这位于南京城区东南端的以园林为主的公园称为“白鹭洲”。其后,在东园故址又进行了拓建,构筑有烟雨轩、藕香居、沽酒轩、话雨亭、绿云斋、吟风阁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型园林。
白鹭洲公园内植物配置与地形结合,适地适树。湖畔水边应用垂柳、云南黄馨、金钟、蔷薇等枝条柔和植物,亦应用树干挺直的棕榈、水杉、池杉,形成线条与性格的对比。山林以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使全年山景苍翠浓郁。平地在主要游览区用色彩丰富、树形优美的树种,结合草坪,偏僻地段用高大乔木,外缘用常绿小乔木与灌木围绕。围墙边以常绿小乔木与灌木遮掩,形成浓郁的绿墙。
公园内水面约占全园总面积之25%,水面以聚为主,亦聚亦分,迂回曲折,把全园陆地分隔成形状、大小各异的九片,使主要游览区都成水中之洲,或隐或显,似断若续,延伸不尽,形成视觉上的山重水复,回环蕴蓄,有层次有深度。而架设于广泛水域之上,既沟通九洲交通,又自成一景的桥,全园共有13座,主要有1951年建半青桥,1959年建芳桥、翠桥,1970年建迎风桥,1971年建小飞虹桥、二水桥,1975年建碧波桥、玩月桥、秋波桥,1981年建苑家桥等。这些桥根据所处特定环境而建,体量、形式、高度各异,有三曲、七曲平桥,单孔、七孔拱桥,或桥上建亭,结构有石质、钢筋混凝土等,丰富多彩,成为公园一大特色景观。
露天舞台位于北门内,1973年建园时,在其南侧堆土成山,北坡有5000人观众席,南坡植树分隔空间,此为演出、集会、展览、放送影视等场所。
“一鉴堂”是明代东园的主体建筑,是东园主人接待亲朋好友和举办酒会的地方。“一鉴堂”的原址位于心远堂北面。朱熹,宋代最大的理学家有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的主人也正借诗名堂取其意境。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其《游金陵诸园记》中有对东园一鉴堂的描写:“已从左方窦朱板垣而进,堂五楹,傍曰:‘一鉴’,前枕大池,中三楹,可布十席;余两楹以憩从者。出左楹,则丹桥迤逦,凡五、六折,上皆平整,于小饮宜。桥尽有亭翼然,甚整洁,宛然水中央,正与\'一鉴堂\'面。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畴老树,树尽而万雉层出。”
二水桥为单孔,共有22级台阶,将湖水东西二分。“二水桥”由南京现代书法家孙晓云题,唐朝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描写的就是这儿。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二水桥下是徐天赐和吴承恩的雕像,徐天赐是明代中山王徐达的六世孙。吴承恩是徐天赐的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吴承恩是当时国子监的太学生。文名响彻南京,徐天赐也是文武全才,对吴承恩的才华十分欣赏,所以二人关系很密切与。徐天赐在东园过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吴承恩都去祝寿,还写了文章,此塑像为二人在此游乐时的情景。
过了二水桥就是白鹭岛,白鹭岛又称白鹭洲,位于白鹭湖中,是白鹭洲公园内唯一的湖心岛,位于公园内部的湖泊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心岛,西部与听雨轩隔湖相望,岛屿上面多柳树,风景如画。白鹭岛是1963年用小铁路基土石方与浚湖泥堆砌而成。岛上树木葱郁,石径曲折,山顶为全园制高点,1982年彼处建览胜亭,是眺望全园景色最佳处。岛西侧建临水画舫春在阁,1987年春在阁西侧湖水中,布置了一组白鹭群塑。“春在阁”由当代书法家桑作楷题,春在阁东门,古色古香。因东部主干道和滨水观演区改造建设,拆除了公园原标志性景观浣花亭(桥亭)和春在阁(舫)以及“ 云梯”湖石假山,新建了豪华观演餐厅“春在阁”。观景台及餐厅都很宏伟,适合做演出等活动。
白鹭塔位于鹫峰寺西侧,原名“白塔”,明宣德六年(1431),南京工部利用建大报恩寺的相同材料在此地建回光寺,并置有一塔,名“白塔”。万历年间,因拓建官街,将“回光寺”与“白塔”移至东园。至清晚期废毁。2006年重建七层白塔,因白鹭洲公园而称“白鹭塔”。白鹭塔高7层,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无比。塔与绿树相互辉映,格外光彩。
白鹭塔往西走是浣花桥,浣花桥是清代的一座古桥,于2006年重新翻建。据说此桥落成的时候有彩虹出现,又称“飞虹桥”。古时候,秦淮湖畔美女如云,白鹭洲花团锦簇,白鹭齐飞。美女们都喜欢来这里踏青赏景,摘花佩戴。文人墨客都觉得这里的景致与成都杜甫笔下的《浣花溪》相媲美,将此桥名为“浣花桥”。浣花桥东面的楹联:“同摇蓝桨浣花影,月落秦淮凝鹭洲。”“浣花桥”为当代书法家金竺雨题。金竺雨,字大舟,号妙竺斋主人。浣花桥西侧的楹联“自古销魂处,从来风雅地。”
从浣花桥下来,继续往西走,前面是“玩月桥”,五孔拱桥。玩月桥始建于明中期,为马湘兰故宅前的一座木板桥,是时岸上栉比,水上碧波荡漾,桥上流如织,为清代金陵四十景之一,是秦淮河畔中秋赏月的胜地。据传,当时每逢中秋之夜,南京城内甚至外地的书生士子们慕马湘兰之名前来,纷纷聚集在玩月桥头,或赏月赋诗,或笙箫弹唱。玩月桥成为南京城中秋赏月最具人气的地方。秦初大诗人周在浚“秦淮古迹诗”“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即指此桥。明朝灭亡后,玩月桥逐渐衰落冷清,风雅秦淮成为旧事。
走过“玩月桥”就到了“湘兰苑”,粉墙青瓦的湘兰苑,绿树环抱、朱门紧闭。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伎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鹫峰寺附近。湘兰没有倾国倾城的貌,虽“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谈古论今、博学多才,因而倍受名流雅士赏识。她的兰花画得极好,因此成为王公贵族争先收藏、追捧的对象。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连续三次为湘兰画的《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马湘兰的兰花画册。日本东京的博物馆里一幅“墨兰图”被日本人奉为珍品。
往南走,是印月桥。“印月桥”由当代书法家徐利明题,印月桥为五孔石桥,造型美观大气。印月桥北边的湘兰苑,印月桥东边,白鹭岛上的春在阁。
从印月桥下来就到了东园故址,看到一座小石桥、湖石假山及草亭。左边的小石桥是“状元桥”,状元桥,始建于明中期,为东园里的一座佚名桥。在明万历年间和乾隆年间,有两位状元都是默默无闻的时候在这里读书学习,之后考取功名。古人称之为“状元桥”。桥面上刻有独占鳌头,状元桥南面的地面上有鹅卵石拼花。小蓬莱,为东园故址遗存,系原东园内的一座假山,又叫小蓬山。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在徐氏家族颓败后,子孙或拆售别业花石,或将园林全部出售,东园也被售予他人。道光三年(1823年),因洪水泛滥,东园遗迹消失。而小蓬山幸存,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东园故址建白鹭洲公园,东园故址为白鹭洲公园的核心景区。东园故址中的小蓬山为南京白鹭洲中不多的明朝遗存之一。甘熙在《白下琐言》曾经记载,此时东园虽已趋圮废,但“春光浓冶,鼠姑盛开”时,还“足揽东园之胜”,“山肴野蔌,冠绝一时,游者必就饮焉”。
状元桥后面是烟雨轩,现在东园故址上的烟雨轩,前有蓬莱假山,后有一湖清水,北为状元桥和玩月桥,南有回廊相连。1951年,南京市结合秦淮河整治,清湖堆山,广植花木,新建了烟雨轩话雨亭等园林建筑。现在的烟雨轩及曲廊是1988年拆除后重建的,烟雨轩为方亭,飞檐翘角,四周有扶椅。烟雨轩南边的石笋石及湖石造型,徐达五世孙徐泰将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加以修葺扩建后,更名“东园”。园内叠有峰嶂,川泽相通,灵岩怪石环列前后,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原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中有世恩楼、心远堂、月台、小蓬山等,景色幽美,惜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在的心远楼是拆除白鹭洲茶社之后新建的。心远楼前的石板长平桥湖边的石壁上有一些古画与介绍,《春水垂杨》明代东园每当阳春三月,沿岸垂柳青青,景色怡人,令人流连往(忘)返。《桥头玩月》明初,南京有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满月之夜,士子聚集桥头,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红杏试雨》红杏花墙,芳雨霏霏,妩媚妖娆,飞花点翠。《武宗设钩》明代武宗皇帝,明朱后照,1519年,明代武宗皇帝30岁。当时南方出了个叛贼宸濠,起兵作乱,一举攻下九江。明武宗大怒,遂率军南下平叛。这样武宗皇帝就来到南京。传说他慕东园之名,特地到此钓鱼。《得名白鹭》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公园由此而得名,历史上的东园湖中有洲,周边芦苇摇曳,白鹭翔集。
鹫峰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白鹭洲公园东北角,初建于明朝天顺五年,因纪念唐朝名僧鹫峰而得名。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鹫峰寺在南齐时为东府城,南朝梁、陈时为大臣、诗人江总宅的一部分。唐朝开元(713~741年)年间,刺史颜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时待制史正志将放生池移到这里,并在上面建起楼阁。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宦官进保(又名祖定)择其地创建寺庙,英宗朱祁镇书赐其额“鹫峰寺”,以纪念唐名僧鹫峰大师。昔日寺基址十亩,另有公产地五亩七分五厘,面南,进山门即金刚殿三楹,其东西各有钟、鼓楼。进而为天王殿三楹,东有伽蓝殿三楹、师殿三楹,西以画廊接轮藏殿三楹。再进为毗卢阁三楹。寺院东有禅院二十四楹、僧房九间。当时,有礼部尚书邹干撰写的《鹫峰寺碑记略》、葛寅亮写刻的《复修颜鲁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从《金陵梵刹志》所载明礼部尚书邹干《鹫峰寺碑记略》可见大概:“佛殿三间,翼然严正,檐牙栋宇,远近相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卢阁。左庑之半建观音殿,簇以画廊二十余间。右庑之半建藏经殿,亦簇以画廊二十余间,俱彩绘其壁。东廊之前为钟楼,西廊之前为鼓楼.树碑铭。又于正殿之东辟地数亩建佛堂、方丈以为讲经之所。饭僧有堂,祈福有所,栖僧有寮,退居有舍。池塘绕其后,金城抱其左。”
明清时期,鹫峰禅寺为金陵一大景观,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就有“到鹫峰禅寺吃茶”的故事。书法家王铎、文学家焦竑在此留下诗文、墨迹。明清以来,鹫峰寺屡经兴衰,与其他著名寺庙不同,她的名气并不在于得到皇帝的宠幸,也不在于曾有过惊天动地的大人物,而是另有独到之处,其一,与美丽的山水园林相傍,据《东城志略》云:“鹫峰寺后有颜鲁公放生池,溪云芦雪,秋景绝佳,石上镌擘窠字……水中鱼极乐国”。其二,几度衰败又得几度修整,这得益于那些平凡僧人与普通百姓们的珍爱有加。20世纪30年代,鹫峰寺屡经风雨侵蚀,又遭火灾,再加上当时南京市内的小火车道从鹫峰寺的中心地带穿过,使寺的规模更加狭小。至解放前夕,昔日香火甚旺的古刹只剩破屋数椽,佛像全无。1949年以后,鹫峰寺成为普通民居民宅。1993年,寺庙整修复原,两进三楹的殿堂经过了修复。而今,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大雄宝殿。两边还配有僧房。寺庙恢复一新,香火旺盛。古朴庄严、黄墙黛瓦的鹫峰禅寺隐现于苍松秀水之间,为白鹭洲公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华灯初放,我也准备回酒店了,从白鹭岛的东北角出来,就到了水街。马头墙上有飞檐翘角的门楼。水街是南京第一个内秦淮河滨水休闲街区,白鹭洲水街总长200多米,由南街和北街组成,南街多是2层飞檐小楼组成的中国古典式庭院,北街则多是明清风格的2层小楼,中间一条南北向的200米河道,青砖、粉墙、琉璃瓦,小桥、流水、轻画舫,这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十里秦淮,金粉楼台、波光粼粼、桨声灯影;这是人们记忆中的风雅圣地,有亭台楼榭、才子佳人、故事传奇。通过秦淮河整治,公园疏浚扩地,根据其历史与环境特点,着意建成以江南山水园为主格调的文化公园,改建话雨亭、曲廊,整修烟雨轩、藕香居,新建半青桥,栽植花木。站在桥上看风景,南面的桥是吟凤桥。两岸酒肆茶寮,晚上夜景很美,店铺生意也很好。水街两边,亭台密布、楼阁纵横、飞檐翘角、雕栏画栋,青砖、小瓦、马头墙,小桥、流水、一画舫,所有与古典、风雅有关的元素都在这里的亭台楼阁中重新整合,让人真有“锦绣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的感觉。
古白鹭洲在南京城西三里许的江中,以洲多白鹭而得名。相传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有凤凰栖憩此山,宋文帝刘义隆为此下令改名凤凰山,并筑凤凰台以应祥瑞, “凤凰夜月”、“凤凰三山”誉满金陵。南朝徐铉有诗记之:“白鹭洲边江路斜,轻鸥接翼满平沙。吾徒来送远行客,停舟为尔长叹息。酒旗渔艇两无猜,月影芦花镇相得。离筵一曲怨复清,满座消魂鸟不惊。人生不及水禽乐,安用虚名上麟阁。同心携手今如此,金鼎丹砂何寂寞。天涯后会渺难期,从此又应添白髭。愿君不忘分飞处,长保翩翩洁白姿。”唐代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三月,诗仙李白在游览武昌黄鹤楼后,带着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遗憾来到金陵凤凰台。面对滚滚东去的浩浩长江,感叹面目全非的六朝遗迹,触景生情,不觉愁绪满怀,情难自抑,便步崔颢的《黄鹤楼》诗原韵,在凤凰台的墙上写下了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成为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而广为流传。